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要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尊重每一幼儿的想法和创造,分享他们创造的乐趣。”结合大班幼儿认知发展特点——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初步懂得运用物体的相似性来进行类比思维,以物代物,引导幼儿用想象绘画,让幼儿在感受美、体验创作乐趣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绘画是幼儿表达行为的第二种语言,是幼儿情感的真实流露。随着对幼儿绘画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幼儿绘画中的情感因素和张扬个性越来越被幼儿以外的读者所重视,而想象画更能释放孩子的情感、突显孩子的个性,真正做到让孩子拿着自己的画笔,创造出自己心中的梦想。
我们应该常常带孩子走出教室,观察美丽的花朵,摸摸粗壮的大树,看看周围的一切,这样孩子的兴趣就一下子被激發了,想象也就随之迸发了。例如,想象画我的天空。幼儿头脑中有天空中事物的形象,然后才能充分发挥想象,在物体形状和大小上加以改变、组合,创造出具有自我思维的作品。活动中幼儿对于太阳的发型进行了最夸张的想象,蝌蚪形的、花瓣形的,甚至是三角形的都有。这种极具个性的想象若没有生活经验来积累是無法创作出来的。
有人曾把儿童与成人艺术家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在内在精神、生活态度、创作手法、创作状态和创作结果上都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可比性。由此可见,儿童都具有成为艺术家的潜力,让儿童以自我的眼光去欣赏与他们有“共同相似点”的艺术作品,最大的收获是让他们获得美的熏陶及自我创造想象的精神动力,由此转化为实际的创造力!
现代教育提倡张扬个性,绘画教育更注重个性的培养和表达。个性的想象画作品,首先表现在具有夸张的形象,他们能够把互不相干的物体有机地编排在一起。其次他们不拘泥于现实物体中各部分的比例,这种“非常理一般的怪画”正是幼儿作品的魅力所在,突现着幼儿的个性品质。
有人说:“孩子用天真的眼睛透视世界,用快乐的心亲吻世界。”教师不要用自己的情感去打乱孩子的情感规律,选择他们的兴趣,观摩他们的表现,使幼儿的色彩更加绚丽地表现在纸上,让幼儿想象的翅膀更直接地渗透在他们的笔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童心去倾听、用真眼去赏识、用亲语去赞美,这样,幼儿会更有信心,我们会更有惊喜!为了更好地发挥孩子自主和创新的内涵,在自主的绘画活动中,我们帮助幼儿获得学习经验而不是学习内容。
一、通过视觉,听觉,激发兴趣
喜欢涂涂画画,是孩子们的天性。但这种兴趣是短暂的,在美术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奇、易兴奋、好探求的心理特征,抓住兴趣点,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使孩子产生强烈的获得知识、表现艺术情感的欲望,从而主动自觉地进入想象氛围。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知识或某种活动的倾向,是产生思维的基础和求知的内在动力。幼儿美术活动应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为立足点,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否则会破坏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尊重幼儿”、“给幼儿自由的发展空间”等观念深入人心。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很多教师也改变了传统的“示范-指导”的教学方式,注重给幼儿主动发展的空间,鼓励幼儿自由创作。但是,很多教师感到在“发挥幼儿主体性”与“教师指导”之间难以权衡。教师的这一困惑,实际上反映了教育中如何把握“自由”与“控制”的度的问题。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一方面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注重幼儿本人的心理活动和意愿,尊重幼儿自己对内容和画法的选择,着眼于幼儿的自我表现和创新;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给幼儿更多的自由,把幼儿的潜力挖掘出来。这也是艺术教育的真谛所在。而传统的“示范-指导”绘画教学模式正是由于教师的过多指导与干预,使幼儿习惯于依赖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从而压抑了幼儿的个性,束缚了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违背了艺术教育的宗旨。教师只有真正理解“自由”的含义,才能理解艺术教育的本质。
儿童画是艺术,更是儿童心理活动的表现。幼小儿童把绘画作为表现自己的手段,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创造美好而丰富的人生,而这功能是通过自由实现的。“艺术的理想就是一种快乐的自我表现。它要求具有想象力,因为艺术就是要通过使我们的行为个性化和富有独创性来创造高层次的自由。”
二、教学过程研究中掌握的四个点
1.想象画的基础——熟练的绘画技能。再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幼儿 如果没有熟练的技能作基础,他是无法在纸上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技能的培养与提高,我们将在实际教学中经行研究。
2.想象画来源于生活和孩子的幻想世界。画想象画前,必须选择些幼儿熟悉的主题,而观察就是是幼儿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要通过美术活动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必须重视知道幼儿观察事物,通过观察来丰富幼儿的知识,扩大幼儿的视野。陈鹤琴先生主张“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幼儿的想象力。
3.让幼儿想象画具有生命力,需要很多色彩的渲染,是培养孩子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
4.引导幼儿多欣赏名画,开阔眼界,帮助幼儿进一步的想象。例如,米罗是西班牙绘画大师,是一位有童心的绘画巨人,他的作品充满幻想,简洁、抽象、天真、幽默、充满情趣,充满了诗意的境界,所以让孩子们欣赏他的作品,就仿佛是孩子们在欣赏同伴作品一样,教师也能从孩子们的“读画”中理解名画的含义。更多的是孩子们从中获得对想象内容的具体认识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作为孩子们的启蒙者,就是用童心去倾听、用真眼去赏识、用亲语去赞美,这样,幼儿会更有信心,我们会更有惊喜。
绘画是幼儿表达行为的第二种语言,是幼儿情感的真实流露。随着对幼儿绘画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幼儿绘画中的情感因素和张扬个性越来越被幼儿以外的读者所重视,而想象画更能释放孩子的情感、突显孩子的个性,真正做到让孩子拿着自己的画笔,创造出自己心中的梦想。
我们应该常常带孩子走出教室,观察美丽的花朵,摸摸粗壮的大树,看看周围的一切,这样孩子的兴趣就一下子被激發了,想象也就随之迸发了。例如,想象画我的天空。幼儿头脑中有天空中事物的形象,然后才能充分发挥想象,在物体形状和大小上加以改变、组合,创造出具有自我思维的作品。活动中幼儿对于太阳的发型进行了最夸张的想象,蝌蚪形的、花瓣形的,甚至是三角形的都有。这种极具个性的想象若没有生活经验来积累是無法创作出来的。
有人曾把儿童与成人艺术家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在内在精神、生活态度、创作手法、创作状态和创作结果上都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可比性。由此可见,儿童都具有成为艺术家的潜力,让儿童以自我的眼光去欣赏与他们有“共同相似点”的艺术作品,最大的收获是让他们获得美的熏陶及自我创造想象的精神动力,由此转化为实际的创造力!
现代教育提倡张扬个性,绘画教育更注重个性的培养和表达。个性的想象画作品,首先表现在具有夸张的形象,他们能够把互不相干的物体有机地编排在一起。其次他们不拘泥于现实物体中各部分的比例,这种“非常理一般的怪画”正是幼儿作品的魅力所在,突现着幼儿的个性品质。
有人说:“孩子用天真的眼睛透视世界,用快乐的心亲吻世界。”教师不要用自己的情感去打乱孩子的情感规律,选择他们的兴趣,观摩他们的表现,使幼儿的色彩更加绚丽地表现在纸上,让幼儿想象的翅膀更直接地渗透在他们的笔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童心去倾听、用真眼去赏识、用亲语去赞美,这样,幼儿会更有信心,我们会更有惊喜!为了更好地发挥孩子自主和创新的内涵,在自主的绘画活动中,我们帮助幼儿获得学习经验而不是学习内容。
一、通过视觉,听觉,激发兴趣
喜欢涂涂画画,是孩子们的天性。但这种兴趣是短暂的,在美术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奇、易兴奋、好探求的心理特征,抓住兴趣点,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使孩子产生强烈的获得知识、表现艺术情感的欲望,从而主动自觉地进入想象氛围。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知识或某种活动的倾向,是产生思维的基础和求知的内在动力。幼儿美术活动应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为立足点,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否则会破坏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尊重幼儿”、“给幼儿自由的发展空间”等观念深入人心。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很多教师也改变了传统的“示范-指导”的教学方式,注重给幼儿主动发展的空间,鼓励幼儿自由创作。但是,很多教师感到在“发挥幼儿主体性”与“教师指导”之间难以权衡。教师的这一困惑,实际上反映了教育中如何把握“自由”与“控制”的度的问题。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一方面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注重幼儿本人的心理活动和意愿,尊重幼儿自己对内容和画法的选择,着眼于幼儿的自我表现和创新;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给幼儿更多的自由,把幼儿的潜力挖掘出来。这也是艺术教育的真谛所在。而传统的“示范-指导”绘画教学模式正是由于教师的过多指导与干预,使幼儿习惯于依赖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从而压抑了幼儿的个性,束缚了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违背了艺术教育的宗旨。教师只有真正理解“自由”的含义,才能理解艺术教育的本质。
儿童画是艺术,更是儿童心理活动的表现。幼小儿童把绘画作为表现自己的手段,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创造美好而丰富的人生,而这功能是通过自由实现的。“艺术的理想就是一种快乐的自我表现。它要求具有想象力,因为艺术就是要通过使我们的行为个性化和富有独创性来创造高层次的自由。”
二、教学过程研究中掌握的四个点
1.想象画的基础——熟练的绘画技能。再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幼儿 如果没有熟练的技能作基础,他是无法在纸上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技能的培养与提高,我们将在实际教学中经行研究。
2.想象画来源于生活和孩子的幻想世界。画想象画前,必须选择些幼儿熟悉的主题,而观察就是是幼儿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要通过美术活动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必须重视知道幼儿观察事物,通过观察来丰富幼儿的知识,扩大幼儿的视野。陈鹤琴先生主张“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幼儿的想象力。
3.让幼儿想象画具有生命力,需要很多色彩的渲染,是培养孩子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
4.引导幼儿多欣赏名画,开阔眼界,帮助幼儿进一步的想象。例如,米罗是西班牙绘画大师,是一位有童心的绘画巨人,他的作品充满幻想,简洁、抽象、天真、幽默、充满情趣,充满了诗意的境界,所以让孩子们欣赏他的作品,就仿佛是孩子们在欣赏同伴作品一样,教师也能从孩子们的“读画”中理解名画的含义。更多的是孩子们从中获得对想象内容的具体认识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作为孩子们的启蒙者,就是用童心去倾听、用真眼去赏识、用亲语去赞美,这样,幼儿会更有信心,我们会更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