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心房颤动(房颤)是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最大心血管"流行病"之一。房颤的患病率及发病率均随年龄增长逐步增加。房颤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其病死率、致残率以及住院天数均显著升高。不同类型的房颤脑卒中的风险相似。房颤管理的重点和核心是预防脑卒中,改善患者预后。左心耳因其特殊形态及结构是房颤血栓形成最主要的部位,同时也是房颤发生和维持的关键区域之一。采用消融技术(射频和冷冻球囊消融)消除引发房颤的触发器和/
【机 构】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心脏中心 21502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心脏中心 21502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房颤动(房颤)是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最大心血管"流行病"之一。房颤的患病率及发病率均随年龄增长逐步增加。房颤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其病死率、致残率以及住院天数均显著升高。不同类型的房颤脑卒中的风险相似。房颤管理的重点和核心是预防脑卒中,改善患者预后。左心耳因其特殊形态及结构是房颤血栓形成最主要的部位,同时也是房颤发生和维持的关键区域之一。采用消融技术(射频和冷冻球囊消融)消除引发房颤的触发器和/或改变心律失常的基质以终止房颤,同时联合较新的左心耳封堵技术彻底去除血栓根源,预防脑栓塞成为目前心血管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近年新的指南与共识均将消融和左心耳封堵列为房颤治疗的重要措施。本文综述了消融技术联合左心耳封堵防治房颤栓塞临床研究有关进展,供临床参考与借鉴。
其他文献
目的对侧肺静脉共干是罕见的肺静脉解剖变异。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肺静脉隔离应根据患者肺静脉解剖特点制定个体化手术策略。本研究探讨了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在下肺静脉共干的患者中采用盒式单环消融进行肺静脉隔离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入选2018年1月至11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有房颤消融适应证、左右下肺静脉共干并行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患者5例,进行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所有患者行房间隔穿刺将冷盐
本文回顾了1个世纪以来有关心房颤动(房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就心电学而言,触发与折返系房颤发生的主要机制,但基础疾病与诱因可能为触发与折返提供必要条件,此提示一级预防的重要性。就治疗学而言,针对房颤本身的治疗应高度关注消融方法学研究,以期提高远期成功率;此外,亦应高度关注并发症的防治,加强规范化抗凝及左心耳封堵,以期降低栓塞事件发生率。
"心律失常领域10大研究"迎来第8个年度。《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部会同国内心律失常的专家同道再度遴选国际最具影响力的10大研究时发现,2019年是心律失常领域不同寻常的一年,中国学者在心律失常临床研究领域的部分工作已经走在国际前列。今年的内容涵盖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精准分类、左束支起搏的新进展、心房颤动(房颤)和室性心律失常消融的新技术、房颤抗栓治疗的新策略、发展中国家心脏性猝死预防的新依据、
Lorenz散点图是以整体观视角分析海量心电数据的非线性技术方法,在快速诊断及鉴别诊断心律失常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Lorenz散点图在一张图上将24 h心电数据"尽收眼底",图形的大小、形状可直观反映心律失常性质,既简单又直观,大大简化了以往分析海量心电图数据的繁琐。本文主要对Lorenz散点图在诊断心律失常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目的分析与评价三维标测系统指导希氏束起搏植入的可行性与效果。方法入选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华中阜外医院拟在三维标测系统下行永久希氏束起搏的患者30例,平均年龄59.2岁,其中男性17例。对希氏束起搏手术相关研究指标进行分析,包括希氏束起搏手术时间,术中X线曝光时间,导线参数,术前、术后QRS波宽度等。结果根据希氏束导线的植入部位,将患者分为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20例(仅夺获
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电隔离肺静脉发生交互效应(当上肺静脉未能被电隔离,在冷冻消融并电隔离同侧下肺静脉的同时,上肺静脉也出现了电隔离效应)的电生理和肺静脉-左心房解剖特性,以期为更好地利用该技术提供依据。方法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于阜外医院首次行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治疗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共504例。选取首次180 s冷冻结束时未达到左上或右上肺静脉电隔离的患者89例,其中
目的对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术中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的患者进行特征性分析。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庆春院区心内科所有接受房颤消融术的患者(1 484例),依据术中是否合并室上速分为合并室上速组和未合并室上速组,分析性别、年龄、房颤类型是否与房颤消融术中合并室上速的关系。同时,以年龄50岁和65岁为界点,再次进行分层分析。术中合并室上速组患
起搏导线相关性三尖瓣关闭不全(LITR)是起搏器/除颤器植入术的并发症,可进展为右心功能不良,降低患者生存率。由于三尖瓣反流的杂音较轻而右心衰竭症状出现晚,LITR容易漏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帮助我们深入探索LITR的机制。导线对三尖瓣叶的碰撞和黏附是导致LITR的主要机械因素。应用三维超声心动图在起搏器/除颤器植入术后随访监测起搏导线的位置能够帮助LITR的早期预防和诊断。对病
心脏再同步治疗术中出现心脏压塞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并发症。既往有冠状静脉插管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严重冠状静脉夹层,并引发心脏压塞的报道。左心室导线植入导致的心脏压塞目前国内尚无报道。本文报道了1例左心室导线头端穿孔导致心脏压塞的病例。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起源于左侧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的室性早搏(室早)的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8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连续入选的648例特发性室早患者,其中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42.6±7.4)岁,年龄范围21~58岁]起源于左侧希浦系统。分析所有27例患者室早形态,发现其QRS波均较窄,并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形态。所有患者均于标测到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