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全面升级,一直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数学;课程资源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为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5个方面达到“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全面升级”这一目标。
1 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课程资源开发的丰富性
現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特别是为那些有特殊需要的个体和偏远地区、农村的学生提供了及时的教学指导和丰富的智力资源。
信息技术包含多媒体和网络两个重要方面。首先,教师可以开发录像带、光盘等音像资料,如录制生活中的一些场景作为与学习内容相适应的问题情境;录制数学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录制数学家的生平或故事;等等。其次,互联网在获取资源和进行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突出,它将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在互联网上,可以找到很多国内外的数学教育网站。在这些网站中,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学习素材,下载一些与课程直接相关的内容在教学中应用。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好的网站供学生选择,鼓励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同时,各学校之间加强交流,共享资源,避免课件的低水平重复,也可以积极引进他人先进的教育软件,并根据本学校学生的特点加以改进。
2 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2.1 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数学是一门推理演绎的学科,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的学科特点。由于多媒体不受时空的约束和微感、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借助于大量的图片、动画和影像资料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对事物的形状、声音、色彩以及发展的规律进行形象观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从而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形象直观中获取知识,促进他们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比如,几何画板这个数学教学软件能方便地用动态方式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既能创设情境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从害怕、厌恶数学变为乐意学数学,使学生获得对于数学现象的体验并对知识进行组织。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现象能力和数学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
2.2 巧借信息技术资源的丰富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资源的丰富性,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两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探究性数学活动中去。
3 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环节的高效性
3.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前的课堂教学,笔者都是通过口头表述来组织教学,难以展现真实的生活情景,更别说激起学生的兴趣。而通过信息技术就能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景,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观察、探究,从而有所发现,教学效果也随之增强。比如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一节,笔者设计3个问题情景,首先是向学生提出:生活中有许多漂亮的包装盒,你知道他们是由哪些形状的硬纸板围成的呢?等学生回答后,笔者从计算机中调出粉笔盒、茶叶罐(圆柱体)等几种包装的展开图,让学生集中精神观看后,情绪高涨,思路开阔;在对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中,设计插入一个几何画板绘制的图像,使学生豁然醒悟;在对一堂课的归纳、小结时,采用网络技巧及特写处理,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思想和解题技巧以特写方式归于一张幻灯片中,并配上轻松的背景音乐,使学生既能掌握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又调动起学生高涨的学习兴趣。
3.2 发挥技术优势,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具有动态演示功能,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一旦恰当地加以运用,就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调作用,轻易化解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弄懂的重、难点问题,从而达到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二次函数的性质是初三阶段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并能熟练掌握二次函数y=ax2 bx c的性质?本节课上笔者先让学生利用基本方法和步骤在草稿纸上画出二次函数y=x2 2x 3的图象,这是学生能掌握和理解的基本方法。接下来再利用几何画板将参数a、b、c输入1、2、3,将电脑上所得的函数图象与学生自己所画的图象进行比较,进而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当然,本节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并不是函数图象,而是让学生清楚明白地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笔者在“操作类动作按钮运动参数的属性”对话框中,将参数a变化由“1到-1”,引导学生观察图象不同的变化,这样学生便能非常清晰直观并迅速地观察出函数图象不同的变化。“参数h变化和参数k变化,图象分别会怎样变化?”笔者将这一问题抛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发现与总结。
这节内容就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几何画板软件的帮助下,将参数改变而引起图象的改变的动态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这种动态的模拟,真正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使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得以很好的突破。
4 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评价的多样化和科
学化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对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现代信息技术以它强大的互联网的优势,可以使评价主体多样化。在评价学生平时的学习时,可以以邮件或是校园网中的BBS等形式使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让学生家长参与评价过程。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写一些自评,在评价方法上,将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评价主体结合起来,注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充分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评价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从头做起,抬头做人,挖掘了学生的主体因素,又将课堂评价扩展和延伸。这样,最终形成的评价结果必然是科学的,能够让被评价人真心接受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实验中学)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数学;课程资源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为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5个方面达到“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全面升级”这一目标。
1 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课程资源开发的丰富性
現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特别是为那些有特殊需要的个体和偏远地区、农村的学生提供了及时的教学指导和丰富的智力资源。
信息技术包含多媒体和网络两个重要方面。首先,教师可以开发录像带、光盘等音像资料,如录制生活中的一些场景作为与学习内容相适应的问题情境;录制数学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录制数学家的生平或故事;等等。其次,互联网在获取资源和进行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突出,它将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在互联网上,可以找到很多国内外的数学教育网站。在这些网站中,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学习素材,下载一些与课程直接相关的内容在教学中应用。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好的网站供学生选择,鼓励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同时,各学校之间加强交流,共享资源,避免课件的低水平重复,也可以积极引进他人先进的教育软件,并根据本学校学生的特点加以改进。
2 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2.1 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数学是一门推理演绎的学科,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的学科特点。由于多媒体不受时空的约束和微感、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借助于大量的图片、动画和影像资料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对事物的形状、声音、色彩以及发展的规律进行形象观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从而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形象直观中获取知识,促进他们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比如,几何画板这个数学教学软件能方便地用动态方式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既能创设情境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从害怕、厌恶数学变为乐意学数学,使学生获得对于数学现象的体验并对知识进行组织。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现象能力和数学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
2.2 巧借信息技术资源的丰富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资源的丰富性,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两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探究性数学活动中去。
3 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环节的高效性
3.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前的课堂教学,笔者都是通过口头表述来组织教学,难以展现真实的生活情景,更别说激起学生的兴趣。而通过信息技术就能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景,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观察、探究,从而有所发现,教学效果也随之增强。比如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一节,笔者设计3个问题情景,首先是向学生提出:生活中有许多漂亮的包装盒,你知道他们是由哪些形状的硬纸板围成的呢?等学生回答后,笔者从计算机中调出粉笔盒、茶叶罐(圆柱体)等几种包装的展开图,让学生集中精神观看后,情绪高涨,思路开阔;在对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中,设计插入一个几何画板绘制的图像,使学生豁然醒悟;在对一堂课的归纳、小结时,采用网络技巧及特写处理,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思想和解题技巧以特写方式归于一张幻灯片中,并配上轻松的背景音乐,使学生既能掌握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又调动起学生高涨的学习兴趣。
3.2 发挥技术优势,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具有动态演示功能,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一旦恰当地加以运用,就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调作用,轻易化解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弄懂的重、难点问题,从而达到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二次函数的性质是初三阶段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并能熟练掌握二次函数y=ax2 bx c的性质?本节课上笔者先让学生利用基本方法和步骤在草稿纸上画出二次函数y=x2 2x 3的图象,这是学生能掌握和理解的基本方法。接下来再利用几何画板将参数a、b、c输入1、2、3,将电脑上所得的函数图象与学生自己所画的图象进行比较,进而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当然,本节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并不是函数图象,而是让学生清楚明白地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笔者在“操作类动作按钮运动参数的属性”对话框中,将参数a变化由“1到-1”,引导学生观察图象不同的变化,这样学生便能非常清晰直观并迅速地观察出函数图象不同的变化。“参数h变化和参数k变化,图象分别会怎样变化?”笔者将这一问题抛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发现与总结。
这节内容就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几何画板软件的帮助下,将参数改变而引起图象的改变的动态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这种动态的模拟,真正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使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得以很好的突破。
4 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评价的多样化和科
学化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对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现代信息技术以它强大的互联网的优势,可以使评价主体多样化。在评价学生平时的学习时,可以以邮件或是校园网中的BBS等形式使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让学生家长参与评价过程。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写一些自评,在评价方法上,将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评价主体结合起来,注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充分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评价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从头做起,抬头做人,挖掘了学生的主体因素,又将课堂评价扩展和延伸。这样,最终形成的评价结果必然是科学的,能够让被评价人真心接受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