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对录取工作影响探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_BO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佛大学校长博克曾提出:“本科生应该通过主修一个学科获得大量的知识,并且通过几个不同学科的学习获得大量广博的知识。”随着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实施大类招生。大类招生以同一学科和相近学科专业通识教育为基础,成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211工程”院校中大部分已实行按大类招生,其他一些一般本科院校也开始实行这一模式。
  一、大类招生的主要模式
  1.按学院招生
  这是现在很多高校都普遍采用的招生模式,即在同一院系中不分专业,只按院系大类填报志愿。如南京大学在2009年就全面打破专业限制,全部按院系招生。实际上,这两年南京大学已有80%左右的专业是按院系招生的,2009年则将该比例进一步扩大,将所有专业纳入按院系招生行列。
  2.按专业大类招生
  这是很多高校都采取的方法之一,只按系大类填报志愿。如我们经常在学校招生计划中看到的新闻传播学类、工商管理类、材料类、机械类、公共管理类等。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开始试行在经济管理学院按大类招生,将10个专业分成三个大类,如工商管理类,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五个专业。经济学类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经济学。这对于不太了解大学专业的高中生来说,多了一次认清专业的机会。
  3.高校以“基地班”或一些特殊实验班招生
  考生熟悉的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及清华大学的“人文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试验班”等都是以实验班的形式进行大类招生。如清华大学的“社会科学试验班”的培养过程是:第一年和第二年学习基础课,尤其是打好数学和英语的基础,同时接触专业基础课程,以便考生确定自己的学科兴趣,寻找到符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第三年和第四年,考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及专业的要求通过双向选择,分流到社会学、经济学、国际关系三个专业方向学习。
  4.按学校招生
  新生入校统一进入一个学院不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待大二再分专业。通识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打破专业限制,不分文理先学习基础课,所有课程重新安排和改造,课程体系进行全面变革等。如复旦大学从2005年对新生开始实行一年的通识教育,3700名新生不分专业,全部进入复旦学院的四个学院学习,学院构建与教学改革相适应的全新的书院式学生管理体制。学院以马相伯、李登辉、颜福庆和陈望道四位复旦历史上德高望重的老校长的名或字命名,建设志德、腾飞、克卿和任重四个书院。一年级学生面对共同的课程,划分为“学养拓展计划”、“大学导航计划”、“公民教养计划”和“知识补习计划”四个方面。
  二、大类招生对录取情况的影响
  专业满意度是反映考生对录取专业的满意程度,考生专业满意度主要体现在考生的录取分数及排名、第一志愿录取率、总填报率和调剂率。我们根据相关数据可以得到以下三个结论及相关分析。
  第一,从总填报率、第一志愿录取率、第一志愿填报率和调剂率的变化可以发现,实行专业大类招生后,确实更有效地满足了考生的志愿,极大地促进了本专业的专业满意度的提升。
  第二,实行大类招生后,热门专业对高分考生的吸引力下降,出现热门专业明显下降的现象。同时数据显示,文史类专业的效果优于理工类。
  第三,实行专业大类招生,文史类的专业满意度比理工类的专业满意度更高,经管类、基础学科、计算机类专业满意度上升更明显。
  三、原因分析
  实行专业大类后,将填报工作拆分为二,有效地避免部分考生对相近热门专业的重复填报,所以有效地提升填报率、录取率,降低调剂率,提高全校的专业满意度。
  但是在现实填报中,高分考生更倾向于报考直接能被录取到热门专业的学校,因为大类招生使得高分考生有种不确定性,不知道自己在分流时能否被分到热门专业,不如现在就报考其他确定的热门专业保险,所以吸引力下降。专业大类吸引的更多分数不足以直接被其他高校录取到热门专业的考生。当然,分数排名的下降不排除有大类招生之后计划增加的结果。
  最后,文史类招生的高校不多,投放的专业也不多,所以专业大类可以保证考生至少录取到自己喜欢的方向,吸引力不降反升。具体到专业分析上,经管类、基础学科和计算机类等专业类满意度上升,一方面可能是考生认为专业之间更接近,另一方面可能是这三个专业类对专业之间的敏感度不大,进而专业满意度上升。
  四、结语
  专业大类是目前高校改革的一个方向,当然讨论大类招生对高校发展的影响仅仅从分数变化、填报率调剂率变化评判是不够的,更应从全校的课程改革和自身发展中着眼。但招生工作本身是一个市场行为,反映考生的对学校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认可程度,实行大类招生短期可能失去分数上的优势,但从对考生的专业需求满足度和高校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看,大类招生仍然是高校改革的必由之路。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课程改革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是如何贴近学生生活与实际,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妙用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将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生物,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本文以生活实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实践研究,说明了生活实例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作用,希望生物课堂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生物课堂而丰富,使学生真正爱上生物课,并取得教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丁卡因、透明质酸酶和肾上腺素对体外培养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RLECs)的影响,为后囊膜混浊(PCO)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种可临床应用的有效药物。 方法:采用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给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巨大影响。因此,高校辅导员要正确分析网络信息及其特点,研究网络信息对大学生产生的各种影响,从而提出应对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对策。  关键词: 网络信息 大学生 影响 对策  一、网络信息的特点  首先,互联网数量庞大,增长迅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网络信息几乎涵盖人类知识的每一个领域,覆盖着不同的学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