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建设生态文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二者是有机统一的,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关系。要使生态文明落到实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效,结合欠发达地区实际,必须重点解决好几个问题。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转变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更是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
转变发展方式是十二五规划的主线,也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紧迫任务。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基本前提,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使经济、社会系统建立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
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转变,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必然表现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凝结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可以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什么程度,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就会提高到什么层次。没有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要使生态文明落到实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效,结合欠发达地区实际,必须重点解决好几个问题。
一、牢牢把握“两型”社会建设目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选择。多年来,我国各地区的发展模式基本上是资本驱动型、资源消耗型。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使经济发展质量难以提高,资源环境也不堪重负。加之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本身就很脆弱,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严重。只有主动选择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率的生产生活方式,把经济开发活动控制在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把建设“两型社会”作为目标,实现经济与环境相统筹、人与环境相协调、社会与环境相和谐的局面,从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十二五”时期有两大压力:工业节能减排和环境污染治理。由此决定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着力点: 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
发展循环经济是顺应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是缓解我国环境资源瓶颈的基本要求,也是欠发达地区发挥后发优势、推进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尤其要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还要加快建设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和再生资源基地,实现资源、能源和废弃物的合理有效利用。还要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
生态环境建设,是欠发达地区的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它对于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要推动科技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促进经济转型和民生改善;要创新发展模式,使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与清洁生产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要发展生态产业,实现产业生态化涵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各个领域;对欠发达地区而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选择,也是加快生态经济建设的突破口。因此,要以生态环境倒逼产业调整,通过优先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发展的根本性转变。还要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生态旅游业等低碳型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
二、努力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机制体制
体制机制建设问题,对欠发达地区来说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它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目标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着力点,使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努力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机制体制体系。一是要形成绿色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党政干部环保考评机制。加重绿色GDP的考核,将节能减排、生态环保、城镇绿化美化、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卫生、安全生产、基础设施等全面纳入考评体系。二是形成资源环境激励约束体制。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区域环境资源补偿、绿色责任保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实施意见和操作细则,使这些制度尽快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三是形成环境执法监管体制。建立生态环境整治机制,全面推进环境监察“网格化”管理,实现环境执法监管全覆盖。
三、重点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无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还是发展循环经济,都要要补齐欠发达地区这块“短板”。基于欠发达地区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地位,基于农业对地球生态系统变化的内在影响,决定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互为条件和因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与目标看,如建设“两型社会”、保护土地和水资源、促进生态修复、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等等,所有这些都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农业的有效发展来加以保证并完成。由此,必须对现有农业发展方式实施合宜的改造,在确保农业产出及其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对农业生态系统及其自然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培育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
要确保农业活动及其发展的多样性,从根本上消除现有农业活动单一化倾向所引起的各种生态及环境损害问题;要重视并不断强化向自然资本投资,从根本上消除自然资本和其提供的生态服务对农业发展的限制;要将开发、利用和完善农业的生态保护功能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强化对农村地区工业企业环境的监管,防治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防止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尤其要着力构建与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相适应的农业产业体系,形成生计农业、原料农业和生态服务农业有机结合、协同发展的农业产品结构体系。
四,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每个公民、每个单位、每个企业、每个地区、每届政府的共同努力。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全民意识形成的困难,最大的挑战是全民意识形成的挑战。欠發达地区的落后往往是思想观念的落后。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欠发达地区首先要把提升全民生态意识放在重要位置,下大气力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要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不同层面入手,制定和实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规范,促进人们更加自觉地保护环境、尊重自然、节约资源。要树立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生活理念,树立勤俭节约为荣,奢侈浪费为耻的社会新风尚;要推广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提高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以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引导公众改变不良的消费方式,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还要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和企业领导,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增强竞争力” “环境是最稀缺资源,生态是最宝贵财富”的理念。要把节约和环保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建设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避免急功近利、杀鸡取卵式的盲目发展冲动。还要通过多角度、深层次的宣传发动,组织群众方便参与、乐于参与的主题实践活动,增强市民生态文明意识;还要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的长效机制,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形成人人关心环境、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社会氛围,把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为市民的自觉行动。
(作者:任职于河南商丘市委党校硕士研究生,副教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转变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更是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
转变发展方式是十二五规划的主线,也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紧迫任务。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基本前提,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使经济、社会系统建立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
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转变,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必然表现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凝结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可以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什么程度,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就会提高到什么层次。没有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要使生态文明落到实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效,结合欠发达地区实际,必须重点解决好几个问题。
一、牢牢把握“两型”社会建设目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选择。多年来,我国各地区的发展模式基本上是资本驱动型、资源消耗型。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使经济发展质量难以提高,资源环境也不堪重负。加之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本身就很脆弱,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严重。只有主动选择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率的生产生活方式,把经济开发活动控制在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把建设“两型社会”作为目标,实现经济与环境相统筹、人与环境相协调、社会与环境相和谐的局面,从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十二五”时期有两大压力:工业节能减排和环境污染治理。由此决定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着力点: 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
发展循环经济是顺应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是缓解我国环境资源瓶颈的基本要求,也是欠发达地区发挥后发优势、推进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尤其要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还要加快建设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和再生资源基地,实现资源、能源和废弃物的合理有效利用。还要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
生态环境建设,是欠发达地区的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它对于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要推动科技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促进经济转型和民生改善;要创新发展模式,使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与清洁生产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要发展生态产业,实现产业生态化涵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各个领域;对欠发达地区而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选择,也是加快生态经济建设的突破口。因此,要以生态环境倒逼产业调整,通过优先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发展的根本性转变。还要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生态旅游业等低碳型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
二、努力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机制体制
体制机制建设问题,对欠发达地区来说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它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目标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着力点,使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努力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机制体制体系。一是要形成绿色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党政干部环保考评机制。加重绿色GDP的考核,将节能减排、生态环保、城镇绿化美化、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卫生、安全生产、基础设施等全面纳入考评体系。二是形成资源环境激励约束体制。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区域环境资源补偿、绿色责任保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实施意见和操作细则,使这些制度尽快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三是形成环境执法监管体制。建立生态环境整治机制,全面推进环境监察“网格化”管理,实现环境执法监管全覆盖。
三、重点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无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还是发展循环经济,都要要补齐欠发达地区这块“短板”。基于欠发达地区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地位,基于农业对地球生态系统变化的内在影响,决定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互为条件和因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与目标看,如建设“两型社会”、保护土地和水资源、促进生态修复、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等等,所有这些都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农业的有效发展来加以保证并完成。由此,必须对现有农业发展方式实施合宜的改造,在确保农业产出及其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对农业生态系统及其自然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培育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
要确保农业活动及其发展的多样性,从根本上消除现有农业活动单一化倾向所引起的各种生态及环境损害问题;要重视并不断强化向自然资本投资,从根本上消除自然资本和其提供的生态服务对农业发展的限制;要将开发、利用和完善农业的生态保护功能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强化对农村地区工业企业环境的监管,防治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防止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尤其要着力构建与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相适应的农业产业体系,形成生计农业、原料农业和生态服务农业有机结合、协同发展的农业产品结构体系。
四,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每个公民、每个单位、每个企业、每个地区、每届政府的共同努力。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全民意识形成的困难,最大的挑战是全民意识形成的挑战。欠發达地区的落后往往是思想观念的落后。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欠发达地区首先要把提升全民生态意识放在重要位置,下大气力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要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不同层面入手,制定和实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规范,促进人们更加自觉地保护环境、尊重自然、节约资源。要树立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生活理念,树立勤俭节约为荣,奢侈浪费为耻的社会新风尚;要推广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提高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以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引导公众改变不良的消费方式,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还要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和企业领导,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增强竞争力” “环境是最稀缺资源,生态是最宝贵财富”的理念。要把节约和环保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建设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避免急功近利、杀鸡取卵式的盲目发展冲动。还要通过多角度、深层次的宣传发动,组织群众方便参与、乐于参与的主题实践活动,增强市民生态文明意识;还要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的长效机制,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形成人人关心环境、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社会氛围,把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为市民的自觉行动。
(作者:任职于河南商丘市委党校硕士研究生,副教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