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效果欠佳的原因之一是高职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动机能促使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分析了高职课堂教学强化学生学习动机的必要性,探讨了马斯洛(Maslow)的层次需求理论、科勒(Keller)的ARCS模型、内在/外在动机等著名的动机理论的内涵,并讨论动机理论对高职课堂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动机理论;高职教育;课堂教学
高职课堂教学是高职教育的核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近年来人们针对高职课堂教学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许多研究和实验,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缺乏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严重阻碍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影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削弱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要提高高职课堂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容忽视。
一、强化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因此课堂改革不能只关注“教”方面的问题而忽视“学”方面的因素。调查表明,高职学生的自卑感普遍较重。[1]由于高职学生的录取批次是最后一批,学生的成绩一般都不好,文化基础较差;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办学历史不长,有些学校办学条件不尽人意,与学生的想象差距较远,加上学生毕业后就业难等因素,致使许多高职学生对个人前途信心不足,缺乏奋斗目标,课堂上表现萎靡不振,得过且过,学习缺乏动力。所以,如何激励学生,使他们始终焕发主动好学的精神,发挥自我完善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非常重要。
实验研究表明: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并进行讨论的课堂教学效果明显优于教师主讲学生听讲的被动参与学习状态。[2]要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一个最为重要的调节系统就是动机,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弱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理解动机理论的内涵,掌握激发和强化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对提高高职课堂教学效果乃至整个高职教育质量都十分必要。
二、动机理论的内涵
所谓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指向目标的活动过程”。[3]动机理论研究的是如何通过外力作用创造内在需求,进而使人树立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的过程。动机理论发现:当人们觉得被重视和能发挥所长的时候,他们总能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而取得最佳表现。饱满的精神状态往往来自外界对需求的激发和理解。适度的需求产生动机,从而推动人为达到理想状态而采取积极行动。
1.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
马斯洛(Maslow)被誉为人文主义心理学之父。他著名的“层次需求学说”认为:人类的需求有着普遍的共性,这些包含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一系列需求分属于五个不同的层次,并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顺序逐层上升。当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如温饱睡眠等得到满足后,安全的需求就出现了;当人们不再受饥寒和安全的威胁时,他们便希望在社会交往中有归属感,有友情和爱;然后人们需求名誉和地位,即自尊、被尊重和承认;当所有这些需求都已实现(或基本实现)时,人就希望能够自我发展和完善,希望达到更高的境界。
2.ARCS动机理论。
科勒(Keller)的ARCS模型由四个部分组成,即A、R、C、S分别代表的关注(Attention)、相关(Relevance)、信心(Confidence)和满足(Satisfaction)。这四个部分对动机的激发和维持都起着重要作用。如果任务或活动能引起人们的关注程度越高,它与参与者的切身经历或生活目标越接近,如果参与者对成功的信心越大,完成任务能带来满足感越强,则任务对参与者的激励就越大,亦即参与者完成任务的主动性就越大,付出的努力也就越多。[4]
3.内在/外在动机理论。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动机又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所谓内在动机指任务本身能激发兴趣和愉悦,同时能提高工作/学习者本身的能力和独立性。所以受内在动机激励的人可以不受外界的刺激和干扰,能长时间地保持高昂的工作/学习热情。Kinman等人发现内在动机的激发因素与兴趣、好奇心、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及其能带来的愉悦和满足感等有关。而外在动机则与任务本身关系不大,主要是为了避免惩罚或是受外在因素如金钱、名誉、地位等的刺激而表现出来的较表浅和短期的努力。[5]
三、动机理论对高职课堂教学的启示
动机能激发完成任务的主观能动性,对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任务的完成,其作用是无容置疑的。上述动机理论对动机的激起和维持有着不同角度的诠释,因此对于在高职课堂上如何激发和维持动机,其启示也是多角度的。
1.深入了解学生需求,提供个性化培养方案。
根据马斯洛的动机理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变化的,只有任务符合需求才能发挥动机强大的作用,从而促使任务的完成。高职教师一方面要贴近社会,了解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把每个学生看作不同的个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并尽量提供能满足这些需求的学习环境,比如清洁舒适的课室(生理需求),良好的教学秩序(安全需要),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社交需求),优越的教学质量和积极向上的学风(尊重需求),等等。总之,在课堂上,老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甚至个体的实际需求设计不同的课堂活动形式,布置不同的作业,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和帮助。让每个人都能发挥所长,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鼓励他们为自我完善而努力,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使他们的个性在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平等互重的师生关系。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有安全需求和归属需求。这种需求包括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属于某一个集体、有好朋友和熟悉的人。高职教师应努力在课堂营造开放、积极、互助、安全的学习氛围,真诚地尊重和理解每一个学生,强化学生“我是课堂一份子” “我有存在价值” “我被接纳”的归属感。同时,教师要放弃传统的“绝对权威”地位,甘当引导者和辅助者,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挑战老师的观点,让学生在挑战和被尊重中得到满足和自信,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
3.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关注度。
学习是对知识主动吸收内化的过程,学生的主观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外国教育工作者如Keller、Driscoll等的应用研究成果表明,[3-4][6]ACRS动机理论能很好地改善学生的课堂表现,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教师应改变千篇一律的冗长的课堂演讲,设计新颖的教案,运用不同的媒体,变换使用学生感兴趣的演练方式提高关注度。其次,要采用通俗易懂且实用性强的教材以引起学生兴趣,因为“相关”对动机的激起与维持非常重要。再者,高职教育强调“应用性”,所以课程作业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既要有挑战性又要难度适当,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因此学生才能建立信心,并获得满足,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4.帮助学生设定个人目标,激发学生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理论认为,内在动机更能够激励学生学习,因为内在动机能引导学生接受艰巨复杂的学习任务,采用灵活的学习方法,主动寻找能挑战自我的机会。目标的建立是保持内在动机的有效途径。
高职学生大都憧憬未来,但他们又普遍消极自卑,缺乏明确的、切实可行的目标。因此,教师很有必要在课程教学之初就帮助学生明确个人目标,引导和激发内在动机,由每一节课应达到的小目标到每门课程的短期目标再到学期目标甚至到将来的就业和人生目标,由近而远,一步一步的明确的目标将对课堂教学起到莫大的促进作用。
5.鼓励自我调节的学习,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自我调节的标志是学习者在学习的某些维度上有自主权,比如对于课程任务,学习者可以选择使用什么方法、花费多长时间、在哪里学习以及和谁在一起学习等。自我调节学习与动机紧密相连,但目前高职教学却很少给予学生选择的机会。学生的“被动”和“旁观”使他们毫无胜任感和控制感,无法体验成功或失败的个人责任,学习的内在动机逐渐减退以至倦怠。[7]
课堂教学应让学生感到自己拥有学习的自主权,这种感受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动机的主要源泉。高职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评价,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满足感。当学生认识到他们可以对学习和成就的获得进行很强的控制时,他们自我效能感的调整也会更为准确。
(作者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1]贺春莲. 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现状及教育对策[D]. 湖南师范大学, 2007.
[2]赵红英. 高职有效课堂教学初探[D]. 广西师范大学, 2008.
[3]Driscoll, M.P. Psychology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 (2nd Ed.)[M]. Massachusetts: A Pearson Education Company, 2000.
[4]Keller, J.M. Use of ARCS Model of Motivation in Teacher Training, In K.E. Shaw (Ed.), Aspect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XVII: Staff Development and Career Updating[M]. New York: Nichols, 1984.
[5]Kinman, G. The role of motivation to learn in management education [J]. Journal of Workplace Learning, 2001,(4).
[6]Keller, J.M. Strategies for stimulating the motivation to learn [J]. Performance and Instruction Journal, 1987,(7).
[7]施利承. 动机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J]. 教育探索, 2007,(11).
责任编辑蒋小青
关键词:动机理论;高职教育;课堂教学
高职课堂教学是高职教育的核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近年来人们针对高职课堂教学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许多研究和实验,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缺乏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严重阻碍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影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削弱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要提高高职课堂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容忽视。
一、强化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因此课堂改革不能只关注“教”方面的问题而忽视“学”方面的因素。调查表明,高职学生的自卑感普遍较重。[1]由于高职学生的录取批次是最后一批,学生的成绩一般都不好,文化基础较差;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办学历史不长,有些学校办学条件不尽人意,与学生的想象差距较远,加上学生毕业后就业难等因素,致使许多高职学生对个人前途信心不足,缺乏奋斗目标,课堂上表现萎靡不振,得过且过,学习缺乏动力。所以,如何激励学生,使他们始终焕发主动好学的精神,发挥自我完善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非常重要。
实验研究表明: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并进行讨论的课堂教学效果明显优于教师主讲学生听讲的被动参与学习状态。[2]要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一个最为重要的调节系统就是动机,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弱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理解动机理论的内涵,掌握激发和强化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对提高高职课堂教学效果乃至整个高职教育质量都十分必要。
二、动机理论的内涵
所谓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指向目标的活动过程”。[3]动机理论研究的是如何通过外力作用创造内在需求,进而使人树立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的过程。动机理论发现:当人们觉得被重视和能发挥所长的时候,他们总能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而取得最佳表现。饱满的精神状态往往来自外界对需求的激发和理解。适度的需求产生动机,从而推动人为达到理想状态而采取积极行动。
1.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
马斯洛(Maslow)被誉为人文主义心理学之父。他著名的“层次需求学说”认为:人类的需求有着普遍的共性,这些包含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一系列需求分属于五个不同的层次,并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顺序逐层上升。当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如温饱睡眠等得到满足后,安全的需求就出现了;当人们不再受饥寒和安全的威胁时,他们便希望在社会交往中有归属感,有友情和爱;然后人们需求名誉和地位,即自尊、被尊重和承认;当所有这些需求都已实现(或基本实现)时,人就希望能够自我发展和完善,希望达到更高的境界。
2.ARCS动机理论。
科勒(Keller)的ARCS模型由四个部分组成,即A、R、C、S分别代表的关注(Attention)、相关(Relevance)、信心(Confidence)和满足(Satisfaction)。这四个部分对动机的激发和维持都起着重要作用。如果任务或活动能引起人们的关注程度越高,它与参与者的切身经历或生活目标越接近,如果参与者对成功的信心越大,完成任务能带来满足感越强,则任务对参与者的激励就越大,亦即参与者完成任务的主动性就越大,付出的努力也就越多。[4]
3.内在/外在动机理论。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动机又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所谓内在动机指任务本身能激发兴趣和愉悦,同时能提高工作/学习者本身的能力和独立性。所以受内在动机激励的人可以不受外界的刺激和干扰,能长时间地保持高昂的工作/学习热情。Kinman等人发现内在动机的激发因素与兴趣、好奇心、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及其能带来的愉悦和满足感等有关。而外在动机则与任务本身关系不大,主要是为了避免惩罚或是受外在因素如金钱、名誉、地位等的刺激而表现出来的较表浅和短期的努力。[5]
三、动机理论对高职课堂教学的启示
动机能激发完成任务的主观能动性,对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任务的完成,其作用是无容置疑的。上述动机理论对动机的激起和维持有着不同角度的诠释,因此对于在高职课堂上如何激发和维持动机,其启示也是多角度的。
1.深入了解学生需求,提供个性化培养方案。
根据马斯洛的动机理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变化的,只有任务符合需求才能发挥动机强大的作用,从而促使任务的完成。高职教师一方面要贴近社会,了解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把每个学生看作不同的个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并尽量提供能满足这些需求的学习环境,比如清洁舒适的课室(生理需求),良好的教学秩序(安全需要),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社交需求),优越的教学质量和积极向上的学风(尊重需求),等等。总之,在课堂上,老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甚至个体的实际需求设计不同的课堂活动形式,布置不同的作业,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和帮助。让每个人都能发挥所长,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鼓励他们为自我完善而努力,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使他们的个性在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平等互重的师生关系。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有安全需求和归属需求。这种需求包括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属于某一个集体、有好朋友和熟悉的人。高职教师应努力在课堂营造开放、积极、互助、安全的学习氛围,真诚地尊重和理解每一个学生,强化学生“我是课堂一份子” “我有存在价值” “我被接纳”的归属感。同时,教师要放弃传统的“绝对权威”地位,甘当引导者和辅助者,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挑战老师的观点,让学生在挑战和被尊重中得到满足和自信,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
3.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关注度。
学习是对知识主动吸收内化的过程,学生的主观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外国教育工作者如Keller、Driscoll等的应用研究成果表明,[3-4][6]ACRS动机理论能很好地改善学生的课堂表现,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教师应改变千篇一律的冗长的课堂演讲,设计新颖的教案,运用不同的媒体,变换使用学生感兴趣的演练方式提高关注度。其次,要采用通俗易懂且实用性强的教材以引起学生兴趣,因为“相关”对动机的激起与维持非常重要。再者,高职教育强调“应用性”,所以课程作业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既要有挑战性又要难度适当,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因此学生才能建立信心,并获得满足,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4.帮助学生设定个人目标,激发学生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理论认为,内在动机更能够激励学生学习,因为内在动机能引导学生接受艰巨复杂的学习任务,采用灵活的学习方法,主动寻找能挑战自我的机会。目标的建立是保持内在动机的有效途径。
高职学生大都憧憬未来,但他们又普遍消极自卑,缺乏明确的、切实可行的目标。因此,教师很有必要在课程教学之初就帮助学生明确个人目标,引导和激发内在动机,由每一节课应达到的小目标到每门课程的短期目标再到学期目标甚至到将来的就业和人生目标,由近而远,一步一步的明确的目标将对课堂教学起到莫大的促进作用。
5.鼓励自我调节的学习,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自我调节的标志是学习者在学习的某些维度上有自主权,比如对于课程任务,学习者可以选择使用什么方法、花费多长时间、在哪里学习以及和谁在一起学习等。自我调节学习与动机紧密相连,但目前高职教学却很少给予学生选择的机会。学生的“被动”和“旁观”使他们毫无胜任感和控制感,无法体验成功或失败的个人责任,学习的内在动机逐渐减退以至倦怠。[7]
课堂教学应让学生感到自己拥有学习的自主权,这种感受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动机的主要源泉。高职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评价,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满足感。当学生认识到他们可以对学习和成就的获得进行很强的控制时,他们自我效能感的调整也会更为准确。
(作者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1]贺春莲. 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现状及教育对策[D]. 湖南师范大学, 2007.
[2]赵红英. 高职有效课堂教学初探[D]. 广西师范大学, 2008.
[3]Driscoll, M.P. Psychology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 (2nd Ed.)[M]. Massachusetts: A Pearson Education Company, 2000.
[4]Keller, J.M. Use of ARCS Model of Motivation in Teacher Training, In K.E. Shaw (Ed.), Aspect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XVII: Staff Development and Career Updating[M]. New York: Nichols, 1984.
[5]Kinman, G. The role of motivation to learn in management education [J]. Journal of Workplace Learning, 2001,(4).
[6]Keller, J.M. Strategies for stimulating the motivation to learn [J]. Performance and Instruction Journal, 1987,(7).
[7]施利承. 动机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J]. 教育探索, 2007,(11).
责任编辑蒋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