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灵活多样的教学导入、突破思维障碍、深化总结、内化知识等方面对有效教学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思维障碍;内外知识;分析引导;深化总结
开展数学思维教学过程,是现代数学思想的体现, 因此,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数学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入新知识
(一)从旧知引入新知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学生旧知识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新知。如在进行“因式分解”新概念教学时,可以由多项式乘法:(x+2)(x-2)=x2-4,由等式左边的因式相乘得右边是进行多项式乘法运算,而由等式的右边得到左边,即把多项式变成几个因式积的运算是因式分解。这样,因式分解就可以由多项式相乘这一旧知识中自然引入,而在教学用公式法分解因式时必须先复习几个乘法公式;在教学如八年级下册的“证明”时,学先复习七年级所学过的平行线性质、判定,三角形全等条件等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从实践引入新知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在实践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如学习算术平方根时,有这样的问题探究:两个面积是1的正方形是否能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若能,则这个正方形面积是多少?边长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剪、拼,学生就容易解决前两个问题,而后一个问题无法解决,产生了困惑,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从而顺利地引入了新课。 再比如,学习《概率》内容时让学生通过转动转盘或抛硬币实验引出等等。
(三)从数学史引入新知识
如讲授八年级第一章《勾股定理》可通过将勾股定理的悠久历史而引入,此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四)从特殊例子引入新知识
通过特殊例子逐步概括新知,如上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实数》再引入无理数时可采用如下方法:如图1,求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
如图2,求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ABC的高AD的长。
让学生通过解答后发现用已掌握的知识不能解决,说明这不是所认识的数,从而引入一种新数-----无理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五)利用实物引入新知
数学知识其实就在我们生活当中,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教学是以相关的实物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入新知,在上生活中的轴对称时,可用风筝、镶边剪纸等实物引入,可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的能力。
(六)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入新知
比如,由5+3=8得8-3=5,8-5=3可知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类似的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那么乘方与什么互为逆运算呢?如一个数的平方为16,怎样求这个数?即知道平方的结果,求底数。从而引出平方根的运算。再如一个数的立方的27,求这个数。也是知道了立方的结果,求底数。引入了立方根的运算。此法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又可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加强分析引导,教给学生突破思维障碍的方法
(一)教学中重视知识间的联系
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注意概念、定理、方法的教学,指导学生整理知识,对知识进行“串联”和“并联”,就是既要重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又要注意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这样对知识的掌握才会融会贯通,思维过程才能顺利进行。
(二)抓住典型的问题,深入进行分析
要使学生不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如教学八年级第三章第一节内容的例2,题目如下:
例 已知:如图3,AB=DC,AD=BC,求证:∠A=∠C学生通过分析后做辅助线,利用三角形全等得对应角相等,学生觉得题目较容易,为此还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证明两个角相等我们学了哪些方法?2.根据题目条件以及图形,如果辅助线是连接AC能否证明此题?3.题中已经证明了所求的结论,还可以得到哪些结论?4.若同时连接AC、BD,从已知条件和图形中,大家可得到那些信息?通过观察、提问、回答,再观察,再提问、再回答,可以让学生超前掌握一些知识,扩大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分析,对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发散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均有帮助,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思考的习惯。
(三)把转化思想参透到教学中
转化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数学教学必须把转化思想参透到教学中,并进行分类强化训练。如未知问题向已知问题转化,复杂问题想简单问题转化,陌生文题像熟悉问题转化,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等。
例如:如图4,点A是半径为1的圆O外一点,OA=2,AB是圆O的切线,B为切点,且弦BC∥OA,连接AC,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分析:连接OC、OB,因为BC∥OA, 所以ΔCOB与ΔABC的面积等积,因此用等量代换将待求的阴影部分面积转化为求扇形OCB的面积即可。
(四)引导学生审题
在教学生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审题,不仅能从表面上发现条件,而且还能从已知条件中发现其隐蔽条件,既要注意主要的条件,也要注意次要条件,这样才能正确的审题,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深化总结,内化知识
我们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课堂结尾,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不仅布局合理、结构完美,而且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还要有回味无穷的尾声,才能达到“课堂尽、思未了”的境界。针对不同类型的数学课堂教学类型,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精心设计与之匹配的课堂小结,可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但只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必定会有所成效。
关键词:思维障碍;内外知识;分析引导;深化总结
开展数学思维教学过程,是现代数学思想的体现, 因此,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数学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入新知识
(一)从旧知引入新知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学生旧知识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新知。如在进行“因式分解”新概念教学时,可以由多项式乘法:(x+2)(x-2)=x2-4,由等式左边的因式相乘得右边是进行多项式乘法运算,而由等式的右边得到左边,即把多项式变成几个因式积的运算是因式分解。这样,因式分解就可以由多项式相乘这一旧知识中自然引入,而在教学用公式法分解因式时必须先复习几个乘法公式;在教学如八年级下册的“证明”时,学先复习七年级所学过的平行线性质、判定,三角形全等条件等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从实践引入新知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在实践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如学习算术平方根时,有这样的问题探究:两个面积是1的正方形是否能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若能,则这个正方形面积是多少?边长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剪、拼,学生就容易解决前两个问题,而后一个问题无法解决,产生了困惑,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从而顺利地引入了新课。 再比如,学习《概率》内容时让学生通过转动转盘或抛硬币实验引出等等。
(三)从数学史引入新知识
如讲授八年级第一章《勾股定理》可通过将勾股定理的悠久历史而引入,此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四)从特殊例子引入新知识
通过特殊例子逐步概括新知,如上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实数》再引入无理数时可采用如下方法:如图1,求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
如图2,求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ABC的高AD的长。
让学生通过解答后发现用已掌握的知识不能解决,说明这不是所认识的数,从而引入一种新数-----无理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五)利用实物引入新知
数学知识其实就在我们生活当中,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教学是以相关的实物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入新知,在上生活中的轴对称时,可用风筝、镶边剪纸等实物引入,可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的能力。
(六)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入新知
比如,由5+3=8得8-3=5,8-5=3可知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类似的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那么乘方与什么互为逆运算呢?如一个数的平方为16,怎样求这个数?即知道平方的结果,求底数。从而引出平方根的运算。再如一个数的立方的27,求这个数。也是知道了立方的结果,求底数。引入了立方根的运算。此法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又可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加强分析引导,教给学生突破思维障碍的方法
(一)教学中重视知识间的联系
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注意概念、定理、方法的教学,指导学生整理知识,对知识进行“串联”和“并联”,就是既要重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又要注意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这样对知识的掌握才会融会贯通,思维过程才能顺利进行。
(二)抓住典型的问题,深入进行分析
要使学生不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如教学八年级第三章第一节内容的例2,题目如下:
例 已知:如图3,AB=DC,AD=BC,求证:∠A=∠C学生通过分析后做辅助线,利用三角形全等得对应角相等,学生觉得题目较容易,为此还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证明两个角相等我们学了哪些方法?2.根据题目条件以及图形,如果辅助线是连接AC能否证明此题?3.题中已经证明了所求的结论,还可以得到哪些结论?4.若同时连接AC、BD,从已知条件和图形中,大家可得到那些信息?通过观察、提问、回答,再观察,再提问、再回答,可以让学生超前掌握一些知识,扩大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分析,对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发散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均有帮助,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思考的习惯。
(三)把转化思想参透到教学中
转化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数学教学必须把转化思想参透到教学中,并进行分类强化训练。如未知问题向已知问题转化,复杂问题想简单问题转化,陌生文题像熟悉问题转化,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等。
例如:如图4,点A是半径为1的圆O外一点,OA=2,AB是圆O的切线,B为切点,且弦BC∥OA,连接AC,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分析:连接OC、OB,因为BC∥OA, 所以ΔCOB与ΔABC的面积等积,因此用等量代换将待求的阴影部分面积转化为求扇形OCB的面积即可。
(四)引导学生审题
在教学生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审题,不仅能从表面上发现条件,而且还能从已知条件中发现其隐蔽条件,既要注意主要的条件,也要注意次要条件,这样才能正确的审题,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深化总结,内化知识
我们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课堂结尾,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不仅布局合理、结构完美,而且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还要有回味无穷的尾声,才能达到“课堂尽、思未了”的境界。针对不同类型的数学课堂教学类型,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精心设计与之匹配的课堂小结,可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但只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必定会有所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