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初长成

来源 :奇妙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163mail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造紫禁城需要做什么准备工作?


  第一件事当然是设计和规划啦。
  紫禁城由蒯(kuǎi)祥主持建造,设计理念遵循了以下16字原则:中轴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寝、文东武西。意思是说——
  中轴对称: 紫禁城中的重要建筑都放在最中间,位于重要建筑左右两侧的建筑是对称的。
  左祖右社: 紫禁城的东侧是太庙——祭祀皇室祖先的地方,西侧是社稷坛——祭祀江山社稷的地方。
  前朝后寝、文东武西: 在紫禁城里面,南侧是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核心的国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北侧是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核心的皇家生活起居的地方;东侧是文华殿;西侧是武英殿。
  这样的设计理念,是不是使得紫禁城这座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的皇城整体看上去十分井然有序呢?
“样式雷”的图档
“样式雷”

  有了设计理念,接下来就要画图纸了。
  每座建筑的设计图要包含平面图、立体图、侧视图、剖面图和彩绘图等。除此之外,为了方便给皇帝展示,设计师们还要把大大小小的建筑都做成“建筑模型”——“烫样”。后来,一个雷姓家族在烫样界声名鹊起,雷家8代都专门为皇室服务,我们熟悉的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建筑的烫样都出自他们家,后人将这些模型称为“样式雷”。
  设计完成后,就可以开工建造了。但是你一定想不到,建造偌大的紫禁城其实只花了4年时间,在前10年,工匠们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备料。备好料之后的工作就简单了许多,工匠们像搭积木一样,很快就建造完成了紫禁城。

紫禁城主要选用哪种木材?


  建造紫禁城用到的最多的材料就是木材,皇家建筑肯定用的是最贵最好的木材,例如楠木、杉木、檜(guì)木等。
  这里面被使用最多的当数楠木。楠木有很多优点,因为生长缓慢,所以木材内部质地紧密,外观上下通直,易于加工,出材率高,且楠木不易开裂、不易变形、极为耐腐,还有经久不消的淡淡香味,所以楠木成了建筑用材的上佳之选。

木材是怎样被运到紫禁城的?


  工匠们选择的木材普遍十分巨大,即使使用现代的运输工具,要把它们从全国各地运到紫禁城,也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那在600年前,在没有现代运输工具的明代,巨大而沉重的木材是怎样被运到紫禁城的呢?

  据说,人们受到了山洪暴发,大树倒下并顺流而下的启发,想到了以水运木的办法,依靠天然的河流和运河,才将木材从崇山峻岭中运到了北京。
  那些辗转来京的木材在匠人们的精心处理和巧手雕琢下,又以各自不同的形态重新团聚在大殿里。它们有的是立柱,有的是房梁,有的是椽(chuán)子,有的是斗拱……

紫禁城里的石头从哪里来?


  紫禁城里最大最著名的石雕位于保和殿北面的御路上。据专家推测,这座石雕的原料来自北京房山区大石窝镇,在没有雕刻前至少有300吨重。古代没有起重机,也没有大卡车,人们是怎样把这么一个大家伙从距离紫禁城70多千米的房山运到了北京城的中心呢?
使用圆木拉动巨石

  清代的工匠很聪明,他们把运送石头的工作安排在寒冷的冬天进行,先在从房山到紫禁城的路上每隔一里(约570米)凿一口水井,取水泼到地上。天气寒冷,水在路上很快结冰,光滑的冰面摩擦力较小,再运石头就方便多啦!此外,工匠们还会在巨石下面放上圆木,前面有人拉动,后面有人推动,使巨石运动。
  其实,房山毕竟就在北京,运输起来还算是方便的,位于紫禁城御花园里的太湖石的运输就更是难上加难啦!下图中这座堆秀山,就是用江苏太湖流域的太湖石堆砌而成的。

  你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能够实现的大型工程项目,古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再加上顽强的精神与毅力,也同样实现了!
  如果把古建筑分为上中下三层,即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那么最变化多端、建造时最复杂的就是屋顶了。屋顶的基础元素是瓦,你知道紫禁城里的琉璃瓦都是在哪儿烧制的吗?
  这可难不倒我,它们是在琉璃渠村(今北京门头沟区内)烧制的,那里有元、明、清三代皇家指定的烧制各色琉璃的官窑。这些琉璃瓦不仅颜色鲜艳明亮,还有很多其他优点呢!

琉璃瓦有何特别之处?


  细心的你是否发现了紫禁城建筑上的瓦片和寻常百姓家用的不同呢?紫禁城用的琉璃瓦上面有一层光滑的釉,可别小看这层釉,因为光滑的釉能使瓦片更好地防水,这样就使建筑变得更加结实耐用且不易风化了。
  琉璃瓦的烧制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却十分复杂,要经过选料、设计、成型、素烧、施釉、釉烧等工序,如果细分的话,有近百道工序。要想烧制出合格的瓦片,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

为什么紫禁城的屋顶上没有鸟粪呢?


  你注意到了吗,虽然紫禁城里飞鸟很多,但是屋顶上并没有鸟粪。这跟瓦片的形状和材质有关:瓦片的形状多为圆形和弧形,鸟的爪子是难以抓牢的;而琉璃瓦上那一层光滑的釉,使鸟站在瓦片上的时候只能“滑滑梯”,无法长久站立,所以它们很难站在屋顶上排便。即便飞鸟的鸟粪不小心落在了屋顶上也没关系,由于屋顶本身的坡度很大,且琉璃瓦光滑、防水,每逢下雨,雨水都能将屋顶洗刷一遍,所以紫禁城的屋顶是自带清洁功能的呀!
其他文献
谁在管理明清宫廷的饮食?  明代管理宫廷饮食的机构可以分為两个系统。一个是光禄寺和太常寺,负责准备宴会、典礼上的美食;另一个是尚膳监、尚食局、甜食房等,主管皇帝的御膳、宫内的日常餐饮。  至于大家熟知的御膳房,则是在清代才出现的,是御茶膳房的一部分。御茶膳房是内务府的分支机构,掌管宫廷的日常饮食,由膳房、茶房、档案房等部分组成。其中,膳房又分为五局。  因为紫禁城太大了,所以膳房也不止一座。比如位
期刊
宮廷宴会是我们在古装电视剧中经常能够看到的场景。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宫廷宴会,比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还要花样繁多。古时候,节日有宴会,婚嫁有宴会,遇到国家大事,就更要举办宴会啦!虽然宴会这么多,但每一个都不是随便举办的,古时候的宴会不仅有固定的菜单,专用的音乐和舞蹈,就连不同级别的官员享用的酒食都不一样。明清宫廷宴会上所有人吃的都一样吗?  明清时期的宫廷宴会种类繁多。在元旦、立春、端午、七夕、中秋、
期刊
数学课代表:康熙皇帝  从明代开始,就有传教士带来了西方数学方面的著作,将西方数学引入了中国。到了清代,西方数学进一步传播开来。要说紫禁城中最爱学数学的人,非康熙皇帝莫属。他不仅自己努力学习数学,还设立了“算学馆”,挑选优秀的贵族子弟来学数学。  你看这些教科书和教具,是不是跟我们数学课上使用的很像呢?钟表课代表与音乐课代表:乾隆皇帝  从明代开始,西洋钟表传入了中国,它们以精美的外观,精巧的机械
期刊
“很多”是多少呢?  据说明代的第一个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一天要看四五百道奏章,比小学生六年要学的语文课的篇目还要多,这也太累了吧!  后来的皇帝就好多了,他们办公有了固定的程序,并且会在不同的场所召集不同的官员,在官员的协助下处理政务。明代的皇帝是怎样工作的?  明代皇帝的主要工作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朝会的形式处理日常政务;二是通过召见的方式,与大臣商讨国家大事。  万历五年(1577)到七年,徐
期刊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大家多少都听说过一些吧?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想要在与各国的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派郑和组织起了庞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  郑和的船队声势浩大,船只按用途分为宝船、马船、粮船、座船和战船五类。其中最大的船叫宝船,负责运输珍贵货物。一艘宝船有100多米长,非常庞大,能适应海上多变的环境,进行安全的长途航行。据记载,当时中国的造船技术比国外领先了一两百年呢。船队中的宝船通常有好几十艘
期刊
鹰形陶鼎  同学们,谢谢你来看我!让我猜猜你有多大了。6岁还是9岁?不对?那我还是别猜了。我可把握不好你们人类的年龄。  你问我多大了?那我可太自豪了,我至少有6000岁啦!你问我为什么来到人世间,为什么走进博物馆?听我慢慢告诉你。  我们苍鹰在数百万年前就是天空之王,高高地飞翔在万米的高空。我们可不仅仅是在兜风,也是在捕捉猎物。别看我们飞得这么高,地面上任何一点儿风吹草动都逃不过我们的眼睛。  
期刊
康熙皇帝为什么要学数学?  在古代中国,数学最重要的作用是演算历法,制作历书。古代中国以农业为本,历书能够指导人们的耕种节奏,对国家、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本来中国的历法是用中国的算术方法演算出来的,主要依据的是“天圆地方”的思想,结果就有错误。康熙时期有两位传教士——汤若望、南怀仁,他们用西方数学方法算出来的历法结合了“地圆说”,所以推算出来的历法更准确。康熙皇帝发现了这一点,所以决定采用他们
期刊
我们都知道,现代人要想成为有用的人才,就必须要经过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认真学习才行。那么,古代住在紫禁城里的人也需要学习吗?他们是怎样学习的?让我们以明代皇室为例来了解一下吧。皇帝长大了,还需要学习吗?  没错,皇帝即使成年了,也得“活到老、学到老”,和我们现在是一样的!明代的成年皇帝主要通过“经筵”和“日讲”两种方式来接受“继续教育”。  经筵,是汉代以后帝王用来讨论儒家经典和治国得失的“继续
期刊
出入紫禁城需要通行证吗?  当你去故宫游玩的时候,一定会发现那里有许多道门。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帝居住的地方,戒备森严。这些门当年都由专门的侍卫把守,每天晚上各处的侍卫都要把门锁好。  紫禁城分为外廷与内廷。外廷也叫外朝,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仪式的重要场所。在紫禁城里,以乾清门为界,往南代表“国”,往北代表“家”。  外廷有一个官职名叫“司钥长”,他的工作就是统一管理所有外廷大门的钥匙。每天晚上各处
期刊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元日》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它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诗中所描绘的场景,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过年。过年可以与亲人团聚,有美食吃、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拿,同学们都喜爱这个节日。那你知道住在紫禁城里的皇帝和他的家人是怎样过年的吗?  古代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