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统一战线作为全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不同的地域文化影响下,其工作方法及侧重点也呈现多元化趋势。本文在把握云南高校所处地域性特征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事务管理的视角,以期更好的服务于大学生统战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事务管理;统战工作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统一战线的性质与任务不同, 其工作对象和范围也有所不同。高校是知识分子集聚的地方,是新一代人才的储备,做好高校统战工作对整个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大学基本因子之一的学生,与其相关的工作主要包括“学生教育”和“学生管理”两个方面。这里所提出的学生事务管理主要是指在高等学校中学生工作者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非学术性的事务和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规范、指导和服务学生,促进学生成长和帮助学生成才的活动。高校统战工作涉及到云南省,其学生层面的统战活动主要侧重于少数民族学生统战工作。
一、“他乡”转变为“故乡”——思想上合理引导,强化学生归属感
学生是事务管理活动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大学与高中相比,其生源具有明显的地域复杂性与多样性,既掺杂着多国籍、多省份的文化多元性,又渗透着学校所在地文化的主体性。环境的改变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极大落差,只有从思想上进行合理的引导,强化学生的归属感,才能增强学生的凝聚力。
1.建立学生档案,尊重学生独特性
学生入学时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背景的学生建立一个信息库,通过对信息的整理与分析,对学生的政体情况把好脉。利用这个信息构建相应的管理平台,有针对性的开展学生事务管理,具体包括不同民族学生的生源地、风俗习惯、节日庆典、习惯用语、生活禁忌等方面。在对信息整理的基础上更好的尊重学生、服务于学生。
2.做好入学教育,顺利度过过渡期
大学入学与高中入学有很大的差异性,很多学生都将面临人生的第一次,包括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次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面临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很多学生显得不知所措。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很多人甚至连汉话都不曾多講过。由此,做好入学教育,帮助学生度过这个适应期尤为重要。入学教育包括认识大学校园环境、认识学校的资源、如何学习生活、如何与人沟通、搞好基本的人际关系,如何处理一些突发问题、如何找到自己的目标、如何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等等。通过这样一些活动让他们对大学生活不再盲目,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3.营造家的氛围,强化学生归属感
所谓学生的归属感,是指学生自觉地将自己看成学校集体的成员并对学校班级产生一种寄托感。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把丰富校园文化与民族团结教育紧密相结合, 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以民族团结教为主题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活动。通过各民族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一方面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另一方面通过本土学生“原生态”资料的分享,让更多人了解真实鲜活的民族故事,了解不同民族的独特的文化,从而增强各民族相互了解与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丰富了大学的生活,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间的友谊,让大学生活充满家的味道,让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学生都能找到一种归属感。
二、“他治”转变为“自治”——倡导学生自主参与,打造“参议制”“自治区”模式
云南是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人口1415万,占全省人口的1/3。全省所有市县都有少数民族分布,人口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就有25个。文化的差异直接作用于生活习惯、思维模式。学生事务管理引入学生自主参与可以有效避免一些文化冲突。其涉及的领域包括学生相关的管理制度的制定与修改,校园环境管理方案、学生奖惩制度、生活便利举措、节日活动安排、社团组织设立与管理等等。
1、权责明确——赋予学生参与学生事务管理的权利,明确其承担的责任
大学机构的设置决定了学生事务管理者所能涉及的层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提高决策者、参与者的广度才能有效的避免这种弊端的出现。而学生对社会事务管理激情有余而经验稍显不足,如果没有明确的权责分工与合法的参与程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事务管理的效率。对于一些简单的事务可以适当的下放权利,在一定的权限内让学生依照自己的想法来直接参与并负责部分事务的管理。
2、民主选举结合自我推荐——拓宽学生自治管理参与渠道
为了反映不同群体的需求,高校可引导学生建立代表学生利益的相关组织,并选取学生利益的代表直接参与到学生事务管理中。代表不同文化群体的学生代表的选取可以通过民主选举与自我推荐两种形式来实现,一方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定参与学生事务管理组织的代表;另一方面有意向参与管理的学生,可以采取自我推荐的方式,通过就职演讲获得其他同学的认可。
3.民主决策——以问题为导向,公开征集学生团体意见
民主决策,指在事务管理在一定的程序与规则的规范中,保证广泛的学生参与,倾听各团体代表的意见并集中民智,使决策建立在民主和科学的基础之上。来源于不同文化背景,有着不同信仰的学生团体,他们并不是对所有学生事务都具有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可以选择以问题为导向,公开征集学生团体的意见。具体问题呈现方式可以采取学校公共传媒渠道,如校广播台、校园广告牌、学校网站、校园报纸、定期“新闻发布会”、学校公共微信平台等。通过这些渠道使学生及时、准确、全面的了解学校相关问题、决策与信息,保证信息的对称性,提高学生参与度。学生依托相应组织、通过组织代表上传下达参与学校事务。
4.民主监督——通过监督反馈适时调整决策
民主监督,指学生代表根据学校赋予的权力,对学生事务管理进行监督,具体分为本组织内的监督和学校内的监督等。监督的范围包括衣食住行及与各组织相关的管理规定、活动的举办申请的程序是否正确、执行是否到位等各方面,学生的监督意识越强,学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各项工作就越透明、越有序、越规范。监督的渠道可以采取管理委员会、意见信箱、学生网络平台等。通过学生的监督反馈适时的调整各项决议,以便更好的服务学生。 三、制度转变为文化——把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1.强化团队意识,构建团队文化
每一个团队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它由团队长期积累、协同合作凝聚而成,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及团队的发展。因此,营造一种健康、积极、向上且富有特色的团队文化氛围,尤其是引导团队成员逐步认同和践行团队的文化价值观,将合作精神渗透到学生事务的各项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团队的作用。
2.经典案例传承,强化榜样力量
通过以往团队中优秀成员的发展和成长足迹,以达到影响、感染、示范的榜样作用,一方面有助学生了解各组织工作的主要内容,主要权利与责任;另一方面让好的工作方法对后续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榜样的力量让更多新的成员更大胆地参与其中。
3.制度转变为文化,让自觉行动代替制度约束
健全的制度是保证意志力有效推行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制度的推行需要经历一个传达与执行的过程。一个时代的青年有一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不同时代的大学生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目前在校的學生多为90后出生的人,身处的市场经济、信息爆炸、网络、个性偶像等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的社会大环境,使得他们有更丰富的知识储备,更加多元化的获取新知识途径,社会现实让他们很早就认为应该把注意力投向具体的事情,呈现更加务实的倾向。
为此,大学生事务管理应注重激发每一位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的职业憧憬,让长久以来所建立的制度慢慢的形成一种学校氛围,这种氛围无形中鼓励学员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对策,让成员在此进程中能自我肯定、自我欣赏,把制度慢慢的内化成一种学生的内在需求进而演变成一种独特文化。
大学生统战工作是高校统战工作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时代性、地域性特征对做好大学生统战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就云南高校而言,在新形势下必须努力创新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从人性上、细节上确保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从而为大统战工作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黄燕. 文化视野下的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2]曾少英.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专业化形成过程的相关理念——“学生消费者第一”和“学生发展”理念对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影响探析[J].汕头大学学报,2010.6.
[3]王姗萍.创新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路径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12.
关键词:大学生;事务管理;统战工作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统一战线的性质与任务不同, 其工作对象和范围也有所不同。高校是知识分子集聚的地方,是新一代人才的储备,做好高校统战工作对整个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大学基本因子之一的学生,与其相关的工作主要包括“学生教育”和“学生管理”两个方面。这里所提出的学生事务管理主要是指在高等学校中学生工作者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非学术性的事务和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规范、指导和服务学生,促进学生成长和帮助学生成才的活动。高校统战工作涉及到云南省,其学生层面的统战活动主要侧重于少数民族学生统战工作。
一、“他乡”转变为“故乡”——思想上合理引导,强化学生归属感
学生是事务管理活动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大学与高中相比,其生源具有明显的地域复杂性与多样性,既掺杂着多国籍、多省份的文化多元性,又渗透着学校所在地文化的主体性。环境的改变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极大落差,只有从思想上进行合理的引导,强化学生的归属感,才能增强学生的凝聚力。
1.建立学生档案,尊重学生独特性
学生入学时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背景的学生建立一个信息库,通过对信息的整理与分析,对学生的政体情况把好脉。利用这个信息构建相应的管理平台,有针对性的开展学生事务管理,具体包括不同民族学生的生源地、风俗习惯、节日庆典、习惯用语、生活禁忌等方面。在对信息整理的基础上更好的尊重学生、服务于学生。
2.做好入学教育,顺利度过过渡期
大学入学与高中入学有很大的差异性,很多学生都将面临人生的第一次,包括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次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面临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很多学生显得不知所措。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很多人甚至连汉话都不曾多講过。由此,做好入学教育,帮助学生度过这个适应期尤为重要。入学教育包括认识大学校园环境、认识学校的资源、如何学习生活、如何与人沟通、搞好基本的人际关系,如何处理一些突发问题、如何找到自己的目标、如何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等等。通过这样一些活动让他们对大学生活不再盲目,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3.营造家的氛围,强化学生归属感
所谓学生的归属感,是指学生自觉地将自己看成学校集体的成员并对学校班级产生一种寄托感。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把丰富校园文化与民族团结教育紧密相结合, 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以民族团结教为主题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活动。通过各民族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一方面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另一方面通过本土学生“原生态”资料的分享,让更多人了解真实鲜活的民族故事,了解不同民族的独特的文化,从而增强各民族相互了解与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丰富了大学的生活,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间的友谊,让大学生活充满家的味道,让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学生都能找到一种归属感。
二、“他治”转变为“自治”——倡导学生自主参与,打造“参议制”“自治区”模式
云南是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人口1415万,占全省人口的1/3。全省所有市县都有少数民族分布,人口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就有25个。文化的差异直接作用于生活习惯、思维模式。学生事务管理引入学生自主参与可以有效避免一些文化冲突。其涉及的领域包括学生相关的管理制度的制定与修改,校园环境管理方案、学生奖惩制度、生活便利举措、节日活动安排、社团组织设立与管理等等。
1、权责明确——赋予学生参与学生事务管理的权利,明确其承担的责任
大学机构的设置决定了学生事务管理者所能涉及的层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提高决策者、参与者的广度才能有效的避免这种弊端的出现。而学生对社会事务管理激情有余而经验稍显不足,如果没有明确的权责分工与合法的参与程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事务管理的效率。对于一些简单的事务可以适当的下放权利,在一定的权限内让学生依照自己的想法来直接参与并负责部分事务的管理。
2、民主选举结合自我推荐——拓宽学生自治管理参与渠道
为了反映不同群体的需求,高校可引导学生建立代表学生利益的相关组织,并选取学生利益的代表直接参与到学生事务管理中。代表不同文化群体的学生代表的选取可以通过民主选举与自我推荐两种形式来实现,一方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定参与学生事务管理组织的代表;另一方面有意向参与管理的学生,可以采取自我推荐的方式,通过就职演讲获得其他同学的认可。
3.民主决策——以问题为导向,公开征集学生团体意见
民主决策,指在事务管理在一定的程序与规则的规范中,保证广泛的学生参与,倾听各团体代表的意见并集中民智,使决策建立在民主和科学的基础之上。来源于不同文化背景,有着不同信仰的学生团体,他们并不是对所有学生事务都具有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可以选择以问题为导向,公开征集学生团体的意见。具体问题呈现方式可以采取学校公共传媒渠道,如校广播台、校园广告牌、学校网站、校园报纸、定期“新闻发布会”、学校公共微信平台等。通过这些渠道使学生及时、准确、全面的了解学校相关问题、决策与信息,保证信息的对称性,提高学生参与度。学生依托相应组织、通过组织代表上传下达参与学校事务。
4.民主监督——通过监督反馈适时调整决策
民主监督,指学生代表根据学校赋予的权力,对学生事务管理进行监督,具体分为本组织内的监督和学校内的监督等。监督的范围包括衣食住行及与各组织相关的管理规定、活动的举办申请的程序是否正确、执行是否到位等各方面,学生的监督意识越强,学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各项工作就越透明、越有序、越规范。监督的渠道可以采取管理委员会、意见信箱、学生网络平台等。通过学生的监督反馈适时的调整各项决议,以便更好的服务学生。 三、制度转变为文化——把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1.强化团队意识,构建团队文化
每一个团队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它由团队长期积累、协同合作凝聚而成,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及团队的发展。因此,营造一种健康、积极、向上且富有特色的团队文化氛围,尤其是引导团队成员逐步认同和践行团队的文化价值观,将合作精神渗透到学生事务的各项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团队的作用。
2.经典案例传承,强化榜样力量
通过以往团队中优秀成员的发展和成长足迹,以达到影响、感染、示范的榜样作用,一方面有助学生了解各组织工作的主要内容,主要权利与责任;另一方面让好的工作方法对后续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榜样的力量让更多新的成员更大胆地参与其中。
3.制度转变为文化,让自觉行动代替制度约束
健全的制度是保证意志力有效推行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制度的推行需要经历一个传达与执行的过程。一个时代的青年有一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不同时代的大学生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目前在校的學生多为90后出生的人,身处的市场经济、信息爆炸、网络、个性偶像等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的社会大环境,使得他们有更丰富的知识储备,更加多元化的获取新知识途径,社会现实让他们很早就认为应该把注意力投向具体的事情,呈现更加务实的倾向。
为此,大学生事务管理应注重激发每一位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的职业憧憬,让长久以来所建立的制度慢慢的形成一种学校氛围,这种氛围无形中鼓励学员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对策,让成员在此进程中能自我肯定、自我欣赏,把制度慢慢的内化成一种学生的内在需求进而演变成一种独特文化。
大学生统战工作是高校统战工作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时代性、地域性特征对做好大学生统战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就云南高校而言,在新形势下必须努力创新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从人性上、细节上确保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从而为大统战工作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黄燕. 文化视野下的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2]曾少英.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专业化形成过程的相关理念——“学生消费者第一”和“学生发展”理念对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影响探析[J].汕头大学学报,2010.6.
[3]王姗萍.创新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路径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