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科学课堂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an1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决农村小学科学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对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展开实践性研究,剖析开发利用乡土资源的意义,探索课程资源在自然资源、社区资源、人文资源方面的开发与利用的途径,以期为广大农村一线科学教师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借鉴和帮助。
  一、乡土资源的含义
  “乡土资源”的概念比较宽泛,主要是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它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乡土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校内校外的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二、开发利用乡土资源的意义
  由于教学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一些农村小学教学功能室建立不全,配套设施不到位;农村学校能够自主支配的资金少,缺少为学生购买实验材料的能力和意愿;农村小学专职科学教师少,教学经验不足等。这些时时困扰着科学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科学学习也往往停留在粗放、肤浅的象征性过程上。因此,迫切需要科学教师拓展教学资源,提升开发与利用乡土资源的技巧和能力,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教师、课程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一)學生层面
  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学生构建科学知识提供了最直接的研究对象、活动场地,拓宽了获得科学知识的渠道;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提供不同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充实学生多方位的情感体验。
  (二)教师层面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指出,各个地区的教学资源不同,教师应对教材做贴切的处理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要把探究式学习作为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还指出,科学素养是多维度的,教师要尽可能掌握多种教学方式和策略。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符合《课标》要求,为农村科学教师解决教学资源短缺、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三)课程层面
  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弥补了课程资源的不足,丰富了教学内容,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的联系架起了桥梁,将科学学习从教科书、课堂延伸到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生产实践和文化生活等方面,满足了学生参与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求。
  三、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挖掘校内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营造学习科学的小环境。
  (1)发动师生筹建植物园、气象站等校内科学活动场所。
  农村学校一般土地资源比较充裕,利用校舍四周的闲散地块建成小的植物园,组织学生进行播种凤仙花、盆栽油菜等活动。在教学《种植我们的植物》《油菜花开了》《寻访小动物》等课时,利用自建的生物园地,让学生实时实地连续地进行现场观察、记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自制教具、学具,增强学习的时效性。
  农村学校往往存在实验器材不足的问题,如果仅凭实验室里的有限教具、学具,学生的科学学习势必受到极大的限制。其实,很多仪器可以通过自制来解决,如自制浮力的测量装置、观察四季星空装置、太阳钟等。在做观察四季星空的装置时,把一个印有北天星空图的圆形纸片剪下来,把它固定在一个废弃的车灯罩上面,用手电筒做光源,把星象呈现在屋顶上进行观察,效果非常好。只要多动手动脑,就能变废为宝,开发出非常实用的“土教具、学具”来。
  对于动植物、土壤、矿物等认识材料,一般可以布置学生课前自采,上课时自带。教学效果好的材料保存下来,方便以后学习,学生同时也体验到成就感。
  2.走出校园,开发自然资源,营造学习科学的大环境。
  农村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观察、实验自然资源,这些本土化的自然生态为师生的学习、研究等活动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新生资源。科学教师利用周末、节假日时间,组织科学探究活动小组,对学校周围的地质地貌、生物分布等进行调查研究,将调查结果绘制成图表,作为探究活动的天然取材库和实验场所,丰富课程资源。
  (二)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唤醒学生的生活、劳动经验,创设学习科学的模拟课堂。
  小学科学课程应该回归孩子们的生活世界,选取那些学生感兴趣的又具有一定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情境性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农村学生在生物观察、种植、养殖等活动方面有较为丰富的知识经验和切身体验,有探究、生成新知识的认知基础。在教学《种子的发芽实验》,探究种子的萌发条件时,用课件模拟两位农民的不同播种方法,让学生推测两者的不同播种结果并分析其原因,激起学生对种子发芽的条件的讨论,把学生的求知欲引领到模拟的课堂探究中去。
  2.选择真实的农业生产场景进行现场教学,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成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关注学习过程中具体的、非结构的方面,主张学习应在具体情境中发生,重视学习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把学生的探究活动融入农村丰富多彩而有特色的现实生活中去,让他们经历鲜活而具体的生活体验,去感受生活中的科学,生活的情趣,这种教学设计上的安排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念。
  在教学《植物》单元的第一课时,把学生从教室带到农民的果园中去,进行现场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由于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的心重归大自然,那种兴奋感、幸福感可想而知!一到园地,他们就各自拿出观察工具,认真仔细地观察起来。有的用放大镜观察,有的用小刀去刮擦,有的用手摸,有的闻叶香,有的聚在一起小声讨论,向老师讨教的更是接二连三。课堂反馈中发现,他们不但了解到树的自身结构,关注到它的生命特征,而且还能说出一些小动物、小植物与大树的“共生”现象等,关注到植物的生活环境。有的学生还把拾到的小树叶当宝贝一样夹在书本中,满足感溢于言表。
  教学《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研究蚕的生命活动规律时,带领学生参观走访蚕农的养蚕活动,现场观察、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生命周期;参观乡镇缫丝厂,了解丝绸制作的技术及丝绸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养蚕缫丝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还走访了乡镇科技站,咨询有关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并收录了一些关于养殖、种植的谚语,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农耕文化的了解,感受中华民族的大智慧,从中受到了很好的情感教育。
  学习《环境和我们》单元时,让学生实地考察周边的环境污染情况,到乡镇垃圾处理站,了解有关垃圾的分类回收与利用等知识。此活动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分析、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明白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养成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人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农耕历史,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娱乐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如借助“梨花节”“桃花节”等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带着“植物的花由几部分组成的?”“花是怎样传粉形成结果的?”等问题和期待去,带着知识和快乐来。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感受自然界之美,同时也习得了科学知识。
  学习《光和影》这一课时,借助乡间流传甚广的皮影戏,用它作为学习新知的引入和载体,通过改变光照位置(角度),观察人物身影的长短、大小及形状的不同变化,发现光和影的秘密。把课本中的实验作为再次验证的素材和方法,供学生进一步去研究。
  四、结语
  乡土课程资源与传统教科书相比,它是丰富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在充满亲和力的情境教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丰富了学校的课程资源,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当前,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加快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其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
  【作者单位:单县人民路小学
其他文献
剪纸,是中国的一项传统文化,是中国民间非常流行的一种传统艺术,它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生活积淀与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情趣,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就提倡让孩子学剪纸,他认为:“小孩子应有剪纸的机会。一是可以养成独自消遣的好习惯,二是可以练习手筋。”  确实,剪纸是一门综合艺术,学习剪纸有利于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如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
本文主要以山东茌平县华信电厂210/5.5m烟囱为例,介绍筒体采用无井架液压滑模系统、施工工艺,以及中心偏差和扭转的质量控制措施.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借助“开放平台”的环境,建立教师、同伴、家长、网络组成的动态的、有效的学习共同体,设置“淘学”的氛围,人机交互,学生、同伴、家长、老师共同开发与整合信息技术学习资源,通过交流、实践,达到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内化和提升,促进资源共享。搜集拓展内容,扎实地将学习进一步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
三年级是训练小学生作文的起步阶段,该年级段作文大纲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起步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结合作文训练的重点,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切实加强作文起步的训练,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中年级孩子生习作时能做到“用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较快乐地进行书面表达,从而
作业是教师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根据教学过程的需要,布置给学生完成的练习和实践活动。作业在巩固知识、提高成绩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现今的小学数学教师们的作业设计方
幼儿泥塑活动,是长期以来深受幼儿喜欢的活动之一,它不仅能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的艺术美,受到美的熏陶、教育,而且还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幼儿园开展泥塑活动是很有必要的。经过不断地研究、实践,我在引导幼儿对泥塑活动的兴趣和进行泥塑活动的创作中,采取了一些策略和方法。  一、泥塑活动中的方法和过程  (一)活动前期的准备  活动前让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