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野车在裸露的河床上颠簸前行,山高沟深,峭壁陡立。这是周文夫担任邯郸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期间,一次印象深刻的“深山访贫”。那是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太行山南麓的涉县,曾经以八路军129师鏖战太行名垂青史,也是国家级贫困县。
周文夫,“50后”中普通而又经历丰富的一员。说普通,因其从社会底层走来,通过党的培养和自身努力,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是一代人的缩影;说丰富,因其角色变化之多,从事岗位跳跃之大:从民办教师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授,从农村党支部书记到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从公社专职理论辅导员到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很多人劝我不要去,涉县北部的大山深处,就是当年左权将军牺牲的十字岭一带,很容易发生翻车,根本就没有路。”周文夫回忆道,“但是我管扶贫,我就要了解清楚,我管的这个地界,百姓最穷会穷到什么程度?”
走进深山
周文夫与邯郸的“缘分”,要从2001年说起。是年6月,河北省设区市党委领导班子换届,时任省委党校副校长的周文夫,被选派到河北省最南端的邯郸市,任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分管组织和基层党建工作。
当时,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村委会组织法刚刚颁布实施,如何处理好基层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的关系,成为基层党建的重大课题。2001年初,新华社内参报道了邯郸市农村解决“两委”关系的消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做出重要批示,要求认真总结、完善“一制三化”经验。
“一制三化”,亦即推动和落实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努力实现村党支部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周文夫初到邯郸,凭籍多年积累的理论功底和不断学习、创新的勇气,提出了“一制三化”在邯郸全面推进的总体工作思路,得到上级肯定和支持。“一制三化”的经验很快在邯郸大地生根、开花、结果,极大地推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2002年,中组部正式发文向全国推广邯郸“一制三化”的经验和做法。
2003年,周文夫任邯郸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一方面主持纪委工作,另一方面负责农业农村工作,这便有了上文“深山访贫”的故事。
涉县,太行山深处,车队在离山村三四里的地方停下,前面有一群人挥锹挥镐地正在垫路,下车一问,说是消息传来,一位有史以来最大的“官儿”要来考察情况,赶紧把路修修。“靠他们自己能修多少路?那是一片心意!”周文夫感慨道,“我是从村里头走出来的,也当过村支部书记,一看情况,便知问题所在。主要还是路的问题,山外的东西运不进来,运进来后就很贵;山里的东西核桃啊花椒啊这些特产运不出去……都不用说,该怎么干就怎么干,先修路,再挖井,扶贫的第一目标是先让村长娶上媳妇!”
把路修好,确能使一部分山村脱贫,但在大山的更深处,就地脱贫则不现实。于是,周文夫又开始组织“园区扶贫”。他带上市扶贫办主任,找来县委、县政府和市直部门领导同志,一起商量方案并组织实施。邯郸西部的山区,有部分曾经的“三线”军工企业遗弃厂址,经过修缮整治,吸引民营企业入园,给予优惠政策,发展养殖和加工业,条件是吸收贫困群众就业。路通了,电通了,水通了……产业园区和扶贫基地同时诞生,2000多名山区贫困群众整体搬迁,就业的就业,上学的上学,彻底告别了过去。
敲锣打鼓,喜气洋洋。第一批搬出深山的群众原先居住在两个村子,一个叫寺峪村,一个叫庙峧村,现在合二为一。新任村支书抱了一个大南瓜,拎上半袋玉米面,无论如何也要让周书记带上,大伙儿还让周书记给新村起个名字。周文夫沉吟片刻,留下了让大家难以忘怀的话:“不靠寺,也不靠庙,寺和庙从来就没有解决我们祖祖辈辈的贫困。要靠,靠的就是共产党的领导,靠的是自力更生、互帮互助!所以,合并后的村子,去掉一个寺,再去掉一个庙,就叫峪峧新村吧……”
几年里,周文夫还带领邯郸市东部10县和市直部门分管“三农”工作的领导干部,奔赴山东、江苏学习考察和对接项目,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产业园区建设,使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项目在世代以农业为主的东部地区落地、发展、壮大,农民人均纯收入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权力阳光
2004年,河北省爆出惊天腐败大案,原省外经贸厅副厅长李友灿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利用手中掌握的进口汽车配额,疯狂受贿4700多万元,列当时内地贪官之首。
一名受党培养多年的领导干部,在反腐力度不断加大的形势下,为何还敢如此肆无忌惮?以此为教训和思考,河北省纪委、监察厅提出了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设想。而后,河北省纪委第六次全会正式部署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邯郸市被选定为全省唯一的试点市,周文夫欣然受命。
那段时间,周文夫作为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经常遭到各路记者的“围追堵截”,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你在第一线抓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知道会有什么结果吗?”
“这是个好活,也是个不好干的活。”面对记者事隔多年后的又一次追问,周文夫坦言,“好活是因为这是上级领导交办的任务,是信任和考验,也符合邯郸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不好干的活是因为这是清理权力,既需要理论上探索,也需要实践上突破,势必触及一些部门和个人利益。”
但是,周文夫并没有忐忑不安,相反倒很踏实。他坚信,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下健康运行,避免乱作为和不作为,使行政权力回归到应有的位置和状态,意义重大。因此,他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就是要打破‘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利益化’,是政府和行政机关的一场革命。”“对揽权不放、拒不公开的,要敢于较真,该教育的教育,该批评的批评,该查处的查处。”
清理行政权力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给包括市长在内的所有公务员拉出权力清单;二是首次为所有行政职权编制工作流程图。经过三轮审核,一个包括384项行政许可权、420项非行政许可权、521项行政处罚权、25项征税权、18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权的权力清单终于浮出水面——这就是邯郸市大小官员们的权力家底。而市长的权力被限定为92项,这92项权力汇编成册,对全社会公开——这是我国第一份市长权力清单。
这项工作无疑是基础性、革命性的。而在这次权力梳理中,对市长权力的限定无疑最具标本意义,引发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和轰动效应。
2006年6月,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暨政务公开座谈会在邯郸召开,中央书记处、中纪委领导及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同志等出席了会议。此时的周文夫虽已调任河北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仍应邀作为正式代表出席了会议。
2007年,“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正式写进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周文夫欣慰地对记者说,当年我被你们蜂拥而来的记者同行提得最多的问题,有了最终的答案。
“但是,这个课题并不算完,长久地研究和探索是非常有价值的,关系到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我至今还在思考。”周文夫说。
激情岁月
时光重回到1970年代,那是周文夫充满激情、在基层摸爬滚打的难忘青春岁月。
1974年,年仅20岁的周文夫担任了公社专职理论辅导员,高中毕业的他通读了《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经典著作和教科书,头脑里开始闪现一些问题:小生产能不能产生资产阶级?农村社队要不要搞成本核算?利与义是个什么关系? 当周文夫沉浸于思考和学习的乐趣之际,公社党委派他回村任党支部书记。小小年纪的他看着像个书生,但真办起事来却不发怵。21岁的周支书主持召开了第一次村支委会,先做两件事:一是制定村支委“约法三章”,不吃请,不收礼,开会误工记大队工;二是研究安排农田基本建设。
1975年冬天,县里在渤海湾海滩上修建水库,“三九严寒天,修库想把上游淡水截住好养鱼养虾种水稻,现在想来精神可嘉,但得不偿失。”周文夫感慨道,“其实,那个地方离如今的曹妃甸大港、离渤海大油田不足十几里路,所以说,过去河北人守着大油田、守着大港口,心里天天想着种地!现在的河北正在转变观念,重新看海、用海!”
天寒地冻,呵气成霜,周文夫带着村里的青壮年劳力住进了海滩工棚。大家穿着结满了白碱的衣服,啃着一会儿就冻硬了的干粮,苦战一个冬天,硬是修了一座周长25华里的水库。工程完工时,已是腊月二十八,迎着风雪踏上回家的路……对于这段时光,周文夫难以忘怀。
而后,周文夫又担任过公社中学校长,并在1977年高考恢复以后,考入河北大学经济系攻读政治经济学专业,开始系统地学习经济学理论。1982年初,周文夫毕业分配到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当年登上课堂,一边为来校学习的县委书记们讲解《资本论》,一边开始了自己的理论研究生涯。
1988年,为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0周年,中宣部等从全国五大系统征集论文,周文夫决定以“失业问题”作为切入点一试身手。当时,商品经济的概念虽已出笼,但“失业”这样的提法还是很敏感的。许多人劝他放弃这一想法,但周文夫的脾气是认准了的就干。于是,一篇5000余字的《论失业及适度失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中的意义》诞生了,并在全国上报的900多篇论文中脱颖而出,周文夫以入选者的身份,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10周年理论讨论会,一位中央党校的领导同志高兴地说:“全国党校系统也有人能写失业的文章啦!”
此后,倍受鼓舞的周文夫事业步入上升通道,先后被评为河北省优秀教师、优秀知识分子、全国优秀教师,并于1992年3月出任当时全国最年轻的省级党校教育长。后来,他又担任省委党校副校长,1997年被评为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海洋之心
光阴荏苒,转眼跨入了21世纪。2006年,正在邯郸从政,满脑子还想着惩防体系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周文夫,被一纸调令任命为河北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回到了社会科学战线。
既来之,则安之。周文夫风风火火率领一班人谋划制定社科院“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了“服务决策,服务发展,服务基层”的办院方针,提出了“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总体工作要求,确立了“省级一流,国内知名”的办院目标,并实施服务决策工程、科研创新工程、人才建设工程和思想政治与行政后勤保障工程等“四项工程”加以推动。全院干部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社科院的面貌焕然一新。“变化的确很大!以前,社科院都是找领导同志圈定课题或是报送科研成果,而现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共同为社科院圈定重点课题,并直接交办科研任务,史无前例。”周文夫欣慰地告诉记者。
2007年5月,正在中央党校学习的周文夫接到省委领导交办的一项重要任务,嘱他为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北戴河(扩大)学习会议作一次讲座,题目圈定在“科学发展观与沿海强省建设”。接到这一任务的周文夫百感交集,思绪联翩。踏遍了燕赵大地的山山水水,他的心中其实早已在思考与海洋有关的问题,当年在渤海滩头修水库的场景又一次浮现在眼前。
“多少年来,河北人身临大海,却目不视海,心不在海,从来就没有想过要把河北谋求发展的出路放在大海,以致于形成了‘东部区位,中部水平,西部观念’的尴尬。”周文夫告诉记者,“确立面向海洋建设强省的观念,这是一次发展理念的革命,其最深远的意义还在于文化层面,是一种心理暗示,从根子上调整河北的自我认识。”
时间紧,任务重。为了讲好这一课,周文夫马不停蹄,走遍了我国各主要沿海港口和码头,晚上挑灯夜战,抓紧时间备课。两个半月后,他以《科学发展观与我们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路径选择》为题,作了一场精彩的讲座,获得极高的评价。
2009年,省委领导又交给他新的任务,组织研究加快建立符合河北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由他主持的研究报告,省委书记批示作为参阅材料印发省委中心组学习会议,时任省长批示以《政府通报》印发全省。当年,由他主持的该项重大课题出版专著,被评为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9年2月,河北省委、省政府决定,省委讲师团、省社科联并入省社会科学院。4月,调整该院领导班子,周文夫任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兼任省委讲师团主任、省邓研中心主任、省社科联副主席。在广泛调研、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周文夫主持召开党组会议,提出了构建理论武装、服务决策、繁荣发展“三位一体”工作新格局和参公与职称管理并存即“一院两制”管理新体制,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赢得了全院干部职工的拥护。
如今,周文夫又把目光凝聚在了谋划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智库上。他注重取百家之长,虚心向全国各兄弟社科院学习;他放开世界眼光,领导河北院与英、法、意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科研院校建立了稳定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记者了解到,河北省社科院已获得举办明年全国社科院院长联席会议暨院长论坛的承办权,会议的主题初步定为:打造中国第三经济增长极——环渤海经济圈崛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智库建设。
寻找河北发展的“海洋之心”,周文夫的人生再次扬起了新的风帆。
对话周文夫:看准了就要把事做成
《中华儿女》:您从“学者官员”到“官员学者”,两股道交叉走了几遭,从心态上来说是超脱了,还是更加执着了?
周文夫:平静,在功名利禄上比较平静。一个人的成长脱离不开群众、社会和时代,有的人通过主观努力和客观机遇成了英雄,而多数人成不了英雄,但不要当“狗熊”。从我自身来说,从基层一步一步走来,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以及自己融入时代和群众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中华儿女》:从村支部书记这个岗位做到现在,您遇到最难办的事情是什么?您的学者型气质在基层适不适应?
周文夫:分管计划生育,这是“天下第一难”的事情。基层的情况很复杂,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统一,政策和实情统一,太难!这就需要干部的素质、经验和策略。我在邯郸抓计划生育,给县委书记、县长们开会,我跟他们讲,“各位县委书记、县长,你们都管着一方水土,的确很忙,都觉得抓计划生育忙不过来,我就问你们一个问题,如果不让你们干了的话,你们还忙不忙?”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说话,这算文算武?我们一次处理了40多名超生的干部,着手基层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落实“第一责任人”制度,最终使全市的计划生育工作由三类市上升为二类市。
《中华儿女》:那您能谈谈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吗?
周文夫:我自认为的强项,一个是“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直到学以致用。只要有实践的机会,我都会去尝试,我看准了的就要把它去做成!第二个强项是在学习中创新。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走上新的领导岗位以后,都是先当小学生;但我不是光学一家,我学好多家,总结提升然后创新。但我这个人也有弱点,很强的弱点,就是不愿意、也不擅于做应酬性的交际。而且我的确太忙了,时间有些不够用。
《中华儿女》:如果把这个所谓的弱点克服了,是不是个人的进步还能更大些?
周文夫:(笑)这可是你说的,不是我说的。对于个人进步,我说什么都不想,不是老实话。说不想进步不是老实人。
《中华儿女》:您做了许多冒尖的事,有些还处在理论探索前沿,担不担心影响自己?
周文夫: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能做成点事,既符合中央的要求,又服务广大群众,还能在理论上提高点水平,这是值得欣慰的。我在邯郸当纪委书记时,河北省11个地级市,我们承担着八分之一的办案率,一年处理500多人,县级干部多的时候“送”进去10多人。但大家深知我的为人和用心,500多名党代表选举市委委员,我全票当选;从市委委员选常委,我也是一票不丢;我心里很坦荡。
《中华儿女》:社科院知识分子扎堆,而且您这儿还有“三股”力量,感觉怎么样?
周文夫:我现在的确是身兼三职,肩上的担子很重!所谓天下大势,有分有合,分和合都是时势的要求。现在是合,就有合的道理,就要按照合的办法来做工作。把这些人拢到一起得有办法,现在新的工作格局和新的体制框架已基本形成。我做事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到底,做出一流水平。
周文夫,“50后”中普通而又经历丰富的一员。说普通,因其从社会底层走来,通过党的培养和自身努力,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是一代人的缩影;说丰富,因其角色变化之多,从事岗位跳跃之大:从民办教师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授,从农村党支部书记到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从公社专职理论辅导员到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很多人劝我不要去,涉县北部的大山深处,就是当年左权将军牺牲的十字岭一带,很容易发生翻车,根本就没有路。”周文夫回忆道,“但是我管扶贫,我就要了解清楚,我管的这个地界,百姓最穷会穷到什么程度?”
走进深山
周文夫与邯郸的“缘分”,要从2001年说起。是年6月,河北省设区市党委领导班子换届,时任省委党校副校长的周文夫,被选派到河北省最南端的邯郸市,任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分管组织和基层党建工作。
当时,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村委会组织法刚刚颁布实施,如何处理好基层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的关系,成为基层党建的重大课题。2001年初,新华社内参报道了邯郸市农村解决“两委”关系的消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做出重要批示,要求认真总结、完善“一制三化”经验。
“一制三化”,亦即推动和落实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努力实现村党支部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周文夫初到邯郸,凭籍多年积累的理论功底和不断学习、创新的勇气,提出了“一制三化”在邯郸全面推进的总体工作思路,得到上级肯定和支持。“一制三化”的经验很快在邯郸大地生根、开花、结果,极大地推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2002年,中组部正式发文向全国推广邯郸“一制三化”的经验和做法。
2003年,周文夫任邯郸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一方面主持纪委工作,另一方面负责农业农村工作,这便有了上文“深山访贫”的故事。
涉县,太行山深处,车队在离山村三四里的地方停下,前面有一群人挥锹挥镐地正在垫路,下车一问,说是消息传来,一位有史以来最大的“官儿”要来考察情况,赶紧把路修修。“靠他们自己能修多少路?那是一片心意!”周文夫感慨道,“我是从村里头走出来的,也当过村支部书记,一看情况,便知问题所在。主要还是路的问题,山外的东西运不进来,运进来后就很贵;山里的东西核桃啊花椒啊这些特产运不出去……都不用说,该怎么干就怎么干,先修路,再挖井,扶贫的第一目标是先让村长娶上媳妇!”
把路修好,确能使一部分山村脱贫,但在大山的更深处,就地脱贫则不现实。于是,周文夫又开始组织“园区扶贫”。他带上市扶贫办主任,找来县委、县政府和市直部门领导同志,一起商量方案并组织实施。邯郸西部的山区,有部分曾经的“三线”军工企业遗弃厂址,经过修缮整治,吸引民营企业入园,给予优惠政策,发展养殖和加工业,条件是吸收贫困群众就业。路通了,电通了,水通了……产业园区和扶贫基地同时诞生,2000多名山区贫困群众整体搬迁,就业的就业,上学的上学,彻底告别了过去。
敲锣打鼓,喜气洋洋。第一批搬出深山的群众原先居住在两个村子,一个叫寺峪村,一个叫庙峧村,现在合二为一。新任村支书抱了一个大南瓜,拎上半袋玉米面,无论如何也要让周书记带上,大伙儿还让周书记给新村起个名字。周文夫沉吟片刻,留下了让大家难以忘怀的话:“不靠寺,也不靠庙,寺和庙从来就没有解决我们祖祖辈辈的贫困。要靠,靠的就是共产党的领导,靠的是自力更生、互帮互助!所以,合并后的村子,去掉一个寺,再去掉一个庙,就叫峪峧新村吧……”
几年里,周文夫还带领邯郸市东部10县和市直部门分管“三农”工作的领导干部,奔赴山东、江苏学习考察和对接项目,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产业园区建设,使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项目在世代以农业为主的东部地区落地、发展、壮大,农民人均纯收入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权力阳光
2004年,河北省爆出惊天腐败大案,原省外经贸厅副厅长李友灿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利用手中掌握的进口汽车配额,疯狂受贿4700多万元,列当时内地贪官之首。
一名受党培养多年的领导干部,在反腐力度不断加大的形势下,为何还敢如此肆无忌惮?以此为教训和思考,河北省纪委、监察厅提出了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设想。而后,河北省纪委第六次全会正式部署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邯郸市被选定为全省唯一的试点市,周文夫欣然受命。
那段时间,周文夫作为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经常遭到各路记者的“围追堵截”,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你在第一线抓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知道会有什么结果吗?”
“这是个好活,也是个不好干的活。”面对记者事隔多年后的又一次追问,周文夫坦言,“好活是因为这是上级领导交办的任务,是信任和考验,也符合邯郸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不好干的活是因为这是清理权力,既需要理论上探索,也需要实践上突破,势必触及一些部门和个人利益。”
但是,周文夫并没有忐忑不安,相反倒很踏实。他坚信,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下健康运行,避免乱作为和不作为,使行政权力回归到应有的位置和状态,意义重大。因此,他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就是要打破‘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利益化’,是政府和行政机关的一场革命。”“对揽权不放、拒不公开的,要敢于较真,该教育的教育,该批评的批评,该查处的查处。”
清理行政权力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给包括市长在内的所有公务员拉出权力清单;二是首次为所有行政职权编制工作流程图。经过三轮审核,一个包括384项行政许可权、420项非行政许可权、521项行政处罚权、25项征税权、18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权的权力清单终于浮出水面——这就是邯郸市大小官员们的权力家底。而市长的权力被限定为92项,这92项权力汇编成册,对全社会公开——这是我国第一份市长权力清单。
这项工作无疑是基础性、革命性的。而在这次权力梳理中,对市长权力的限定无疑最具标本意义,引发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和轰动效应。
2006年6月,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暨政务公开座谈会在邯郸召开,中央书记处、中纪委领导及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同志等出席了会议。此时的周文夫虽已调任河北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仍应邀作为正式代表出席了会议。
2007年,“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正式写进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周文夫欣慰地对记者说,当年我被你们蜂拥而来的记者同行提得最多的问题,有了最终的答案。
“但是,这个课题并不算完,长久地研究和探索是非常有价值的,关系到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我至今还在思考。”周文夫说。
激情岁月
时光重回到1970年代,那是周文夫充满激情、在基层摸爬滚打的难忘青春岁月。
1974年,年仅20岁的周文夫担任了公社专职理论辅导员,高中毕业的他通读了《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经典著作和教科书,头脑里开始闪现一些问题:小生产能不能产生资产阶级?农村社队要不要搞成本核算?利与义是个什么关系? 当周文夫沉浸于思考和学习的乐趣之际,公社党委派他回村任党支部书记。小小年纪的他看着像个书生,但真办起事来却不发怵。21岁的周支书主持召开了第一次村支委会,先做两件事:一是制定村支委“约法三章”,不吃请,不收礼,开会误工记大队工;二是研究安排农田基本建设。
1975年冬天,县里在渤海湾海滩上修建水库,“三九严寒天,修库想把上游淡水截住好养鱼养虾种水稻,现在想来精神可嘉,但得不偿失。”周文夫感慨道,“其实,那个地方离如今的曹妃甸大港、离渤海大油田不足十几里路,所以说,过去河北人守着大油田、守着大港口,心里天天想着种地!现在的河北正在转变观念,重新看海、用海!”
天寒地冻,呵气成霜,周文夫带着村里的青壮年劳力住进了海滩工棚。大家穿着结满了白碱的衣服,啃着一会儿就冻硬了的干粮,苦战一个冬天,硬是修了一座周长25华里的水库。工程完工时,已是腊月二十八,迎着风雪踏上回家的路……对于这段时光,周文夫难以忘怀。
而后,周文夫又担任过公社中学校长,并在1977年高考恢复以后,考入河北大学经济系攻读政治经济学专业,开始系统地学习经济学理论。1982年初,周文夫毕业分配到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当年登上课堂,一边为来校学习的县委书记们讲解《资本论》,一边开始了自己的理论研究生涯。
1988年,为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0周年,中宣部等从全国五大系统征集论文,周文夫决定以“失业问题”作为切入点一试身手。当时,商品经济的概念虽已出笼,但“失业”这样的提法还是很敏感的。许多人劝他放弃这一想法,但周文夫的脾气是认准了的就干。于是,一篇5000余字的《论失业及适度失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中的意义》诞生了,并在全国上报的900多篇论文中脱颖而出,周文夫以入选者的身份,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10周年理论讨论会,一位中央党校的领导同志高兴地说:“全国党校系统也有人能写失业的文章啦!”
此后,倍受鼓舞的周文夫事业步入上升通道,先后被评为河北省优秀教师、优秀知识分子、全国优秀教师,并于1992年3月出任当时全国最年轻的省级党校教育长。后来,他又担任省委党校副校长,1997年被评为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海洋之心
光阴荏苒,转眼跨入了21世纪。2006年,正在邯郸从政,满脑子还想着惩防体系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周文夫,被一纸调令任命为河北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回到了社会科学战线。
既来之,则安之。周文夫风风火火率领一班人谋划制定社科院“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了“服务决策,服务发展,服务基层”的办院方针,提出了“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总体工作要求,确立了“省级一流,国内知名”的办院目标,并实施服务决策工程、科研创新工程、人才建设工程和思想政治与行政后勤保障工程等“四项工程”加以推动。全院干部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社科院的面貌焕然一新。“变化的确很大!以前,社科院都是找领导同志圈定课题或是报送科研成果,而现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共同为社科院圈定重点课题,并直接交办科研任务,史无前例。”周文夫欣慰地告诉记者。
2007年5月,正在中央党校学习的周文夫接到省委领导交办的一项重要任务,嘱他为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北戴河(扩大)学习会议作一次讲座,题目圈定在“科学发展观与沿海强省建设”。接到这一任务的周文夫百感交集,思绪联翩。踏遍了燕赵大地的山山水水,他的心中其实早已在思考与海洋有关的问题,当年在渤海滩头修水库的场景又一次浮现在眼前。
“多少年来,河北人身临大海,却目不视海,心不在海,从来就没有想过要把河北谋求发展的出路放在大海,以致于形成了‘东部区位,中部水平,西部观念’的尴尬。”周文夫告诉记者,“确立面向海洋建设强省的观念,这是一次发展理念的革命,其最深远的意义还在于文化层面,是一种心理暗示,从根子上调整河北的自我认识。”
时间紧,任务重。为了讲好这一课,周文夫马不停蹄,走遍了我国各主要沿海港口和码头,晚上挑灯夜战,抓紧时间备课。两个半月后,他以《科学发展观与我们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路径选择》为题,作了一场精彩的讲座,获得极高的评价。
2009年,省委领导又交给他新的任务,组织研究加快建立符合河北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由他主持的研究报告,省委书记批示作为参阅材料印发省委中心组学习会议,时任省长批示以《政府通报》印发全省。当年,由他主持的该项重大课题出版专著,被评为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9年2月,河北省委、省政府决定,省委讲师团、省社科联并入省社会科学院。4月,调整该院领导班子,周文夫任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兼任省委讲师团主任、省邓研中心主任、省社科联副主席。在广泛调研、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周文夫主持召开党组会议,提出了构建理论武装、服务决策、繁荣发展“三位一体”工作新格局和参公与职称管理并存即“一院两制”管理新体制,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赢得了全院干部职工的拥护。
如今,周文夫又把目光凝聚在了谋划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智库上。他注重取百家之长,虚心向全国各兄弟社科院学习;他放开世界眼光,领导河北院与英、法、意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科研院校建立了稳定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记者了解到,河北省社科院已获得举办明年全国社科院院长联席会议暨院长论坛的承办权,会议的主题初步定为:打造中国第三经济增长极——环渤海经济圈崛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智库建设。
寻找河北发展的“海洋之心”,周文夫的人生再次扬起了新的风帆。
对话周文夫:看准了就要把事做成
《中华儿女》:您从“学者官员”到“官员学者”,两股道交叉走了几遭,从心态上来说是超脱了,还是更加执着了?
周文夫:平静,在功名利禄上比较平静。一个人的成长脱离不开群众、社会和时代,有的人通过主观努力和客观机遇成了英雄,而多数人成不了英雄,但不要当“狗熊”。从我自身来说,从基层一步一步走来,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以及自己融入时代和群众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中华儿女》:从村支部书记这个岗位做到现在,您遇到最难办的事情是什么?您的学者型气质在基层适不适应?
周文夫:分管计划生育,这是“天下第一难”的事情。基层的情况很复杂,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统一,政策和实情统一,太难!这就需要干部的素质、经验和策略。我在邯郸抓计划生育,给县委书记、县长们开会,我跟他们讲,“各位县委书记、县长,你们都管着一方水土,的确很忙,都觉得抓计划生育忙不过来,我就问你们一个问题,如果不让你们干了的话,你们还忙不忙?”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说话,这算文算武?我们一次处理了40多名超生的干部,着手基层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落实“第一责任人”制度,最终使全市的计划生育工作由三类市上升为二类市。
《中华儿女》:那您能谈谈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吗?
周文夫:我自认为的强项,一个是“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直到学以致用。只要有实践的机会,我都会去尝试,我看准了的就要把它去做成!第二个强项是在学习中创新。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走上新的领导岗位以后,都是先当小学生;但我不是光学一家,我学好多家,总结提升然后创新。但我这个人也有弱点,很强的弱点,就是不愿意、也不擅于做应酬性的交际。而且我的确太忙了,时间有些不够用。
《中华儿女》:如果把这个所谓的弱点克服了,是不是个人的进步还能更大些?
周文夫:(笑)这可是你说的,不是我说的。对于个人进步,我说什么都不想,不是老实话。说不想进步不是老实人。
《中华儿女》:您做了许多冒尖的事,有些还处在理论探索前沿,担不担心影响自己?
周文夫: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能做成点事,既符合中央的要求,又服务广大群众,还能在理论上提高点水平,这是值得欣慰的。我在邯郸当纪委书记时,河北省11个地级市,我们承担着八分之一的办案率,一年处理500多人,县级干部多的时候“送”进去10多人。但大家深知我的为人和用心,500多名党代表选举市委委员,我全票当选;从市委委员选常委,我也是一票不丢;我心里很坦荡。
《中华儿女》:社科院知识分子扎堆,而且您这儿还有“三股”力量,感觉怎么样?
周文夫:我现在的确是身兼三职,肩上的担子很重!所谓天下大势,有分有合,分和合都是时势的要求。现在是合,就有合的道理,就要按照合的办法来做工作。把这些人拢到一起得有办法,现在新的工作格局和新的体制框架已基本形成。我做事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到底,做出一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