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来华留学生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攻读硕博人数不断增长,针对浙江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来华中医硕博留学生的既往和现状情势进行分析,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方案,并针对具体情况设计硕博留学生培养方案,促进留学生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中医教育;硕博留学生;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随着近年来中医海外推广和宣传的加大,中医的推广度和接受度逐年增强,海外中医诊所数目不断增长,海外中医院校的发展均较10年前有一个阶段性的提高,在欧洲,越来越多的大学专门开设了研究中心开展中医药的教育和研究,同时,前来中国学习的人数也逐年增加,学习层面逐步扩大,申请硕博等高学历教育学习的诉求人群不断增加。中医院校的国际教育开始面临新的形势和压力,现针对近年来浙江中医药大学硕博留学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相关措施进行总结思考,做出以下分析:
既往留学生背景情况分析
学生人群类别差异
主要分为三类1.西方自然健康疗法的学习和实践者,以外籍人士为主;2.外籍华人或华裔,包括移民后代;3.小部分中医爱好者为主。以上三者的集体特征:都具备高中以上文化水平,都接受过系统性知识教育,不同点在于:第一类大多数均完成自然健康疗法或东方医学基础知识学习,但知识体系还不够完整和系统。第二类接受的系统性教育是基于西方式思维体系的教育,思考模式和中医的思维模式上存在一些差别【1】。其余学生是其他专业毕业,对于中医的认知较浅。以上成差异,造成中医学留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同时,也成为中医对外教育规模化开展中的障碍。
学生来源地区差异
2007年以前前来学习中医的硕博留学生的分布以韩国,马来西亚等亚洲圈为主,学习的方向多为针灸推拿,中医外科等专业。由于同属亚洲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语言障碍,文化认同和磨合中也能较快的适应环境和地域文化,施教上能做到课程安置合理,适应学生在华学习所需。
目前来华留学生的情况分析
随着新形势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外籍学生入学,层面从健康治疗师到针灸推拿治疗师,纯西医医生跨度不等,知识背景构成更加复杂化,但同时,学生的生源素质也在逐步提高,这也为中医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平台和保障【2】。截止2012年我校注册在校硕博生人数以及国家地区分布统计如下:亚洲(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越南、韩国、沙特、日本,以色列)硕博生69人。欧洲(俄罗斯、阿尔巴尼亚、意大利、比利时、德国、瑞士)硕士博士共计24人,北美洲(美国,加拿大)共计57人,大洋洲11人。人群幅度的扩大和多样性增长展示了中医的影响力,但教育背景程度间距拉大,学生的诉求也产生差异,一些同学以学习具体治疗技能为主要目的,学习的侧重面在于“如何动手,如何治病”。而另一部分已拥有海外执业资格,此类同学需要的是中医高层次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侧重于“如何学习纯粹的中医经典,如何理解经典,如何将经典应用于临床”。
目前中医硕博教育培养模式现状:
我校国际教育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短期进修培训,以及中医学历生培养,其中中医学历生中的硕博生的培养成为教学管理中的关键环节,目前我校硕博学历生培养主要存在两种模式:
在校硕博生培养模式:基本同于国内硕博生的培养方案,但对于中医背景较为薄弱的外籍留学生,未接受过本科中医基础学习的留学生而言,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重不协调,重点课程不够突出,相关西医生物学包括实验设计类课程也不适应外籍中医研修者。培养方式上: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但因语言,文化背景等等的特殊性常会造成导师和学生的沟通存在障碍,对于学生的指导和发展设计存在不便,不利于学生培养。
2.合作点硕博生培养模式:随着中医海外推广的深入,合作办学理念的开展,我校已经开展了中外联合培养工作,侧重硕博生的培养,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培养方案的设定,课程的安排都需要按照各个国家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重新设定和改革。
硕博学历生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硕博留学生教学管理模式急需改革,设计如下:专业课程方面,凸显中医经典课程,在完成学历教育学位课课程规定的科目之外,设立名家临床经验和现代研究列讲座。同时加大临床示教时数,示教时数在总课时数中比重需达到20%以上,导师跟诊,医院临床等时数也相应提高。合作点的培养方案上,将课程进行划分,时数,学分互换,成绩互认,同时,整合双方的精品课程,确定每年来华学习时段,规划好集中课程,制定临床实习考核量表,安排好临床实习工作。
新形势压力下对于国际教育学院管理者的工作要求和相关的应对措施
在当前形势下,大力发展学历教育,一方面是提高留学教育办学层次、稳定学生规模的重要措施,是中外学生进行知识、信息与学术交流的最直接实现方式,另一方面也是与国外高校进行合作办学对等交流的保证。因此,作为留学生教学管理工作者,在新形势下更需要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下一步将计划采取校内和海外合作点问卷调查方式,调查硕博留学生实际所需,对于中医药学习中存在的困境,对于教学管理流程,培养模式,包括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找到一条适应国内国外中医发展的培养模式。与此同时将管理工作制度化,以确保培养流程的顺利完成,实现中医留学生的高学历培养,促进留学生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周平生,熊学平,程仕萍.留学生中医思维教育的几点思考.CJCM中医临床研究,2011年第3卷第8期101-102
陈晔,柴可夫.中医院校留学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教学改革与研究,78-79
关键词:中医教育;硕博留学生;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随着近年来中医海外推广和宣传的加大,中医的推广度和接受度逐年增强,海外中医诊所数目不断增长,海外中医院校的发展均较10年前有一个阶段性的提高,在欧洲,越来越多的大学专门开设了研究中心开展中医药的教育和研究,同时,前来中国学习的人数也逐年增加,学习层面逐步扩大,申请硕博等高学历教育学习的诉求人群不断增加。中医院校的国际教育开始面临新的形势和压力,现针对近年来浙江中医药大学硕博留学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相关措施进行总结思考,做出以下分析:
既往留学生背景情况分析
学生人群类别差异
主要分为三类1.西方自然健康疗法的学习和实践者,以外籍人士为主;2.外籍华人或华裔,包括移民后代;3.小部分中医爱好者为主。以上三者的集体特征:都具备高中以上文化水平,都接受过系统性知识教育,不同点在于:第一类大多数均完成自然健康疗法或东方医学基础知识学习,但知识体系还不够完整和系统。第二类接受的系统性教育是基于西方式思维体系的教育,思考模式和中医的思维模式上存在一些差别【1】。其余学生是其他专业毕业,对于中医的认知较浅。以上成差异,造成中医学留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同时,也成为中医对外教育规模化开展中的障碍。
学生来源地区差异
2007年以前前来学习中医的硕博留学生的分布以韩国,马来西亚等亚洲圈为主,学习的方向多为针灸推拿,中医外科等专业。由于同属亚洲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语言障碍,文化认同和磨合中也能较快的适应环境和地域文化,施教上能做到课程安置合理,适应学生在华学习所需。
目前来华留学生的情况分析
随着新形势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外籍学生入学,层面从健康治疗师到针灸推拿治疗师,纯西医医生跨度不等,知识背景构成更加复杂化,但同时,学生的生源素质也在逐步提高,这也为中医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平台和保障【2】。截止2012年我校注册在校硕博生人数以及国家地区分布统计如下:亚洲(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越南、韩国、沙特、日本,以色列)硕博生69人。欧洲(俄罗斯、阿尔巴尼亚、意大利、比利时、德国、瑞士)硕士博士共计24人,北美洲(美国,加拿大)共计57人,大洋洲11人。人群幅度的扩大和多样性增长展示了中医的影响力,但教育背景程度间距拉大,学生的诉求也产生差异,一些同学以学习具体治疗技能为主要目的,学习的侧重面在于“如何动手,如何治病”。而另一部分已拥有海外执业资格,此类同学需要的是中医高层次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侧重于“如何学习纯粹的中医经典,如何理解经典,如何将经典应用于临床”。
目前中医硕博教育培养模式现状:
我校国际教育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短期进修培训,以及中医学历生培养,其中中医学历生中的硕博生的培养成为教学管理中的关键环节,目前我校硕博学历生培养主要存在两种模式:
在校硕博生培养模式:基本同于国内硕博生的培养方案,但对于中医背景较为薄弱的外籍留学生,未接受过本科中医基础学习的留学生而言,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重不协调,重点课程不够突出,相关西医生物学包括实验设计类课程也不适应外籍中医研修者。培养方式上: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但因语言,文化背景等等的特殊性常会造成导师和学生的沟通存在障碍,对于学生的指导和发展设计存在不便,不利于学生培养。
2.合作点硕博生培养模式:随着中医海外推广的深入,合作办学理念的开展,我校已经开展了中外联合培养工作,侧重硕博生的培养,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培养方案的设定,课程的安排都需要按照各个国家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重新设定和改革。
硕博学历生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硕博留学生教学管理模式急需改革,设计如下:专业课程方面,凸显中医经典课程,在完成学历教育学位课课程规定的科目之外,设立名家临床经验和现代研究列讲座。同时加大临床示教时数,示教时数在总课时数中比重需达到20%以上,导师跟诊,医院临床等时数也相应提高。合作点的培养方案上,将课程进行划分,时数,学分互换,成绩互认,同时,整合双方的精品课程,确定每年来华学习时段,规划好集中课程,制定临床实习考核量表,安排好临床实习工作。
新形势压力下对于国际教育学院管理者的工作要求和相关的应对措施
在当前形势下,大力发展学历教育,一方面是提高留学教育办学层次、稳定学生规模的重要措施,是中外学生进行知识、信息与学术交流的最直接实现方式,另一方面也是与国外高校进行合作办学对等交流的保证。因此,作为留学生教学管理工作者,在新形势下更需要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下一步将计划采取校内和海外合作点问卷调查方式,调查硕博留学生实际所需,对于中医药学习中存在的困境,对于教学管理流程,培养模式,包括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找到一条适应国内国外中医发展的培养模式。与此同时将管理工作制度化,以确保培养流程的顺利完成,实现中医留学生的高学历培养,促进留学生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周平生,熊学平,程仕萍.留学生中医思维教育的几点思考.CJCM中医临床研究,2011年第3卷第8期101-102
陈晔,柴可夫.中医院校留学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教学改革与研究,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