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解释素养的试题命制策略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1234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和考试改革。基于此,本文以落实历史解释核心素养为目标,进行了高中历史试题命制的尝试和探索。现诉诸笔端,期方家斧正。
  一、试题命制探索的缘起
  1.基于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地区和国际组织纷纷提出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2014年教育部提出要组织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7年12月底,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在此基础上,2020年教育部对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进行补充完善,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主线,重新设计和架构了原有课程结构和内容,研制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五个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能力。
  2.新高考评价体系改革的要求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依据高效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深化高考内容改革;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在此背景下,2019年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成为高考命题、评价与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主要由“一核”“四层”“四翼”[1]三部分组成。“一核”为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四层”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型、创新性”。同时,高考评价体系要求创设问题情境作为考查载体,形成三位一体[2]的素质评价体系。
  二、历史试题命制的探索
  1.主题选取
  通过对比《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我们可以发现,在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Ⅰ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部分,发生了如下变化(见下表)[3]。
  因此,在整理好命题素材之后,笔者确定了命题的主题为“中国科举制度的改革”。
  2.學业质量水平标准
  《课程标准》中以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由低到高4个层级制定了学业质量水平标准。其中,学业质量水平2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学业质量水平4是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本次试题命制考查的对象为高三学生,因此在学业质量水平标准上,笔者选择3—4级水平要求。按照《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要求,历史解释的4个层级水平[4]分别为:
  3.试题命制示例
  示例1:
  宋太祖曾说,昔者,科名多为势家所取,朕亲临试,尽革其弊矣。宋对科举进行了一系列的发展和革新,确立了三级考试制度(即各州主持的解试、礼部主持的省试以及皇帝主持的殿试),还不断完善了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为宋王朝选拔了大量俊才。这反映了宋朝时期(
其他文献
《现代学习与教学论——性质、关系和研究》一书中提到的学习畅态理论,是一种被活动深深吸引的状态,可以说是人们集中全力投入活动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们全然不顾其他事情;这样的经历是如此快乐以至于人们愿意花费巨大的代价,仅仅是为了从事这项活动。[1]畅态课堂的建构包含三个维度:清晰的目标,内在的学习动机,挑战和技能的平衡。目标使学生有的放矢,动机使学生全神贯注,平衡使学生踌躇满志。  部编高中新教
“家国情怀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持有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持久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前途和命运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1]其培养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
一夜之间,几乎所有销量领先的汽车品牌都有了自己的混动技术和车型,混动这个之前被企业直接跨过的技术领域如今成了香饽饽。  虽然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里面明确指出了2035年所有燃油汽车都要配备混合动力系统,但首先这不是一个强制性标准,其次距离2035年还有十几年的时间,汽车技术也会有多次迭代,而国内汽车厂家如此快速和默契地发展混动到底原因何在?  我们再看一组数据,路线图2.0还规定
寻幽访古迹,孝德传后人,位于东莞市茶山镇的南社古村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难得的明清古村落典型实例。古村始建于宋末,兴盛于明清,历经800年风雨,先后出现了9位进士,人才辈出,文脉兴盛。现有国家重点保护单位的建筑体19处、历史建筑94处,东莞市不可移动文物7处,保存完好,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