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东部定南大湖沉积物粒度敏感组分所指示的近16ka以来的气候变化

来源 :沉积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ttt2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进一步探究定南大湖湖沼晚冰期以来的水文特征及气候变化,对研究区K02钻孔的粒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采用粒级—标准偏差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348个沉积样品提取了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的三个粒级组分:0.6~7.1μm(组分1),20~44.8μm(组分2)和89.3~447.7μm(组分3)。结合湖泊沉积物粒度一般分布规律,并根据敏感组分2和14C测年数据探讨了该区域近16 ka B.P.以来的气候变化。在过去的16 000年里,大湖地区的水文及气候变化可以分为4个阶段:在16.0~11.5 ka B.P.期间,气候总体偏冷干,敏感组分含量增降比较明显,能较好的对应老、中、新仙女木事件和B/A暖期;11.5~6.0 ka B.P.期间,大湖地区进入了湿润的全新世适宜期,敏感组分总体含量偏低;6.0~3.8 ka B.P.期间,敏感粒度组分含量迅速升高且波动较大,大湖湖沼地区进入一个相对干冷的时期;3.8 ka B.P.至今为第四阶段,敏感粒度组分含量总体偏低,考虑到人为干扰因素,本文暂不做详细讨论。通过对大湖地区水文状况的研究发现,大湖湖沼地区自晚冰期以来气候发展是很不稳定的。通过与格陵兰GISP 2冰芯、董哥洞D4石笋及其K02钻孔其他指标的记录对比可以发现,敏感组分C2对仙女木、9.5 ka、8.2 ka等冷事件的记录要更加明显,也说明了大湖地区的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性;并且认为,这种气候变化可能与太阳活动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提高新生儿抚触效果的方法,为婴儿卫生保健工作提供借鉴。方法:将184例健康新生儿随机设为技改组90例和对照组94例。技改组在实施抚触常规方法的基础上增加小儿穴位
目的:通过对兔椎体软骨终板不同部位血管芽的形态学观察,揭示椎间盘营养供应途径的超微结构特点,探讨其与渗透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血管灌注ABS制备兔腰椎体软骨终板血管铸型
"实证为基础的护理(EBN)"是护理人员在计划其护理活动过程中,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病人需求相结合,获取实证,作为临床护理决策的依据的过程[1].其要求临床护理工作者在作护
多移动机器人系统、网络化远程控制等是当前移动机器人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移动机器人的控制问题可以归结为镇定和跟踪两类,而定位与导航是控制的基础。通过传感器网络进行定
6月5-7日在美国芝加哥洲际酒店举行的世界擦拭巾(WOW)年会上,4种产品入围竞争世界擦拭巾创新奖。
以氨-氟化铵缓冲溶液对含氟气体四氟化硅进行吸收,通过对不同温度、浓度及分压条件下对反应的吉布斯函数变进行计算,将热力学的规律应用于四氟化硅的氨法吸收反应中,对吸收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