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选取全国农运会为研究对象,通过纵向和横向的多方比较,分析我国在农村体育发展中取得的成绩,为今后的继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运会; 多元化; 农村体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9)06-0033-02
2008年11月1日,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在福建泉州圆满落下帷幕,本届运动会规模之大、设施之全、参赛人数之多都使之成为历届农运会之最。在竞赛项目的设置上也体现了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人性化、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趣味性和观赏性相结合等特点,是我国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一次胜利。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定期举办农村居民运动会的国家。自1988年开始,我国已经成功举办了六次全国农民运动会,通过六次盛会的变迁,可以看出国家在关注农村建设、农民生活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不仅加大对农村体育文化事业的投资比重,同时增加对农村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和保护力度,农村体育发展形成一种公平开放、以人为本、多元化的模式。通过历届农运会在相关制度和规则上的嬗变,我们可以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为今后农村体育工作在基层的进一步深入展开提供参考。
一、政府政策主导力度加强和农村居民丰富文化生活需求增加相结合
1995年6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法》及与之相辅的一系列制度,并且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要求,要求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拨款力度,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灵活性、创造性的推动农村体育运动。2002年《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的颁布进一步为我国农村体育工作的进展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法律法规依据。去年8月,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这次盛会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开展和体育工作总体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一次非常宝贵的机会。在政府政策、舆论导向、群众参与的共同作用下。全国上下掀起一股体育热。一方面,政府继续加大了对体育投资的力度,逐步增设农村体育建设专项基金,在国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指导思想宏观调控下,在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大力推动下,目前我国农村群众体育工作得到了有计划、有步骤、有规模的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在国家惠农政策的助推下,农村居民收入逐年提高,在物质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亟待丰富。而且,由于农业产量和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农村居民有了多余的时间和财富,这就为他们进行体育休闲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经济状况的改善使农民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多,国家加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宣传,长期在农民头脑中的许多固有认识得到扭转。以前,在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影响下,许多农村居民认为“劳动就是体育运动”,还有一些农村居民把不生病等同于健康,认为只要不生病不吃药就没有必要进行体育活动。现在农民认识到家庭富裕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增强体质保持健康。同时也能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和奥运、农运会的推广,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新概念被深入到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中,农民群众认识到机械单一的体力劳动不同于复杂多维的体育锻炼,存在千年的对体育运动的偏见得到扭转。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和进行体育健身的意识都超过以往,这次在泉州举行的农运会在农运会历史上规模最大,参赛人数也是历届最多的。本届农运会还出现了很多革新。运动员资格审查打破了过去的硬门槛,凡是居住在乡镇以下的16岁以上居民均可报名参赛。这种为了适应建设和谐社会要求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趋势而采取的新举措,吸引了更多人参与其中,扩大了农运会的影响范围,从侧面推动了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此外,国家还将开展农村体育事业与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借农运会的东风招商引资,在历届农运会期间举办了多种商贸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大批资金。
二、结合国情、发扬传统
毋庸置疑,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我国至今保存许多传统节庆活动。如每年端午节到来时,南方大部分地区都会举行赛龙舟活动,这项活动最初是源于对屈原的悼念,后来又加入竞赛的概念。而到了春节,大江南北都会有舞龙舞狮的活动,人们希望借助龙腾狮舞的勃勃生气为来年的生活搏一个好彩头。农闲时节,北方地区就会有许多群众加入到扭秧歌的队伍中,等待在赶庙会时一显身手。龙舟、健身秧歌、舞龙舞狮这些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观赏性的活动,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又预示了来年风调雨顺的吉照。从第五届农运会开始,这些具有表演性质的项目也被吸收进来。这些观赏性强的项目,可以达到活跃赛场气氛、促进感情交流的效果,通过比赛,实现运动员和观众的互动、城市和农村的互动,推动了城乡文化融合。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体育项目,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些民族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的独特魅力,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农运会在这些方面已取得许多宝贵的经验。蒙古式摔跤是一个被全运会取消。却在农运会得以一直保存的项目。在第六届农运会上,组委会在比赛的设置上又有了新的突破,搏克比赛选手全都身着蒙古族传统服装参赛,而冠军得主不仅可以得到一枚奖牌,还可以得到一峰白骆驼、一顶精美的蒙古族帽子和一条哈达。这些在蒙古族看来是荣耀和财富象征的奖品,让搏克冠军心满意足,也让普通观众体会到民族风情的魅力。
通过农运会对这些集民族特色、区域特色、传统特色于一体的比赛项目的设立,这些原本只在少数民族内部传承的活动,逐渐向全国人民推广,一方面便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促进民族大融合,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持少数民族自有项目的独特性,同时也丰富了农村居民的业余生活。因此,农运会所做的这些突破既继承了浓郁的民族文化特点。又提高了比赛项目的观赏性、趣味性和娱乐性,这基于对我国国情的深入调研,对基层文化的深刻理解,是在农村体育事业的推广中值得借鉴的经验。
三、以人为本。体育活动定义宽泛、形式灵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70%,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就必须首先关注农村居民的需求,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由于我国现存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农村体育事业确实存在硬件设施不齐全,部分农村居民存在参与意识不充足等问题,这就要求在推动农村体育运动事业发展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同时,尽管我国农村体育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落后状态,硬件设施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但是勤劳质朴的农村居民群众还是通过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法发明发现了许多适于开展的、有中国农村特色的活动。因此,在开展全民体育运动过程中,要遵循“亲民、便民、利民”原则,植根于农村。立足于易于开展、易于推广的体育运动。农村体育活动不同于竞技体育运动,在基层工作中应该避免大而空的论调和不切实际的规划。而那些来自民间。由群众自发兴起并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活动自然就会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被逐步吸收进农运会的项目中,取代了原有的与农业生产生活存在一定距离的比赛项目。第一届农运会设置的足球、射击等项目,由于在人员、场地等方面的要求较高,不适宜在农村开展,在第二届农运会时就被取消。到第五届农运会又取消了原有的男女跳远、男女铅球等奥运会项目,增设了钓鱼、集体奔小康接力赛、原地抛掷秧苗赛、抗洪搬沙包赛、抗旱提水保苗赛跑、插秧赛等项目。而这些项目与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能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对活动器材、活动场地和参与人数也都没有过多要求,便于在田间地头开展。通过许多极具中国特色的比赛形式,选手们展示了自己,重温了昔日乡情,比赛的意义已经超过了胜负本身,这些项目能够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就是必然的了。
[关键词]农运会; 多元化; 农村体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9)06-0033-02
2008年11月1日,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在福建泉州圆满落下帷幕,本届运动会规模之大、设施之全、参赛人数之多都使之成为历届农运会之最。在竞赛项目的设置上也体现了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人性化、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趣味性和观赏性相结合等特点,是我国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一次胜利。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定期举办农村居民运动会的国家。自1988年开始,我国已经成功举办了六次全国农民运动会,通过六次盛会的变迁,可以看出国家在关注农村建设、农民生活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不仅加大对农村体育文化事业的投资比重,同时增加对农村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和保护力度,农村体育发展形成一种公平开放、以人为本、多元化的模式。通过历届农运会在相关制度和规则上的嬗变,我们可以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为今后农村体育工作在基层的进一步深入展开提供参考。
一、政府政策主导力度加强和农村居民丰富文化生活需求增加相结合
1995年6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法》及与之相辅的一系列制度,并且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要求,要求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拨款力度,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灵活性、创造性的推动农村体育运动。2002年《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的颁布进一步为我国农村体育工作的进展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法律法规依据。去年8月,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这次盛会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开展和体育工作总体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一次非常宝贵的机会。在政府政策、舆论导向、群众参与的共同作用下。全国上下掀起一股体育热。一方面,政府继续加大了对体育投资的力度,逐步增设农村体育建设专项基金,在国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指导思想宏观调控下,在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大力推动下,目前我国农村群众体育工作得到了有计划、有步骤、有规模的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在国家惠农政策的助推下,农村居民收入逐年提高,在物质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亟待丰富。而且,由于农业产量和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农村居民有了多余的时间和财富,这就为他们进行体育休闲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经济状况的改善使农民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多,国家加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宣传,长期在农民头脑中的许多固有认识得到扭转。以前,在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影响下,许多农村居民认为“劳动就是体育运动”,还有一些农村居民把不生病等同于健康,认为只要不生病不吃药就没有必要进行体育活动。现在农民认识到家庭富裕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增强体质保持健康。同时也能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和奥运、农运会的推广,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新概念被深入到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中,农民群众认识到机械单一的体力劳动不同于复杂多维的体育锻炼,存在千年的对体育运动的偏见得到扭转。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和进行体育健身的意识都超过以往,这次在泉州举行的农运会在农运会历史上规模最大,参赛人数也是历届最多的。本届农运会还出现了很多革新。运动员资格审查打破了过去的硬门槛,凡是居住在乡镇以下的16岁以上居民均可报名参赛。这种为了适应建设和谐社会要求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趋势而采取的新举措,吸引了更多人参与其中,扩大了农运会的影响范围,从侧面推动了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此外,国家还将开展农村体育事业与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借农运会的东风招商引资,在历届农运会期间举办了多种商贸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大批资金。
二、结合国情、发扬传统
毋庸置疑,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我国至今保存许多传统节庆活动。如每年端午节到来时,南方大部分地区都会举行赛龙舟活动,这项活动最初是源于对屈原的悼念,后来又加入竞赛的概念。而到了春节,大江南北都会有舞龙舞狮的活动,人们希望借助龙腾狮舞的勃勃生气为来年的生活搏一个好彩头。农闲时节,北方地区就会有许多群众加入到扭秧歌的队伍中,等待在赶庙会时一显身手。龙舟、健身秧歌、舞龙舞狮这些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观赏性的活动,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又预示了来年风调雨顺的吉照。从第五届农运会开始,这些具有表演性质的项目也被吸收进来。这些观赏性强的项目,可以达到活跃赛场气氛、促进感情交流的效果,通过比赛,实现运动员和观众的互动、城市和农村的互动,推动了城乡文化融合。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体育项目,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些民族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的独特魅力,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农运会在这些方面已取得许多宝贵的经验。蒙古式摔跤是一个被全运会取消。却在农运会得以一直保存的项目。在第六届农运会上,组委会在比赛的设置上又有了新的突破,搏克比赛选手全都身着蒙古族传统服装参赛,而冠军得主不仅可以得到一枚奖牌,还可以得到一峰白骆驼、一顶精美的蒙古族帽子和一条哈达。这些在蒙古族看来是荣耀和财富象征的奖品,让搏克冠军心满意足,也让普通观众体会到民族风情的魅力。
通过农运会对这些集民族特色、区域特色、传统特色于一体的比赛项目的设立,这些原本只在少数民族内部传承的活动,逐渐向全国人民推广,一方面便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促进民族大融合,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持少数民族自有项目的独特性,同时也丰富了农村居民的业余生活。因此,农运会所做的这些突破既继承了浓郁的民族文化特点。又提高了比赛项目的观赏性、趣味性和娱乐性,这基于对我国国情的深入调研,对基层文化的深刻理解,是在农村体育事业的推广中值得借鉴的经验。
三、以人为本。体育活动定义宽泛、形式灵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70%,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就必须首先关注农村居民的需求,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由于我国现存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农村体育事业确实存在硬件设施不齐全,部分农村居民存在参与意识不充足等问题,这就要求在推动农村体育运动事业发展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同时,尽管我国农村体育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落后状态,硬件设施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但是勤劳质朴的农村居民群众还是通过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法发明发现了许多适于开展的、有中国农村特色的活动。因此,在开展全民体育运动过程中,要遵循“亲民、便民、利民”原则,植根于农村。立足于易于开展、易于推广的体育运动。农村体育活动不同于竞技体育运动,在基层工作中应该避免大而空的论调和不切实际的规划。而那些来自民间。由群众自发兴起并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活动自然就会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被逐步吸收进农运会的项目中,取代了原有的与农业生产生活存在一定距离的比赛项目。第一届农运会设置的足球、射击等项目,由于在人员、场地等方面的要求较高,不适宜在农村开展,在第二届农运会时就被取消。到第五届农运会又取消了原有的男女跳远、男女铅球等奥运会项目,增设了钓鱼、集体奔小康接力赛、原地抛掷秧苗赛、抗洪搬沙包赛、抗旱提水保苗赛跑、插秧赛等项目。而这些项目与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能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对活动器材、活动场地和参与人数也都没有过多要求,便于在田间地头开展。通过许多极具中国特色的比赛形式,选手们展示了自己,重温了昔日乡情,比赛的意义已经超过了胜负本身,这些项目能够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就是必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