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日常教学中,学习活动中预习环节常常被学生和教师忽略。因此,我们有必要及时提出预习环节对教与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从教师和学生双方面来谈一谈如何有效地实施预习活动,从而与当前的大背景相结合,提高英语课堂的效率。
关键词: 预习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
牛津版的高中教材每个单元分为七个板块,听说读写都具有了,而且每个板块内容都能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教材贴近学生实际,按道理,学生只要课前做了一些预习工作,课堂效率就会很高,就能轻易的完成每个板块的任务。但调查发现,在英语教学中却并非如此。拿阅读来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向来是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编者安排了大量的阅读材料,各种阅读教材题材新颖,有时代气息,贴近现实生活。有一段时间笔者曾认为,学生对阅读课一定会很感兴趣。可是在教学实际中,笔者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很多学生对阅读课索然无味,只是对老师所展示的PPT课件上的图片感兴趣,阅读速度低下,敷衍着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整个一节课,似乎刚刚能够完成对课文的表层理解,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对课文的深层理解和拓展。即使老师提出了一些延伸或拓展的问题,学生也几乎没有时间来思考和回答,往往就是短短的几句话就结束回答。一节课下来,匆匆忙忙,老师和学生都觉得有点索然无味,大部分的学生学完课文后对课文几乎没什么印象。英语阅读课尚且如此不感兴趣,更别说本来就有些枯燥的语法课了,课堂上没精打采的听着老师讲的语法规律的条条杠杠,好像听的清楚了,笔记也记好了,可是做题却一窍不通了,稍微有个弯就拐不过来了。其它板块也是如此,该学生说的结果就变成了老师说的,该学生主动做的就变成被动做了,怎么能达成每节课的目标,何来的高效课堂之说啊!
而这一切急需有效的课前预习来改变,来实现英语课堂的高效。而好多教师和学生对课前的有效预习的认识不够充分。
二、目前师生对预习的共性认识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許多英语教师已经将提高英语课堂效率的目光投向了学生,他们已经意识到预习是英语高效课堂的一个前提和保证。然而对于如何进行预习,还存在着许多盲点和误区。有的老师认为,预习就是课前让学生把新课看看,生字词查查,了解了解课文就行了;有的老师认为,预习不预习的无所谓,反正课堂上要处理这些问题,所以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就显得很随意,没有针对第二天课堂的教学任务及目标精心设计预习作业,课堂上也基本不检查预习部分的作业。结果造成有的同学误认为英语预习作业就相当于没留作业,还有的同学误认为英语预习作业就是背背单词,读读课文等。
下面是笔者在学生中进行的关于预习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对于课前预习,学生和老师都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
对预习的作用认识不足。在回答:“你有课前预习这个习惯吗?你认为课前预习很重要,对你有很大的作用吗?”这个问题的时候,有50%的学生认为预习和不预习没有什么两样。2. 缺乏正确有效的预习方法。在回答:“你一般会做什么样的预习工作?”这个问题的时候,45%的学生选择了读一遍课文,了解大意,55%的学生则是读课文,查出生词的读音,意义,标注于课文上。3. 10%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够布置比较有趣的预习作业。在回答“对于预习作业,你有好的建议给老师吗?”这个问题的时候,90%的学生没有什么建议,10%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够布置比较有趣的预习作业。
根据调查,我们可以认识到,学生对预习这个环节很不重视,而教师为了省事,也不重视预习环节,或者虽有预习环节,但是流于形式,或指导不够明确,明了,或从不检测或分析。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课前不预习,上课时漫无目的,老师讲什么,他们就记什么,机械,索然无味地被动学习,长期下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的效率自然低下,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
如何实现英语学科的课前有效预习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笔者通过对学生预习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解决方案,目的是提高英语课堂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首先,什么是预习
所谓课前预习,就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学生预先自主学习。通过预习学生独自弄懂了一些学习内容,从而发现自己的理解和不理解之处,这样上课时就会听课,有重点,紧跟老师的节奏,再经过课上的积极思考,理解更深刻。课前预习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将要学习的新内容,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而且可以回顾与新内容相关的已学过的旧知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次,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是培养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途径。《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使教学活动要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所有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是从自学能力开始的,每一节课的学习活动都应由预习开始,预习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件事。由此可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预习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一条途径。
预习是提高课堂学习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之一。著名课改专家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由此可见,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因此,“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是困惑着教师的一大问题。在课堂的教学中,要想实现“有效”,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注重课前的预习,同样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之一。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也就是预习。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它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有助于了解下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难点,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通过补缺,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从而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最后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再次,如何预习
英语教材内容多、难度大,教师如果能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同时,做好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在上课前就明确所要学习的内容,所要掌握的重点、难点和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将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学生方面来说,细心读文,小试练习。具体做法:1、将第二天的学习内容细读一遍,整体感知学习内容。2、借助标题、章节、段落、附录及学案、工具书确定本节课的知识点系列。3、了解知识点的含义,尝试预学案上的预习作业和教材后的练习。试做概括性问题、相关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题(C类题);力争解决细小问题(课本范例)、相关知识点及其相互關系的初步能力题(B类题);根据个人情况选做较难问题(实际运用)、相关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能力题(A类题)4、做好预习笔记,记录学习成果和困惑点。
从教师方面来说,要求明确,安排合理。让我们谈一谈具体做法:
1、有预习时间。周日到周五的第一、第二晚自习及学校安排的其它时间为当然的预习时间。2、有预习内容。(1)设计恰当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完成思考题。(2)尝试学案或课后练习。(3)整体感知学习内容,完成指定的作业。(4)梳理知识体系等。3、有预习要求。一是时间上的要求,在什么时间内完成;二是任务上的要求,哪些同学完成哪些任务;三是方式上的要求,以什么样的方式完成。
4、有检查与评价。在学生预习期间,有辅导任务的老师及时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给予积极的评价;没有辅导任务的老师要抽时间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积极的评价。5、有记录。一要记录学生预习中的难点与困惑点,以此作为二次备课、课堂教学要突破的重点之一;二要记录被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以此作为学情掌握的依据。
“课前预习”作为学习过程的起始阶段,在提高学习效率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教学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师生之间的配合就会更加协调、默契。学生因为有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就容易对教师的提问、要求作出快速、敏捷的反应,使课堂教学顺利而高效地进行。反之,教师将浪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新课的导入和介绍,也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实践得出,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
关键词: 预习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
牛津版的高中教材每个单元分为七个板块,听说读写都具有了,而且每个板块内容都能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教材贴近学生实际,按道理,学生只要课前做了一些预习工作,课堂效率就会很高,就能轻易的完成每个板块的任务。但调查发现,在英语教学中却并非如此。拿阅读来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向来是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编者安排了大量的阅读材料,各种阅读教材题材新颖,有时代气息,贴近现实生活。有一段时间笔者曾认为,学生对阅读课一定会很感兴趣。可是在教学实际中,笔者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很多学生对阅读课索然无味,只是对老师所展示的PPT课件上的图片感兴趣,阅读速度低下,敷衍着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整个一节课,似乎刚刚能够完成对课文的表层理解,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对课文的深层理解和拓展。即使老师提出了一些延伸或拓展的问题,学生也几乎没有时间来思考和回答,往往就是短短的几句话就结束回答。一节课下来,匆匆忙忙,老师和学生都觉得有点索然无味,大部分的学生学完课文后对课文几乎没什么印象。英语阅读课尚且如此不感兴趣,更别说本来就有些枯燥的语法课了,课堂上没精打采的听着老师讲的语法规律的条条杠杠,好像听的清楚了,笔记也记好了,可是做题却一窍不通了,稍微有个弯就拐不过来了。其它板块也是如此,该学生说的结果就变成了老师说的,该学生主动做的就变成被动做了,怎么能达成每节课的目标,何来的高效课堂之说啊!
而这一切急需有效的课前预习来改变,来实现英语课堂的高效。而好多教师和学生对课前的有效预习的认识不够充分。
二、目前师生对预习的共性认识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許多英语教师已经将提高英语课堂效率的目光投向了学生,他们已经意识到预习是英语高效课堂的一个前提和保证。然而对于如何进行预习,还存在着许多盲点和误区。有的老师认为,预习就是课前让学生把新课看看,生字词查查,了解了解课文就行了;有的老师认为,预习不预习的无所谓,反正课堂上要处理这些问题,所以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就显得很随意,没有针对第二天课堂的教学任务及目标精心设计预习作业,课堂上也基本不检查预习部分的作业。结果造成有的同学误认为英语预习作业就相当于没留作业,还有的同学误认为英语预习作业就是背背单词,读读课文等。
下面是笔者在学生中进行的关于预习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对于课前预习,学生和老师都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
对预习的作用认识不足。在回答:“你有课前预习这个习惯吗?你认为课前预习很重要,对你有很大的作用吗?”这个问题的时候,有50%的学生认为预习和不预习没有什么两样。2. 缺乏正确有效的预习方法。在回答:“你一般会做什么样的预习工作?”这个问题的时候,45%的学生选择了读一遍课文,了解大意,55%的学生则是读课文,查出生词的读音,意义,标注于课文上。3. 10%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够布置比较有趣的预习作业。在回答“对于预习作业,你有好的建议给老师吗?”这个问题的时候,90%的学生没有什么建议,10%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够布置比较有趣的预习作业。
根据调查,我们可以认识到,学生对预习这个环节很不重视,而教师为了省事,也不重视预习环节,或者虽有预习环节,但是流于形式,或指导不够明确,明了,或从不检测或分析。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课前不预习,上课时漫无目的,老师讲什么,他们就记什么,机械,索然无味地被动学习,长期下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的效率自然低下,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
如何实现英语学科的课前有效预习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笔者通过对学生预习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解决方案,目的是提高英语课堂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首先,什么是预习
所谓课前预习,就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学生预先自主学习。通过预习学生独自弄懂了一些学习内容,从而发现自己的理解和不理解之处,这样上课时就会听课,有重点,紧跟老师的节奏,再经过课上的积极思考,理解更深刻。课前预习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将要学习的新内容,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而且可以回顾与新内容相关的已学过的旧知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次,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是培养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途径。《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使教学活动要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所有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是从自学能力开始的,每一节课的学习活动都应由预习开始,预习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件事。由此可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预习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一条途径。
预习是提高课堂学习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之一。著名课改专家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由此可见,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因此,“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是困惑着教师的一大问题。在课堂的教学中,要想实现“有效”,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注重课前的预习,同样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之一。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也就是预习。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它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有助于了解下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难点,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通过补缺,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从而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最后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再次,如何预习
英语教材内容多、难度大,教师如果能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同时,做好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在上课前就明确所要学习的内容,所要掌握的重点、难点和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将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学生方面来说,细心读文,小试练习。具体做法:1、将第二天的学习内容细读一遍,整体感知学习内容。2、借助标题、章节、段落、附录及学案、工具书确定本节课的知识点系列。3、了解知识点的含义,尝试预学案上的预习作业和教材后的练习。试做概括性问题、相关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题(C类题);力争解决细小问题(课本范例)、相关知识点及其相互關系的初步能力题(B类题);根据个人情况选做较难问题(实际运用)、相关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能力题(A类题)4、做好预习笔记,记录学习成果和困惑点。
从教师方面来说,要求明确,安排合理。让我们谈一谈具体做法:
1、有预习时间。周日到周五的第一、第二晚自习及学校安排的其它时间为当然的预习时间。2、有预习内容。(1)设计恰当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完成思考题。(2)尝试学案或课后练习。(3)整体感知学习内容,完成指定的作业。(4)梳理知识体系等。3、有预习要求。一是时间上的要求,在什么时间内完成;二是任务上的要求,哪些同学完成哪些任务;三是方式上的要求,以什么样的方式完成。
4、有检查与评价。在学生预习期间,有辅导任务的老师及时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给予积极的评价;没有辅导任务的老师要抽时间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积极的评价。5、有记录。一要记录学生预习中的难点与困惑点,以此作为二次备课、课堂教学要突破的重点之一;二要记录被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以此作为学情掌握的依据。
“课前预习”作为学习过程的起始阶段,在提高学习效率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教学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师生之间的配合就会更加协调、默契。学生因为有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就容易对教师的提问、要求作出快速、敏捷的反应,使课堂教学顺利而高效地进行。反之,教师将浪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新课的导入和介绍,也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实践得出,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