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影视作品的特色及传播策略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fl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少数民族影视文化是中国影视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记录着少数民族的生活及生产方式,而且是展现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然而,少数民族影视文化的传播存在数量少、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如何通过影视艺术手段传播少数民族的真善美,彰显独特的地域文化值得探究。本文以鄂西少数民族影视文化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独特生产方式孕育下的恩施土家文化及影视对土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影视文化 土家文化 恩施土家族
  素有“世界硒都”之称的恩施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少数民族自治州。2015年7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的投票表决结果让众人再次关注湖北恩施。因为由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和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在内的“中国土司遗产”项目申遗成功,这是我国拥有的第48处世界文化遗产。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恩施连绵的高山挡住了世人的目光,而民族文化成为打开山门的钥匙。一曲传唱世界的《龙船调》让人记住了恩施,在这片集土家、苗、侗等28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上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独具魅力的特色文化资源共同构成了恩施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多元的文化及深厚的历史底蕴已然成为恩施的新名片和新亮点。影视文化传播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手段,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有效途径。如1990年由恩施州电视台和恩施州文化局联合拍摄的电视剧《神兵》播出后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以土家族文化为背景题材的电影《我的渡口》、《沉默的远山》不仅获得国内的大奖,而且登上国际舞台,赢得世界声誉。这说明少数民族文化影视有了长足发展,在题材和内容上不断创新,同时作品被赋予更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少数民族文化在影视传播中的缺失
  现在,许多人将目光聚焦在充满神秘情调的少数民族文化上,在媒介发展的进程中,影视作品成为展示少数民族文化风采的重要窗口。然而,对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浓郁民族特色的恩施土家族题材影视的创作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讲还处于空白状态。关注度不够,作品的深度、广度及影响都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这里拥有《苗鼓》、《龙船调》、《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等1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滚龙莲湘》、《石工号子》、《女儿会》等6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影视创作者应立足恩施区域文化特色,对题材和内容进行创新,让少数民族影视艺术彰显文化魅力,深刻挖掘土家族的精神层面,站在人类和历史的高度关注民族自身的生存境遇、变迁或发展,解读恩施的灿烂文化。
  二、恩施土家族题材影视作品现状
  鄂西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走出去”宣传国家形象,扩大文化软实力。鄂西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应该在影视制作产业上下足工夫,充分运用艺术手法,以鄂西土家文化为底蕴,凸显其独有的文化魅力,传承浓郁的民族特色。
  (一)地域风情的视听元素
  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塞尔·马尔丹说:“画面不仅含有某种言外之意又有各种思想的延伸,构成影片的不是画面,而是画面的灵魂。”从这个角度审视影视作品,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获得的最深刻的印象,往往是画面所传达的感情与营造的意境。恩施土家族题材影视作品往往通过这种方式借景抒情,在画面上出现连绵群山、崇山峻岭、碧波绿水等一些自然景物。在这些看似毫无生命、冷漠无情的自然物体面前,人们将自己的感情投射于其中,使得物体随着人物的感情而变得更有表现力。电视剧《血誓》,镜头对准云海缭绕的群山,它们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缥缥缈缈,朦朦胧胧,恰似一幅山水画。观众感受到美似仙境的云海奇观的同时感受淳朴的民风、善良的村民等,恰似人间仙境。导演通过丛山、河水等景物的展示,使这些景物被赋予淡淡感情,传达着导演对这个世外桃源的向往,镜头中的这些景物共同构成和谐、宁静、优美的境界。
  声音是影视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声音可以充分调动观众的审美心理,从而使其产生联想意境,让观众的感情与剧中人物融合。影视剧《血誓》中的音乐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故事叙事手段,更与剧中的主题和谐统一起来。例如该剧具有恩施民族风情的片头曲,“泪是下不完的雨,梦是雨花石……”歌词中里蕴含浓浓的土家人情怀,奔放的旋律和歌词像是被赋予某种力量,这种力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唤起观众对土家人文的热爱。除了音乐组成外,音响也参与影视的叙事,在营造意境上有重要的地位。在《血誓》中,运用号角声、纤夫号子人声、铃铛声等营造神秘的气氛。这部作品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艺术手法的运用都顺应时代要求,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更好地向外宣传和推介恩施,了解恩施多彩的民族文化。
  (二)缺失对独特民族文化的展现
  自古以来,鄂西少数民族地区就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重地,其民族文化传播及文化事业的发展独具特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影视剧《血誓》中有一段结婚场面,大家齐聚恩施土司城跳摆手舞欢庆佳节的到来,导演通过摆手舞壮大的场面和跳舞的气势表现恩施民俗风情。这些富有特色的民俗画面与作品内容交融在一起,创造出恩施地区民俗风情特有的韵律,使作品洋溢浓郁的恩施土家民族气息。但这样的作品少之又少。恩施是土家族、苗族文化的摇篮,积淀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不仅是一片旅游休闲的乐土,更是一片民族文化的厚土。土家族的吊脚楼、侗乡的风雨桥、七月的女儿会、耕耘时的薅草锣鼓、葬礼时的撒尔荷、吉庆时的摆手舞等,都展示着绚丽多彩的恩施风情。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民族性成为中国影视创作的理念,鄂西丰富的文化资源,差异性鲜明,文化传播上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应努力探寻传承及传播独特民族文化走出去的路径。
  三、鄂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策略
  近年来,恩施地区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地域民族文化,以当地影视基地为传播平台,加强恩施文化生态旅游的宣传,开阔恩施土家族地区人们的视野,同时增进不同地区之间的互相了解和信任,由此促进恩施旅游地区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发展。   (一)制作精良的影视作品
  影视艺术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综合性,是文化交流的传播的重要途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个观点充分说明在当今全面开放的局势中,保持原汁原味的民族特色是吸引观众焦点的有效手段,同样也是赢得市场的主要途径之一。制作精良的影视作品,受众获得地域文化认同的同时进行自我情感的透射和宣泄。鄂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并不只是对区域民俗风貌的机械展示,而应是一个符合影视艺术欣赏和市场发展规律的艺术创作过程。在影视作品中传达出恩施特有的地域文化,深化文化内涵,传达出鄂西少数民族人们的精神面貌与价值观,从而全面展示民族文化的精髓。
  (二)开发影视旅游资源
  影视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与文化紧密结合。旅游者的旅游目的是体验异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感受与日常生活环境中迥异的文化和生活魅力,对异文化的追求和体验是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在这种意义上旅游产业就变成文化产业。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提出全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壮大湖北省旅游产业,鄂西地区地理资源丰富,古迹众多,同时又是少数民族集聚地区,因此有不可多得的区域优势,这为恩施地区大力发展恩施影视旅游业夯实了基础。2015年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的申遗成功,又将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一个引爆点。打上世界遗产的标签,也就在世界范围内打出一个文化旅游品牌。借此时机,打造品牌化的影视旅游,带动影视产业的发展,实现区域文化的有效传播。
  (三)“名人效应”带动文化宣传
  名人效应强大的号召力及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如名人代言广告能够刺激消费,名人出席慈善活动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等等,在少数文化的影视作品中更不能忽视名人的影响力。如蒙古族题材电影《狼图腾》之所以取得票房,与冯绍峰、窦骁两位明星有巨大关系。电影作为表演艺术,演员的知名度与号召力至关重要,然而在以鄂西少数民族文化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却缺乏这种意识。
  四、结语
  传播鄂西少数民族文化,要深化地域特色,创新品牌,打造影视产业链,让受众从心底接受并欣赏从而赢得受众对影视作品在精神、价值层面上的高度认同。鄂西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影视文化中一道色彩绚丽的彩虹,构成中国影视的多元景观,让其融入现代电影市场之中,促使其多样化发展,用客观的视角记录鄂西少数民族的人文情怀,展现鄂西少数民族文化魅力,使鄂西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在国家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宏大背景下,加强对文化的影视传播,对鄂西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恩施州政府网.http://www.enshi.gov.cn,2014-4-10
  [2]邱仁富.论民族影视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文化的影响及对策[J].桂海论丛,2008(1):26-28.
  [3]徐开芳.精彩恩施——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4:3-56.
  [4]高慧然.中国影视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传媒人学出版社,2011.6.
  [5]饶曙光.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概念·策略·战略[J].当代文坛,2011.2.
  [6]黎芷伶.少数民族题材原生态电影美学研究[J].博奇博纪文学选刊,2010.6.
  [7]卢家鑫.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及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VOL6(1).
  [8]易红,彭瑛.论鄂西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的途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8).
  [9]详解恩施唐崖土司城为何能成功申遗.http://news.cnhubei.com/xw/hb/es/201507/t3303422.shtml.
  [10]刘琼.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土家族生育习俗:基于两个传统土家族村寨的田野调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1(1).
  项目信息:黄冈师范学院2015年度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编号:2015014403。
  鄂西少数民族影视文化作品研究——以恩施土家族题材为例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 张廷玉版《明史·礼志》虽经历诸多修改考订,仍存在不少错误。且过往修订方向主要订正史实讹误,忽略其编辑错误之处。现以中华书局1974年版《明史·礼志》为底本,将其编辑类型的错误分项列出。  关键词: 明史 礼志 勘误  《明史·礼志》是研究明代礼制的重要典籍,因其成书于清代,没有明代官修或私修礼仪典籍的时间缺漏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现在普遍使用中华书局的点校本,虽然在校勘上花费心血颇多
摘要: 在教育发展的今天,旧式的应试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也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大量校外兴趣班的涌现,对学生的成长会有怎样的影响呢?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如何对应试教育及兴趣班补习进行取舍,寻找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本文以南京某两个知名学堂为例,就学科补习与兴趣拓展对提升学生素质的作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 新型教育 幼儿教育 补习班 兴趣班  刚上一年级的弟弟前段时间罢工不想再学习,咆哮
摘 要: 党的新闻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党的团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闻媒体更要明确认识到,党的喉舌就是人民的喉舌,民生新闻更应讲导向。我们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要符合党的要求,切实推进民生新闻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 导向 把关 格调 民生新闻改革  2016年2月19日,习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
(南京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摘 要: 《孔子“游”文化研究》一书对孔子一生之“游”及其思想史和文化史意蕴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书中论述的一些孔子之“游”观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意蕴,为孔子文化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不少观点及孔子“游”行为本身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 孔子 “游”文化 生态文明建设  孔子对游历、游学、游仕等活动的看法
摘 要: 课堂教学是高校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如何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求是值得不断探索的问题之一。本文基于一次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整体表现、(教师)营造的合作氛围、制定的纪律与规则、督促遵守这些纪律与规则的手段等要素的满意度评价调查,得出从性别看女性受访者的满意度与男性相比较高,从年级看大三受访者的整体满意度最高,大一与大二受访者次之且这两部分受访者的满意度评价整体相似,大
摘 要: 以知识为基础和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其显著特征是知识爆炸、信息激增。要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必须掌握大量知识,这客观要求我们提高阅读速度。从应试角度看,语文加大考查阅读速度和阅读量是一个必然趋势,阅读速度和阅读量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指标。鉴于此,掌握科学的快速阅读方式就成为一种必然。  关键词: 现代文 快速阅读 阅读方法  一、快速阅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类面
(厦门市寨上小学,福建 厦门 361000)  摘 要: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阅读教学必须遵循这一特征。本文从心理描写和想象留白入手,阐述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以语言实践为核心,带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感知,从而达到阅读教学言意兼得、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目的。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言意兼得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
摘 要: 关工委是以关心、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目的的群众性工作组织,是党和政府教育青少年的参谋和助手、联系青少年的桥梁和纽带,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关工委工作。作为高校的二级关工委必须高度重视,让其 “有位”,必须突出重点,使其“有为” ,增强关工委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推动关工委工作深入开展。  关键词: 高校 关工委工作 工作方法  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8月中国关工委成立25周年时强调
摘 要: 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教育面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渠道。本文结合河南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与以美国东卡大学为中心而开展的Global Understanding(GU)网络视频研讨课程的实践,分析高校CMC外语合作学习这一实践在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方面的优势,目的在于说明基于网络的外语合
摘 要: MOOC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国内高等院校的关注,国内众多高校纷纷开始尝试引入MOOC并将其与自身教学改革相结合。江苏大学通过“自主参与”和“O2O”模式将其引入教学改革试点。“法与社会”作为试点课程,在两学期的运行中,充分展示了其自主与便捷的优势,但也不可避免地显现出管理缺乏、有效性不足等弊端。为此,需要通过规范MOOC选课制度、管理与服务制度和评价制度的方式不断增强MOOC教学的成效。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