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i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料是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基础,新课程标准将“史料研读”作为重要的选修模块之一,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深度阅读的基础上,分析和认识史料对历史研究的重要作用,并尝试运用各类史料探究历史问题。在史料教学已经是中学历史教学常态的背景下,如何利用史料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提供素材、设置问题,如何提高史料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笔者将以民族主义视域下的抗日战争复习为例,谈谈高三历史复习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一、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的层次性
  新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将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水平划分为四个层次。
  但这四个层次并不明晰,互相参杂。为了便于在教学中渐进地培养这一核心素养,笔者在设计《民族主义视域下的抗日战争复习》一课时,参照高考历史试题的能力要求,在教学展开中依次引导学生获取认识史料、甄别解读史料、运用史料进行论证。
  教学片段1:在课前导学案中,引导学生阅读学案,初步了解史料类别和意义。
  文献史料会受到个人因素(立场、修养)、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篡改历史)、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的影响。影响史学论点和史料运用的因素有:研究者的立场不同;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时代的局限性等。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尽量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研究;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史料搜集方法:通过阅读,由前人著作提示搜集史料;利用图书档案目录、索引、指南和提要等搜集史料;利用网络及电子资源库检索史料。
  教学设计意图:指导学生了解史料和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知道史料的不同类别、史料收集的途径、史料的价值和利用方法。
  教学片段2:引导学生搜集教材资源中的基本史料。
  分小组、分主题收集、阅读拓展史料
  教学设计意图: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感知不同类型的史料;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二、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的生动性
  在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中,有温度、有深度的史料随处可见。在高三复习中,选择既有温度、又有深度的史料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提高他们的复习效率。
  教学片段3:在收集日军侵华史料中,有同学搜集到1937年12月间日本报纸中令人困惑的两则报道。请指出其中的矛盾之处,分析并用史料佐证其可能的历史真相。
  材料1:下图为《东京日日新闻》1937年12月13日第四次跟踪报道日军杀人比赛。下方右图:1937年12月20报道日军救治中国难民。
  2003年4月28日,两个杀人恶魔的遗属以《东京日日新闻》的报道是夸大表现、没有目击的中国证人、日本刀的“物理局限”为由,起诉日本报社和记者,要求赔偿,妄图替历史翻案。8月23日,东京地方法院做出一审判决,驳回原告请求。2006年12月22日日本最高法院再审判决原告败诉。
  教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能对史料及其价值进行辨析。右图不能证明侵华日军的仁慈,但在证明侵华日军欲掩盖其侵略罪行方面却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教学片段4:如何评价国共合作下两者的抗战?
  材料2:挨打主义与对日寇“希望和平、保持礼貌”,使战争惨败。敌人在绥远竟有如入无人之境。平型关大胜初步稳定了华北溃退混乱的战局。八路军出马第一功——伟大的胜利。壮烈的忻口会战。济南的不战而退。太原失守后,晋察冀边区粉碎敌人的八路围攻。全国初次大的战役反攻——八路军百团大战。
  ——延安时事问题研究会《抗战中的中国军事》
  材料3:台湾地区拍摄的抗战纪录片“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对国共参加平型战役老兵的采访视频。
  教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利用影像史料、口述史料时,注意和文献史料互相参照,配合解读,注意口述者和记录者的立场和方法。引导学生从史料中客观、全面地评价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战的作用和关系。
  三、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的适度性
  高中历史教学并非为了培养专业历史研究者,史料的选用不宜过多、过长、过难。在巩固必备史实的基础上(学生依据教材制作思维导图并归纳阶段特征),科学地开展史料教学,是高三历史复习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要避免所引史料过于枯燥、史料教学模式单一、史料与结论不匹配、教学中史论不结合的现象。
  教学片段5:
  材料4:抗日救亡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知识界和文化界也出现了异曲同工的转向。追求人性和自由的左翼木刻艺术家们转向更具民族色彩的革命现实主义风格。文艺界相继提出“国防文学”和“民族战争的大众文学”,历史学家钱穆提出复兴民族精神。
  ——丁守和《论抗日战争的思想文化》
  材料5:
  ——(日)森哲朗著、于钦德等译《中国抗日漫画:中国十五年的抗日斗争历程》
  教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四、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的综合性
  一节高三历史复习课中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不是只针对某一个核心素养,而是以一个为主,旁及其他素养的培养。以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为主,也注意到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家国情怀等素养的培养。
  教学片段6:通过读动态地图(1931年、1935年、1937年、1938年、1942年、1945年等时间节点,革命根据地、日本侵占区、苏联占领区等区域变化),标出日本逐步扩大对华侵略的时空历程,指出其历史影响?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基本史实的复习,增强学生时空观念。
  在运用史料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唯物史观、历史理解、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教师要用“历史逻辑推理”的方法来分析史料,生成精准结论,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不能无限制地引申史料。
  教学片段7:学习任务四: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民族复兴奠基
  材料6:(滇缅会战中)中国远征军新三十八师一部击溃敌军主力,复克仁安羌,救出7000多名英军(包括英军司令亚历山大)和被俘之英、美随军传教士、记者等五百多人。此役,首创中国军队扬威于异国的纪录。
  ——管辉、苏真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图片档案实录(1931—1945中国)》
  材料7:虽然丘吉尔不愿视中国为战后国际秩序中的关键力量,但英国各界却普遍认识到,现在不得不将中国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来对待了,英国在1943年1月11日同意并签署了新约。这标志着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的终结,“不平等条约”也第一次被平等条约取代。
  ——(英)拉纳·米特著、蒋永强等译《中国,被遗忘的盟友》
  结合材料与所学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围绕“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教學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史料在历史叙述中的作用,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运用史料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
  总之,高三历史复习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要立足于历史必备知识的巩固、基本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三历史复习的任务是多重的、必须要一步一步完成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提高非一日之功,是在日积月累的史料教学中形成的。
其他文献
阿勒泰地区旅游资源独特,绵延千里的阿尔泰山和额尔齐斯河流域分布着冰川河流、森林草原、湖泊湿地、地质奇观、大漠戈壁等诸多高品质旅游资源200多处。  在这里,有喀纳斯、可可托海和白沙湖3个国家5A级景区,有5S滑雪场一家、世界地质公园一个、国家地质公园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湿地公园8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  由于位于世界滑雪黄金纬度,阿勒泰冰雪文化源远流长,是享誉世界冰雪运动界的“人类滑雪
时空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是破解历史问题的钥匙,教师教学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是把诸多历史材料叠加或堆砌自己关注的情境,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如何营造特定历史时空?有客观环境看不见人,有群体的人没有群像的人,有群像的人没有个体的人,有个体的人没有个体的丰满形象,忽视了一个个历史人物实践活动最具恒久价值的情怀、品质和精神,历史特定时空无法构建。本文以华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一册《西欧封建制度》一课谈谈特定时空观念的一
“情境就像一座桥梁,帮助学习者将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1],因此,在史料教学中,情境的有效创设,是学生核心素养水平能否达成的关键。历史虽不能重复,但我们要竭尽所能地创设情境,以期回到历史的现场,与过去对话,并尝试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地方史料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凝结和家国情怀的归宿,利用地方史料,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展开与历史的对话。为此,笔者试以“明清东莞学宫”为例,谈谈史料教
历史学科知识的最大特点就是过去性,以往的历史教学多是“灌输”“识记”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的现象十分普遍。随着新一轮课程标准的修订,现今的中学历史教学必须打破旧有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领者,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  一、教学设计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任何教学都必须考虑学习
中学历史原创题设计的理念是什么?认知理论认为:“知识的转化是对知识的进一步分析和概括,使之适合新的任务,也就是通过各种加工方法,把所得知识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1]原创题的设计过程,就是把教材归纳出来的知识系统,加工、改组、分析、概括出新的认识角度或知识系统,使知识系统(或知识系统中的知识要点)演化为历史学科的常见题型与题目。这是原创题设计的理念。  一、对具有并列关系的知识系统的“加工与改组”
部编历史教科书,在八年级上册《在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课(以下简称“课文”)中,插入了漫画《时局图》(如下图,课文中插图为黑白漫画)。教科书的编者未对此图做文字注释,可能是限于课文的篇幅,也可能是此图有诸多问题尚无定论。中国史学向来有“左图右史”的传统,相对于文字而言,该图在课文中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史料。本文试着进行透析,拨开疑云
新课标指出,“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据此可知,“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表时序的纪年、断代、时间轴、大事年表和表空间的历史地图,更重要的是从时代特征及地理环境(尤其是其所包含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的视角,也就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借助可视化工具进行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生成、思维发展、情感激发和行为创造,在促成学生学力生成与发展方面成效显著。  一、“学力课堂”的含义  “学力课堂”是以学生学力生成为要义的课堂。“学力课堂”中的“学力”是指学习主体的学习实力(learning power),即学习主体已经拥有和借助学校学习资源,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所习得的有益于未来发展的能力总和。学力要素
老小区门禁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安置小区品质提升、市场化小区物业费收缴率98%以上……这样的变化,是镇江市京口区着力打造红色物业,开出的美好生活幸福花。  镇江市京口区委书记徐申锋说,今年以来,该区将红色物业作为区委的“书记项目”,用党建引领破解社会治理难题,通过凝聚各方力量,实现了基层治理工作从独角戏到大合唱的转变,取得了“小区换新貌、群众欢心笑”的阶段性成效。  老小区旧貌换了新颜  10月19
浙江省选考历史卷注重利用新史料创设情境,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建构历史解释能力。本文试以2019年4月选考卷第33题为例,通过对该题的命题“立意”探究,拓展历史教学视野,从更广阔的角度挖掘试题蕴含的隐性信息,提升知识迁移能力,渗透历史学科素养,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教育任务,培育健全人格的现代公民。  一、创设历史情境,凸显大历史观  “大历史”这一词为黄仁宇所创,取“宏观历史”之意,提出“将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