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被“强基计划”录取——对某试点高等学校2020级新生的调查

来源 :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UC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某“强基计划”试点高等学校2020级本科新生抽样调查数据,通过建立多种计量回归模型,比较同院系的强基生和高考统招生录取在家庭背景、个体特征、高考成绩、专业认知、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异同.研究发现,与统招生相比,强基生的高考分数显著更低,但在其他个体特征、家庭背景和高中类型方面,与统招生不存在显著差异.强基生对专业了解程度较高,且对所选专业比较感兴趣;在专业兴趣、大学学习规划方面,与统招生无显著差异.强基生具有较强的内部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和研究能力;在自我效能感和研究能力上,与统招生存在显著差异.“强基计划”选拔了一些对专业更了解且具有某些能力优势的学生,未来仍需进一步探索如何选拔和培养对基础学科更具专业兴趣和学术志趣的学生.
其他文献
劳动教育作为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育人活动,对学生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品格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品质与素养,具有鲜明的文化烙印、情感特点、精神品质和实践特性.劳动教育作为品格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文化品格的塑造、情感品格的培养、精神品格的陶冶及实践品格的锤炼,达成培育学生完善品格的目的.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等必将发生深刻变化.应切实发挥劳动教育对学生品格形成的作用,重新焕发劳动教育新活力.通过重塑劳动教育文化、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优化劳动教育过程、改进劳动教育评价、建立劳动教育
对"唯分数"与"唯升学"问题进行历史探究,发现"唯分数"、"唯升学"问题不仅是当代出现的问题,而且是中国人才选拔中的千古难题.从隋唐到明清1300年间,科举时代的人才选拔标准,经历了一个从"不唯分数"到"唯分数"的演变过程.在中国高考史上,"唯分数"、"唯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片面追求升学率".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应试教育"的批判逐渐取代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批判.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应探索招考改革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握好分数"唯"与"不唯"间合理的度.未来高考改革在走向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