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地区夏季雷暴的雷达回波特征研究

来源 :气象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prit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提高江苏省地区雷暴监测预警能力,利用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雷暴探测回波资料和闪电定位资料对江苏省2014年7-8月的夏季雷暴进行特征研究,研究了雷暴反射率核心区域的演变特征、不同温度层反射率因子与地闪频数随时间的相关性问题和雷暴发展过程云内粒子的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雷暴成熟之前,雷暴的反射率因子核心区域的强度、高度和云顶高度不断增加,以及对流发展旺盛,当雷暴成熟之后,雷暴的强反射率因子核心的强度和对应高度就会不断降低,雷暴将趋于消散;雷暴能够发生闪电的主要特征是40 dBZ回波顶高度要高于0℃温度层高度;雷暴中闪电的产生和霰粒子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湿霰粒子.
其他文献
Two-dimensional semiconductors (2DSCs) with appropriate band gaps and high mobilities are highly desired for future-generation electronic and optoelectronic applications.Here,using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we report a novel class of 2DSCs,group-11-ch
The cyclopentanone and derivatives are a class of crucial fine chemicals for various industries and currently produced by conventional petrochemical synthetic routes.Here,we demonstrated a new synthetic approach to directly fabricate N-doped carbon nanotu
针对江苏夏季旱涝和高温热浪等异常气候的预测难题,以江苏夏季站点降水和气温为预测目标,建立了一种基于全球动力模式BCC_CSM1.1 (m)和最优可预测气候模态和异常相对倾向(SMART)原理结合的统计降尺度季节气候预测方法.利用历史观测资料和SVD方法提取决定中国夏季降水异常相对倾向的同期热带地区向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和北半球中高纬500 hPa位势高度场异常相对倾向的最优可预测气候模态,并利用逐步回归法构建其与同期江苏站点降水和气温异常相对倾向同期
In this study,phosphorus doped graphene supported PtNiP nanocluster electrocatalyst (PtNiP/P-graphene) was successfully prepared via a simple hypophosphite-assisted co-reduction method.The improved anchoring force and increased anchoring sites of graphene
Strain sensors with good stability are vit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wearable healthcare monitoring systems.However,the design of strain sensor with both duration st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stability is still a challenge.In this work,we propose an ultra-st
利用1979-2018年的冬季逐日气象数据,研究了北太平洋地区冬季(12月至次年2月)阿留申低压次季节尺度变化特征,分析了次季节尺度阿留申低压异常与降水和极端降水异常之间的联系.选择1979-2018年共40个阿留申低压次季节尺度从异常增强到减弱的完整事件,记录下每个位相具体日期运用于合成分析.通过合成分析的结果可知:次季节尺度阿留申低压异常增强(减弱)时,北太平洋海盆区的降水呈现出明显的东多(少)西少(多),同时副热带西太平洋略偏多(少)的分布型.次季节尺度蒸发异常和整层水汽输送散度异常能够解释以上降水
日间对流边界层最显著的结构特征是在热力作用下所形成的组织化对流.与小尺度湍涡不同的是,组织化对流具有边界层尺度的垂直相干性,可实现垂直贯穿边界层的非局地物质和能量传输.本文针对对流边界层中的动量混合,探究组织化对流对动量输送的贡献.以高精度大涡模拟数据为研究资料,通过傅里叶变换、本征正交分解和经验模态分解3种滤波方法,分离组织化对流和背景湍涡,计算与两者相关的非局地和局地动量通量,发现与组织化对流相关的非局地动量通量是总通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主导混合层中的垂直动量输送.而后,基于协谱和相位谱分析,探究组织
利用多源观测资料和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6年8月7日淮北地区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rm,MCS)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和模拟.结果 表明,本次MCS过程发生在弱天气尺度强迫背景场下,系统性上升运动较弱,对流层低层存在较弱的源自西北太平洋的偏东风转东南风的水汽输送作用;MCS移动和形态变化与地面辐合线演变特征较为一致,地面流场的演变与降水强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WRF模式较好地模拟出本次降水的分布特征以及MCS演变过程中对流活动和地面辐合线相互作用的特征.模
利用1979-2018年夏季逐日观测和再分析数据,对北半球夏季热带季节内振荡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规律和预测方法开展了研究.首先,利用非传统滤波即异常相对倾向(Anomalous Relative Tendency,ART)方法获取了气象要素的次季节变化分量,并采用EOF分析方法提取了北半球夏季热带主要季节内振荡信号,结果表明向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异常相对倾向EOF前两个模态共同反映了北半球夏季起源于印度洋并向东和向北传播的、具有30~60 d周期的季节
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ing)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0年7月12-13日梅雨期影响江苏的江淮切变线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试验,重点研究切变线南侧水汽强度、垂直厚度和输送位置变化对降水发生、发展的影响,并揭示湿位涡对江淮切变线降水的指示性.结果 表明:对流层高层水汽对降水强度和雨带分布影响较小;中层水汽对整体雨带形态的维持起了重要作用;低层水汽强度的变化主要对大暴雨区域及大暴雨中心降水强度存在影响;而水汽输送位置离切变线越近越有利于暴雨的发生发展.同时,切变线南侧水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