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的大脑处于“问题”状态时,他的思维处于灵动、紧张、流动的状态之中,促使其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有敏锐的洞察力。对学生来说,问题意识的培养,对开发大脑潜能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作为教者问什么、怎样问、何时问、何处问,同一节内容,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教学效果会出现很大的反差。要做一名善教者,必先学会善问。
1.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课堂上,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堂课上问题倒不少,但师问生答,学生不主动思考,不提问题。李政道教授曾说过:“学习怎样提问题,这才是学问”。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恰到好处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让学生在我们提供的情境中,积极主动思考,抓住学生刨根问底的心理特点,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老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联系与我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或生活中发生的热点问题,将其捕捉,进而创设一些与之贴近的生活情境,并融入一些新鲜、实在、生动有趣、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达到培养、锻炼、发展他们获取能力的目的。
2.生尝试后导问,于似无疑处生疑。
只有学生产生质疑,才会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因而,我们要以“质疑”开路。在教学小学五年级教材“3的倍数特征”时,先让学生说说2和5的倍数特征,紧接着问学生:“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去猜想。很多学生不假思索,直接说出:“个位上的数是3、6、9的数就是3的倍数。”我没有急着否定学生,而是按照学生的思路出示这样一些数:29、16、33、306、3690,让学生验证这个猜想是否成立,从而得出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是0、3、6、9的数肯定是3的倍数。接着,我又出示一组数:12、51、75、67、124、315,让学生猜想这些数是不是3的倍数,接下来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对别人的猜想拿出证据进行证明和反驳,就这样师生一起进入了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索活动中,从而找出3的倍数的特征。
这堂课的实践使我懂得了,提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然,要在平常处设问,于无疑处生疑,让学生养成勤思善想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在无意处追问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一次教学中我遇到这样的现象,在我的组织下,学生们把平行四边形按照要求沿着高剪拼成一个长方形。处理课堂练习时,我问一个学生:知道为什么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呢?孩子回答:“你让我们这样做,我没想,只管照样子去做了。”孩子的话让我意识到,看似无疑的状态,无意中淡化了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性。一次教学研讨活动,我在讲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没有按照原来的教学方法进行,而是在作了简单的比较和推导后,提了如下问题:①剪下一个三角形时为什么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来剪?②有没有平行四边形不能剪拼成长方形?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有议的、有画的、有动手开始剪的,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学生们在比划,在思考,在交流……课后大家在评议课时,对我的尝试给予充分肯定。大家认为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无疑”,但操作后的追问更有意义。过去的教法过多关注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极少有人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对图形之间内在联系及公式的理解较为肤浅。而这两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外在的动手操作与内在的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注重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样在无意中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还渗透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归纳法。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想问、会问、善问,这是衡量我们课堂教学的一把尺子。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而真正做到有效提问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有待于我们深入大胆进行多种尝试。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西影路小学
责任编辑 杨博
1.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课堂上,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堂课上问题倒不少,但师问生答,学生不主动思考,不提问题。李政道教授曾说过:“学习怎样提问题,这才是学问”。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恰到好处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让学生在我们提供的情境中,积极主动思考,抓住学生刨根问底的心理特点,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老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联系与我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或生活中发生的热点问题,将其捕捉,进而创设一些与之贴近的生活情境,并融入一些新鲜、实在、生动有趣、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达到培养、锻炼、发展他们获取能力的目的。
2.生尝试后导问,于似无疑处生疑。
只有学生产生质疑,才会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因而,我们要以“质疑”开路。在教学小学五年级教材“3的倍数特征”时,先让学生说说2和5的倍数特征,紧接着问学生:“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去猜想。很多学生不假思索,直接说出:“个位上的数是3、6、9的数就是3的倍数。”我没有急着否定学生,而是按照学生的思路出示这样一些数:29、16、33、306、3690,让学生验证这个猜想是否成立,从而得出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是0、3、6、9的数肯定是3的倍数。接着,我又出示一组数:12、51、75、67、124、315,让学生猜想这些数是不是3的倍数,接下来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对别人的猜想拿出证据进行证明和反驳,就这样师生一起进入了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索活动中,从而找出3的倍数的特征。
这堂课的实践使我懂得了,提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然,要在平常处设问,于无疑处生疑,让学生养成勤思善想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在无意处追问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一次教学中我遇到这样的现象,在我的组织下,学生们把平行四边形按照要求沿着高剪拼成一个长方形。处理课堂练习时,我问一个学生:知道为什么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呢?孩子回答:“你让我们这样做,我没想,只管照样子去做了。”孩子的话让我意识到,看似无疑的状态,无意中淡化了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性。一次教学研讨活动,我在讲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没有按照原来的教学方法进行,而是在作了简单的比较和推导后,提了如下问题:①剪下一个三角形时为什么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来剪?②有没有平行四边形不能剪拼成长方形?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有议的、有画的、有动手开始剪的,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学生们在比划,在思考,在交流……课后大家在评议课时,对我的尝试给予充分肯定。大家认为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无疑”,但操作后的追问更有意义。过去的教法过多关注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极少有人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对图形之间内在联系及公式的理解较为肤浅。而这两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外在的动手操作与内在的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注重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样在无意中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还渗透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归纳法。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想问、会问、善问,这是衡量我们课堂教学的一把尺子。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而真正做到有效提问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有待于我们深入大胆进行多种尝试。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西影路小学
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