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感于象:为“美的社会性”寻回“心灵”

来源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guo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生活和艺术创作中“缺少灵魂”的问题为美学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即重新开启关于“心灵”的理论反思。“心灵”并非孤立的个人主观意识,而是在意义生成过程中交相感应的“世道人心”,能更好地阐发人性及其社会性。本文在意象学说的基础上,以“相感于象”“因文而兴”为主要观点,探索一种简洁、贯通地解释“美的社会性”的思路。
其他文献
美国等国在承认与执行外国判决中逐渐放弃或软化互惠原则。为维护司法主权中国在承认与执行外国金钱判决中适用事实互惠,司法实践中造成"囚徒困境"、平行诉讼、无法兼顾私人
美育是以美育人的一种教育形态和文化形态,美是美育的灵魂,育是美育的本体。其宗旨在于成人树人,使人成为高度文明的人,完美的人,拥有美好人生的人。美育所秉持的是唯美主义,和教育
近年来,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的巨大影响引起了西方学者和知识分子的广泛关注,由此引发了一些讨论和争议。本文通过对历史和现状的实例分析,尝试提出一些有助于孔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