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工职业技术竞赛是广大职工切磋技艺、交流技术、展示才干的重要平台,也是工会组织发挥大学校作用,实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的重要工作品牌。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职工技术竞赛已深受职工群众的认可和赞誉,a并且成为了各行业企业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重要途径。随着《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的出台和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如何发挥企业工会组织作用,开创技术竞赛工作的新局面,这是新形势下企业工会组织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新形势 国有企业 职工技术竞赛 实践思考
一、开展职工技术竞赛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企业的结构调整和向技术管理型模式转型的快速推进,从事技术操作工种的职工已经越来越少,且大都通过转岗培训等形式走向了基层一线管理岗位。因此在技术操作工人中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已经难以适应当前企业发展战略和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技能管理干部队伍,對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全面和谐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水电十五局工会创新工作思路,以“有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为出发点,紧扣企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人才结构特点,打破技能大赛常规,一改过去单一的针对技术操作工人为主体开展比赛的传统,创新性地在技术管理干部中组织岗位竞技比武,较好地实现了技能大赛竞技模式的转型,有力推动了企业人才战略落地,有效激发了广大职工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创造出彩人生的斗志和热情。
二、主要做法和实践经验
1.建立引导机制,扩大参赛覆盖面。技能大赛作为一项赛事,其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吸引更多的职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主战场在基层,赛事活动的主要对象也来自在基层。只有广大职工参与到竞赛中,竞赛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吸引越来越多的职工参与到竞赛中,竞赛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利用文件、会议、网络等多种载体和平台,积极向广大职工宣传开展技术竞赛的重要意义和提高职工自身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广泛调动职工参加技能大赛的积极性,大力营造“学技术、学业务、练本领、强素质”的良好氛围,才能更好地体现竞技赛事的群众性。2015年至2017年,水电十五局技术大赛报名人数每年均有15%的递增水平,平均年龄基本在27岁至33岁之间,而且大部分选手是来自基层一线的副经理、总工、安全总监或中层骨干,其中女职工就占到了参赛选手的三分之一。
2.建立立项机制,增强竞赛实用性。技能大赛来源于实践,也必须服务于实践,这是竞赛活动应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在竞赛项目的立项上,应始终坚持实用性原则,把企业发展需要和职工高度关注的项目作为重要前提,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比照国家工种目录,最终确定竞赛项目,不断增强竞赛的针对性,使技能竞赛真正达到立足实际、解决问题、推进工作的目的。例如:2015年,针对企业提出的“建设质量效益型管理强局、经济强局”目标,水电十五局确定了“质量技术人员”和“商务策划师”两个竞赛项目;2016年,围绕“建设国际化管理强局、经济强局”目标,确定了“工程造价师”和“安全检查员”两个工种;2017年,针对企业“建设国际强局、管理强局、经济强局”的新一轮战略目标,确定在国际商务管理和财务管理岗位中开展竞技比武。
3.建立培训机制,夯实知识点。理论知识是技术管理岗位技能大赛的重要基础,如果选手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将直接导致对问题的分析不深入,甚至表现为遇到问题后有些束手无策。因此,应坚持把赛前的集中培训作为夯实参赛选手理论根基、促进参赛选手技能提升的必修课和开展竞赛的必要环节。通过每次比赛前2至3天时间邀请业内专家或教授对选手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知识强化培训,能够使职工在短期内通过学习“充电”进一步掌握新知识,储备新技能,为实施职工技能大赛活动提供智力支持和素质保证。
4.建立运行机制,确保竞赛见实效。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是办好技能大赛的重要保障。在比赛时间的确定上,应坚持以人为本,尽可能安排在气候良好的季节月份,使选手们能精神饱满、轻松愉悦投入竞赛;在竞赛试题的选定上,应坚持做到难易兼顾、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题库试题与企业职工应知应会试题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竞赛的形式上,既应有必备理论知识的闭卷考核,又应有模拟实践案例的临场应变和应对分析能力的答辩比武,这样才能更好地全面检验参赛选手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在大赛中还应灵活设置专家点评等环节,重点对选手在答辩过程中出现的思路偏差和失分的关键点予以补强和说明,切实做到以竞赛促进提高,以比武推动学艺;在竞赛的评审上,应坚持由人力资源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和有关专家三方联合参与,按照职工技能大赛评审细则,实行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确保大赛的评审公平公正公开。
5.建立激励机制,增强职工自信心。为了能更加激发广大职工的学习热情,鼓励更多的职工参与到技术竞赛活动中去,应建立起劳动成果和劳动贡献与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统一的激励机制,对在大赛中获得名次的优秀选手发放荣誉证书、申报“省级技术状元、技术能手、技能标兵、青年岗位能手”称号等精神奖励的基础上,分别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此外,还应充分发挥技能大赛在培育和选拔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广泛宣传大赛中涌现的优秀典型,用榜样的精神去感染和带动身边广大职工学习新技能。据统计,水电十五局近三年来在技术大赛中获奖的选手75%已成为基层项目的班子成员或分(子)公司的技术带头人,有的甚至已走上了领导岗位,98%的参赛选手均担任着基层项目的技术骨干力量。
三、几点体会和思考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明确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指出要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在推进这项改革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 1.發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做强做亮活动品牌。“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要站在人才兴企、人才强企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升职工技术竞赛质量和水平,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优势特点和“大学校”作用,根据企业人才结构特点以及经营发展需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比武活动,持之以恒地开展职工素质大培训、岗位大练兵、技术大竞赛活动,努力为职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增长本领创建平台、搭建舞台,不断调动和激发广大职工旺盛的工作热情和巨大的创造活力。
2.拓宽大赛功能,巩固竞赛成果。实施职工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活力在于体制和机制,更需要各单位、各部门和相关组织的共同参与。要切实从企业发展大局和人才队伍建设出发,增加必要的投入,创造必要的条件,为职工技能竞赛和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保障,努力营造党政重视、上下联动、团结协作的良好局面。技术大赛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技能大赛,赛的是技能,产生的是“武状元”。技术竞赛,赛的则是职业道德、意志品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产生的是“文武状元”。因此,工会组织应积极探索职工技术竞赛活动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子,从体制机制上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特别是要把竞赛的重点与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实际、项目管理薄弱点和人才结构特点紧密结合,真真正正做到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就练什么,就比什么,使大赛真正成为促进促进职工知识更新、能力提升、素质提高和成长成才的强大引擎。同时,要高度跟踪关注优秀选手的使用、培养和选拔,让他们快速地适应岗位要求,承担工作责任,结合项目职工夜校、青年干部跟踪培养和专业技术带头人选拔,发挥他们的榜样和示范带动作用,使各类人才大有作为,健康成长,努力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3.注重典型引领,激励职工成长成才。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企业要持续发展,仅靠少数技术能手、技术标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一支高素质、高技能、高效率的职工队伍来作支撑。要正确引导竞赛中的优秀选手,永不满足,永不止步,永不懈怠,立足本职岗位,胸怀发展大局,瞄准更高目标,勤学苦练提高自身素质,深钻细研做到精益求精,以过硬的专业技术,娴熟的岗位技能,高超的操作技艺,成为一专多能的新型职工。同时把岗位上掌握的知识本领,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做法,传授给身边的同志,充分发挥技术能手承上启下、承前启后、承点启面的辐射作用,真正形成人才辈出、群贤毕至、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关键词:新形势 国有企业 职工技术竞赛 实践思考
一、开展职工技术竞赛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企业的结构调整和向技术管理型模式转型的快速推进,从事技术操作工种的职工已经越来越少,且大都通过转岗培训等形式走向了基层一线管理岗位。因此在技术操作工人中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已经难以适应当前企业发展战略和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技能管理干部队伍,對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全面和谐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水电十五局工会创新工作思路,以“有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为出发点,紧扣企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人才结构特点,打破技能大赛常规,一改过去单一的针对技术操作工人为主体开展比赛的传统,创新性地在技术管理干部中组织岗位竞技比武,较好地实现了技能大赛竞技模式的转型,有力推动了企业人才战略落地,有效激发了广大职工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创造出彩人生的斗志和热情。
二、主要做法和实践经验
1.建立引导机制,扩大参赛覆盖面。技能大赛作为一项赛事,其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吸引更多的职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主战场在基层,赛事活动的主要对象也来自在基层。只有广大职工参与到竞赛中,竞赛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吸引越来越多的职工参与到竞赛中,竞赛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利用文件、会议、网络等多种载体和平台,积极向广大职工宣传开展技术竞赛的重要意义和提高职工自身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广泛调动职工参加技能大赛的积极性,大力营造“学技术、学业务、练本领、强素质”的良好氛围,才能更好地体现竞技赛事的群众性。2015年至2017年,水电十五局技术大赛报名人数每年均有15%的递增水平,平均年龄基本在27岁至33岁之间,而且大部分选手是来自基层一线的副经理、总工、安全总监或中层骨干,其中女职工就占到了参赛选手的三分之一。
2.建立立项机制,增强竞赛实用性。技能大赛来源于实践,也必须服务于实践,这是竞赛活动应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在竞赛项目的立项上,应始终坚持实用性原则,把企业发展需要和职工高度关注的项目作为重要前提,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比照国家工种目录,最终确定竞赛项目,不断增强竞赛的针对性,使技能竞赛真正达到立足实际、解决问题、推进工作的目的。例如:2015年,针对企业提出的“建设质量效益型管理强局、经济强局”目标,水电十五局确定了“质量技术人员”和“商务策划师”两个竞赛项目;2016年,围绕“建设国际化管理强局、经济强局”目标,确定了“工程造价师”和“安全检查员”两个工种;2017年,针对企业“建设国际强局、管理强局、经济强局”的新一轮战略目标,确定在国际商务管理和财务管理岗位中开展竞技比武。
3.建立培训机制,夯实知识点。理论知识是技术管理岗位技能大赛的重要基础,如果选手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将直接导致对问题的分析不深入,甚至表现为遇到问题后有些束手无策。因此,应坚持把赛前的集中培训作为夯实参赛选手理论根基、促进参赛选手技能提升的必修课和开展竞赛的必要环节。通过每次比赛前2至3天时间邀请业内专家或教授对选手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知识强化培训,能够使职工在短期内通过学习“充电”进一步掌握新知识,储备新技能,为实施职工技能大赛活动提供智力支持和素质保证。
4.建立运行机制,确保竞赛见实效。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是办好技能大赛的重要保障。在比赛时间的确定上,应坚持以人为本,尽可能安排在气候良好的季节月份,使选手们能精神饱满、轻松愉悦投入竞赛;在竞赛试题的选定上,应坚持做到难易兼顾、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题库试题与企业职工应知应会试题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竞赛的形式上,既应有必备理论知识的闭卷考核,又应有模拟实践案例的临场应变和应对分析能力的答辩比武,这样才能更好地全面检验参赛选手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在大赛中还应灵活设置专家点评等环节,重点对选手在答辩过程中出现的思路偏差和失分的关键点予以补强和说明,切实做到以竞赛促进提高,以比武推动学艺;在竞赛的评审上,应坚持由人力资源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和有关专家三方联合参与,按照职工技能大赛评审细则,实行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确保大赛的评审公平公正公开。
5.建立激励机制,增强职工自信心。为了能更加激发广大职工的学习热情,鼓励更多的职工参与到技术竞赛活动中去,应建立起劳动成果和劳动贡献与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统一的激励机制,对在大赛中获得名次的优秀选手发放荣誉证书、申报“省级技术状元、技术能手、技能标兵、青年岗位能手”称号等精神奖励的基础上,分别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此外,还应充分发挥技能大赛在培育和选拔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广泛宣传大赛中涌现的优秀典型,用榜样的精神去感染和带动身边广大职工学习新技能。据统计,水电十五局近三年来在技术大赛中获奖的选手75%已成为基层项目的班子成员或分(子)公司的技术带头人,有的甚至已走上了领导岗位,98%的参赛选手均担任着基层项目的技术骨干力量。
三、几点体会和思考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明确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指出要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在推进这项改革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 1.發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做强做亮活动品牌。“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要站在人才兴企、人才强企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升职工技术竞赛质量和水平,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优势特点和“大学校”作用,根据企业人才结构特点以及经营发展需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比武活动,持之以恒地开展职工素质大培训、岗位大练兵、技术大竞赛活动,努力为职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增长本领创建平台、搭建舞台,不断调动和激发广大职工旺盛的工作热情和巨大的创造活力。
2.拓宽大赛功能,巩固竞赛成果。实施职工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活力在于体制和机制,更需要各单位、各部门和相关组织的共同参与。要切实从企业发展大局和人才队伍建设出发,增加必要的投入,创造必要的条件,为职工技能竞赛和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保障,努力营造党政重视、上下联动、团结协作的良好局面。技术大赛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技能大赛,赛的是技能,产生的是“武状元”。技术竞赛,赛的则是职业道德、意志品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产生的是“文武状元”。因此,工会组织应积极探索职工技术竞赛活动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子,从体制机制上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特别是要把竞赛的重点与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实际、项目管理薄弱点和人才结构特点紧密结合,真真正正做到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就练什么,就比什么,使大赛真正成为促进促进职工知识更新、能力提升、素质提高和成长成才的强大引擎。同时,要高度跟踪关注优秀选手的使用、培养和选拔,让他们快速地适应岗位要求,承担工作责任,结合项目职工夜校、青年干部跟踪培养和专业技术带头人选拔,发挥他们的榜样和示范带动作用,使各类人才大有作为,健康成长,努力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3.注重典型引领,激励职工成长成才。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企业要持续发展,仅靠少数技术能手、技术标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一支高素质、高技能、高效率的职工队伍来作支撑。要正确引导竞赛中的优秀选手,永不满足,永不止步,永不懈怠,立足本职岗位,胸怀发展大局,瞄准更高目标,勤学苦练提高自身素质,深钻细研做到精益求精,以过硬的专业技术,娴熟的岗位技能,高超的操作技艺,成为一专多能的新型职工。同时把岗位上掌握的知识本领,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做法,传授给身边的同志,充分发挥技术能手承上启下、承前启后、承点启面的辐射作用,真正形成人才辈出、群贤毕至、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