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人构成社会"到"社会构成个人"——论马克思人学视角的历史性转换

来源 :学术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weido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的人学观经历了由人本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换,人本主义的人学观把个人看成是彼此孤立的个体,主张"个人构成社会",社会就是由这些孤立的个体组成的单个人的集合体.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把社会看成是个人彼此间相互联系或关系的总和,主张"社会构成个人",个人是由社会所规定、制约的.由于这一人学视角的转换,马克思不再诉诸对社会的理性批判,而是诉诸对社会的改造,从而以此实现人的自由解放.
其他文献
陈涌是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他的文艺批评与文艺理论研究起步于上世纪40年代,改革开放后,他提出“建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主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
实现人的尊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本研究从人的发展、人的价值、人的需要、人的权利四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尊严思想的基本内涵,接着从理论价值
道德作为“看不见的手”是有力的自发的内在的观念力量。从国到民各个角度都发挥着的不同的社会功能,对构筑良好社会秩序,和谐人际关系和规范个人行为具有重要作用。教育、信
对于处在时代背景之下的马克思理论创新研究工作来说,解决在时代中不断涌现新问题的重点就是不断地将马克思理论创新时代化,通过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从整体上为解决涌现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情况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中国的未来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中国的种种遭遇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马克思主义
在当前形势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正处在成熟的关键期,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自我认识,使其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利于他们步
精神生活在当代中国有重要地位.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应该是丰富的、健康的、向上的、和谐的,但现实生活中,当代中国部分人的精神生活有不丰富、不健康和不和谐的地方.构建当
回顾新中国哲学60年的发展历程,其显著变化在于:哲学功能从失落到回归;哲学生态从相对萧条到繁荣;哲学视域从狭窄到开阔;研究范式从固守一体到全面转型.发展当代中国新哲学的
解决部分学生存在的成才目标模糊、脱离实际、不愿意投身基层建设等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就业教育模式,根据行业人才的成长规律和特点,教育、引导学生志愿投身生产一线,到社会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劳动力作了科学而全面的研究,但是,劳动力和人力资本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范畴,不能因为马克思研究了劳动力,就认为马克思也研究了人力资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