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mily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讨论中职数学教学融入职业教育一体化的过程中,如何合理设置数学概念的运用案例,将中职数学教学融入职业技能培训中,中职数学教学更应该强调目的性。
  【关键词】中职学生 数学 实用性
  一、数学教学的特点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数学学科所特有的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导致了数学课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课堂纯理论教授为主,适当地举一些案例进行辅助记忆。但是,所举例子大多是实际情况理想化地设想,目的是为了迎合概念的解释,难与实际情况相互联系。总体来说,数学教学缺乏辅助手段。由于数学的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学习无用,脱离实际的感觉。但是数学所具有的广泛应用性是不可忽视的,并且数学的这三个显著特点是互相联系的: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其逻辑的严密性,同时这两个特点又保证了其广泛的应用性。
  二、中职数学教学的特点
  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中职数学教学大纲规定:其核心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里讲到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现行的专业教学服务。可以见得,中职数学的人才培养的思路是走“实用型”的路子,而不是“学术型”,“理论型”。
  所以,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课,中职数学教学应更加偏重于实际运用的能力,即通过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就意味着要使用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案例来降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力求所学的目的不在于发散性的多,而是要与解决实际的问题相关联。而并不是过多强调其逻辑的严密性,思维的严谨性。这就要求在中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或者以另外一个角度来解释,在其他专业的教学同时,引导学生回过头完善相应的数学结构。
  三、中职数学与职业教育结合的教学模式
  如何将中职数学教学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是本文需要讨论的问题,本文尝试将中职数学教育与会计联系在一起,发现两个不同的学科的交叉点,从而将两个学科进行组合学习。以学习企业财务会计为出发点,在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数学乃概念的运用,解释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结果,具体流程如下:
  专业实践问题→结合数学概念型解析→总结规律推广使用。
  1、专业实践问题
  在企业财务会计的工作中,涉及到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问题,固定资产的长期使用过程中,它的价值是按其损耗程度转移到产品中,为了保证再生产的正常继续进行,必须在产品销售以后,把那部分已经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固定资产的价值,以货币形式提取并积累起来,以便若干年后即在固定资产价值全部转移完毕时用于更新固定资产。那么,如何确定每一期的折旧额呢?假设某固定资产属于更新换代较快的一类固定资产,资产自由在市场上流通,那么其价值可以从市场获取数据,并且政策已规定了折旧年限,每一年的折旧费用是是等额递减的,那么应该使用哪一种折旧方法比较适宜呢?
  2、结合数学概念解析
  条件:①每一年的折旧费用等额递减 ②需要固定年限内折旧完毕 ③折旧总价值确定
  目标:①每一年折旧多少?
  从条件中分析,有折旧额等额递减这么一个特征,确认可以使用年数总和法来进行折旧,与数学中的等差数列的特征相吻合,这是会计学与数学的交叉点,可以结合教学。
  教师可以先举一个使用年数总和法计算折旧额的例子
  例子:
  某企业购进一台机器,价格为28.5万元,预计使用5年,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则每一年的折旧费用为?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数/年数总和×100%
  年折旧额=折旧总额×年折旧率
  本题中,年数总和=1+2+3+4+5=15 ,折旧总额为28.5万元
  第一年折旧额=28.5*(5/15)=9.5(万元)
  第二年折旧额=28.5*(4/15)=7.6(万元)
  第三年折旧额=28.5*(3/15)=5.7(万元)
  第四年折旧额=28.5*(2/15)=3.8(万元)
  第五年折旧额=28.5*(1/15)=1.9(万元)
  仔细观察相邻两项折旧额之间的关系,得到:
  对于折旧额组成的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额等于同一个常数都是1.9万元,即第二年开始,后一年的折旧额为前一年减去1.9万元,那么,每一年的折旧额可以用一个函数表示:
   an=a1+(n-1)d a1=9.5 d=-1.9 1≤n≤5
  显而易见,这是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规定了函数值得来的,那么得出的结论是,年数总和法所求出来的折旧额符合等差数列,从而加深对于年数总和法与等差数列的认识。
  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折旧总额与每一年的折旧额之和的关系,易看出:
  使用五年意味着五年折旧完毕,五年的折旧额之和等于折旧总额:
  9.5+7.6+5.7+3.8+1.9=82.5(万元)
  可以使用公式来表示a1+a2+a3+a4+a5=S5,这是n=5时的等差数列求和,从而引导出等差数列求和推导过程,从而推导出通项公式 或
  3、总结规律推广使用
   由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结合年数总和法分析,在年数总和法中
  Sn、n为给出的固定值,a1=(2n*Sn)/ (n+1)n =2Sn/(n+1)d=-2Sn/(n+1)nd=a1/n
  由此可见,折旧年限越长,第一年的折旧额越小,并且每一年递减量的绝对值越小。虽然不同的资产选择不同的折旧年限,不同的折旧总额,但折旧年限与折旧率成反比的规律不会改变,要根据发生的情况来算出相应的折旧额。
  由此例,可以将会计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年数总和法与数学等差数列的相关概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学会数学概念的同时掌握会计处理方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国家对于中职中专人才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在某些领域,随着学习程度的加深,这些领域专业对于数学和统计的依赖会越来越多。但是,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却愈演愈烈,数学也逐渐变成了一些专业课的障碍。究其原因,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仍然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即不分培养目标、不分专业、统一讲授同一本教材、采用同一个教学进度。长此以往,学生厌学情况必然更加严重,从而影响专业课的学习效果。因此,不论是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逐渐认识到数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6
  [2]葛家澍、耿金岭《企业财务会计》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6.
  
其他文献
科学家也爱做加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