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伯峻《论语译注》“礼之用和为贵”章标点问题讨论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xing123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9--01
  正确标点的前提是对文章的正确理解,错误的标点其根源是对原著的误读。在《论语》文本的研究中,对其对称习惯的甄别尤其重要,往往需要联系上下文,根据孔子的思想和谈话背景,对文章内容进行全面的细致的考虑,对句子结构,层次关系进行深入的剖析。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过去圣明君王的治理国家,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小事大事都做得恰当。但是,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便为恰当而求恰当,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版)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杨伯峻先生认为,先王们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会以“和为贵”的精神去处理。即“和”是处理一切事务的最高准则。“小大由之”,语气十分强烈。我们且不说这种强硬的语气是否和《论语》的一贯风格相吻合,仅从下文“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中,对“礼”强调可知,这一解释前后有矛盾,令人费解。
  我们看看皇侃对本章的看法: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者’,由,用也,若小大之事皆用礼而不用和,则于事有所不行也。‘云知和云云者’,上明行礼须乐,此明行乐须礼也。人若知礼用和,而每事从和,不复用礼为节者,则于事亦不得行也。所以言亦者。沈居士云:上纯用礼,不行;今皆用和,亦不可行也。”[1]
  对皇侃的理解进行简要归纳,可以这样理解:小大由礼,有所不行;和不以礼,亦有所不行也。
  近人程树德也支持了皇侃的意见。他对本章的标点是: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2]
  我认为,皇侃的观点是正确的。其理由如下:
  其一,从“亦”的用法看,原文可省减为“A,有所不行;B,亦不可行也。”
  “亦(35次)副词,也,表示同样和并行:亦不可行也(1.12)”[3]杨先生在词典里分析“亦”的用法时,正好举了1.12的这个例子。我想,杨先生这时已经改变了对这则《论语》的理解。如果“亦”表示并行,这则《论语》的意思应该是:小大由礼,有所不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其二,从原文内容看,“礼之用,和为贵”,当为本章主旨。有子想要表达的是以“和”的精神来对待“礼”,过度强调“礼”的权威而忽视“和”,或者打着“和”的旗号而忽视“礼”的规范,都是不对的。这正是孔子中庸思想的体现。这种辩证论的思想在“8.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里体现得也非常明显。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8.2的意思:只要心中有“礼”,“恭”也可,“勇”也可;“慎”也可,“直”也可。
  本章探讨的是“今人”的处事原则,而非评点“先王”得失,因此原文有一个贯通始终的主语“我们”。这则《论语》的大意应该是:我们在对待“礼”的态度上,应该以“适度”为美,古代明君对此处理得很好。我们既不应该机械刻板地夸大“礼”的作用,也不应该摆脱礼的制约。
  本章的逻辑关系如下:一,提出论点,“礼之用,和为贵”。二,举例论证,“先王之道,斯为美”。三,正反论证,小大由礼,不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行。
  其三,从“小大由之”的情感色彩看,“小大”正反义复词往往带有贬义,隐含固执己见,刚愎自用之意。如“他高矮不听我的劝”“你横竖看我不顺眼”“他红黑不高兴”“跟他说半天,他死活不同意”等。按杨伯峻先生的理解,“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在这里,用“小大由之”来歌颂“先王”的武断,恐怕不是有子的本意;而“小大由之,有所不行。”正好对“小大”的贬意作了消解。
  其四,按杨先生的标点办法,9个小节被分成3句,每句的数量依次是:2,3,4;这个小节划分明显是不符合《论语》的对称习惯的。按皇侃先生的理解,划分出来的小节状况是这样的:2,2,2,3。我们再看一看《论语》中《学而》和《为政》两章复杂句式结构的小节布局情况。
  1.1:2,2,3;
  1.2:3,3,2,2。
  1.7:1,2,2,2,2。
  1.11:2,2,2;
  1.13:2,2,2;
  2.7:2,2,2;
  2.8:1,2,3;
  2.18:3,3,3。
  2.23;3,3,3;
  由此,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推断:《论语》强调两句或三句间小节数量的对称,较多的情况是2,2,2或3,3,3等,而1,2,3或2,3,4这样的小节结构是十分少见的。从这个分析结果看,杨先生2,3,4的标点结果的合理性也是值得怀疑的。
  综上所述,程树德对本章的标点更为恰当,我们再看一遍: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释词】
  礼,于个人修养而言,是礼节;于国家而言,是管理制度。礼之用,制度的具体实施。
  和,孔子强调社会稳定,制度的落实要考虑百姓的接受情况,不可惹出乱子,所以强调“中庸”,在执行政策时要恰如其分,对钢性的原则作一些人性化的变通。和,与今天的和谐近似。
  小大由之,什么事情都用制度加以严厉管束,指治国政策过分强硬。与“和”相背离。
  本章讲“礼”与“和”的辩证关系,不可过分强调“礼”而忽视“和”的重要,也不能过分强调“和”而放弃“禮”的约束。
  【试译】
  有子认为:对礼(制度)的运用,恰如其分最为重要。前代明君在治国时,这方面做得很好。过分强调礼的威严,是不可以的;尊重和,而放松了礼的约束,也是不可以的。
  注释:
  [1]《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论语·皇侃<论语集解义疏>》第165页 中华书局1998年12月版.
  [2]程树德《论语集释》第46页 中华书局1990年版.
  [3]杨伯峻《论语译注·论语词典》1980年版233页.
其他文献
摘 要:治气养心思想是荀子修身思想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从《修身》篇入手,分析治气养心的含义,阐释以“礼”、以“人”、以“心”为养的治气养心之术。  关键词:荀子;治气;养心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9--01  一、何谓治气养心  这里的“治气”,主要是指通过对“血气”的导引使“血气”在体内不断循环流动,来保养生命获得健康
本文首先介绍了一些已有的通信机制和通信协议,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一个在软件过程工程环境中计算机网络通信工具TalkBench 的系统构成及其特点-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some existi
起草文稿、以文辅政是县委办公室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一篇好的领导文稿就是一面旗帜、一部宣言书、一道动员令,直接关系到上级政策的贯彻与实施,关系到县委决策的推动与
摘 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通过对三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描写,为读者塑造了无数个生动的男性形象,同时也为读者塑造了鲜明的女性形象。本文针对《三国演义》中正面的女性形象的具体特征和代表人物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正面;女性形象;代表人物;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9--02  引言:  《三
摘 要:刘禹锡作为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刘禹锡优秀诗词作品的问世与他的交游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交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和思维,也使作品更加切合实际,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反过来,诗词创作也对刘禹锡的交游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用。文章从课题的研究背景出发,主要对刘禹锡创作与交游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研究。  关键词:刘禹锡;交游;创作;影响 
作者简介:于跃 (1995-),男,黑龙江大庆人,汉族,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9--01  八仙的故事自古以来就一直在民间流传,早在宋代时就能找到关于八仙的故事,到了元代,由于丘处机对成吉思汗有着“一言止杀”之功,使得道教在元代依旧保持着迅猛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关于道教八仙的故事传说,并最终在明代定型。 
摘 要:《诗经》中的婚恋诗,形象再现了周代从恋爱到婚姻的整个过程,形成了喜剧美和悲剧美两类美学形态。喜剧美反映了美好的爱情和周代的盛世风貌,悲剧美反映了周代婚姻中的不平等、礼仪形成和爱情生活的痛苦。  关键词:婚恋诗;《诗经》; 美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9--01  婚恋诗包括恋爱诗和结婚诗,包括了恋爱和婚姻之中的
摘 要:近年来,对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们而言,主题的对比研究已变成了一个热点话题。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西游记》与《天路历程》这两部作品的主题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其主人公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面对现实的姿态入手巧妙地引出了主人公改革现实的决心和希望。喻示着人们要注重内心修养,只要认准方向,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关键词:对比;现实生活;内心修养  作者简介:史丽琴(1990.7-),
以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2n=6x=42)为母本和奥地利黑麦(Secalecereale,2n=2x=14)杂交,对其杂交亲和性和杂种F1的染色体配对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供试22个品种的杂交亲和性存在明显差异,4个品种的杂交结实率大于50%,其可能基因型为kr1kr1kr2kr2,4个品
摘 要: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创作的中篇小说《死于威尼斯》是其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塔齐奥作为文本线索人物与第二主人公,作者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本文试图从象征意义角度分析托马斯·曼赋予塔齐奥的象征意义,以求更好地解读《死于威尼斯》这部作品。  关键词:威尼斯之死;塔齐奥;象征意义  作者简介:马依娜(1991-),女,汉族,山西省太原市人,内蒙古工业大学2014级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