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dl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质量,完成“互联网 教育”的历史使命,需要完成教学资源的“聚”与“变”,需要解决以用户为中心的问题、资源聚合的问题和社交化人际关系的构建问题。本文分析了学校教学资源的现状,并阐述了聚合理念下的教学资源裂变传播。
  关键词:互联网 ;资源聚合;裂变传播;学习社区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06-0077-04
  引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实施“互联网 ”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何为“互联网 ”?通俗地说,“互联网 ”就是“互联网 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1]
  “互联网 ”与教育的结合,其中关键的一点是互联网与教学资源的结合。以学校为中心的优质课程资源建设从精品课程项目启动开始,持续专注了很多年,已建成了一大批以国家级、省级为代表的精品课程和优质资源共享课资源。这种基于课程的资源组织形式虽然结构完整、内容详实,但是也在另一个层面上造成了学习资源的封闭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与共享。”这一方面指明了实现教育公平与均衡化发展的路径,另一方面也规划了实施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方向。信息时代让伴随人类发展的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都插上了翅膀,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呈现在大家面前,学习变成了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面对席卷全球的开放课程和在线教育浪潮,我们必须提升以学校为单位的优质教学资源的组织形式和使用效率,提高学校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能力,必须重视技术的革新和运用现代传播理念来完成资源组织架构的重构。本文的研究重点是通过实践探究解决在“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学校教学资源的多方位整合,以及裂变传播下通过口碑式营销提升线上线下教学资源使用质量的方法。
  学校教学资源现状分析
  1.学校教学资源构成的复杂性
  学校要求教学资源的建设应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按照实际教学需要,以课程资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基本要求,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所以教学资源在整体上呈现出如下特点:
  (1)资源的层级多
  教学资源按照教学规范分为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两类。基本资源是指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如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过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拓展资源是指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
  (2)资源的格式多
  教学资源按照文件格式可分为:①文本,如教学文稿、案例、例题、作业、试卷等素材,采用TXT、DOC、DOCX、PDF、RTF、HTM、HTML、XML等格式。②演示文稿。采用PPT或PPTX格式。③教学录像。优先选用MP4格式,视频压缩采用H.264编码方式。④音频。采用WMA、MP3、MP4或其他流式音频格式。⑤动画。采用GIF、SWF(不低于Flash6.0)或SVG存储格式。⑥图形。采用GIF、PNG、JPG等格式。⑦网页型课件采用HTML5编码。并随着技术的演进还在不断推陈出新。
  (3)资源的来源多
  教学资源的建设可分为自建资源和共享资源。自建资源包括通过全自动录播系统记录产生的三分屏课件,通过摄像机和照相机记录的视频和照片,通过自己设计的案例、试题和试卷,合作共建的各种教学工具等。共享资源包括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里的多媒体库、文献、试题、虚拟软件平台和网络课程等数字资源。
  (4)资源的规范少
  由于建设责任主体数量惊人、项目出口众多、业务管理和技术管理脱节,导致教学资源在建设初期出现执行标准上的混乱,不仅格式很难统一,而且对象文件的属性也很混乱。资源的元数据,如资源名称、作者、作者所属单位、版权单位、所属学科门类、所属专业、知识点、简介等关键信息都有所缺失。
  (5)电子资源的专业对应性差
  在电子期刊、学位论文、考试培训为主的知识服务系统建设过程中,以本科学科教育为分类标准的众多数据库产品,极少能满足高职高专按专业分类的要求。同时在电子资源库选购的过程中,与专业学习的关联、服务教学的密切程度不够,与高职学生的能力水平、阅读志趣、知识背景也有不少差距。
  2.传统教学资源平台的使用情况
  (1)平台应用
  以我校为例,从2009年9月开始建设与教务系统开课计划相匹配的网络教学平台、专业与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研究型教学和资源库,通过计算机网页访问实现在线学习。目前,平台学生用户有21192人,教师用户有1538人,日均在线人数为50~80人,曾被访问过的课程有1485门。从一系列活跃课程、活跃教师、活跃学生的统计结果得出,课程被访问的次数受课程性质、选课学生人数以及课程开放范围的影响。
  (2)教学资源
  下图是2014—2015学年我校众多课程中,教学材料较为丰富的十门课程。以《财务管理》课程下的教学材料设计为例,教学资源的形式有动画、文本、PPT、在线资源等多种类型。材料的分类管理也可以有很多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目录的制定。   我校网络教学平台还包括答题讨论、课程问卷、教学邮箱、教学笔记、课程作业、试题试卷库与在线测试等多种教学活动,其中答疑讨论(即课程讨论区)和课程作业是我校教师使用相对较多的两个教学活动。
  3.学校传统教学资源平台管理现状
  在公共网络教学平台上,由于严格的教学计划安排,学生被对应进了指定的课程,唯一能自由选择的只有几门选修课程,可也仅以作业提交和答疑讨论为主。各专业教学资源平台众多,但是缺少统一的固定入口,这让初学者无处落脚。学生只有通过教师的授权,才能进入各个教学资源平台学习,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服务的公共平台基本没有。同时,很多资源平台的服务器和数据都没有交由学校信息资源部门统一管理,这造成了服务器的物理隔断和数据不通。图书馆类的电子资源也多采用IP段认证的方式进行,而没有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资源服务模式。
  聚合理念下的教学资源裂变传播
  要实现教育的“互联网 ”,完成教学资源的“聚”与“变”,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必须解决好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以用户为中心的问题;二是资源聚合的问题;三是人际关系的构建问题。
  1.以用户为中心的系统设计
  在传统的教育中,第一代教育以书本为核心,第二代教育以教材为核心,第三代教育以辅导和案例方式出现,如今的第四代教育,其本质就是以学生为核心。对于互联网教学应用而言,学生就是主要用户,必须以新一轮智慧校园建设为契机,基于Web3.0建立起以个人行为记录、分析为目标的数据采集、筛选和判断系统,完成学生的生活帮助、学习指导、知识推荐等智能化服务集成。
  2.教学资源的有效聚合
  云技术的成熟,使原来分散于各处的资源汇聚成为可能,我们需要通过资源聚合来提高资源的可访问性,以方便使用者便捷地完成资源的查阅、资源分享和经验共享,完成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现在很多网站已经提供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功能,它让每个参与其中的人既是知识的受益者,也是知识的贡献者。基于此,我们借鉴公共图书馆的思路,将校本资源中的文本、视音频、课件、照片、动画等资源进行了统一的元数据管理,搭建了全校性的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标准化集成与重组,同时也规范了校内自建资源属性,提出要按照文件类别、学科、专业、主题、年份、教师、专题、学院等类别进行信息标注。平台的接口按照标准建设开发,以满足后续各应用平台的调取。
  图书馆外购的电子资源作为学校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广度广、深度深,并以其专业性和灵活性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补充。为加强外购资源的引导和说明,我们在加强对应性现场培训的同时,将电子资源库进行分类汇编,完成学术搜索、论文、考试培训、数据分析、报刊、创新创业等大类划分。并联合情报数据挖掘公司开发一键式检索功能,帮助校内用户完成按照某一主题,包括涵盖文章、图片、视频、音频文件和关联网站等进行的校内外资源库所有数据的信息检索和陈列。
  3.师者与生者的关系重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以社交和分享为核心的应用异常火爆,网络社会人群逐步按照两个基准点自发性地聚合成群:一个是基于自然的社会关系的人际网络聚合;另一个是基于价值观或者兴趣点认同的群体聚合。打造一个开放的SNS网络环境,把教师和学生平等地放在一起,将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学院、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课堂、同一间寝室、同一个小组、同一个社团、吃饭的饭友、锻炼的同伴等相互关联,形成一种靠组织关系、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维系的人群聚集。国外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国内的微博、微信、足迹等应用,都是这一社会关系变化的具体应用。
  4.教学资源的裂变传播
  作为互联网学习的数字化载体,教学资源在传播过程中要发挥巨大的影响力,也应遵循裂变传播的特点。裂变传播的基础必须要有“圈子”的概念,上面我们提到的师生关系重构就是构建了一个开放自由的圈子,用户因兴趣爱好相近而聚合在一起,形成虚拟世界里的社区化结构,主要目的是进行某一领域或某一知识点的学习和交流。例如,A学生在社区参与了某一在线课程的学习,他的B、C、D三位好友同时接收到这一信息,其中B、D对A学生学习的课程感兴趣,也参加了该课程的学习,这条学习行为的信息就以裂变的方式传播到了B、D两位学生的关系网,这好比在平静的水面上玩打水漂游戏一样,瓦片一连漂几下,然后水波就以每一个落点为圆心,荡起一圈圈的涟漪,这就是典型的裂变传播模式。对于裂变传播形成的基础SNS虚拟学习社区,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认为它应该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平台,即“虚拟学习社区是基于计算机多种技术的新型远程教育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第二层是组织形式,即“虚拟学习社区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组织,不仅具有社会学属性,也具有人机系统的基本属性”。第三层是产物,即“虚拟学习社区是当代社会需求和科学技术及其学与教理论相结合的产物”。[2]安徽师范大学的张新明教授则认为虚拟学习社区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开放自由的交流环境,即“虚拟学习社区是在更加自由、开放的生态式学习环境上的由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共同构成的一个交互、协作的学习团队,他们通过沟通、交流获取知识,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第二层是共享机制,即“学习社区的所有成员具有共同的利益,他们在社区内通过共享信息、资源、思想、观念等来促进自身的学习和发展”。[3]基于这样的理论,我校的学习社区建设以实名制为基础,加装个人空间和课程学习两个引擎,用户基于共同选修课程、共同兴趣爱好、共同关注话题和人际关系的双重标准来建构网络空间关系,通过设好友、加关注、让收听用户在个人关系上建立渠道,形成“一对多”的传播格局,通过转发、评论、点赞、共享、投票、RSS订阅等方式让用户在教育资源等知识学习上有了简单便捷的操作平台。同时,我们在社区的建设中融入行政机构、班级、社团等组织概念,加强开放学习社区的管理和引导;在分层次管理审核的基础上,实现“点对面”的权威发布,解决了互动社区的舆情管理和自上而下的信息传播。以翻转课堂和多终端教育资源应用为代表的线上线下教学互动活动,为提升裂变传播下的教学资源效果提供了有利的补充。
  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如同阳光、空气、水与生命的关系一样,是学习知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载体。在“互联网 ”的背景下,教育不能简单地依靠设备创新和手段创新来适应并满足信息时代下的学生求知需求,更需要参与教育的人进行理念上的创新,只有用开放的思维和技术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并重组,才能在“互联网 教育”的事业中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互联网 ”激活更多信息能源[EB/OL].[2015-07-09].http://www.netofthings.cn/GuoNei/2015-07/5705.html.
  [2]沈欣忆,胡雯璟,Daniel Hickey.提升在线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效果的策略探究与有效性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5(2):21-28.
  [3]邵晨龙.基于资源聚合理念的虚拟学习社区的设计与实现——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其他文献
伴随着我国交通工程的快速发展,对于公路的需求逐年增加,公路作为枢纽不仅仅连接着地区与地区,也连接着经济.但是在公路建设中,不能为了追求速度,就忽视公路工程路面质量.在
功率分配是协作通信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文章分析了放大转发(AF)协作方式下,基于正交信道的多协作中继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推导了系统中断概率。并以最小化系统中断概率为目标,给出系统功率分配约束表达式,进一步分析了功率分配与中继节点位置的关系,计算求得单中继和两中继情况系统最优功率分配系数。系统仿真表明最优功率分配相对常规的等功率分配,系统性能明显提升。
大港油田海拔低、土壤质地粘重、缺淡水缺排水出路、地下水位高、地下水矿化度高、土壤含盐量高等,即“一低一粘二缺三高”的土壤特性,严重制约着矿区绿化和职工的居住、生活
本文主要讲述的就是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位于西江之畔的广东南海九江镇素来是鱼米之乡,据《南海县志》、《广东新语》记载,早在500年前(约明弘治十年)南海九江的民众已经在西江(南海、顺德段)沿岸装捞“鱼花”。在九江流
51年前新泽西州霍兰 ( Holland)隧道的尽头 ,一辆经过的汽车撞到了一辆载有 80桶二硫化碳的卡车上 ,引起了大火。这次事件唤醒了专家对于隧道火灾潜在的危险意识 ,而在全国地
据全国30个省、自治区(缺西藏)、直辖市的报告统计,2000年全国应执行经常性卫生监督的有害作业厂矿250309家,实际实施了监督的厂矿占31.9%(79754家);应监测的有害作业点12218
混凝土工程是现在基建工程尤其是铁路公路工程的主体,混凝土的质量关系着工程质量的命脉,混凝土的成本又是施工单位的经济命脉,因此如何在控制好质量的前提下进行配合比的优
期刊
机电安装工程涵盖了机械、建筑等专业领域的内容,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条件之一.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普及,机电安装工程能够发挥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