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士气是军队的灵魂,那么,班级文化就是整个班级的灵魂。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情感文化是良好班级文化的基础,教师要将学生的情感发展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使班级成为培养学生情感的摇篮。
班级文化是指围绕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班级风气等的集合体,它不是一种刚性的、粗暴的、说教的固定模式,而是一种柔性的、温和的、人文的精神、制度、关系和环境的综合存在,是一种新的德育模式。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表现出一个班级独特的风貌和精神,并且这种班级独特的风貌和精神,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影响着学生的行为。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班主任在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中起着导师的作用,理所当然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人们常说:什么样的班主任带出什么样的班干部,从而决定有什么样的班风和学风,进而有什么样的学生。所以,我想谈一谈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力。
一、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班级信念和价值取向
班级信念是指班级体系中的组织和活动的信念,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学生行为、规范的信念,这种信念对确定学生行为的原则和标准起作用;另一方面,是对目标的信念,即对班级和学生主体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的期望。
班级价值取向,是指学生对社会现象和事物的评价和看法。
班主任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直接决定了班级的信念和价值取向。班级目标不仅仅是在考试中的排名和多几个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是全班所有学生的道德和精神。班主任的职责是既教书又育人,班主任的职责要求班主任教书要做“良师”,育人要做 “人师”。班主任应是学生的典范,应该把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职业精神,作为资源去影响、感化、教育他的学生,从而使受教育者身心发生目的性的变化。班主任的世界观、人生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育对象,甚至在某些受教育者心底会留下终身的痕迹。可见,班主任应是一切美好品质的化身和可资效仿的榜样。古人对教师的 “感染力” 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师者,人之模范也” ; “师,以身正为仪而贵自安者也” ; “为师之道,端品为先” ;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等。2003年,我担任一个高中班的班主任,这是我校进行试验办的第一期高中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生都是没考上县办高中的,学生来源遍及整个县,有来自于小山村的,也有来自县城的,学生家庭条件不同,个性特征存在很大差异,有自主意识非常强的 “男人”,也有什么都向班主任告状的 “小女人”。接手这样的班级,我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建设好的班级信念和班级价值取向。我生性乐观、开朗,遇事坚定、果敢,即使不被人理解,我总是用辩证法去看问题,从整个事件中去寻找对自己有利的每一个细枝末节,让自己觉得在这件事情中收获了很多,受益不少。在我的班级里我注意用自己乐观开朗的个性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不怕苦,不怕累。记得刚开学,学校组织大扫除,我们班的大扫除区域是学校操坪和垃圾堆。由于学校几年没招生,操坪坑坑洼洼,杂草丛生,垃圾堆里的垃圾已堆满了半个操场,加上几场大雨,积水没有排出去,当时是九月份,温度在35度以上,垃圾堆发出的恶臭气味,令人作呕。许多同学认为我们班的任务太重,吃了亏,有畏难情绪。我没有下命令,拿起工具,第一个走向操坪,同学们跟着我一齐动手,在较短的时间内干净彻底地完成了任务。第一次集体活动我没有活动前的动员,也没有活动中的鼓励,更没有活动后的表扬,同学们都只动手,不动口,没有左顾右盼,没有你推我拉,只有一个信念,齐心协力完成今天的任务。
第一次活动后,我的感触是作为班主任需要的是行为、心智、情感,而不仅仅是威严、尊严、刻板,班主任天天和学生工作在一起,学生们的言行、举止时时都效仿着班主任,甚至班主任的一颦一笑都可能让学生琢磨几番,然后进行模仿。
二、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班级道德和班级意识
班级道德是在班级信念和班级价值取向基础上形成的。他主要表现在班级主体的修养和具体行为中,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对一些事物的道德范畴,如对义务、荣誉和责任等的认识、态度和观念。班级道德通过个人信念、社会舆论等形式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
班主任的个人情操影响着学生的道德。班主任本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真诚坦率,胸怀宽阔,作风民主,自信自强,就必定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感染着班集体,使整个班级有良好的班级道德。在班级道德建设中,我始终以 “四个一” 要求自己,即 “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一心一意的奉献精神,一往无前的争先意识,始终如一的拼搏精神”。在工作上,我勤勤恳恳,不计个人得失,每天早晨和学生一起起床,一起早操,一起进教室,在工作中,我能自豪地说: “有学生在,就一定有我在。”这样,我以良好的个人道德带动着全班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促进着整个班级的班风、学风建设。
道德是极富感染力的,学生长期生活在团结友爱的课堂中,耳濡目染,会形成关心他人、体谅他人、团结合作、乐于分享等亲善品质。2005年3月,在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学习月中,我抓住这个时机,在第一个星期,团委还没有发出号召之前,组织全班同学清扫从学校大门到县城主马路会合处大约一公里的马路。因为这一段路的工厂都已倒闭,车辆两边全是腐烂了的树叶和从山上冲下来的黄土和小石子,把道路清理干净,任务艰巨。首先,我给学生们谈了我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后让同学们发表意见,讨论我的想法是可行还是不可行。绝大多数同学赞成,有少数同学怕脏怕累,他们说这是政府的事情与我们无关。我说:我们天天要在这条路上走上几个来回,今天将去做的事情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我们自己。当然,这个 “自己”不是你自己个人的卫生,而是公共场所的卫生,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的卫生,如果我们连自己的生存环境都不关心的话,还怎么去谈人生、谈理想、谈奉献呢?通过讨论,意见一致以后,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彻底地完成了任务。刚开学时,顶撞老师、随便提问、上甲课做乙事现象比较严重,我没有批评也没有惩罚,我坚持每天都按学校的作息时间作息,发现不良现象就看着他,直到他改正,我才转移视线。这样,一个月以后,课堂不严肃的现象没有了,同学老师之前的关系也开始融洽。
总之,班级文化对班级建设的促进作用是关键性的,它具有目标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教育者,在一定的观念和思想的指导下,对班级组织的活动和行为作出自己的判断、设计和决策,从而规定了班级组织的活动方案、内容,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行为的结果。班主任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能力、修养和领导艺术,具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和领导作风,一句话,具有什么样的“执政能力”,对整个班级的文化的形成和演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魂中之魂。
(责任编辑:冯权书)
班级文化是指围绕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班级风气等的集合体,它不是一种刚性的、粗暴的、说教的固定模式,而是一种柔性的、温和的、人文的精神、制度、关系和环境的综合存在,是一种新的德育模式。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表现出一个班级独特的风貌和精神,并且这种班级独特的风貌和精神,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影响着学生的行为。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班主任在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中起着导师的作用,理所当然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人们常说:什么样的班主任带出什么样的班干部,从而决定有什么样的班风和学风,进而有什么样的学生。所以,我想谈一谈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力。
一、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班级信念和价值取向
班级信念是指班级体系中的组织和活动的信念,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学生行为、规范的信念,这种信念对确定学生行为的原则和标准起作用;另一方面,是对目标的信念,即对班级和学生主体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的期望。
班级价值取向,是指学生对社会现象和事物的评价和看法。
班主任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直接决定了班级的信念和价值取向。班级目标不仅仅是在考试中的排名和多几个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是全班所有学生的道德和精神。班主任的职责是既教书又育人,班主任的职责要求班主任教书要做“良师”,育人要做 “人师”。班主任应是学生的典范,应该把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职业精神,作为资源去影响、感化、教育他的学生,从而使受教育者身心发生目的性的变化。班主任的世界观、人生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育对象,甚至在某些受教育者心底会留下终身的痕迹。可见,班主任应是一切美好品质的化身和可资效仿的榜样。古人对教师的 “感染力” 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师者,人之模范也” ; “师,以身正为仪而贵自安者也” ; “为师之道,端品为先” ;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等。2003年,我担任一个高中班的班主任,这是我校进行试验办的第一期高中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生都是没考上县办高中的,学生来源遍及整个县,有来自于小山村的,也有来自县城的,学生家庭条件不同,个性特征存在很大差异,有自主意识非常强的 “男人”,也有什么都向班主任告状的 “小女人”。接手这样的班级,我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建设好的班级信念和班级价值取向。我生性乐观、开朗,遇事坚定、果敢,即使不被人理解,我总是用辩证法去看问题,从整个事件中去寻找对自己有利的每一个细枝末节,让自己觉得在这件事情中收获了很多,受益不少。在我的班级里我注意用自己乐观开朗的个性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不怕苦,不怕累。记得刚开学,学校组织大扫除,我们班的大扫除区域是学校操坪和垃圾堆。由于学校几年没招生,操坪坑坑洼洼,杂草丛生,垃圾堆里的垃圾已堆满了半个操场,加上几场大雨,积水没有排出去,当时是九月份,温度在35度以上,垃圾堆发出的恶臭气味,令人作呕。许多同学认为我们班的任务太重,吃了亏,有畏难情绪。我没有下命令,拿起工具,第一个走向操坪,同学们跟着我一齐动手,在较短的时间内干净彻底地完成了任务。第一次集体活动我没有活动前的动员,也没有活动中的鼓励,更没有活动后的表扬,同学们都只动手,不动口,没有左顾右盼,没有你推我拉,只有一个信念,齐心协力完成今天的任务。
第一次活动后,我的感触是作为班主任需要的是行为、心智、情感,而不仅仅是威严、尊严、刻板,班主任天天和学生工作在一起,学生们的言行、举止时时都效仿着班主任,甚至班主任的一颦一笑都可能让学生琢磨几番,然后进行模仿。
二、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班级道德和班级意识
班级道德是在班级信念和班级价值取向基础上形成的。他主要表现在班级主体的修养和具体行为中,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对一些事物的道德范畴,如对义务、荣誉和责任等的认识、态度和观念。班级道德通过个人信念、社会舆论等形式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
班主任的个人情操影响着学生的道德。班主任本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真诚坦率,胸怀宽阔,作风民主,自信自强,就必定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感染着班集体,使整个班级有良好的班级道德。在班级道德建设中,我始终以 “四个一” 要求自己,即 “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一心一意的奉献精神,一往无前的争先意识,始终如一的拼搏精神”。在工作上,我勤勤恳恳,不计个人得失,每天早晨和学生一起起床,一起早操,一起进教室,在工作中,我能自豪地说: “有学生在,就一定有我在。”这样,我以良好的个人道德带动着全班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促进着整个班级的班风、学风建设。
道德是极富感染力的,学生长期生活在团结友爱的课堂中,耳濡目染,会形成关心他人、体谅他人、团结合作、乐于分享等亲善品质。2005年3月,在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学习月中,我抓住这个时机,在第一个星期,团委还没有发出号召之前,组织全班同学清扫从学校大门到县城主马路会合处大约一公里的马路。因为这一段路的工厂都已倒闭,车辆两边全是腐烂了的树叶和从山上冲下来的黄土和小石子,把道路清理干净,任务艰巨。首先,我给学生们谈了我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后让同学们发表意见,讨论我的想法是可行还是不可行。绝大多数同学赞成,有少数同学怕脏怕累,他们说这是政府的事情与我们无关。我说:我们天天要在这条路上走上几个来回,今天将去做的事情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我们自己。当然,这个 “自己”不是你自己个人的卫生,而是公共场所的卫生,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的卫生,如果我们连自己的生存环境都不关心的话,还怎么去谈人生、谈理想、谈奉献呢?通过讨论,意见一致以后,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彻底地完成了任务。刚开学时,顶撞老师、随便提问、上甲课做乙事现象比较严重,我没有批评也没有惩罚,我坚持每天都按学校的作息时间作息,发现不良现象就看着他,直到他改正,我才转移视线。这样,一个月以后,课堂不严肃的现象没有了,同学老师之前的关系也开始融洽。
总之,班级文化对班级建设的促进作用是关键性的,它具有目标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教育者,在一定的观念和思想的指导下,对班级组织的活动和行为作出自己的判断、设计和决策,从而规定了班级组织的活动方案、内容,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行为的结果。班主任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能力、修养和领导艺术,具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和领导作风,一句话,具有什么样的“执政能力”,对整个班级的文化的形成和演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魂中之魂。
(责任编辑:冯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