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程标准》下。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如何参与课改后的教学过程,这是一线教师多年探索的一项课题。
在对《课程标准》的研究和日常教学反思的基础上,我认为教师的角色定位应首先着眼于三个关键词;“展现知识”、“挖掘能力”、“评估效果”。
历史现象具有不可重复的特性,历史研究的内容往往是历史现象的再现,而历史教材是对过去的人与事进行再现的良性依据。但偏重于文字叙述的旧教材使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过于理性化,学生缺少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加上许多地区的初中历史教学不能正常开展,学生本来就缺少历史的感性认识储备。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将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这就使学生无法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如果能将最接近本源的历史和最鲜活的历史展现出来,将极大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形成历史学习的内驱力。
作为展现者必须从新课标的理念入手,选择教学内容。新课标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有如下要求:“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总结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因此作为历史教师,首先就是学生历史感知对象的筛选者,其次是在新课标的课程目标下,历史教学内容编排者,将逢合学生实际的材料,在把握好新课标的模块主题基础上,找准学生主体研究的切入点,以学生为本进行合理编排,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
“展现者”的角色定位,更要求教师将教学的设计思路拓展,走出传统教学的以讲为主的模式。让学生进入多彩的历史世界,以丰富的历史载体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兴趣,通过台理的展现引导学生形成历史的理性思维。
在传统教学实践中,教师总认为学生无法认识历史,人为地削弱学生认识历史的感性行为,直接将结论抛给学生,漠视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平行成长轨迹,灌输式教学模式只会扼杀学生个性。使学生能力发展停滞。
那么要成为一个“挖掘者”,首先要对学生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即要通过一定时间,或是相当阶段的交流后,把握学生的兴趣方向和能力差异,再进行小差别归类。这是新课标下,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的趋势。不可否认,做到理性认识学情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特别是大班制的班级,更是困难重重。历史教师探索出了许多有效的模式,如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进行一些口头或问卷形式的调查等等。其次,要放下师道尊严,将自己作为学生的平视者,作为学生的交流者,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解困者,让自己成为学生的信任者,只有如此,方能走进学生中去,才能有机会全方位的认识学生,把握学情。其三,大班教学下,实施因个体施教是极其困难的,但教师应尽量地进行小差别分层教育。所谓分层不是考分分层,而是能力分层,因为就历史学科而言,即使总分第一名者,兴许也是历史某方面认知能力缺失者。作为挖掘者,必须以学生为本,从学情出发把握好课题研究小组的分组,通过课程的“挖掘”蜜现能力的分层。作为“挖掘者”,就必须打破原先满足于各好课,上好课的教师心理定位,就必须从狭义课堂教学中走出来。其四,要从关注结果向关注过程转变,作为挖掘者,要在过程的实质和结果的表象中指导学生完成能力的提升。
新课标下,评价体系必须重新构建,必须适应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由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以学生为本位,确立起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体系。老师必须以新课标的评价三个维度为框架,突破传统、呆板的评价思维,形成新的评价体系。必须从“终审者”的角色走出来,将眼光从结果这一点拓展为过程一条线,进而拓展为能力培养的一个面,而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以“评估者”的角色出现的。
所谓“评估者”,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学习准备。在新的模块知识或研究课题进行前,评估学生的准备情况,不仅可确保课堂流程的畅通,更可培养学生收集史料和初步解析史料的能力。评估中,手段可多样化,即可以通过传统的口头、问卷的交流,也可通过备小教案,制作小课件等手段。其次,应考虑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境。探究性学习并非放羊式学习,教师应在充分备课即备教材、备学情的基础上,评估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挫折,不能简单的否定,要让学生参与评估过程,在评估中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其三,应考虑学生对知识运用过程中的障碍。新课标注重过程不等于放弃对结果的追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中极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通过正确的途径评估学生学习过程中、过程后出现的知识运用障碍,并共同寻找越过障碍的正确途径。其四,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所选择方法的得失,要分层次评估该生历史学习是否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要让学生在你的评估中,探寻研究历史的正确方法和准确途径,从而促使历史教与学,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其五,要关注学生的探究成果。在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过程中,可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可回顾整个历史学习过程,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当然,考试改革必须跟进。
在对《课程标准》的研究和日常教学反思的基础上,我认为教师的角色定位应首先着眼于三个关键词;“展现知识”、“挖掘能力”、“评估效果”。
历史现象具有不可重复的特性,历史研究的内容往往是历史现象的再现,而历史教材是对过去的人与事进行再现的良性依据。但偏重于文字叙述的旧教材使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过于理性化,学生缺少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加上许多地区的初中历史教学不能正常开展,学生本来就缺少历史的感性认识储备。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将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这就使学生无法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如果能将最接近本源的历史和最鲜活的历史展现出来,将极大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形成历史学习的内驱力。
作为展现者必须从新课标的理念入手,选择教学内容。新课标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有如下要求:“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总结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因此作为历史教师,首先就是学生历史感知对象的筛选者,其次是在新课标的课程目标下,历史教学内容编排者,将逢合学生实际的材料,在把握好新课标的模块主题基础上,找准学生主体研究的切入点,以学生为本进行合理编排,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
“展现者”的角色定位,更要求教师将教学的设计思路拓展,走出传统教学的以讲为主的模式。让学生进入多彩的历史世界,以丰富的历史载体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兴趣,通过台理的展现引导学生形成历史的理性思维。
在传统教学实践中,教师总认为学生无法认识历史,人为地削弱学生认识历史的感性行为,直接将结论抛给学生,漠视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平行成长轨迹,灌输式教学模式只会扼杀学生个性。使学生能力发展停滞。
那么要成为一个“挖掘者”,首先要对学生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即要通过一定时间,或是相当阶段的交流后,把握学生的兴趣方向和能力差异,再进行小差别归类。这是新课标下,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的趋势。不可否认,做到理性认识学情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特别是大班制的班级,更是困难重重。历史教师探索出了许多有效的模式,如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进行一些口头或问卷形式的调查等等。其次,要放下师道尊严,将自己作为学生的平视者,作为学生的交流者,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解困者,让自己成为学生的信任者,只有如此,方能走进学生中去,才能有机会全方位的认识学生,把握学情。其三,大班教学下,实施因个体施教是极其困难的,但教师应尽量地进行小差别分层教育。所谓分层不是考分分层,而是能力分层,因为就历史学科而言,即使总分第一名者,兴许也是历史某方面认知能力缺失者。作为挖掘者,必须以学生为本,从学情出发把握好课题研究小组的分组,通过课程的“挖掘”蜜现能力的分层。作为“挖掘者”,就必须打破原先满足于各好课,上好课的教师心理定位,就必须从狭义课堂教学中走出来。其四,要从关注结果向关注过程转变,作为挖掘者,要在过程的实质和结果的表象中指导学生完成能力的提升。
新课标下,评价体系必须重新构建,必须适应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由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以学生为本位,确立起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体系。老师必须以新课标的评价三个维度为框架,突破传统、呆板的评价思维,形成新的评价体系。必须从“终审者”的角色走出来,将眼光从结果这一点拓展为过程一条线,进而拓展为能力培养的一个面,而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以“评估者”的角色出现的。
所谓“评估者”,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学习准备。在新的模块知识或研究课题进行前,评估学生的准备情况,不仅可确保课堂流程的畅通,更可培养学生收集史料和初步解析史料的能力。评估中,手段可多样化,即可以通过传统的口头、问卷的交流,也可通过备小教案,制作小课件等手段。其次,应考虑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境。探究性学习并非放羊式学习,教师应在充分备课即备教材、备学情的基础上,评估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挫折,不能简单的否定,要让学生参与评估过程,在评估中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其三,应考虑学生对知识运用过程中的障碍。新课标注重过程不等于放弃对结果的追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中极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通过正确的途径评估学生学习过程中、过程后出现的知识运用障碍,并共同寻找越过障碍的正确途径。其四,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所选择方法的得失,要分层次评估该生历史学习是否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要让学生在你的评估中,探寻研究历史的正确方法和准确途径,从而促使历史教与学,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其五,要关注学生的探究成果。在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过程中,可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可回顾整个历史学习过程,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当然,考试改革必须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