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温温度对轧制SIMA法制备7075合金半固态显微组织的影响

来源 :金属热处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i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别采用以同步轧制和异步轧制为预变形方式的应变熔化激活法(SIMA)制备7075铝合金半固态坯料,研究了辊径比和等温保温温度对预变形板材热处理过程中组织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等温温度的升高,初生固相晶粒内生成大量液相,固相晶间冷却后出现大量共晶相.在相同的热处理条件下,异步轧制预变形工艺能够比同步轧制预变形工艺获得更多液相,且半固态进程更迅速;获得半固态坯料的优化工艺条件为异步轧制作预变形、等温温度选择610℃.
其他文献
利用光镜(OM)、硬度测试、室温拉伸试验等方法,研究了Inconel 617合金管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在不同热处理工艺参数下的变化趋势.通过光镜对合金组织进行表征,分析了温度为1120~1200℃,保温时间为10、30 min时合金晶粒尺寸的变化规律,同时建立了晶粒尺寸长大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不断提高,晶粒的平均尺寸不断增大,并且晶粒内部逐渐出现较多的孪晶.同时,随着热处理温度的不断提高,合金的硬度变化趋势与抗拉强度变化趋势相同,二者都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下降的趋势;合金的伸长率随着温度的升
利用Multipas退火试验机模拟连续退火工艺,研究了退火工艺对4.5%Cr冷轧耐候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的强度先降低后增加,当退火温度为830℃时,强度最高,屈服强度均值为353 MPa,抗拉强度均值约为621 MPa.冷速(50℃/s、30℃/s)对试验钢强度影响有限.当退火温度≤800℃时,试验钢的组织只发生了回复再结晶,组织由铁素体、珠光体和碳化物组成.当退火温度>800℃,铁素体组织发生了奥氏体化,冷却后形成了贝氏体.当Cr含量(质量分数)提高至4.5%,试验钢的
通过端淬试验测定了20Cr、20CrMo和20CrNiMo钢的淬透性曲线,分析了合金元素对淬透性的影响.利用Abaqus软件和Maynier组织预测模型,对3种成分钢的淬透性曲线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20Cr、20CrMo和20CrNiMo 3种齿轮钢的淬透性依次降低;试验测定值与模拟计算值基本吻合,表明此种方法可以用来预测齿轮钢的淬透性曲线.
通过喷射淬火试验,研究了在高温铝合金表面进行水射流淬火、喷雾淬火和高速空气淬火的热交换过程,并对这3种在线淬火界面的热流密度(q)和传热系数(h)进行了反分析求解,重点探究了试样表面介质流量密度(qs)对界面热交换率的影响规律及其机理.结果表明,随qs增大,喷射淬火界面热交换率先增大后减小,即存在一个临界qs,此时临界热流密度(qc)取得最大值.当qs小于其临界值时,喷射淬火界面热交换率随qs增大而增大;当qs大于临界值时,随qs继续增大,喷射淬火界面热交换率反而减小.喷雾淬火的单位体积冷却介质最大吸热量
通过对因瓦合金铸锭进行均匀化退火处理,探究退火处理对铸锭组织、热力学性能以及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退火处理后,因瓦合金的铸态组织发生改变,成分偏析得到改善,室温冲击性能提升了约7倍;高温下变形抗力降低,高温热塑性得到改善,高温脆性区间下降,热加工的温度窗口变大,这有利于提高因瓦合金的热加工效率和成材率.
为了优化G115钢大型铸件正火及回火热处理制度,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了正火和回火热处理工艺对铸件温度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火过程中,铸件下端边缘处温度最高且升温速率最快,距上端约1/4处内表面温度最低,且升温速率最慢.在回火过程中,铸件的温度变化规律与正火过程相似.铸件下端边缘处在目标温度下的保温时间最长,上端约1/4截面厚度中心处的保温时间最短.结合加热速率、温差、加热效率及生产成本,正火优选工艺②,回火优选工艺③.采用优化后的热处理工艺所生产G115钢铸件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均匀且明显高于CB2
利用有限元通用分析软件,模拟了大型焊接结构件焊后热处理前后构件的畸变分布.结果表明,焊态下结构件的最大畸变主要集中在中分面法兰处.通过模拟构件的总体畸变和结构法兰处的畸变分布,分析得出经过650℃保温6 h焊后热处理后,构件的总体畸变较小,且结构法兰处的畸变分布和焊后畸变分布呈较好的镜像对称性,可以有效改善焊后畸变,并有利于构件的尺寸稳定性.
Additive manufacturing (AM) is a rapid prototyping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idea of discrete accumulation which offers an advantage of economically fabricating a component with complex geometries in a rapid design-to-manufacture cycle.However,various inter
H13钢试样经真空热处理后,分别对其进行渗氮和碳氮硫共渗处理,然后浸入700℃高温熔融铝液中进行腐蚀试验,并对腐蚀前后试样的截面组织形貌、质量损失及相成分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渗氮试样与碳氮硫共渗试样的渗层界面结合方式相似,渗层光滑致密,与基体分界较为平整.碳氮硫共渗试样的表面化合物区存在Fe3 N、Fe2 N、FeS、Fe3 C相,其中FeS相是典型的密排六方晶体结构,且硬度较高;渗氮试样表面化合物区存在Fe3 N、Fe2 N相,渗层的表面硬度高于碳氮硫共渗试样.在相同的腐蚀条件下,真空热处理试样的
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下汽车发动机气阀用节镍型高温合金的微观组织、硬度及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900~1100℃固溶温度范围内,该材料的晶粒尺寸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硬度逐渐降低,1050℃后晶粒长大明显、急剧粗化,固溶温度宜选择为1000~1050℃,以保证主要强化相必要的析出条件且具有适宜的晶粒度;在700~760℃时效温度范围内,该材料的强度随时效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但韧塑性逐渐降低.当固溶时效工艺为1020℃ ×30 min固溶(水冷)+720℃ ×4 h时效(空冷)时,该节镍型高温合金可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