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感训练之策略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xzguo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比较法——矛盾中悟真情
  【课例一】“两小时”是长是短?
  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时,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学生很快找到了相关语句,开始交流。
  生:我从这句“两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中的“两小时”看出叶欣的工作强度很大,效率很高。
  师:找得真准。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吗?
  生:叶欣在这短短的两小时的抢救时间里,给患者吸氧,静脉注射,监测心率、血压、呼吸……这两小时里她一刻不停。时间太紧,需要做的工作又实在太多,劳动强度实在太高了。
  生:虽然是短短两小时,但叶欣却把重病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这工作效率真高。
  师:刚才两位同学都说到叶欣抢救危重患者的工作是在短短的两小时内完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她的工作是高效率、高强度。但老师想问问你们,这两小时真的如两位同学所说是短短的吗?(学生疑惑并议论)
  生:不,这两小时一点都不短。这两小时对于叶欣来说其实是漫长的,因为抢救患者要做那么多工作。这两小时她不停忙碌的,没有片刻休息,工作可以说是超负荷的。这两小时需要多么大的意志力啊!
  师:那是什么样的意志力在支撑着她?
  生:救死扶伤。
  师:说得好!是啊,这两小时对于叶欣而言是多么忙碌的两小时啊!她没日没夜,废寝忘食,忙得她常常拒绝接听家人的电话。工作再累她也咬牙坚持,因为时间就是生命,此刻的她早已忘记了一切,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中,因为她牢记救助每一个非典患者是她的职责。
  生:我觉得其实此刻的叶欣,早已忘记了时间,抢救患者是首要任务。她在忙碌中不知不觉就度过了这两小时,又怎么会觉得长呢?
  师:是的,此刻的叶欣早已不知两小时是长是短,她忘记了休息,一心扑在工作上,因为现在她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救助每一个患者,个人的辛苦早已抛之脑后。两小时,说它长,因为它实在是生死攸关意义重大的两小时,高强度高效率的两小时;说它短,因为对于人的一生而言,它又何其短暂。但叶欣的一生不正是由这一个个不平凡的两小时构成的吗?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紧紧扣住了看似无关轻重的三个字,深入探讨“两小时”的丰富内涵,两小时是长是短?面对学生的莫衷一是,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在针锋对峙中,挖掘两小时背后的信息,学生逐步悟出这两小时是叶欣崇高品格的体现,是救死扶伤的精神的体现,进而更立体地感知了人物形象。
  二、联系法——寻常中会文意
  【课例二】“亮”是什么样?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第4自然段,写到樟树长得蓬蓬勃勃。
  生:“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我从“稠密”和“绿得发亮”可以看出樟树长得茂密,生命力很旺盛。老师,我想问“发亮”的“亮”在这里什么意思?
  师:你们有谁知道吗?(学生一时沉默)
  师:同学们看过电视中洗发水广告吧,画面中模特的头发怎么样?
  生:乌黑发亮。
  师:乌黑发亮说明头发怎样?
  生:说明营养好,头发长得有光泽,有活力。
  师:讲得好!那樟树叶子绿得发亮呢?
  生:我明白了,那是说樟树的每片叶子都长得绿油油的,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富有生气。
  师:一个“亮”字写出了樟树始终焕发着勃勃的生命力,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勃发着生命的张力。
  一字勿丢,字字真情。一个“亮”字,普通之极,却写活了樟树,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樟树勃发着生命的伟力,拼命地生长着。有时面对文字,学生想说却表达不清楚,这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去想象。在这个课例中,教师巧妙地结合洗发水广告中模特头发的乌黑发亮,启迪想象樟树叶的亮,从而让学生悟出了亮的内涵。由此可见联系生活想象是感知文字、培养语感的一种好办法。
  三、增删法——忽略处显精神
  【课例三】逗号多余吗?
  五上《少年王冕》一课的第2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
  师:你们有谁注意到这句话中的“说”,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表达句式有何不同?
  生:我发现这句话在“说”的前面多打了个逗号。
  师:观察仔细。你们觉得这个逗号多余吗?能不能删掉?(教室一时沉寂)
  师:大家别忙着回答,现在我们把逗号删掉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变化?(学生朗读)
  师:读过了,有谁发现在“说”的前面加个逗号有什么用意?
  生:我从这个逗号的停顿,看出了王冕母亲此时内心的煎熬,她把王冕叫来,却并没有一下子就说出来,而是思索挣扎了一番,才说出口。在说的前面加了逗号,表示她内心的痛苦。如果删掉的话,就不能表现她内心的痛苦。
  生:我从下文中母亲对王冕说的话中知道,她实在供不起王冕读书,只好让王冕到隔壁人家放牛。此时她的心里很难过,但不说又不行,这个逗号,正好表现出她心里的难受。
  师:是啊,一个小小的逗号,让我们感受到王冕母亲内心的犹豫与痛苦,她不舍孩子离开学堂,可她又无力供养。现实真是残酷!在不得不对孩子说实情之前,她还是一番挣扎,由此让我们深深体会到王冕母亲的无奈与伤心。这个逗号在这里很好地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个逗号,有谁注意它的存在。可就是这样平常容易忽略的地方,教师带着学生运用增删的方法,读一读,品一品,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更深地读懂了人物,领会了文意。从这一教学课例中,我也由衷地体会到:对于文本细节的关注,在容易忽略的地方,运用增删的方法品一品,能使遥远的变得亲切,枯燥的变得生动,抽象的变得具体,进而让学生领略到了细节之美、文字之美、人性之美。这正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啊!语感就是这样在字斟句酌、咬文嚼字及潜移默化中逐渐熏陶养成的。
  (作者单位:南京市栖霞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学生习作重在“开源”,“源”的问题是习作教学成功与否的前提。学生头脑中建立了内容丰富的材料库,下笔才会汩汩流淌。那么,习作教学,应如何“开源”?  一、选取文本素材,作巧妙的拓展训练  在“文本”这个空间里,教师要经常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欣赏、品读优美的文段,并鼓励他们跳出文本的空间或“模仿”或“创造”,这不仅能为学生习作提供内容,还能不断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从而源源不断地保持其习作兴致。例如,学习
期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对读写关系的恰当阐述。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因此笔者主张教师要引领学生从文本中走一个来回,明确课文写了什么,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达到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这个过程是由局部到整体、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过程,也是由形式到内容的过程。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内容是怎样表达的,看看文章的作者为表达思想内容,是如何立意、构思,又如何选材、组织材料,怎样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
期刊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的第二部分进一步强调: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目标的实现意味着语文课堂教学智能化的形成,是对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合理诉求,其立足点在于准确把握学段目标,注重能力培养,把学习语文的实践过程落到实处。  一、围绕目标,合理选择内容  一篇课文教什么,即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要求教师从学段目标和学生的能力发展需求两个角度去审视,精选内
期刊
一、创设多维时空基础  1.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学生的语言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产物,这样的语言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他们的语言冲动绝不会等到语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把学生的语言都框定在语文课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兴趣而走上厌学误区。因此,语文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期刊
仿写就是仿照例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表现手法等进行习作训练的方法,也就是仿照例文的样子写作。仿写能减缓学生习作的难度,使他们由读到写,由不会写到会写,把自己身边活生生的生活画面转化成个性鲜明的语言文字,帮助他们在阅读与习作之间成功地搭起一座桥,顺利完成从书本到生活的过渡。如何进行仿写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练习的:  一.语言的仿写  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的习作语言干巴,缺乏文采,这是语文学
期刊
一、激发学生习作自信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轻松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以唤醒学生的自信。这要求我们不能人为地拔高习作的要求,小学习作要姓“小”,即学生要在小学阶段把应该做的事做好,比如说把字写好,把句子写通顺,把话写明白,把想写的事写清楚,扎扎实实地打好习作的基本功。在平时
期刊
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究竟该如何切实有效地利用文本资源,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呢?笔者不断地尝试、总结、反思,发现文本“留白”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一、文本“留白”的阅读教学  语文课本上因为篇幅和字数的限制,篇章内容往往从简,出现了“留白”的现象,有的是人物描写简略,或没有完整的对白;有的是故事情节跳跃太快,故事的描述中断;有的是背景不清,场景地点未详细说明……在教材中的这种“留白”是
期刊
如何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落到实处呢?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创设氛围,构建口语交际“场”  创设情境是口语交际教学主要方法之一。大量实践证明,交际情境创设得好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好的情境不仅贴近生活,而且教学形式灵活,为学生口头语言的充分交流构建了训练“场”,很好地培养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语文课程标准》
期刊
习作评改历来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客观、有效地将学生的习作批阅完成,既让学生能够学会欣赏文章、提升品位,又能根据客观的点评去完善自己的文章,让其出“彩”呢?一次习作讲评实践课给了我意外的惊喜。  前一段时间,因为忙于其他工作,还有一天又该到习作讲评课了。可是习作还有一大半没有批完,如何去讲评呢?我转念想:学生已经六年级了,一些习作批改的基本模式、要求,已经熟知,不如利
期刊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应立足于课堂,在培养学生倾听兴趣、树立倾听信心、养成倾听习惯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让学生不但知道要倾听别人说话,还要有能力听懂别人说的内容  一、以记促听——听了写  在训练学生听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辅之以写的训练。既让学生听了以后记录。如默写词语时,有时直接报所要默写的词,有时只报词的意思(听写“风调雨顺”时,师讲:风雨及时,适合庄稼生长的需要)学生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