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课的研究与体会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uce_8_8_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要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开展,一节成功的主题确定课,对学生有兴趣、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主题确定课的主要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课;问题意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要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开展,其大致过程是:提出问题,确定主题—设计活动方案—活动实施—总结反思。主题确定课是指导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第一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成功的主题确定课,对学生有兴趣、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题确定课就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存在的问题,了解与整理搜集的资料,进行讨论与交流,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然后由小组和全班整理归纳、合并分类后确立活动主题。学生围绕主题进行主题分解、组建实践活动小组的课型。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目标,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主题确定课的主要教学目标。
  通过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课的不断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
  一、有目的性和实效性地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这就要求教师多花心思设计符合孩子年龄和心理特点的情景来激发学生思维,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自然地引入课题。另外,创设问题情景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所以情景中要蕴含问题。例如:笔者在设计“校园安全探究——主题确定课”时,在一开始的激趣导入环节,设计了一个抢答游戏:抢答安全标识牌所表示的意思。对抢答成功的小组予以加分奖励,抢答错误的小组进行扣分,一下子就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快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然后自然地引入校园安全的重要性,让学生观察关于校园安全隐患的图片,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对校园安全提出自己的问题。整个环节顺理成章、层层递进、一气呵成。一些教师对创设的情景缺乏深入的思考、情景的随意性较大,针对性不强,就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选材上注意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主题来源于生活、当前的热点话题,以及在实际开展中的可操作性、安全性等方面,让学生讨论制订主题,根据学校的特色来选择主题研究,这样可以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二、指导学生提出问题
  当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景提出问题时,教师会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都表述不当,很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那怎样才可以让学生掌握提问题的方法呢?笔者在设计“校园安全探究——主题确定课”时,在提问题环节中,就引导学生从校园安全的不同方面来提问并总结提问的方法:围绕主题提问;问题要表述完整、清晰;问题一般用疑问句,一般有疑问词: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要提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以下有几种提问题的思路可以借鉴:
  1. 主题辐射式
  即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与主题相关的活动。主题辐射式教育方法中有一位教师的做法很值得学习,她只让学生自己先提出问题,然后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的表述方式。最后用视频来介绍如何提问题,视频中展示了如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提出与主题有关的问题,称为曼陀罗提问法。视频中以一朵花的形状来描述:中间花蕊是代表主题,周围是辐射式的花瓣。花瓣代表围绕这个主题,开展与主题相关的活动。视频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提问的方法。
  2. 主题立体式
  即确定一个主题,将之分解为若干个子主题(或课题),子主题还可以继续分解为若干个次子主题(次课题),学生从中自由选择一个次子主题。这就像是一棵树有很多的分支,我们可以选取其他一个很小的分支进行提问探究。在实际操作中,笔者是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与学生一起梳理归纳这个主题所包含的不同方面的内容,再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某个小分支进行研究。
  3. 主题深化式
  即活动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分成若干个阶段,将主题逐步推进、深化。这种提问的思路具有一定的时间轴脉络,一层一层由浅入深地推进。如笔者在指导学生观察黄豆发芽的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指导学生观察—提问—假设—验证—观察,周而复始,不断螺旋式上升到下一个阶段。
  三、有示范性地指导学生整理问题
  学生提的问题常常是十分零碎又具体的,需要教师手把手教会学生归纳、整理。笔者在设计“校园安全探究——主题确定课”时,在指导学生整理问题环节中,通过出示范例,和学生一起阅读并找出问题进行修改整理,学习整理问题的步骤和方法:(1)给问题编号;(2)阅读问题,并把发现的问题在后面注明;(3)整理问题:把错别字和错误的标点修正,把与主题无关的问题删去,把表述不清楚的问题表述清楚等。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实实在在地操作一次,再让学生在小组内学以致用,这样效果会比较好。如:关于学生近视调查,学生提出“学生近视有什么害处?”“学生近视对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近视会影响学习吗?”等问题,其实这些可以合并成一个问题,就是“学生近视有什么危害?”又如学生围绕校园安全提的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校园安全事故?如何避免或减少校园安全事故?可以归纳成:校园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四、成立研究小组,明确分工
  主題确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所研究的课题(子主题)进行分组,可以是学生自行建组、教师安排小组以及学生自行建组后的教师协调建组。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年龄较小,不太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让每个小组在同一时间段开展相同的活动,然后通过不断地分享交流,相互学习完善自己小组的活动。等这一个活动研究完了,每个小组又再次同时开展下一个研究活动。这样,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提高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而到了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独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为了更加高效地运行,可以是同一时间不同小组调查不同的内容,再来交流合作进行资源共享。
  分好小组后,各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小队特色确定小队名称、活动口号等,以增强小队的气势和凝聚力。然后在成立小组的基础上,组员可以在制订小组活动计划后,明确研究内容,进行合理的分工,并在活动开展时建立适当的竞争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形成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良好的学习研究风气。
  总之,不管指导方法如何,都要遵循在指导过程中突显学生主体的原则。笔者觉得应把发现式学习作为最主要的学习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虽然课型为“选题指导课”,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但是依然必须坚持学生的自主合作,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的指导必须建立在学生自主合作的基础上。而且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不要忘记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提问的能力、观察的能力、思考的能力、整理的能力和表述的能力等。我们所有的活动设计与开展、指导与实施都围绕培养核心能力的这个目标而服务。
  参考文献:
  [1]汪明春.综合实践活动目标设计及具体化的理念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3(11).
  [2]沈月江.也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规范及有效开展[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6).
  [3]陈妙姬.例谈主题实践活动中的课型设计与实施[J].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0(8).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