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社会的特征研究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z28859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哲学视角的特殊性体现为两个方面,即观察问题的高度性和分析问题的深度性。基于哲学视角对后工业社会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三个内容:第一,后工业社会表现为“商品符号化”,其背后是社会总体消费层次的升级;第二,“财富资本化”,“积累性≠财富=流动性”成为后工业社会基本财富观念和投资逻辑,“投资经济 定价经济”成为后工业社会经济运作中的主体模式;第三,“货币霸权化”,背后是美国霸权的强制性逻辑和暴力化事實,当今世界依然并将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处于“政治一经济学”时代。
  关键词 后工业社会 美元本位 货币霸权
  [中图分类号]B032;K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1)04-0022-08
  
  在世界范围内,当前学界关于后工业社会研究,可概括为两个层次。一是系统性研究,有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观点,代表作《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71);二是从侧面研究,有厄内斯特?曼德尔的“晚期资本主义”理论(1983)、米歇尔?阿格里塔的“后福特制资本主义”观点(1979)、达伦多夫(1959)、德鲁克(2009)的“后资本主义社会”、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以及相关“知识社会”观点等。上述研究从社会学、技术以及知识等不同角度对后工业社会的特征作了分析,是研究后工业社会及该背景下的资本主义变化的必要参考资料。基于上述已有研究成果,本文拟从哲学视角进行探讨。
  首先,本文分析基于以下学界对后工业社会的三个共识,即:第一,社会的经济重心由产品制造业转向服务行业,从事服务行业的白领阶层成为社会的主导阶层;第二,消费主导生产,主动权在买方市场,卖方不再单纯追求产量而是倾力打造品牌并提升产品的品位;第三,世界货币体系由“金本位”转换为“美元本位”。其次,笔者以为,这些概括基本上从宏观层面描述了该阶段转型的特点,但这些特征背后的根源是什么,以及根源背后的价值性立场因素又是什么,还未涉及。因此,本文拟将上述三个共识作为哲学分析的前提和符号,在思路上参照马克思观察商品社会的框架,选取“商品?财富?货币”这样一种结构分析后工业社会。
  
  一、后工业社会的商品结构:价值的意义性与商品的符号化
  
  后工业社会的第一个经济特征,即从“制造”向“服务”的转换,从生成论角度看,归因于当代社会商品价值重心的转换,根源在于其背后的社会总体消费层次的升级,该变化带来了后工业社会产业分工和生产模式的革新。
  在工业社会中,“制造为重心”,表明该阶段生产的主要是商品的“實用性价值”,即造的是“實物”。而“實物”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于商品“有用”,因此,“制造”对应的是商品的“有用性”。在后工业社会阶段,“服务为重心”,表明此时的消费重点不在于商品是否有用(有用只是一种前提),而在于商品是否有意义以及有多大意义(即人们关心的是消费该商品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社会的尊重),究其實质,是商品背后的社会象征意义(意义性),即造的是商品的“符号价值”。例如,抽好烟代表着好身份好地位,开好车象征着社会地位和身价,这是当代人们消费重心所在。由此可见,“制造”向“服务”的转换,其背后反映的是,在消费偏好上,人们已经开始从工业社会对實物商品(有用性)的关注走向后工业社会对符号商品(符号性)的青睐。后工业社会的首要特征是商品价值的意义性和商品的符号化。
  那么,如何评估后工业社会商品价值的这一变化呢?
  从逻辑上看,商品的“符号价值”来源于消费者关注消费过程中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看重的是商品的社会象征意义,展示的是消费者的身份、地位和社会价值,本质上是一种“心理体验”。但问题是这种“心理体验”如何与经济行为挂钩呢?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看,随着社会需求层次的升级,物质性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人们便会转向高级的精神性需要,而精神性需求是抽象的、无形的,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才能体现。于是,社会上便有一批人专门研究人们的精神性需求,并把这些内容附载在商品上,这就是品牌设计。可见,后工业社会第一个重要的经济环节就是“研究开发”,没有它就没有商品的“符号价值”。但是,把特定的社会象征意义附载在商品上,人们就一定相信吗?比如,人们凭什么相信“抽好烟就代表着好身份”呢?这说明,要让人们相信,还需要一个说服环节。而从實际上看,广告及其背后的营销手段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可见,“符号价值”的最终實现又离不开营销环节。这样,在后工业社会中,一个“符号价值”的生产就包含了这样的基本环节:首先需要研究开发,设计出“符号”;其次要造出商品,作为承载“符号”的媒介;最后要通过营销手段,说服大家相信这个“符号”代表某种意义。也就是说,“研发——制造——营销”构成了后工业社会的基本生产体系。在该体系中,三大环节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围绕符号这一中轴形成一种“链条化”结构。这就是后工业社会的“产业链条化”新趋势。那么,“产业链条化”的本质是什么?其带给世界的分工格局又怎样呢?
  从其本质上看,“产业链条化”實际上是当今世界经济的新一轮大分工,即“创造符号”、“附载符号”和“卖符号”,核心是符号生产,并辅之于實物制造。而“符号”的本质是精神性需求的有形化(社会象征意义在商品上的附载),这意味着,在这样的分工体系中,“创造符号”(开发精神性需求)和“卖符号”(實现精神性要求)是整个产业体系的关键和战略制高点,只要抓住了这两个环节,也就掌握了整个产业的核心和主框架。實际情况如何呢?一般来说,企业和学界基本采用1:9的分配格局,即在当前产业链利润分配中,制造仅占十分之一,十分之九归于研发和营销。不仅如此,产业链的含义是,不同的环节联动发展,即有一个环节动,其他环节都动。反映在實践中就是,如果你通过制造赚了一块钱,那么,别人则同时通过研发和营销可以赚九块钱。在这个意义上,“产业链条化”的背后是一种全球利润分配格局的新变化。该变化意味着,作为居于制造环节的国家實际上处于一种利益分配的不利位置。
  而从其影响来看,上述三大分工實际上可归为两大发展模式,分属两类经济体系。两大发展模式是:“制造=自然资源消耗 体力资源依赖”,“研发与营销=人文资源消耗 智力资源依赖”。两类经济系统为:其一,“制造”,其基本作用是提供“符号价值”的實物载体,是整个“符号生产”的准备环节,无论是投入的还是产出的都是實体性的物品,整个过程均具有實体性特征,可称之为“實体经济体系”;其二,“研发与营销”,其基本功能是“开发出符号”和“卖出符号”,整体过程鲜见實体因素,可称之为“虚拟经济体系”。两者比较。(1)“實体经济体系”因依赖自然资源消耗,靠为符号准备载体而获得利润,因此处在世界经济大厦的底座,发展受资源制约;而“虚拟经济体系”则因消耗人文资源,靠符号卖钱,因此处在大厦的顶端,同时也不受资源制约。(2)在后工业社会的经济大厦中,作为底座的“實体经济体系”在功能上是基础,但在利润分配中是微利。这就意味着,作为构成这一体系主体的国家在经济格局中基本上处于弱势。(3)从投入的角度看, “實体经济”投入的是自然资源和体力,是有限和不可再生的,可持续性较差;“虚拟经济”则投入的是人文资源和智力,是无限和可再生的,可持续性较强。这预示着,在潜在的竞争力上,后者比前者更具有优势。这样,一方面,全球利润分配“實体经济体系”是微利和大成本;另一方面,全球竞争“虚拟经济体系”是大收获和强势,后工业社会的产业链最终造成了这样的总格局,即发展中国家在这轮分工和利益分配中普遍处于劣势,战略上陷于被动。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判断:在后工业社会中,“制造”向“服务”的转换,深层反映的是商品价值重心的转换,体现为消费重心由“實用性”转向“意义性”,“符号价值”成为后工业社会商品消费的主要内容;基于这一转换,产业链出现“研发——制造——营销”的新形态,世界产业分工出现新格局;这是后工业社会的第一个特征,可概括为“商品符号化”。
  
  二、后工业社会的财富结构:流动性与资本化
  
  后工业社会的第二个经济特征,即从“生产决定消费”向“消费主导生产”的转换,从深层次看,本质上反映的是货币有效性基础由“财富抵押”向“强制抵押”转换的历史逻辑,其背后是财富内涵和尺度的转换,该变化带来了后工业社会财富分配上的“食物链化”趋向,使得当今世界财富分配权问题成为后工业社会经济博弈的核心所在。
  首先,关于财富内涵的更新。历史地看,人类社会财富的含义在不断发生变化,在人类早期的“物物交换”阶段,财富的本质就是交换之“物”,有“物”就有财,有财就是有“物”,即“财富=财物”。进入到一般等价物交换时代,社会财富的获得要通过一般等价物这个媒介實现,一开始是贝壳充当一般等价物,后来由金银取代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在这个历史阶段,拥有贝壳或者金银就是拥有财富,即“财富=金银(贝壳)”。随着人类社会交换需求扩大,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面临两种缺陷:一是携带不方便,二是供给不足。携带不方便,使得人们在交换中用纸币代替金银进行交换,这个阶段,纸币的发行取决于金银储备量。在这里,因为纸币和金银之间具有对应关系,因此,纸币成为金银符号。也就是说,在这个历史阶段上,拥有多少纸币也就是拥有多少金银,即“财富=纸币”。而金银的第二个缺陷,即供给不足(交换需求增长速度大于金银开采速度),使得纸币与金银的对应关系也无法反映现實的交换需求(如,交换规模太大,比例对应关系必须不断调整才能与之相适应,但现實中这种频繁调整纸币含金量会带来纸币信用的弱化),由此,纸币与金银脱钩。但是,脱离了金银抵押的纸币,如何被人们接受为金钱呢?人们通常认为,由国家作担保即可,即注入国家信用。但问题是,国家信用又来源于什么?国家强制发行纸币,即意味着非国家以外的任何个人和机构发行的纸币都是非法的,都不管用;从个人的角度看,别的纸币不管用,只能用国家的,这说明,你不得不接受它,或者说你离不开它。可见,国家信用的来源本质上是一种“强制抵押”。而在逻辑上,“强制抵押”意味着纸币的背后是国家强制力,不是金银,纸币的目的是用来满足交换需求的,其本质是交换的媒介。由此,纸币≠财富。简言之,从“‘财富=财物’一‘财富=金银(贝壳)’一‘财富=纸币”’到今天的“纸币≠财富”,这就是关于财富内涵演进的一般理论分析。那么,历史层面又如何呢?
  在工业社会阶段,经济运行的主导规则是“生产决定消费”,这意味着,交换需求受制于生产能力,交换的规模总体上在社会生产的许可范围内变动,与此相应,社会的金银供给可以满足交换的需求。因此,该阶段上,金银的缺陷体现在携带不便上,克服该缺陷的主要货币行为集中在货币的符号化上,即该历史阶段上的纸币,本质上是货币的符号,财富=钱。
  而在后工业社会阶段,经济运行的主导规则是“消费主导生产”,从逻辑上看,“消费”是一种对“未来价值”的预期,需要通过交换予以實现,因此“消费主导生产”在本质上意味着,交换需求牵引和决定生产取向,交换的规模、增长速度远大于已经生产出来的价值的规模及其增速。也就是说,社会的金银生产难以为纸币提供足够的抵押,由此,金银充当货币的缺陷也就集中转向了“供给不足”方面。相应地,克服该缺陷的货币行为也表现为货币的媒介化上,即纸币脱离金银抵押,转向强制抵押,纸币成为交换的媒介,纸币≠财富。那么,新的问题来了,纸币不是财富,什么才是财富呢?
  对上述两个阶段进行对比,不难发现,纸币=财富,背后的根源是社会的“生产性”占主导,即生产力水平不高,“交换需求”受制于“生产能力”,社会看重的是“已经生产出来的价值”,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是“对过去价值的积累程度”,即“积累性=财富内涵”。纸币≠财富,源于社会的“消费性”占主导,体现为“交换需求”牵引和决定“生产取向”,又因为“消费”本质上是一种预期价值的生产,因此,社会经济运行的重心转向“未来价值的折现”,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是“对预期价值的折现能力”。而在逻辑上,要把未来的钱拿到今天来用,需要把钱流动起来(即通过钱把过去价值、未来价值连通起来,形成资金流,如通过利率机制,钱的使用权不断流转)。就此而言,“流动性=财富内涵”构成了后工业社会的基本财富特征。在这里,流动性的含义是:纸币只有在不断的交换中才有意义(钱花出去才有价值一消费,钱要换到资源才是财富一保值),交换只有不断持续和升级才有价值(钱不断增值才有意义一投资),即“流动性=消费 资源持有 增值”。反映在资本运作上,上述流动性含义分别是:消费=花钱,资源持有=对冲避险,增值=投资升值。在这个意义上,后工业社会的财富内容就是:消费、对冲、投资三者的有机组合。
  其次,关于财富尺度的转换。在工业社会,“生产决定消费”意味着,在现實生活中人们消费什么取决于这个社会已经生产出了什么东西,“已经产出的价值”是人们进行消费的前提和对象。这说明,“已经产出的价值”对人们具有决定意义,而在经济范畴里,“已经产出”的价值可用“钱”来衡量,“钱”即是对“已经产出”的价值的确认。在这个意义上,“钱”就是财富,“有钱”就是有财富。而在后工业社会,“消费主导生产”意味着消费环节更为重要。“消费”是什么?从缘起的角度看,“消费”就是欲望,就是心理预期,是一种对“还未产出的价值”的意向,体现的是一种“预期价值”。较之于“已经产出的价值”,显然,“钱”不能有效衡量它(“钱”衡量的是在形态上“已经产出”,在时态上“已经存在”这样的价值)。因此,在后工业社会阶段,“钱”无法指代财富,也无法有效衡量财富。那么,该用什么衡量呢?这就是“资本”。这是因为,“预期价值”内含两大诉求:一是时间意义上的“未来价值”,它对今天有什么意义;二是心理意义上的“可预期获利”,如何保证它能實现。“预期价值对今天有什么意义”,资本市场显示,“未来收入”可以拿到今天来用,即它可以折现,如产权抵押贷款。在这个意义上,钱是指向过去收入,资本就是指向未来收入。“如何保证它能實现”,资本市场表明,可以以利率为杠杆“对预期价值”进行产权化运作,在这里,利率實际上是对未来收入的保证 机制,即确定了利率,就是确定了未来的收入额。换言之,利率的功能就是对“未来价值”进行定价。就此而言,资本所以对未来收入有决定性影响,源于对定价权的控制,资本就是拥有定价权。由此可见,在后工业社会阶段,可以这样评估钱与资本:“钱”=过去收入的积累;“资本”=未来收入的折现 对未来收入的定价。
  最后,财富由“金钱”转向“资本”,“资本化=预期价值折现 预期价值定价”成为后工业社会评估财富的新框架。在这里,该框架包含下面两个基本内容:
  一是,“预期价值折现”含义及其影响。“预期价值折现”从逻辑上说是把明天的“钱”拿到今天来用。那么,什么是明天的“钱”,它为何能拿到今天来用,资本的这一含义带来什么样结果呢?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明天的“钱”就是他未来的收入,把未来的收入拿到今天来用一般体现为“借贷”,即借别人的钱来消费。在该过程中,借贷包括两个部分,即“本钱 利息”,其中,“本钱”就是过去积累的货币,“利息”是借贷的动力,本质就是“本钱”使用权的收益。可见,未来收入之所以能拿到今天来用,是因为借钱人在用“利息”购买出钱人的“本钱”的使用权,该过程的實质性内容可概括为:“本钱”的使用权的商品化(使用权可以卖钱),或者说货币使用权的商品化。那么,货币使用权的商品化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货币的使用权要想卖钱,必须存在货币的大量积累,即必须存在可以出让的货币,就此而言,要具备该意义上的资本,實际上就是要拥有大量的货币储备。反映在经济活动上,就是“投资”。在这个意义上,资本的“预期价值折现”这一含义實际演化为“投资经济”这样一种运作形式。该形式预示着,在后工业社会阶段,哪个国家能把货币使用权拿来卖钱,哪个国家在“投资”环节占主导,哪个国家就具有很强的资本运作能力。
  二是,“定价权”含义与影响。从概念上看,“定价权”源于经济学中“定价能力”(pricing power)一词,表达的是一种在经济链条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从而在利润分配上拥有主动权和优势地位的状态。从實践上看,“定价权”的形成至少包含三个递进性条件:(1)对产品价格制定拥有主动权;(2)改变产品定价不会对需求有负面影响;(3)通过提价可将新增成本传导给下游且不影响销量。可见,“定价权”背后反映的是这样的经济景观:在经济分工链条化基础上,源于劳动环节所创造的新价值(利润)在量上不断增加,在分配上逐渐向劳动以外的其他环节倾斜,即劳动本身的报酬在总体报酬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为何会出现这一趋势?源于后工业社会商品价值内涵的转换。工业社会中,社会总需求处于“求温饱”层次,商品的意义在于“有用”,而能否“有用”取决于制造环节,因此“制造经济”的收益(工资)比较高,其他环节不太明显;但在后工业社会,社会总需求上升至“精神性”层面,商品的有效性在于“有意义”,而能否“有意义”主要来源于“设计”和“营销”环节,因此“智力劳动”和“虚拟因素”收益就相对高些,即“非制造经济”收益较高。不仅如此,由于整个产业分工的链条化,全球利润分配呈现出联动态势,即一个环节动另外的环节跟着动。在总利润一定的前提下,若“设计与营销”得的较多,那么,“制造”则必然减少,而實际上,在当前的产业链中,由于整个“制造”环节处于“外包”地位,不具有自主性,要抬高其自身所得而减少其他所得基本不可能,相反,因“设计”和“营销”在整个链条具有绝对的自主性,其抬高自身所得不仅可能更是必然,这样整个链条利润分配表现出一种增减的单向性。基于这种单向性,“设计与营销”环节呈现出一种对整个利润的“定价”趋向,即“设计与营销”具有定价能力。相应地,建立在“设计与营销”基础上的西方经济体系总体上也就表现为一种“定价经济”模式。再结合上述关于“投资经济”的论述,不难发现,当前全球经济从利润分配的角度出现了三个新的形态,即“制造经济”、“投资经济”和“定价经济”,其中,“投资经济”源于资本的“预期价值折现”的内在规定,“定价经济”源于资本的“定价权”内涵。
  总而言之,后工业社会中的“生产决定消费”向“消费主导生产”的转换,背后反映的是财富内涵的更新和尺度的转换;基于这两大变化,“积累性≠财富,财富=流动性”成为后工业社会基本的财富观念和投资逻辑,“投资经济 定价经济”成为后工业社会经济运作中的主体模式;财富尺度的资本化使得“制造经济”成为辅助,并日渐演化为外包环节,总体上形成“制造经济一投资经济一定价经济”这样一条世界财富链;这是后工业社会的第二个特征,可概括为“财富资本化”,其本质是资本的效力愈来愈大,呈现集权化趋势。
  
  三、后工业社会的货币结构:美元本位及其背后的霸权化
  
  后工业社会的第三个经济特征,即世界货币从“金本位”向“美元本位”的转换,①从真理性和价值性两个维度看,这一变化一方面反映的是货币的信用来源在发生变化(物质性财富抵押一精神性信用抵押),另一方面更深层次反映的是世界货币的决定因素由以往的经济實力转向当今的政治强力,背后是美国货币霸权的强制性逻辑和暴力化事實,该变化带来了后工业社会中两大金融景观,即“经济的核心在于金融/金融的核心在于美元”和“对冲资本对全球具有控制力/美元套利交易普遍化”。
  首先,就理论层面看,黄金充当世界货币,具有特定的历史性。在工业社会阶段,基于市场的全球化驱动,黄金既是一般性的日常货币,同时也是世界货币。因为黄金充当一般等价物,本质上是一种特殊商品,因此黄金作为世界货币的有效性基础可概括为“實物担当”。然而,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黄金充当世界货币越来越显现出局限性,这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携带不便和供给不足(黄金开采速度满足不了贸易增长的速度)。
  
  第一,携带不便,产生了对纸币的需求,纸币作为黄金的符号,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对应关系,纸币有效性源于背后的黄金抵押,在这个阶段,世界货币体系是“金本位”。与黄金直接充当世界货币相比,基于黄金抵押的特定纸币担当世界货币(早期是英镑,后来是美元),其基本特征有二:一是它使得国际贸易更为方便了,因为它克服了黄金携带不便的不足,有效地促进了世界交换需求的持续增长;二是该纸币具有一定的含金量,其背后信用来源于“定量的黄金作抵押”,因此其有效性基础是“物质性财富抵押”。
  
  第二,黄金供给不足,使得国家发行的纸币走向垄断地位,即历史进入只有国家发行的货币才是唯一合法纸币的时代,这种对纸币合法性的强制性规定,使得纸币的发行脱离黄金抵押之基础,纸币发行取决于商品交换的需求规模,纸币成为一种纯粹充当交换媒介的角色。在这个意义上,该阶段上的纸币其有效性源于国家的强制性抵押(它是国家发行的唯一交换媒介,你离不开它),本质上,该阶段上的纸币是一种流动性符号,而非原先的货币符号。可见,历史进入该区间,黄金退出了世界货币体系,特定国家的纸币成为世界货币,而该纸币是美元,这就是“美元本位”货币体系。
  
  其次,从實践的层面看,美元充当世界货币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和意义。1970年代以前,美元 与黄金挂钩,意味着人们拿着美元就是拿着黄金,人们相信美元,本质上是相信黄金,在这个意义上,美元的信用模式表现为“物质性财富抵押”,理论上,这是“金本位”货币体系。该阶段,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其决定性力量来源于美国强大的黄金储备,即美国的强大经济實力。而1970年代以后,美国单方面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这意味着人们拿着美元未必就是拿着黄金,即美元信用模式不再是“物质性财富抵押”,世界货币体系的“金本位”内涵消失。那么,美元信用不再是“物质性财富抵押”,又会是什么呢?事實是,石油与美元挂钩形成“石油美元”,即美国通过国家行为宣布石油与美元挂钩,同时并通过国家力量迫使石油由美元进行唯一定价。至此,美元信用来源转换为“强制抵押”,理论上,“美元本位”内涵正式生成。该阶段,美元作为世界货币,一则其发行在理论上取决于世界交换需求规模,不再依赖美国的黄金储备,也就是不需要美国经济實力作唯一基础;二则在實践上美国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让世界离不开石油,让石油离不开美元,从而确立了美元背后的“美国国家强制抵押”的地位,也就是说,该阶段的美元背后是美国强大的政治强权。世界货币的背后是国家霸权化事實。
  那么,世界货币的这种有效性来源之转化会带来什么影响呢?笔者以为可参照下述两个故事进行评估。
  故事一:一个裁缝拿一张纸,上面写着“凭此纸条可到本裁缝处换一条裤子”;裁缝用这张纸条换了大米、猪肉;这个纸条就可称为纸币;在这里,纸条的信用来源于實际财富抵押——裤子。与此类似,人类历史上的作为货币符号的纸币,本质上就是现實世界中“裁缝纸条”,其背后的历史内涵是,该阶段上的纸币信用来源于“物质性财富抵押”。故事二:张三,黑社会,宣布裁缝纸条作废,用他写的纸条;大家明知道张三没有裤子,但害怕张三,被迫接受纸条;这个纸条也叫纸币;在这里,纸条信用来源于强制。显然,与人类历史上的纸币相比,“张三纸条”对应着石油美元体系,其现實含义即是,美元之所以能担当世界货币,核心原因是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任何国家都离不开它。这就是美国的国家战略之一:控制石油,就控制了各国。
  比较这两个故事中的纸条功能及意义。二者的共同点是:都具有流通、支付功能,都可以当作钱来用。不同点是:基于實际财富抵押的纸币同时还具有储备价值,存钱=财富;基于强制抵押的纸币可以用来交易,也可以在交易中實现交易目的,但唯独不能最后存储,即不具备储备价值,因为,存钱=买单。由此可见,美元信用基础转换的背后實际上反映的是世界财富内涵与尺度的变化。它意味着,在美元与黄金挂钩背景下,美元即财富本身;在美元与黄金脱钩条件下,美元本身不是财富,它只是获取财富的媒介。这种转换带来了新的世界金融格局。
  第一,美元的“强制为主”的信用基础意味着,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美元具有支付流通功能,不具备战略储备价值,但问题在于,美元传来传去,最终必有接单人,因此,从理论上看,以强制为信用基础的美元在其流通中必然形成一种“击鼓传花”式的演进逻辑和路径。该逻辑意味着,美元不能用来进行战略储备,否则就是最后接“花”者;该路径预示着,只有不断地把手中的美元之“花”传递出去,才能避免接单,才能在传中获利。由此可见,美元的“强制信用”带来的是世界金融活动中“击鼓传花”游戏理路。
  第二,“击鼓传花”的理路必然会给世界带来两大需求。美元的不能储备(储备=买单>和恶意流通(支付=获利=转到下家),必然使得人们在利益博弈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美元非储备”原则的重要性和“重大资源储备”(美元≠财富=资源)原则的战略价值。因此,一方面人们会尽力主动加快美元在自己手中的流通速度,争取尽快转手;另一方面尽可能用美元获取财富,最大可能把手中的美元兑现。这样,在世界范围内,“争取转手的意愿”、“不能在战略上储备美元的理性”使得美元的扩散变得迅速,“最大可能兑现的需求”使得美元不断向下家积压,美元本位的危害处于一种不断的积累和膨胀中。这就意味着,在货币演进的逻辑上,美元体系必然崩溃。
  第三,“不存美元,在资源”的普遍需求及对冲资本对全球的控制力。美元作为“张三纸条”,其意义仅在于流通和支付,这决定了人们必须思考什么才是财富。什么才是财富呢?在“张三纸条”流通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张三纸条”只有买到东西才是财富,因此,在“张三纸条”作为世界货币的历史语境下,资源与纸币具有一种跷跷板关系,即钱不保值时资源保值,资源不保值时钱可保值。基于这样一种特殊关系,人们在对财富配置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用美元换资源”,其目的就是储备财富;其次,当资源不保值时,则暂时卖资源换美元,目的是避险。反映在现代资本市场上,上述财富配置方式就是世界资本对冲行为。由此可见,资本的对冲行为来源于美元本位的世界货币体系,也就是说对冲行为在美元本位体系下,具有普遍性。不仅如此,从该类资本的规模上看,一项由基金咨询机构casey Quirk和纽约银行共同发布的研究资料显示,全球对冲基金规模在2万亿美元以上,以当前金融杠杆效应可放大5—10倍甚至上百倍来估计,对冲资本的影响力可达几十万亿或者几百万亿这样的规模程度。而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国力最强大的美国本身GDP不超过15万亿美元,可见,在今天的全球金融市场上,任何国家都不是资本市场的庄家,真正的庄家在于这些对冲资本。简言之,“不在美元在资源”的资本运作逻辑带来了世界资本运作的美元对冲行为的普遍化,形成了世界对冲资本是世界资本市场的庄家的新金融格局,笔者把它概括为,对冲资本对全球具有控制力。这种格局可形象地图示如下:
  
  第四,“投资美元,增强流动性”的普遍需求及世界美元套利资本的形成。在美元本位体系下,美元既是美国的钱,同时也是世界的钱,这就决定了美国发行基础货币,同时也是给世界发行基础货币,即美国拥有世界基础货币发行的主导权。而在逻辑上,特定国家的货币主导世界货币则必然意味着该种货币具有谋利性,即可获得铸币税。不仅如此,在事實上,美元背后具有国家意志,这又意味着美元还具有可操纵性。一个必然的铸币税,一个事實上的可操纵性,这决定了美元在世界金融市场中具有很好的投资价值,如通过美元与他国货币的汇率变动谋求差价(升值前进入,升值后退出,获取利差),通过汇率投机實现财富的再分配等(投机资本攻击一国的汇率,做空该国货币)。由此,世界资本运作形成一个以美元套利交易为主要模式的美元投资体系。据估计,美元套利资本通过金融杠杆的操作,其效应扩大到约几十万亿美元之规模,由此可窥见该资本力量的影响力。
  第五,美元本位体系在财富资本化的推动下,形成世界经济的如下轴心结构——“经济的核心在于金融,金融的核心在于货币,货币的核心在于美元”,“世界金融一霸权货币一美元本位”构成当今世界经济的新景观。在后工业社会背景下,财富尺度的资本化,造就了世界投资经济和定价经济两大新经济模式,这两大新模式的普遍化使得当今世界经济走向“金融经济”新阶段,即货币、投资、定价权等金融要素在经济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主导性作用。而在“金融经济”的语境下,美元,一则作为世界货币是世界金融的关键因素,一则作为霸权货币对世界金融具有政治性影响力,从而使得美元体系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核心性地位,具有政治和经济双重性影响力。基于这样一种特殊结构,笔者以为,当今世界经济依然处于政治经济学时代,观察和评估经济现状和前景,既需要以后工业社会的一般规律作依据,也需要以美国国家利益取向作判断的参照。美元本位的历史事實,决定了当今世界金融博弈的核心在于美元结构,资本博弈的庄家在于对冲、套利资本;世界金融走向如何,既取决于上述力量的博弈状况,同时也被美国利益取向所牵引。
  总之,世界货币由“黄金本位”转向“美元本位”,在“美元本位”体系中,美元信用由以前的“黄金抵押”转向“军事抵押”;基于这一变化,世界财富获取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对冲资本、美元套利资本形成世界金融市场的庄家;当今世界依然并将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处于“政治一经济学”时代,观察世情变化,必须坚持“政治经济学”前提和价值取向;这是后工业社会的第三个特征,可概括为“货币霸权化”。
  综上三个特征的分析,笔者的基本结论是,后工业社会在商品价值(商品符号化)、财富尺度(财富资本化)和世界货币信用(货币霸权化)方面的三大变化,分别对世界的产业体系、利益布局和战略博弈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当今世界新的“产业链条化”、“财富食物链化”和“货币霸权化”三大宏观格局和态势。这是我们分析“后危机”时代的基本前提。
  
  作者单位:天津市委党校哲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蓬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 范成大既为“中兴四家”之一,亦于政治颇有才干,四任帅守,开府地方。与“中兴之治”和“中兴之诗”时代渊源相关,文人进入幕府,并在幕府体制内交游创作。幕府涵养出与唐代、甚至北宋不同的幕府诗歌创作生态;促进范成大、陆游等文人的成长并使其紧密关联,在诗坛中兴进程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关键词 范成大幕府 创作生态 陆游 “中兴”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
灼热,无声,手机上的高考成绩渐渐吐露出真相,我是一个失败者。不看书,不听课,仗着自己仅有的那点才华扬扬自得,看不起熬夜背书的同学,嘲笑认真做笔记的同学,认为众人皆醉我独醒。然而时间最具正义,它用结果告诉我,其实是众人皆醒我独醉。  因为不服输,我选择了复读。高考成绩让我没有了锋芒,同时,也让我成为复读班里的倒数。迈入新校园,里面的每一棵树、每一朵花,都在勾勒着我的孤独。沿着楼梯向上,走进新的班级,
内容提要 王阳明心学的个体视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内在良知使个体获得了自身存在和修养作圣的先天德性依据,以及独立进行价值判断的终极尺度;其次,通过强调心与身、心与情的关联,肯定了个体属性中的感性成分;最后,随才成就、随事尽道的工夫主张,使不同个体实践能力的差异性及其具体生活实践方式的多样性得到包容和认同。在天理的笼罩下,阳明对于个体的关注并没有偏离儒家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王阳明
古往今来,已经为人们所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往往很多年轻人并未真正参透其中的深意。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够优秀,而是我们不懂得如何去展现自己的优势。学会向别人推荐自己,是一门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又不太容易的学问。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太想尽快把自己的优点输送到他人那里,然而操之过急必将经历不可挽回的滑铁卢。  大灰的男朋友,一年前刚从“厦门理工”毕业。大学四年主修计算机专业的他,绝对算得上是一個标准的IT
TA的成长:白宇,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2014年,出演个人首部网络剧《屌丝日记》,从而正式进入演艺圈。代表作有《少帅》《微微一笑很倾城》《镇魂》《忽而今夏》等。“会努力完美,但收获比结果重要。”  适用话题:做人;艺德;耐得住寂寞;热爱生活  要演戏,先做人  “要演戏,先做人。”这般踏实的话,白宇一直都能很自然地说出口,并且绝不只是喊喊口号而已,而是身体力行。大学期间,白宇拒绝了外出拍戏的机会,
关于TA:张桂梅,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书记、校长。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师德标兵”“中国十大女杰”“全国精神文明十佳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佳知识女性”“中国十大教育年度人”“全国百名优秀母亲”“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等荣誉称号。  适用话题:大爱;奉献;坚守;教育  159人参加高考,600分以上17人,一本线以上70人,本科上线率高至94.3%……这是我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公办
现年71岁的阿诺德·施瓦辛格,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名拍戏不要命的动作影星,但是,鲜有人知道,少年时的施瓦辛格,曾有一段立志健美锻炼,却遭到亲朋和邻里阻碍和嘲笑的经历。  施瓦辛格1947年出生于奥地利,14岁的一天,他从健美杂志上看到了自己的偶像雷格·帕克由健美先生到电影明星的星路历程,施瓦辛格大为震撼。彼时,一个梦想悄悄地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因为热爱这项運动,他以苦为乐,因为喜欢和坚持,他比一般人
编者按:望月清司是日本当代著名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他在20世纪70年代撰写的《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一书,是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重要的学术文本。在此书中,他基于第一手的原文文献解读,获取了一批被传统马克思主义解释构架遗失的重要学术范畴和概念,然而,望月清司用以解读马克思的哲学方法论却是隐性人本主义的异化逻辑,可以说,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学思潮在文本学研究上的高峰,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对待的研
天心民命铸人文,播火传薪五十春。  百卷华章凝史慧,几番风雨炼精神。  文山采玉能雕凤,学海探珠可绝尘。  今日秦川碧浪涌,笔虹再绘彩图新。  这是我为庆贺《人文杂杂》创刊五十周年而写的一首诗。诗中表达了我对《人文杂志》的赞赏、评价和期望。《人文杂志》创刊于中国思想界、知识界经历重大变化的1957年,在五十年的风雨历程中,《人文杂志》以其正确的方向、鲜明的宗旨和独特的风格挺立于中国学术刊物之林,为
努力  名言速记:要摘取果子的人必须爬上树。——富勒  世界上任何一分一秒的努力都是有意义的,任何一点一滴的努力都不会是白费的——哪怕看上去这一分一秒或一点一滴的努力并没有什么直接的效果。  一根筷子粗细的小树苗,长成腰围粗的大树需要一百年。毫无疑问,这一百年里的每一天,它都在成长,但一棵树每天能变粗多少,我们用肉眼是无法看出来的,甚至就连世界上最精准的仪器也无法测量。它每一天的成长都是没有迹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