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绝的雪景 独往的灵魂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tct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中的景物描写与作者的人生思考一表一里,密不可分。张岱早年极爱繁华,悠游于华灯璀璨中,然而朝代的更迭给他的生活带来骤变——江山依在,却已易主;故园尚存,人却不再。现实的一切似曾相识,却又无比陌生,所以他选择独往山林,潜心著書。虽知终是梦一场,他却依然编织着这场美梦,寻找心灵的归依,所以他选择独往看雪,追寻天地之大美。
  一、细密的铺陈
  《湖心亭看雪》尽显铺陈之美。作者以“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开篇,似为湖心亭的雪夜奠定了沉寂清寒的基调,然而笔锋骤转,世人皆不去,张岱却要“独往”,赫然将作者与世人隔绝开来。“独往”也是有讲究的。什么时间?“是日更定矣。”一个“矣”字告诉我们,他是悠哉地等着更定的,他是有着明确计划的。作何准备?“拥毳衣炉火。”“毳衣”,一是指天子、大夫的礼服,二是指鸟兽细毛加工成的衣服。这自然是精致而高档的服饰了。裹着毳衣抱着暖炉,防寒的准备也很充分。看来张岱去看雪是很有雅兴的,是非常从容自得的。世人不去我独往,还要精心自得地前往,这究竟是怎样的雪景啊!铺陈至此,已为雪景的出场做了充分的蓄势,更让张岱的特立独行得以初显。
  二、天人的合一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写景的名句。以“雾凇沆砀”起笔,冰花弥漫,将景物笼于朦胧雪气之中,如梦似幻。张岱独立于舟上,仰观寰宇,视线顺势而下,目之所及,惟余莽莽。“天、云、山、水”四个意象气韵相似,都有清淡雅致之味,加之所处空间交错,本身便有界而未界之感,再加之一个“与”字消融壁垒、一个“一”字浑然相成,便造就了天地无界、水乳交融的意境。
  随后,张岱变换视角,神游太虚,俯察大地,入眼皆为粟米,万物已然入微。“痕”“点”“芥”“粒”几个细小事物所用的量词,极写人、物之渺小;再凭一个“而已”,显现出就这么点儿、再无其他的意味;更以灵动的语序,将“一痕长堤”“一点湖心亭”调整为“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让文字的背后仿佛有一位山水画的国手,苏堤水榭,甚则崇山峻岭,也都渺小得只需信笔一画、轻轻一点。一般人若深夜独往无人之地看雪,又遇此天地恢宏、万物渺小之境,当有孤立、孤独之感,但张岱不同,他不耽于此,他能发现天地大美,并能融入其中。他不仅在“以我观天”和“以天观我”中实现视角的自如切换、物我的两相统一,还在“与余舟一芥”中,用“与”字,将人与天地相连,建立更亲密的联系。他觉得这还不够,所以不直接写人,而是写“湖上影子”,若是人不能成为天地的一部分,人的影子总归可以了吧!至此,物我相融,天人合一。
  张岱曾言:“而善游湖者,亦无过董遇三余。”所谓“董遇三余”,就是“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难怪他能做出与世不同的选择,也只有他独特的审美品位,才能让这场独绝的雪景得以现世。
  三、圆融的境界
  我国古代美学是以“和”为主的。古人对于黑白、雄雌、荣辱等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都有着朴素的审美。例如,本文的“冷与暖”“寂与喧”“独与不独”,这种圆融的意境和心境,都有赖雪景的调和。
  冷暖相和。第二段中的“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本是平常之语,但是“沸”字所处的情境,恰恰是第一段所述“大雪三日”和“雾凇沆砀”。在原本清寒的环境中,炉火升腾,酒酿沸腾,这便让冰雪虽冷却有了暖意、炉火虽炽却不觉灼热,实现了冷暖的两相调和。
  喧寂相成。聊天饮酒本属常见之事,但发生在“更定矣”,在“人鸟声俱绝”的冬季,便又让原本沉寂的雪夜有了一丝人间烟火气。
  独与不独。境随心转,能让雪景增添一丝暖意与烟火气,关键在于张岱心境的变化。张岱“独往”看雪,看似只是选择不同,实则是审美不同。而审美的背后,是因为他经历过前朝的繁华。朝代变了,他却依然沉浸在故国的梦中。身边都是志不同道不合之人,他又能与谁同往?有赖于第一段的雪景文字,我们看到了他的特立独行,才能明白亭中人是他难觅的知己,才能知晓故国破碎对他的打击。也因为此,他的率性强饮,亭中人的“答非所问”,其中的惊喜才显得合情合理。可以说,没有雪景所呈现的“独”,便难以体现得遇知己的“不独”。二者紧密相合,让作者的情感哀而不伤。
  笔者曾做过问卷调查,大多数学生初读课文时感受到的都是喜悦之情,想来便与此圆融的境界相关。文中虽有淡淡的落寞,却依然难掩看雪景、遇知己时内心的自得。试想,本不对世人做过多期待,只想独往看一场独绝的雪景,结果不仅欣赏到了大美,还偶遇知己,怎能不生意外之喜?
  (作者单位:宜昌市夷陵区实验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
其他文献
一次,笔者在江西弋阳聆听了两名教师执教的“语文主题学习”整本书阅读示范课。一名教师的课上得很热闹,学生戴着兔子头饰上台表演,教师不遗余力地指导。另一名教师的课上得有些沉闷,整节课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教师负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听课教师觉得很无趣。但专家的评分让人大跌眼镜,后者的分数比前者的分数高许多。专家解释:阅读课应以读为主,前者本末倒置,不符合阅读教学要求。  这次听课经历让笔者想到另一种
期刊
所谓长课文,是指那些篇幅长、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且各要素联系复杂的课文。这类课文既考验教师驾驭教材、挖掘教材的能力,也是对教师精准了解学情、有效管控课堂的挑战,更是检验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试金石。长课文怎么教?本期精选了四篇文章谈“如何教学长课文”。  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长课文虽然不是很多,但因为篇幅长、内容丰富,小学生很难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学习目标。笔者结合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的长课文《木笛》,谈
期刊
刘加霞  北京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教育心理学博士,教授,教育部国培专家库成员;提出“把握数学本质是一切教学法的根”“实证研究学生是有效教学的根本”“培训实质是改变与创新”等观点,以及“CARE伙伴式”校本研修模式;在《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学刊》《中小学管理》《人民教育》《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教学》等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著作有《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有效学习评价》《小学数学课堂教
期刊
思维运动是有方向的,一是横向的水平运动,一是纵向的立体运动。思维的纵向运动是深度学习的重要标志,没有纵向运动,就没有思维摆幅,学生的思维就只能在平面上滑行。从这个角度上说,没有学生思维的纵向运动,深度学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一、思维的纵向运动  从深度学习的角度看,纵向运动分为“思想的纵向运动”和“思维的纵向运动”。“思想的纵向运动”指学生思想认识的水平得到提高,“思维的纵向运动”指学生思维的
期刊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上有很多长课文,即篇幅较长、信息量大、内容丰富、要素复杂的课文。这些课文无论是教读还是自读,授课时长一般都是一到两课时,不可能精读精讲。如何做到长文短教?笔者认为,大道至简,“浅浅地教”是教学长课文的重要途径。  一、深研教学目标,长文“换”教  中小学语文教材总编温儒敏教授说过:“语文课备课有一个通病,就是对整个语文课程的内容目标缺少通盘的考虑,零碎敲打,很少去想这一课或者那一
期刊
长课文往往承载了诸多语文要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长课文的教学呢?笔者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哦,香雪》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教学长课文。  《哦,香雪》是一篇抒情意味浓郁的短篇小说,表达了山村姑娘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和追求,也从侧面表达了改革开放后人们摆脱封闭与落后、走向开放与进步的痛苦和喜悦。小说在教材中长达10页,而依据教学建议,这篇课文仅安排一课时,按照普通的课堂教学方法,课时显然是不够的,笔
期刊
长文短教的重点是“教什么”,关键是如何取舍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教学前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明确“教什么”,进而作出取什么、舍什么的准确判断。如何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指导学生完成长课文学习任务的教学目标呢?笔者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的《小英雄雨来》为例来谈谈具体做法。  《小英雄雨来》是一篇长达9页的课文,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面对这样的长课文,教师必须依据学情确定
期刊
周小红嗜书如命,她说自己一生有“两大爱好”:一是教书,二是读书。2020年3月的一天上午,周小红坐在阳台上读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朱先生在书的第一篇——《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开篇中谈道,面对同一棵古松,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态度是不相同的,细分一下,大致有“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三种。看似普通的几句话如一粒火种,瞬间照亮了周小红的心,她觉得自己多年来对语文教学持续探索的
期刊
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最大化发挥教材的价值,教师需要树立三种意识:第一,阅读教学应指向写作,应以“学会写作”为目标;第二,在这种意识的引导下,挖掘并让教材中可资习得写作方法的篇章或片段形成体系;第三,这个体系与习作要建立以篇章构建方法与表达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紧密对应的关系。有了这三种意识,教师还要摒弃以教内容感知与情感感悟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摆脱阅读与习作各自为政的局面,实施阅读与习作贯通的教学策
期刊
思维导图可以通过文字、图形等直观的视觉信息,以简单的逻辑关系展现文章的行文思路和主要内容,让学生简单而高效地理解习作的主要内容,把握写作关键点。教师可以思维导图为工具,对作文思维过程进行精细剖析与层层展示,帮助学生打破思维枷锁,捕捉创作灵感,挖掘作文素材,拓宽作文思路,深化作文立意,从而确立结构、理清思路,加深学生对习作内容的理解和整体把握。   借助思维导图,合理选材。写作之前选材是难题,学生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