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创造型”问题的价值取向——以“南京大屠杀”教学为例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saru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灵魂创新教育,已成为时代的浪潮,振荡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灵。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①”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②毫无疑问,创新已成为新世纪的教育使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我们需要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是赋予人才创新的思维品格。
其他文献
随着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我院应用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治疗晚期肝癌,取得了明显疗效,现将腹部疼痛、发热、穿刺局部血肿及出血、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护理作如下介绍.
[摘要]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历史学科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从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兴趣、改变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结构、开辟第二课堂等五个方面,结合实际解决“如何创新历史教学”的问题。  [关键词]创新 历史研究 素质教育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各族提升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江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