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射“箭”,意欲何为?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gnl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鲜核问题的反反复复已经让人见怪不怪,然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朝鲜到底奉行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战略?当前,关于朝鲜核问题的文章很多,但是真正从战略角度来观察朝鲜发展核武器问题的文章并不多见。
  
  朝鲜拥核战略解析
  
  朝鲜选择拥有核武器是其总体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打破朝鲜目前孤立困难局面的“复合型不对称战略”。
  “对称”和“不对称”这两个术语是美国国防部在1997年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首先提出的。前者是指其他国家或团体,特别是美国的敌对性国家或团体,在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中,像美国一样采取常规或正规的方式和做法;后者则是反其道而行之,要求在建军与作战中针对敌方弱点采取非常规或非正规的方式与做法。
  笔者没有找到准确的、公认的“不对称战略”的定义,姑且做如下界定:在实力对比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弱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谋略的作用而采取的一种有效的战略模式。其基本方法是,发现对方的弱点和软肋,针对这些弱点发展自己的能力,着力打造成自己的强项,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国内外学者对“战略”的基本要素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基本内容相差不多,具有比较大的共性。我认为战略的基本要素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战略环境的分析判断、战略目标的确定、自身实力和战略资源的评估、达成战略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选择。同时,对战略原则的把握也是制定、执行和观察某一战略的必要组成部分。
  
  对朝鲜的战略环境和形势的判断
  
  朝鲜在21世纪初面临着严酷的国际战略环境和糟糕的国内形势。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 在朝鲜半岛安全结构转型进程中,朝美双方的战略存在巨大差异和相互冲突。朝鲜半岛自朝鲜战争以来一直存在着军事对峙,朝核问题实际上是冷战对抗的延续。在冷战后时代,朝鲜半岛安全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方面,苏(俄)中朝北方三角同盟名存实亡,苏(俄)、中相继于1990和1992年与韩国建交。在此背景下,朝鲜与俄、中的关系在相当时期内都非常冷淡。另一方面,美日韩同盟继续存在并被强化。这两种趋势的发展迫使朝鲜不得不独自承担来自美日韩三方的军事压力。朝鲜在冷战后有着一贯的战略目标,即突破残存的冷战结构,通过与美国缔结“和平协定”,代替《停战协定》,结束朝鲜半岛停战机制,改善朝美关系,融入国际社会,以根本改善朝鲜的安全环境。发展核武器,并以此对抗美国,是朝鲜实现上述目标的一种战略手段。而美国的对朝政策取决于其东亚战略的整体设计,旨在继续维持冷战中构筑的安全结构,而不急于改变朝鲜半岛停战机制。核危机是双方战略冲突的集中体现。
  2 “9·11”事件后,美国把打击恐怖主义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挂钩并作为对外战略的重点。朝鲜由于受到美国所谓“恐怖主义国家”、“无赖国家”、“邪恶轴心”国家的指责,更加重了自身不安全感,承受着巨大的安全压力。在朝核问题上,美国始终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的政策。朝鲜则认为,美国对其国家安全构成最大威胁,朝鲜核问题是由美国敌视朝鲜政策造成的,要解决核问题首先需美国转变对朝政策。朝鲜多次重申,只要美国不放弃敌视朝鲜政策,不给朝鲜具有法律约束的安全承诺,朝鲜也就不能放弃核遏制力。
  3 朝鲜国内经济形势持续恶化,人民生活困难,给政权的稳定带来严重隐患。并且,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朝鲜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存在彻底被边缘化、被抛弃的危险。
  
  朝鲜的对外战略目标
  
  朝鲜为什么在艰难获取核武器后,又公开宣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放弃核武器呢?其战略意图何在?
  有国内学者认为,在全球核不扩散机制的压力下,一个国家发展核武器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保生存模式,典型是以色列,即在秘而不宣的状态下发展核能力,拥有核武器后保持一种既不否认也不宣布的模糊政策。这样既能起到保生存的威慑作用,也避免了公开挑战核不扩散机制而招致全球的负面舆论和国际压力。二是强国战略模式,典型是印度,发展核武器成功后即公开宣布为核武器国家,并试图通过遵守正常有核国家的规则而逐步为国际社会所承认。印度拥有较强的常规力量,不存在明显的安全威胁,发展核武器显然是服务于长远的强国战略。三是发展核潜力模式,典型如日本和伊朗,即在发展民用核工业的同时,暗中发展核武器技术和能力,只要政治需要,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民用核设施转为军用而成为核国家。很明显,朝鲜选择的拥核模式不属于上述三种模式。从常理来看,朝鲜不可能选择印度模式,因为朝鲜缺乏核大国那样的战略生存空间和强大的国力基础。如果仅仅是为了安全,朝鲜选择以色列模式或者发展核潜力模式无疑是最符合逻辑的举动。但是,朝鲜却采取了高调宣扬的姿态,通过不断升级的核活动逼迫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表明朝鲜除了安全还有外交和经济上的战略目标。在几轮的六方会谈中,朝鲜一直在努力实现同一个战略目标:一方面,表示愿意在解除安全关切、实现朝美关系正常化的前提下放弃核武器计划;另一方面,不屈服于美国要求朝鲜先解除核武装的压力,一步步逼迫美国谈判实质性问题。这绝非偶然,它充分显示了朝鲜走出困局的战略决心。纵观朝美在核问题上的战略博弈,朝鲜走出了一条先保生存后谋发展的核武之路。我把朝鲜的这种做法称之为“复合型不对称战略”,也可以说是第四种发展核武器的战略模式。
  总之,朝鲜的战略目标是:保证国家和现行政治体制的安全,同时改善国际处境,主要是与美国的关系正常化,融入国际社会,借助外援来改变经济状况。
  
  朝鲜的实力和战略资源评估
  
  如果我们站在朝鲜的位置来审视,不难发现,朝鲜所处的战略环境非常严峻,而在保持现体制不变的情况下,朝鲜要改变自己处境的综合实力和可供使用的战略资源非常有限。
  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与主流国际社会格格不入,在国际舆论和思想斗争中处于绝对劣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在冷战后取得了意识形态上的优势,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广西方的民主制度、价值观和自由市场经济,它们视朝鲜为眼中钉。作为历史盟友的俄罗斯和中国虽然都在坚持自己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但也都发生了巨大的质变,与朝鲜的政治观点和意识形态差异越来越大。朝鲜既不想改变自己,又眼见其他国家都离自己而去,可供利用的政治资源几乎枯竭。
  朝鲜经济发展停滞,与韩国的经济实力差距越拉越大。
  常规军事实力相对下降,虽然军事规模得以维持,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和外交上的问题,技术更新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 展,从长期看,越来越难以维持与美韩同盟的军事平衡。
  在外交上处于孤立、无靠山、被边缘化的险境。中国、俄罗斯虽然在表面上与朝鲜保持着历史的友好关系,但在实际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交往中,中俄与韩国的关系都远超与朝鲜的关系。
  在以上各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和资源近乎枯竭的情况下,发展核武器成为朝鲜改变自己处境的唯一可以利用的战略资源。
  
  朝鲜的战略途径和手段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社会主义普遍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出现了两种变革的模式:中国的渐进改革模式和苏东国家的激进改革模式。许多学者认为朝鲜应该学习中国模式走出困境。最近韩国总统李明博在北京大学演讲时也表示,中国为朝鲜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增长模式,他呼吁朝鲜借鉴中国,敞开大门,融入世界。但是朝鲜的国情具有特殊性,这两种模式近期内不会成为朝鲜政府的选项。
  从朝鲜政府的视角看,中国模式和苏东模式的改革都是不愿或者不能采取的。于是,为了摆脱战略困境,在战略途经上,朝鲜选择了“复合型不对称战略”模式。具体的战略手段是:发展核武器,然后以核武器为博弈的筹码,与美国及相关国家展开实质性谈判。朝鲜根据谈判形势的发展前景就有三种手段可以选择:如果谈判成功,朝鲜实现了与美国的关系正常化,得到某种国际安全机制的切实保证,融入国际社会并获得力度较大的经济援助,那么朝鲜可以放弃核武器,这对各方来讲当然是皆大欢喜的结果;如果谈判久拖不决,朝鲜就在漫长的博弈中捞取一些实际的好处;如果谈判彻底失败,朝鲜就将破釜沉舟,以核威慑战略保障自己的基本安全。
  在当代,不对称战略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比如,商场即战场,而且其残酷程度更甚更烈。换言之,在品牌竞争的战场上,面对超级大国似的竞争对手,如若采取正面抵抗(或进攻),以正规对正规,常规对常规,打不赢也打不好,战前败局已定,就好比你方有十发子弹,对方却有一千发子弹,双方对射的结果可想而知,而且对手巴不得你和他打阵地战、消耗战,怎么办?
  从中立的立场看,在这种非对称博弈中,强弱双方都是有可能获胜的,博弈的最终结果取决于行为体能否一方面使己方的成本控制在可以忍受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又使敌方的成本超出其忍受度。在这种冲突中,弱势的一方往往是为了组织的生存或者民族的生存(主权或合法地位)而战,因此把对方视为绝对的敌人;而强势的一方却远没有如此强烈的动机,它所追求的利益并不关系到其生存,因此把对方视为有限的敌人。弱者由于在不对称冲突中有更高的利益关切从而具备更高的代价忍耐力。从总体上看,在当代的不对称冲突中,弱者相比于强者在冲突的成本控制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而且体现出更为灵活的适应性。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当代不对称冲突才越来越成为霸权国家的心头大患。
  从西方强国的角度来讲,他们最为担心的就是所谓“超级恐怖主义”,即恐怖分子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结合,以及某些所谓“流氓国家”获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呈现出不断加快扩散的趋势。美国对朝鲜拥核的担心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将来可能面对的朝鲜核武器的直接攻击威胁;其二朝鲜的核扩散行动,因为不论是粗糙的核武器还是少量的核材料的扩散,对美国而言都是不对称的致命武器,美国政府官员多次表示,朝鲜可能出口核技术和核燃料,这是美国无法忍受的红线。正是这一点,构成了美国当今安全上的最大软肋,为朝鲜的不对称战略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责任编辑 林京]
其他文献
新年开始,国内大部分地区少雪、少雨,大旱,那么,3~4月是否沙尘暴也会来袭?我们对它的理解正确吗?    沙尘暴还是尘暴?    沙尘暴是个由来已久的事物。“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入黄天”,“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这些形象的诗句以及这种看待风沙的观念早已深深根植于中国人心中。所以一旦出现强烈的沙尘天气,大家就自然而然地认为沙尘暴来了。  2006年4月16日下午,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又一次降临北
新华都集团总裁兼CEO唐骏学历造假连带出许多人的学历涉嫌造假,这只是目前中国社会造假的现象之一。  今天,除了学术造假,中国的造假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官场,造假伴随着政绩和迁升;在工商界,造假伴随着暴富和发迹;在学界,造假成就了大师和权威。造假为何在中国甚行?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两个重要原因不得不提。一是造假的源头得不到遏制,二是造假付出的代价太小。  例如,在中国涉及学术造假的源头是权
德国莱茵河素来以清澈闻名。在德国境内,莱茵河畔大大小小有不少于3000家企业,它们产生的污水也绝不在少量,然而,莱茵河的水为什么又总是那么清澈呢?  在许多国家的企业界看来,污水处理都是一种成本负担,因为要处理污水,就势必要采购大量设备和仪器,增加用地,还有建设工程,还要长期配备人工,电力物力等各方面的消耗也不小。然而,对于德国的企业来说,处理污水却并不意味着增加成本负担,而是一种能够收取回报的产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中国,是否应该在校园开展性教育,基本上已经不再是一个需要争论的话题了。但是,开展什么样的性教育,如何开展性教育,却存在非常大的争论。这种争论主要体现为综合型性教育模式与禁欲型性教育模式,又称纯洁性教育模式之间的争论。    两种模式比较    综合型性教育和禁欲型性教育在以下4个方面具有不同之处:    一、“性”是正常的还是有害的?  综合型性教育强调性行为是正常、自然、健康的生
不管是对于刚结婚的年轻人,还是想要二胎的中年人,生还是不生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就是,孩子出生后谁来带?并不是所有的老人们都希望再做一次“爹妈”,有的老人可能更向往自由美好的夕阳红生活。最近,山东淄博一对老人把儿子儿媳告上法庭,要求其支付“带孙费”。老人是否可以拒绝子女要求带孩子的请求?或者说老人在带孩子后能不能要求“带孙费”?  法院审理认为,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义务,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只有在特定情
人脑也有“蝙蝠视觉”    加拿大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大脑中特定的功能区也可以产生“蝙蝠视觉”,即能够在黑暗的环境中依靠回声来确定方位并察看环境。这项研究有助于提高盲人“听声辨位”的能力。研究人员将盲人志愿者日常生活中制造的回声录下来,然后让他们戴上耳机听录音,并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仪记录他们的大脑活动。结果发现,当人在倾听回声时,大脑中通常与视觉相关的一个功能区会被激活。这表明在盲人利用回声定位
地球上存在一些“杀人岛”。这些岛有的曾遭到炭疽杆菌的袭击,有的充斥着大量核废料,还有的在不断放出毒气……下面就让我们戴上防毒面罩、穿上防辐射服去一探究竟。      1.大久野岛    大久野岛又被称作兔子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毒气工厂所在地。日军在这里生产了6千吨芥子毒气,并把兔子当作实验动物。现在,芥子毒气已被掩埋,岛上已被清理干净,兔子重又在这里繁衍生息,但岛上还保留着许多历史遗迹以
许多人喜欢喝瓶装水,因为觉得它很透明,并且方便、卫生。然而来自英国的一份调查显示,瓶装水不仅价格高于普通的自来水,其本身还可能包括过量的盐,以及从塑料瓶中渗透出来的毒素和致癌物苯污染物等等,长期饮用可能会导致人体内某些微量元素超标,诱发心脏病或者其他疾病。更有人害怕浪费,喜欢反复使用同一塑料瓶来装水,甚至用塑料瓶来盛装滚烫的开水,塑料在温度很高的环境下容易变形,形成有毒有害物质,并伴随异味逸出,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当我们为城市的繁华而赞叹的时候,城镇化进程中相当多的个体却游离在田园牧歌和现代文明的边缘,体现着一种边缘亚文化样态。我们称之为“边缘人”。    概念起源    “边缘人”这一概念最初起源于德国社会学奠基人齐美尔提出的“陌生人”理论。在一篇题为《陌生人》的文章中,齐美尔使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解释“陌生”的相对意义,他说,天狼星的居民对我们来说
世人皆知,造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东汉时期的蔡伦被公认为世界造纸技术的发明者,公元105年被认定为纸的诞辰。蔡伦在宫中主营御用器物,在兵器刀剑上有着出色的改进与创造。他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溪水内漂浮的絮状物,晒干后成片状,受到启发,便选用富含纤维的树皮、旧鱼网、麻布头等作原料,将其剪碎,加入石灰蒸煮使之成为浆状物,再以竹蔑捞出晾干,然后将其一张张地揭下来即成为最初的纸。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