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碗腊八粥

来源 :小猕猴学习画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ly_so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盼。”
  每到腊月,妈妈就不住地念叨着这句话。是啊,腊八节在我们的心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它似乎缺少了点什么。
  腊八节那天,必须要吃腊八饭、喝腊八粥。其中,腊八粥尤其重要,不喝它,腊八节就不能算是真正的腊八节。腊八粥的食材多种多样,各具特色:南方的腊八粥,鱼、虾俱全,让人大快朵颐;北方的腊八粥则多用粮食谷物制成,令人回味无穷。
  以前,每到腊八节,我都会飞奔到樱花巷的家中,等待那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粥熬好了,妈妈掀开锅盖,一大锅淡紫色浓稠而半透明状的粥便呈现在眼前。粥的上面浮着一层红枣,颗颗都红得透亮,泛着光彩,像一个个碧玉年华的小姑娘。
  然后,妈妈用铜勺盛了一勺桂花,均匀地撒在粥上。这一锅腊八粥立刻芬芳扑鼻。粥里的米粒已经被熬烂,成了絮状。粥与水混为一体,没有边界,缠绵温婉,很有“只将食粥致神仙”的意境。
  接下来开始用木碗盛粥了。一勺勺粥被盛进了木碗中,留在锅中的粥越来越少,不一会儿,就见底了。
  我捧着一碗粥走出去,刚好碰见了小伙伴。他们朝我喊:“嘿,在背着我们吃什么好吃的呢?”我回应道:“你们可有口福了,我妈妈刚熬了一大锅腊八粥,快来尝尝吧!”小伙伴们听了,两眼发光,直奔过来。于是,我们一同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腊八粥。碗里半透明的粥、各色的豆子晃荡着向我的嘴靠拢,小伙伴们也像粥中的绿豆、豇豆、花生仁……一样向我靠拢。“吧唧吧唧”是我们停不下口的声音。黏黏的粥,浓稠而清新,香甜又软糯,从嘴里到心里,满是甜味儿。吃完之后,久久回味着这种味道,心中充满期待,希望这种日子可以很长很长,沒有尽头。
  腊八节年年都会有,腊八粥妈妈也年年都会做。每一年,我都喝得很香,永远也喝不够、喝不厌,喝腊八粥时感觉自己真是一个贪婪的“无底洞”。粥中的爱为我照亮了回家的路,让我准时在腊八节和家人团聚。
  腊八节又要来到,愿我未来的每一个腊八节都能有家人陪伴,能和家人一起喝美味的腊八粥。
  指导老师:赖文莲
  【点评】整篇文章语言优美。小作者从色香味等多角度描写腊八粥,并且还特地对腊八粥的食材进行了南北对比;在描写喝腊八粥的场景时,小作者形容小伙伴们像粥里的豆子们一样向自己靠拢,十分有趣。拟声词“吧唧吧唧”的运用,让文章的语言更加活泼。
其他文献
6月3日,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当代国际诗人典译丛书》(2016年卷)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三层学术会议厅举行了隆重的首发仪式。该套丛书包括《诗情际会》《一抹黄色》《在我爱你的这座城》《慢光》和《美洲的黎明》5册原创诗集。据介绍,这套会聚了郭亚力、陈美玲、李立扬、白萱华、风欢乐五位美国当代最活跃诗人的精选诗集均为国内首次出版,其中每一首诗歌都由诗人亲自精心甄选。跟往年不同的是,本次出版的双
前不久,朋友聚会,认识一位贵州的韩淑仪老师,她给我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新学期开学不久,班里有个男生很快引起我的注意。他在新生入学测验中成绩第一,但平时话很少,走路总是低着头,似乎有很重的心事。每天中午或晚上放学时,同学们都一窝蜂争先拥进食堂。只有他仍安静地坐着看书,好像没有吃饭的意思。一次我把一条纱巾故意落在讲台上,以回教室取纱巾为由返回教室,发现偌大的教室只有他一个人。他见我进来,有些慌乱
又到收麦子的季节,我早早操心着收割机到了没,家里的麦子该不该割,直到打电话听叔叔说,他正在路上,机器已经去了,我才略感心安,趕紧骑了车往老家赶。  因着村子搬迁的缘故,每年收庄稼尤其是麦收时节,都会让人忙乱不堪。可不是,光是住处距老家就有超过50里的路程,每年麦子种了,就再也够不着了,有空的会在春天回去打一次除草剂,忙的人干脆就由着它长,想长什么样就什么样吧,哪里能顾得上呢!为了生计,很多人都在县
2016年11月29日,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音乐理论家、社会活动家、新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我最为敬重的中央音乐学院老院长赵沨诞辰一百周年,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了隆重的赵沨百年诞辰纪念学术活动。我这个不务正业的弟子怀着异样的情感、迈着沉重的脚步走进了我的母校中央音乐学院。  赵沨院长百年诞辰纪念学术活动有两项内容:一是赵沨译配歌曲以及著名弟子们演奏的音乐会,二是赵沨学术研讨会。出我所料的
又是晴朗的一天,小书虫背起大大的书包,坐上动车,来到位于福州市中心的福建省少儿图书馆。  小书虫生活在离福州市100多公里的宁德市,因为很快就把宁德这个小城市两个图书馆的少儿图书给“啃”光了,所以,她常常不辞辛苦地来到福州。  小书虫和福建少儿图书馆结缘已经八年了。那时她还在上幼儿园,最喜欢“啃”的是二楼绘本馆里的书。她在绘本馆里看了好多书—《鸽子》《女巫》《小幽灵》……现在,小书虫还不时光顾这里
漫步丹霞欲遣愁,我登丹霞高山游。  无花无草无人在,无限风光客不留。  祖先遗产留后人,票价奇高恨掉头。  红砂岩石耸巍巍,风雨火烧染丘岭。  独立孤高各异性,鬼斧神工非图景。  雪山城堡神仙绘,青蛙登顶驾鹤归。  疑似火山爆形成,问却神仙修炼成。  七彩丹霞百里阔,景外有影奇特景。  大地之根立山间,玉女幽谷露真容。  丹霞风景勾画神,伟人神像半山中。  情侣相望几千年,化作实景永相伴。  丝绸
从周口回来,就害上了相思病。想念一碗面条,一碗未曾吃完的河南捞面条。  我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对于面条并没有特殊的癖好。过早的时候,通常会在粉和面当中再三抉择,最终还是会选择一碗牛肉粉而不是面。在我们本地,吃面条只能算是暂时地对付一顿,并不能算作一餐正式的饭。偶尔的一顿面条里,如果搭配一两个鸡蛋或者一点肉丝,面粉与动物蛋白混合,会煮出鲜香奶白浓稠的面汤,这种味觉记忆还是很美好的。尤其家乡有种特产叫
5月15日一大早,天气不是特别的晴朗,暖风和煦,气温正好和外出踏春的气温差不多。在这个大好日子,我们采风的下一站,是淮阳太昊陵。  客车飞快地开进,晃眼的外景把我的思绪拉了回来。原来,汽车已经缓缓驶入通向太昊陵的主干道——龙都大道,大道上是绵延的车流在缓慢地向前蠕动,大道两侧停车位是早已挤满的各种车辆,两侧还有商贩们向香客们招揽兜售的高香,林林立立摆设着,最长的足有两米之高。虔诚的香客早已是手持高
马赛马拉的黄昏  狮群,早已不见踪影  不知蜷缩在哪个角落打盹  犀牛停止了攻击,踱着脚步  只有野狗,依旧三五成群地奔跑  它是日夜变换中的精灵  瞪羚已收敛了天真  象群缠绵着亲近  角马默默跟随着远行的队伍  此时野牛,也变得沉寂  就涂抹出一份短暂的安宁吧  让草原喘息在金色的黄昏里  马拉河随想  草原的雨季还未来临  马拉河畔一片沉寂  河马在水中悠然静卧  鳄鱼在岸边闭目小憩  暴风
那是1971年4月底,母亲去世一个月之后,我骑车出去自解烦恼,忽见一面墙上贴着一张大布告,是宣布枪毙反革命分子的告示,名字上打着红×,罪名是恶毒攻击现实。  我趕紧往前乱骑,忽听后面有人喊叫“让道”,忙朝边上一闪,险些被三轮摩托警车撞着,停下回头看去,只见一辆大卡车上十数个荷枪实弹、全副武装的警察押着一个五花大绑的“犯人”,从公审大会会场朝着郊外刑场开去。那时,五一、十一这种重大节日之前,常常会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