中秋团圆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kkon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北京人管中秋节叫八月节。这是因为一进入八月,中秋节浓浓的气氛就忍不住开始弥漫开来了。首先,过节的气氛像一股股的溪水,从大街小巷的街肆店铺里流淌出来。这个季节里,瓜果桃李正热热闹闹的上市,中秋节,各家都要拜月祭祀,少不了供奉的果品。于是,卖各式水果的摊子,一般都会拥挤上街头,花团锦簇,向人们争献媚眼。我小时候,前门大街之东,鲜鱼口之南,有条叫果子市的小胡同,这季节,一个个卖水果的摊位,像蒜瓣一样挤在一起,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夜晚要张灯结彩,热闹得像提前过节,是老北京中秋节重要一景,四九城里,很多人是要去那里光顾的。
  清末《春明采风志》说:“中秋临节,街市遍设果摊,鸭梨、沙果梨、白梨、水梨、苹果、林檎、沙果、槟子、秋果、海棠、欧李、青柿、鲜枣、葡萄、晚桃、桃奴。又带枝毛豆、果藕、红黄鸡冠花、西瓜。”这里后面所说的四项,头一项毛豆,是因为月宫里的玉兔爱吃,是绝对不能少的;其余三项也都是拜月时必备之品,藕的白,鸡冠花的红与黄,西瓜的红和绿,色彩足够鲜艳,估计嫦娥看见会喜欢。其中西瓜必要切成莲花瓣,嫦娥便如寺庙里供奉的仙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了。
  中秋节,人们拜月,按理说嫦娥是主角,但是,在民间,玉兔却抢了嫦娥的风头,人们尊称它为长耳定光仙,把它和嫦娥吴刚仙人一样等同看待的。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一直传承至今。我一直有些迷惑不解,心想或许是民间的一种追求平等的心理趨向吧,才会让玉兔和嫦娥吴刚平起平坐;也是玉兔可以捣药,能够治病,保佑安康吧,民谚说:没灾没病就是福,这是普通百姓心底最大的愿望呢。
  我小时候,中秋节前,人们要买纸,在上面画玉兔,而不是画嫦娥,这种纸在南纸店里专门有卖,叫做月光纸,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在月光纸上画定光仙,是我们小孩子爱做的事情,可以夸张地把兔子的耳朵画得格外长。在前门大街大栅栏东口路南,有家公兴纸店,我们一帮小孩子跑去那里买月光纸,好把玉兔请回家。
  民间不叫玉兔,更不叫长耳定光仙,都管它叫兔儿爷。中秋节前,能够和鳞次栉比的水果摊有一拼的,就是卖兔儿爷的大小摊子。兔子长耳朵,三瓣嘴,本来就十分可爱,这种用泥捏成的兔儿爷完全拟人化了,就更加让人感到亲近。后来,过中秋节即使不再有拜月的古老仪式,但各家一般还是要买个兔儿爷带回家,让兔儿爷和全家人同乐,其中古老的敬拜定光仙的祭祀感仪式感,已经完全世俗化,兔儿爷参与了中秋节民俗传统的衍化和传承之中。
  兔儿爷,虽都是泥捏而成,但花样繁多,贵贱不一。《清稗类钞》里说:“兔面人身,面贴金泥,身施彩绘,居者高三四尺,值近万钱。”《京都风俗志》里说:“有顶束甲如将军者,有短衫担物如小贩者,有立起舞如饮酒燕乐者......名目形象,指不胜数。”前者,卖给的是王府贵族人家;后者,堆挤成小山,很便宜,谁都能买一个带回家。这里说的“燕”同“宴”,也就是说兔儿爷和你一起家宴喝酒庆祝中秋节,完全和你融合一起,并非如嫦娥一样端坐在缥缈的月宫之上。
  作为商品,兔儿爷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作为艺术品,兔儿爷可以见得京城民间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说别的,光看兔儿爷的坐骑,禽兽兼备,翻江倒海,完全进入神话境界;再看兔儿爷的造型,可以是顽童老者,可以是下里巴人,也可以是京戏里扎靠插旗的任何一位将军,簇拥一起,活脱脱能上演一出精彩大戏。
  据说,最早出现的兔儿爷如牵线木偶,双臂用线牵连,可以上下活动,不停做捣药状,憨态可掬。如今的北京,也有卖兔儿爷的,但这种兔儿爷是见不到了,很多造型奇特而色彩纷呈的兔儿爷,都见不到了。清末有这样的竹枝词唱道:“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争摆兔儿山。”如此满眼满街皆是卖兔儿爷的大小摊子的盛景,更是见不到了。
  中国讲究不时不食,中秋节的时令食物是月饼。谁家过中秋节不会买几块月饼尝尝呢?老北京卖月饼的点心铺,南味店少,我小时候,那种双黄莲蓉的广式月饼很难见到,卖得最多的是自来红、自来白、提浆和翻毛这四种月饼。它们的区别主要在皮上。提浆和翻毛的皮一硬一软,自来红和自来白的皮,一用香油和面一用猪油和面,老北京人自会吃得明白,口味被这四种月饼征服。以前有诗专门唱道:“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我小时候,家住前门,前门大街上有正明斋和祥聚公两家老点心铺,最爱吃的是翻毛月饼,家里派我去买月饼时,我常会多买几块翻毛,那翻毛必得托在手心上吃,真正的皮薄如纸,细细层层,翻毛如雪,吃的时候嘴里呼出的气,都能把那一层层皮吹得四下翻飞。
  在前门大街,最吸引我们小孩子的是通三益老店,它是一家干果店,但到了中秋节,不能落下最卖钱的月饼。吸引我们的是它刚进8月,就在店里的中心位置上,摆出一个大如车轮的巨大月饼,四周用菊花和鸡冠花围着。是那种提浆月饼,皮上刻印着嫦娥奔月的图案。据说,这个巨大无比的月饼一直摆到中秋节过后,店家就把这块大月饼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免费让客人品尝。可惜,我一次也没有赶上过这样的好机会。
  过去,在老北京,中秋节前后,戏园子要上演和中秋节相关的剧目,这是老北京的传统,不仅中秋节如此,任何一个节日,都要有相关的剧目相匹配,成为节日必备的硬件之一,和中秋节的月饼一样,不可或缺。清升平署中秋节最早的剧目是《丹桂飘香》《霓裳起舞》,是专门给皇上太后看的。四大徽班进京,京戏普及之后,戏园子在胡同里建得多了起来,特别是1915年,梅兰芳上演了新戏《嫦娥奔月》之后,再过中秋节戏园子上演的戏,必是《嫦娥奔月》了。在这出载歌载舞的戏里,少不了兔儿爷,扮演兔儿爷和兔奶奶的李敬山和曹二庚,是当时名噪一时的名丑。
  如果按照进入8月准备中秋节而有声有色次第出场的水果、兔儿爷、月饼和京戏,我会想,这四位中谁是中秋节的主角呢?各式各样众多的水果,肯定是跑龙套的配角。月饼?显然不是,得让位给兔儿爷。兔儿爷和梅兰芳的《嫦娥奔月》一比,又得让位给了嫦娥。但是,如果要给中秋节挑选形象代言人,在老北京,恐怕还得数兔儿爷呢。
  中国传统节日里,如果排座次,春节是冠军的位置,中秋节一准儿是亚军。两个节日的含义不尽相同,一个是迎接春天的来临,一个庆贺秋天的丰收。但是,两个节日的意义又非常一致,那便是团圆。这便是中秋节不同凡响的意义所在。今年,这个中秋节的团圆意义,就更加彰显其意味深重。蔓延至今的全球疫情之中,对于平安团圆的祈盼,会让我们发自心底的咏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古老的诗词,是今年这个中秋节拉起的一道醒目明心的横幅。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其他文献
喝茶论水,雪水为上品。下雪时若真能扫些雪来用以煮茶,那绝对是件风雅之事。朋友对此想法十分赞赏,打电话来说他打算送黑釉大瓮给我,专门储雪水。这位仁兄家祖传三代开酒坊,最不缺那种黑釉大瓮———晋北地区,家家户户腌咸菜都用这种大瓮———个头远比武松在快活林里一把将蒋门神的老婆扔进里边的那口缸还深还宽。大不大?  古人喝茶,品水为首位。《红楼梦》有一回里写妙玉,从地底下挖出“鬼脸青”的花瓮,给宝钗斟了一斝
北宋时期的黄鹤楼,一直巍然卓立长江以南,它建于城墙高台之上,一改唐代楼阁样式,强化了旅游功能,赋予了清新雅致的风格。整个建筑群由主楼和数十处台、轩、廊组合而成,如同一个大庭院,其中主楼两层,顶层为十字脊歇山顶,琉璃瓦面呈黄色,周围坐落着小亭画廊,气势雄浑,被誉为“天下绝景”。宋初的大臣王钦若、哲宗时期的徐兢出生于黄鹤楼上,后者曾出使高丽,著有《宣和奉使高麗图经》。南宋中期,黄鹤楼被毁,遗迹成为文人
开元十八年,唐代正处开元盛世之中。当时郡县物产丰盈,百姓安居乐业,政府修建的官道累积里程已达六万里以上。在帝国的中心地区,东至河南、山东,西至四川、甘肃,南至湖南、湖北,北至河北、山西,官道两边都设有大量旅店酒肆,招待四方旅客,路上盗匪绝迹,即使远行数千里之外,也无须携带任何防身兵器。本年二月,唐玄宗下达了一项诏令,于文武百官春季旬休时,鼓励大家去周边旅游,员外郎以上的官员,每人“赐钱五千缗”作为
最近火爆的电视剧《庆余年》里,范闲吐槽“京都天气特别干燥”,便自制了一台“机械结构,水力驱动”的加湿器。这也引发了观众的热议:没有加湿器的古代,人们都怎么护肤?早在汉朝的一部古籍中,就记载了关于润肤脂的内容,其中形容使用了面脂之后的皮肤会非常细腻光洁。一个“脂”字,说明了这款古代面霜是从动物体内提取的含有油脂的材料做成的面脂,这道工艺一直沿用到了唐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记载了,明代面脂一共分为
今年3月23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大同市首批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回家"了!是日,华灯初上,大同人民以最隆重的方式,迎接"英雄"回家。我站立在迎宾街的天桥上,目睹医护人员所乘的车疾驰而过,心潮不由地,澎湃不已!我在想,作为媒体,我们该为她们做什么?以何种方式,把她们的感受和经历,让更多的人知道;将她们的精神和信念,在更多的人中传递。我们,为你们立传!忽一日,和朋友小茗,朋友的建议促成了
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天地就是空间,光阴就是时间,这是我们把握现实的两大坐标。西方人也常常说,所谓人是在生死之间的一个旅客。关于旅行的动机,第一个是教育。中国以前的读书人赴考是要到京城去,这就是教育的旅行。孔子去拜见老子,司马迁为了他的史学大业,就到名山大川去看,这些都是为了教育的目的。《徐霞客游记》是一本非常生动的游记,值得一看。徐霞客不仅文笔好,还是地理学家、科
对我这样一个在荒漠草原出生并长大的人来说,成都的雨是别致的。成都的雨完全不同于家乡的雨。除夏季的极端天气外,多数时候是润物无声的小雨。在我的家乡,年降雨量在一百三十毫米左右,雨是相对稀缺的资源。一滴雨下来,无论是经过树梢还是穿过空气,都会在泥土中滴出小小的坑,大如纽扣,小似黄豆。即使滴在石头上,也要带上泥土的印迹。或许这是雨的踪迹吧,仿佛在告诉人们:“这次我们下得不少呢!”成都的雨不是这样的。成都
到十里花廊,是为了一群白鹭。那是平生第一次见到白鹭,一只、两只、五只……在太平河一片沙渚上,这白羽长腿的精灵,觅食、嬉戏,那么优雅、悠闲。四周一派安谧,清亮的河水,映着它们矫捷的身姿,与水草的影子时而重叠,时而分开,像水中皮影之舞。忽然,一只鹭飞起来,收腿,展翼,朗声叫了两嗓子,像呼唤同伴,又像说再见的意思。紧接着,精灵们便像白色闪电一样,倏忽之间便消失在绿树接天的云际。沿柳荫匝地的滨水步道,一路
从小爱山,每逢出外旅游,少不了上山。上山又偏爱走极险之道,走了许多,回想起来,感悟颇深的还是豫北林虑山王相岩崖壁上的那条栈道。  栈道横挂在数百米高的悬崖峭壁半中腰,是人工在绝壁上开凿出的一条约一米五高、平均不到一米宽、六七十米长的极险之道。我过时根本直不起腰,必须低着头、弯着腰、侧着身甚至爬着才能通过,如钻“老虎嘴”。栈道最宽处一米,最窄处仅一尺多,只能侧身而过。伸头往外一望,下面便是深不可测的
如注的夏雨急敲竖琴般的鱼鳞瓦,乱珠溅玉。天上之水顺着瓦槽飞流直下,砸落在檐沟里,条石上,跳跃着曼妙的舞姿。白水盈盈,水汽氤氲,潮湿了农人甜甜的梦。   风从瓦缝间挤过,呼哨悠长,玉笛暗飞声。雨,越下越密,在瓦背上奔驰,声声切切,清越激昂。声响混合,长短交织,忽高忽低,忽急忽缓,拨动着尘封的心弦。   瓦檐下,燕子成双交颈,窃窃私语,道不尽缠绵与欢愉。它们抖落玄衣上的水珠,翡翠般的眸子咕噜咕噜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