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关注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作为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必修课始于2004年,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质量研究和其他课程相比,尚处于探索阶段。随着课改的深入, 一线的老师们越发觉得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有如下评价原则:体现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的学习,不断提高学生多层次的信息素养,达到最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以下是个人总结出来的四种评价方式。
一、实时统计评价
由于我们信息技术课堂一般情况下都是在机房里上并人手一台电脑的特殊性,我们信息技术课堂可以通过相关的动态课件将学生的操作成绩实时上传到服务器上,学生再通过各自的PC访问服务器来实时浏览相关成绩信息,这样的实时动态信息的上传及显示,将原来分散在各机子上信息统一汇聚到服务器上,学生的成绩一目了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公开课《感受双符号键 》,这课设计了一个小型聊天室的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用双字符键上的字符进行聊天(如左下图),每位学生都能实时动态看到其他同学发的相关字符串信息,将原来分散的信息都集中到聊天室中,充分调动的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对双字符键的理解。
二、网络平台评价
浙摄版老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网聚彼此生活》,这一单元都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学科教育平台”(如右图),目的应该在于让教师利用该平台让学生们进行网络研究性学习。在网上组建自己的班级,寻找兴趣相投的伙伴,成立研究探索的小组。在交流中思考,在讨论中研究,在合作中成长。如:六年级上册《茶中知真味》这课中分别设置了“茶道小学徒”、“ 茶道小师傅”、“ 茶道名师”等环节,这些环节都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网络研究性学习,每个环节都设置了相关的任务,学生以完成相应的任务并把相关的网络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发到教学辅助平台相关的栏目中去,供同学间相互学习,将无形的网络研究性学习化为有形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去,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利用网络来搜索相关的信息资料,还在搜索的过程中无形中掌握的有关茶文化的一些知识,这难道不是一举两得吗?再比如六年级下册《认识机器人》這课是机器人相关知识的纯理论课,信息技术的纯理论课借助了“学科教育平台”来上这课效果就完成不一样了,由于学生对“学科教育平台”都有了一定程序的操作经验,教师再把这课设置成网络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设置好的框架里进行网络研究性学习,本课设置了三个网络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机器人的由来”、“机器人的种类”、“机器人的特征”、“机器人的发展”、“未来机器人的设想”并结合相关任务,放手让学生在网络的海洋中寻找自己所想的的信息,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并收集机器人资料,通过“学科教育平台”互相交流介绍,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了创新思维。
三、星级评价
针对过程性评价进行了重点研究,如构建由加分制度和扣分制度组成的积分评价方式,并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校的期末考试和星卡争章加以实践。下面就是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实施的信息技术课堂评价制度。
信息技术课堂评价制度
加分制度 分值
1、每次作业完成并提交成功 1分
2、上课能够完成一次成功的演示操作 1分
3、中英文打字练习课,打字速度前24名同学(不重复) 1分
4、上课有其他良好行为习惯 1分
5、积分在5分或5分以上,期末考试成绩为优秀。
积分在0到4分,期末考试成绩为良好。
积分满5分颁发一张星卡,以此类推。
扣分制度 分值
1、没有请假私自旷课 -2分
2、上课没穿鞋套(一只算没穿)
故意穿鞋子上课 -1分
-2分
3、上课违反课堂纪律 -1分
4、上课私自玩游戏 -1分
5、上课有其他不良行为习惯 -1分
6、积分在-1到-4分,期末考试成绩为及格。
积分在-5分或-5分以下,期末考试成绩为不及格。
积分扣到-5分,发黄星卡警告。
为配合这个课堂评价制度的实施,为任教的所有班级都做了一张过程评价表格,然后在每节课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或是让学生演示不同的操作,或是每一单元中间穿插打字练习课,然后根据事先给出的课堂评价制度对学生的各种表现进行计分,让学生在有目的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档案袋评价
根据调查,学生每一节课的作品如何保存下来是大部分信息技术老师头疼的问题。部分教师会让学生在“本地磁盘”新建一个自己的文件夹,然后将每节课的作品保存在文件夹中。会出现一个问题,其他班级的学生会删除或修改作品。又有一部分教师会建一个ftp让学生讲自己的作品上传,这样一来,不同班级的学生无法修改或删除作品了。是给一个班级一个账号呢?还是一个学生一个账号?文件夹又如何设置?又会出现一系列连带的问题,不方便管理。本课题就学生成长档案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应用科优达软件中的“私人文件夹”也就是网络硬盘,让学生分类存放资料,一生一账号,只有自己和老师可惜修改里面的资料。即使学生更换了机子,用自己的账号登陆,都是可以找到自己的资料,更甚至可以修改完善之前的作品。
通过评价,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健康开展,建立一支能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队伍,使他们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推动者。
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真正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有如下评价原则:体现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的学习,不断提高学生多层次的信息素养,达到最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以下是个人总结出来的四种评价方式。
一、实时统计评价
由于我们信息技术课堂一般情况下都是在机房里上并人手一台电脑的特殊性,我们信息技术课堂可以通过相关的动态课件将学生的操作成绩实时上传到服务器上,学生再通过各自的PC访问服务器来实时浏览相关成绩信息,这样的实时动态信息的上传及显示,将原来分散在各机子上信息统一汇聚到服务器上,学生的成绩一目了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公开课《感受双符号键 》,这课设计了一个小型聊天室的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用双字符键上的字符进行聊天(如左下图),每位学生都能实时动态看到其他同学发的相关字符串信息,将原来分散的信息都集中到聊天室中,充分调动的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对双字符键的理解。
二、网络平台评价
浙摄版老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网聚彼此生活》,这一单元都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学科教育平台”(如右图),目的应该在于让教师利用该平台让学生们进行网络研究性学习。在网上组建自己的班级,寻找兴趣相投的伙伴,成立研究探索的小组。在交流中思考,在讨论中研究,在合作中成长。如:六年级上册《茶中知真味》这课中分别设置了“茶道小学徒”、“ 茶道小师傅”、“ 茶道名师”等环节,这些环节都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网络研究性学习,每个环节都设置了相关的任务,学生以完成相应的任务并把相关的网络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发到教学辅助平台相关的栏目中去,供同学间相互学习,将无形的网络研究性学习化为有形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去,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利用网络来搜索相关的信息资料,还在搜索的过程中无形中掌握的有关茶文化的一些知识,这难道不是一举两得吗?再比如六年级下册《认识机器人》這课是机器人相关知识的纯理论课,信息技术的纯理论课借助了“学科教育平台”来上这课效果就完成不一样了,由于学生对“学科教育平台”都有了一定程序的操作经验,教师再把这课设置成网络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设置好的框架里进行网络研究性学习,本课设置了三个网络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机器人的由来”、“机器人的种类”、“机器人的特征”、“机器人的发展”、“未来机器人的设想”并结合相关任务,放手让学生在网络的海洋中寻找自己所想的的信息,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并收集机器人资料,通过“学科教育平台”互相交流介绍,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了创新思维。
三、星级评价
针对过程性评价进行了重点研究,如构建由加分制度和扣分制度组成的积分评价方式,并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校的期末考试和星卡争章加以实践。下面就是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实施的信息技术课堂评价制度。
信息技术课堂评价制度
加分制度 分值
1、每次作业完成并提交成功 1分
2、上课能够完成一次成功的演示操作 1分
3、中英文打字练习课,打字速度前24名同学(不重复) 1分
4、上课有其他良好行为习惯 1分
5、积分在5分或5分以上,期末考试成绩为优秀。
积分在0到4分,期末考试成绩为良好。
积分满5分颁发一张星卡,以此类推。
扣分制度 分值
1、没有请假私自旷课 -2分
2、上课没穿鞋套(一只算没穿)
故意穿鞋子上课 -1分
-2分
3、上课违反课堂纪律 -1分
4、上课私自玩游戏 -1分
5、上课有其他不良行为习惯 -1分
6、积分在-1到-4分,期末考试成绩为及格。
积分在-5分或-5分以下,期末考试成绩为不及格。
积分扣到-5分,发黄星卡警告。
为配合这个课堂评价制度的实施,为任教的所有班级都做了一张过程评价表格,然后在每节课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或是让学生演示不同的操作,或是每一单元中间穿插打字练习课,然后根据事先给出的课堂评价制度对学生的各种表现进行计分,让学生在有目的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档案袋评价
根据调查,学生每一节课的作品如何保存下来是大部分信息技术老师头疼的问题。部分教师会让学生在“本地磁盘”新建一个自己的文件夹,然后将每节课的作品保存在文件夹中。会出现一个问题,其他班级的学生会删除或修改作品。又有一部分教师会建一个ftp让学生讲自己的作品上传,这样一来,不同班级的学生无法修改或删除作品了。是给一个班级一个账号呢?还是一个学生一个账号?文件夹又如何设置?又会出现一系列连带的问题,不方便管理。本课题就学生成长档案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应用科优达软件中的“私人文件夹”也就是网络硬盘,让学生分类存放资料,一生一账号,只有自己和老师可惜修改里面的资料。即使学生更换了机子,用自己的账号登陆,都是可以找到自己的资料,更甚至可以修改完善之前的作品。
通过评价,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健康开展,建立一支能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队伍,使他们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推动者。
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真正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