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母泪涟涟

来源 :当代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一个让人敬仰的称呼,母亲不仅给了我生命,给予我更多的是无私的、伟大的母爱。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工薪阶层,母亲生育了我们兄妹四个,我是家里的老四,但善良持家的母亲从没因家庭条件一般而亏待我们,总是想着把最好的留给我们兄妹四个。
  母亲是位心灵手巧的女人,以前单位发劳保用品(肥皂、纱手套等),母亲自己舍不得用,会把手套一副副拆了,然后染上不同的颜色,为我们四兄妹编织不同款式的线衫。我印象最深的是母亲给我编织的黄色线衫,上面绣了只小鸭子。母亲还会缝纫,我上小学一年级,母亲亲手为我缝制了一件小碎花连衣裙,一个花书包,我是兴奋的直转转,走路都带风发飘的,那时同龄的小玩伴都好羡慕我。母亲很节省,编织毛线衣的棒针都是自己切了竹子,用玻璃和沙皮自己打磨出来的。小时候的我就会搬了小椅子,乖乖坐在母亲身边静静的陪着她。
  我是家里老幺,母亲对我疼爱有加,我记得七岁了还骑在母亲脖子上逛街玩耍。
  母爱永远不会因为子女的长大而淡化对我们的关心,那时候的我已成家了,但母亲知道我爱吃猪蹄,特地烧好骑着三轮车从东山大桥外给我送到蔡家埭,我刚特地导航了一下,现在路况好的情况下,差不多要6公里,以前还要绕道,母爱真的太伟大了,为了子女倾情付出不辞辛苦。
  母亲心地善良,为人纯朴,从小就教育我们做人要脚踏实地,安分守己。母有副乐于助人的热心肠,我小时候由于条件关系,没能上幼儿园,是在母亲单位长大的。从我有记忆起就记得公司的人有什么困难都会来找母亲帮忙解决,母亲基本上都会有一个圆满的解决方案,所以母亲威信很高,到现在老一辈只要有人提起母亲,都会为母她竖起大姆指点赞。
  母亲从小对我们的家教很严,不能说粗话,不能抖腿,吃饭时不能大声说话,见人要懂礼节,别人帮了我们要说谢谢。
  母亲是位心胸豁达的女人,从不与人斤斤计较,有时宁愿自己受委屈,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吞下了委屈,喂大了格局吧。别人对母亲的尊重和敬佩也许就是缘于母亲的大度吧。
  自小受母亲的熏陶,现在的我遇事经常会换位思考,与世无争,淡泊名利,只想做个平凡人,过简单的生活。
  在父母亲的呵护下,我们四兄妹们都成家立业了,有了自己的宝宝,本想父母亲能享受天伦之乐了,但不幸的是父亲于1997年7月1号永远的离我而去了(后来才知道父亲的病与职业有关)。父母亲一路走来相爱相爱,从不拌嘴,父亲的离去让母亲深受打击,但坚强的母亲把对父亲的思念深埋在心底,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母亲重新振作起来。母亲的痛其实我懂,但她为了不影响子女的心情,白天强颜欢笑,晚上会对着父亲的遗照流泪。由于对父亲长时间的思念,母亲也不幸病倒了,本以为一个普通的感冒,挂着点滴就会好了,但去了医院后,医生告诉我们肺部有炎症,要住院,作为子女肯定希望母亲早日康复,给母亲办了住院手术。医院知道母亲公费医疗,各种各样的补药乱补,好好的一个活蹦乱跳的人进去,结果被医成了急性尿毒症,医院开始还瞒着我们,到最后实在瞒不住了才通知我们马上转院。转院途中可怜的母亲只有出气没进气了。到了医院,医院拒收,幸好提前联系了熟人,碍于情面,医院对母亲进行了抢救,我记得那是12年前的10月是1号,我一个永远无法忘却的黑暗日子。母亲经过三天三夜和死神的搏斗,鬼门关上转一圈总算回來了,但那时候的母亲已不认识我们了,母亲成了植物人。经过治疗,等母亲的各项指标正常后,我们转回海宁治疗,后医院床位紧缺,我们出院回家护理(那时候妈妈的住院费用基本以床位费和普通营养液为主)。
  在陪伴母亲的六年半时间里,我白天上班,晚上照顾母亲,和母亲同住一室,也许是血浓于水吧,母亲虽然不会说话也不认识人,但我过去,她的眼神会有种异样的光芒。护理母亲的护工阿姨说——晓民,你母亲好像认识你耶。母亲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全靠护工阿姨和家人的照顾,帮她翻身,擦身,换尿不湿,喂饭。那段时间,我还学会了为母亲理发,现在想想,真的是愧对母亲,母亲在我小时候不知为我理过多少次发,洗过多少次澡,而我却无以回报,只在母亲生病时才去照顾她。后来母亲的病情越来越严重,靠输营养液为主了,还输上了氧气,生活质量越来越差。看着被病魔折磨的母亲日夜消瘦,而我却无能为力,只能每晚陪母亲聊聊天,在和病魔搏斗了六年半后,母亲还是离我而去了,那时候的我已心如刀割,从此我成了无父无母的娃了。
  想起母亲我会泪流满面,特别是夜深人静的时候,那种思念痛入骨髓。现在的我很坚强,请母亲放心吧,愿天堂里的母亲没有病痛的折磨。女儿把对母亲思念的心弦融于此文中,虽然本文没有华丽的语言,有的只是女儿对母亲深深的思念。母亲对女儿的谆谆教导,女儿永记心头,请相信女儿一生只做个守信、热心、简单、与世无争的平凡人。
其他文献
话说花逢春差官来迎母亲到暹罗驸马府中孝养,李俊正要送去,乐和道:“这暹罗好一座锦绣江山,国主优柔少断。那共涛是个奸邪险恶的人,长防肘腋之变。花公子虽是在那边,孤立无助,趁送花恭人去,差倪云、高青领五百兵护送,待我说与花公子,教他禀过国主,就留在宫中防守。一旦有事,除其元恶,那基业就是我们的了。”李俊大喜,依计而行。花恭人拜辞起身,乐和对老管家花信道:“我前日不叫你跟随公子去,有个缘故,恭人在此,没
期刊
1、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文化悠久,传统戏剧丰富多彩,而京剧,作为中国的国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乾隆55年(1790年),原在南方演出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京剧。  京剧伴奏分为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武场以鼓板为主,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胡琴
期刊
局长的儿子要结婚。  局长的儿子国庆节结婚。  局长要在五星级酒店给儿子举办婚礼。  消息瞬间传遍了局机关的角角落落,几秒钟后也传到了下属单位。  礼,怎么送?送多少?要知道,前局长栽在这件事上,前前局长在这件事上也受过处分。礼,怎么送,一时间成了全局上下工作重点。  行动最快的是局机关干部们,借着向局长汇报工作的机会,笔记本里、口袋里装着喜庆的红包。结婚是人生大事,当然要热热闹闹的,那大家都沾沾
期刊
“突然天空下起了雨,人海里我不见了你……”因为爱和怀念,所以哀伤娓婉。饱含泪水的歌声,浸湿了我的思念。我又想起了过去,想起了过去的一位初中同学。他的冷峻,他的火热。以及他步步踏实,声声奋进,都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时常进入我的梦中。他不仅才思敏捷,见多识广。而且真实厚重。对待同学朋友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所以我每次回去老家,都会去他那里坐一下,玩一下。与他聊一些人和事,忆一些友和情。记得有一次,他把我
期刊
话说李俊见天水相连,这风波又不是太湖气象了。土人说罛船开不得洋,甚是忧心,见乐和说有人送船,不解其故。乐和用手指道:“那两个海舶,他若不肯送我们,借了他的罢了。”李俊会意道:“这倒使得。”沿海滩上寻到海舶边来,见两个西商,掀开衣襟,露出大肚子,指挥小郎们装货。旗号挂着枢密府,是往日本贸易的。梢公水手共有百馀人,打点明日开洋。李俊、乐和看得详察,到船中悄悄与众人商量定了。  到了半夜,海舶上人睡着了
期刊
在生命的长河里,总有许多刻骨铭心的爱,无法抹去。时光的流逝,并不能冲淡那些深深的思念。比如,父亲的左手。  自打我记事起,在懵懂中,曾经父亲的左手,成了我最深的心病。也曾是儿时伙伴最多的笑料,甚至是老师的一句口头禅。在与玩伴的嬉戏中,他们常调侃的一句话:惹不起你,你老汉是一把手。当每次考试,成绩不如意时,老师也会说:你是一把手的儿,读啥子书嘛!叫你老汉把你养起算了哟!老师在课堂上这句话,就会引起同
期刊
记得还是28年前,我近离老家,因为结婚成家,住到十多里路外的钱清镇上,从此便与父亲分开而居。其时,父亲虽已60多岁,但是因为山里人从小到大的勤劳,再加上风里来雨里去,因此练就了一副硬朗的身板。家里每每有好吃的东西,父亲总会骑着三轮车,将菜、毛笋、桃子、杨梅、柿子、鞭笋、番茹、大米等等准时送过来,来了以后,大多是坐不多一会儿就走,很少留下来吃饭,真正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好在过了两年家里都装了电话,所
期刊
序一  张 山  《平和武魂》一书的出版,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情。这部书记载了锦州市平和小学30年来的武术发展史,详尽地记录了刘喜堂同志从事武术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的光辉里程。  多年来,平和小学武术队在国内外各级武术比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金牌总数已达两千余枚,平和小学也因此名扬海外。每一次赛事的参与,每一块金牌的获得,无不凝聚了刘喜堂同志的心血和汗水,平和小学在武术方面取得的成功,证明了
期刊
我的恩师董存章,笔名:草千里,是一位资深的文学编辑,曾与孙犁大师同桌共事,在《天津日报》主编副刊“绿地”,培养了一大批农村文学青年。老师的一生,平易近人,甘为人梯,心胸豁达,古道热肠,像草一样阳光,像草一样朴素,像草一样谦逊,像草一样高洁。值此恩师仙逝八周年祭日,以草为题,吟诗悼情,表达内心的那份崇敬。  ——题记  你是土生土长常驻农家的诗赋  你是冬去春来从未走远的洛神  草,你是黄土地的儿子
期刊
童趣见识求学路,  无知渐懂立稳步,  一步一步长知识,  博士学位有前途。  文化造就事业路,  成功展示到时候,  各行各业出状元,  建家奋斗写本书。  创业拼搏艰难路,  中年稳重寃不露,  有上有下福气相  花甲之年过大半。  古稀老人黄金路,  敞开胸膛迈大步,  无牵无绊莫担忧,  子孙满堂全家图。  百岁老朽黄金路,  阎王安排尽头数,  謝天谢地味人生,  夕阳西下到糊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