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品质协调发展打造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来源 :全球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rn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是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任何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都将落子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之上。区域协调发展是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延伸。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将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上升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在原有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基础上进一步系统谋划、充实完善,形成了纵向与横向、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全面协调发展战略新格局。长三角一体化是新发展格局中国家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近几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在贯彻一体化发展战略中,不断探索创新协同融合发展新模式,设立了相对固定的协调机构,建立了协调发展机制。应该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已走在全国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最前列。在中央战略和具体的协调机制推动下,区域内各市县协同发展程度明显提高,在产业合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创新、公共服务便利化等方面取得了瞩目成就。
  我国正在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长三角地区应牢牢把握好先行先试机会,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更好利用发展优势,深层次挖掘发展潜能,凝聚强大发展合力,为全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引领和支撑。
  一、长三角具备引领全国新发展格局的雄厚基础
  长三角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特别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拥有制造业发达、科技创新水平高、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人才集聚度高、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是我国联通国际、国内市场的重要桥梁和前沿,应该成为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最佳典范。
  第一,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是扩大内需。长三角以不到4%的国土面积、不足10%的人口贡献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都位居全国前列,甚至超出了部分发达国家水平。2020年,长三角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比重高达25%,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这是扩大内需、引领国内市场发展的坚实基础。
  第二,新发展格局要求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要素配置的全球融合度。长三角对外开放起步早、国际化程度较高、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好,很多产业已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形成了全方位、深层次、多维度的开放格局。目前三省一市已完成自贸区全覆盖,再加上上海临港新片区、浙江自贸区扩展区,长三角已经成为全国自贸区密集程度最高的区域。上海进口博览会也在逐步成为引领国内国际双循环相融合的节点和平台。2020年,长三角地区进出口总额全国占比高达36.9%,外商投资约占全国总额的1/3,中外资本、中外产业融合不断加深,为长三角地区融入双循环打下了更好的基础。
  第三,加快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动力源。推动国内大循环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创造新供给和新需求,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也需要科技创新引领。长三角创新资源聚集性高,人才凝聚力强,也是劳动生力军集中流入的地区。区域内拥有张江、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众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0多个,约占全国的1/4;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0多个,约占全国的1/5。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研究融通发展,以及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等方面有先天优势。
  第四,长三角地区在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方面有着深层次的探索和更高的追求,已经从经济水平、空间、时间的一体化向更高层级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要素流通等一体化发展转变。目前,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分工协作机制。上海作为战略支点和龙头,利用改革开放前沿和集聚辐射优势,主动牵头协调、做好服务,其他三省也利用各自比较优势,注意发挥聚合效应。长三角的高速交通运输网络,能源、通信等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着相互间的高效联通,不仅拥有上海大都市圈,还拥有南京、杭州、宁波、合肥、苏锡常等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更是成为我国第一个规划建设的跨省都市圈。众多的都市圈与城市群将成为区域内高质量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以构建高端开放、进军高端市场、
  聚集高端要素为着重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
  “更高质量发展”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引领全国发展向现代化迈进的基本遵循。作为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地区,长三角应该重点围绕实施构建高端开放、进军高端市场、集群高端产业、聚集高端要素为重点,走在全国的高质量发展前列。
  第一,推进更高水平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长三角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交往的便利度和区域合作紧密度,以更大力度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构建形成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开放发展格局。一是要大力推进商品要素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和高标准规则制度体系,密切关注国际经贸规则向更高标准变化的趋势,持续推进制度变革与体制机制创新。二是要加强对内部的开放与协同合作。三省一市在不同领域的对外开放中有着各自的优势,加强对内开放,提升区域内部协同发展,以及协同对外开放有助于进一步健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形成优势互补、科研互补、产业互补和要素有效合理流动,共同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集成竞争优势。三是打造多元化开放平台。除了最大限度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及各类国際合作园区等多种开放平台的作用外,三省一市还应深度参与、合力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降低区域对外交流成本;共建数字化贸易平台,加强跨境电商国际合作;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打造高水平资本市场开放平台等。
  第二,发展高端产业、进军高端市场。长三角的要素资源和国土空间弥足珍贵,要成为引领中国更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长三角地区必须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全力提高高端产业、高端技术和高端市场的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大力提升高端有效供给。一方面要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一核心动力,充分发挥高端技术人才聚集性强和高科技产业基础好的优势,强化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重点的固链、强链、补链,打造高水平创新基地和高端产业孵化基地。另一方面要不断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先进的信息化、数字化、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技术的研究应用与高端技术产业发展,积极地为国内市场创造新的高端商品供给,积极参与国外竞争合作,进军国际高端商品与技术市场。   第三,汇聚高端要素资源。面对更高质量的发展需求,长三角地区亟需进一步清除一些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和不科学的政策阻滞,以参与国际市场高水平竞争的要求,提升集聚高端资源的能力和水平。一是要合力打造公平、法治、透明、稳定的一流国际营商环境,科学设置、实施负面清单制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优化政府公共服务,吸引国内外优质资本流入。二是积极引进高端创新资源,鼓励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到区域内设立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供公平的公共服务、提高市场激励机制、优化工作及生活环境等方式,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流入,同时逐步完善外国人留学、来华工作许可、永久居留、出入境便利服务等政策,大力引进海外人才。四是进一步完善区域内交通网络建设,扩大要素流动半径,提高高端要素的流动频率和流动效率。
  三、加大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推动更高品质的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更加深入研究探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跨区域协同解决一些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利于更好地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而推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全国新发展格局形成。
  一是产业分工合作有效协同问题。从长三角地区来看,由于经济基础、自身条件、发展环境等因素存在相似性,各城市大力培育发展的产业存在趋同性和互补性不足,区域内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尚未充分形成。二是建立利益共享机制问题。由于没有有效形成明确的区域开发方案和利益分配机制,优化产业布局和利益协调深受影响,飞地经济、共建园区等改革探索,在经济指标统计、农用地占补平衡以及税收分成等利益关系方面,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性安排。三是市场一体化建设问题。长三角区域内发展的不平衡性依然比较明显;仍然存在一些地域性行政保护、歧视性规则和市场壁垒等障碍,区域间标准难以互认,要素流动受阻,市场监管标准、处罚标准不统一,信息不对称。四是统筹谋划、合理分工、有效聚合创新优势问题。总体上看,区域内还需要在科技创新的战略性统筹、系统性布局、合理化分工和协同性推进等方面加强机制性谋划,特别是在探索推进科技资源交流,根据区域内产业和技术基础优势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发展协同等方面下功夫。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是高效率的,高效率与高质量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任何一个经济体产业发展的布局,都将落子于區域空间之上。统一市场、要素科学流动与配置、区域协调发展是高质量、高效率发展的重要函数。从当前来看,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不断增强区域内部的整体性、互补性、联动性和多元性,其关键在于体制机制的创新。长三角迈向高质量发展和更高品质的区域协调发展,应该围绕上述问题积极进行探索,为全国走出一条新路子。
  第一,积极构建竞合有序的市场机制。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需要更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打破影响要素自由流动的显性和隐性市场壁垒,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标准互认的市场环境。一方面要协同制定统一的规则标准,在信用、金融、信息、产品质量、公共服务、食品安全等领域加强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统一性或一致性;另一方面要协同制定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科学拟订、全面实施区域内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消除歧视性、隐蔽性的市场准入限制,建立市场监管协调机制,统一监管标准。
  第二,创新完善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在跨区域创新战略联动、创新规划协同实施、创新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进行统筹协调,努力实现科研资源与成果的合作共享,推动技术市场一体化,形成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可从税收和技术成果转化利益分配层面寻求制度突破,以税收和
  收益共享促进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还可在长三角地区率先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以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引领,整合长三角地区的高端研发资源和智力资源,增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打造区域创新联合体,实现全产业链融通与创新聚合。
  第三,积极探索建立区域内利益共享机制。建立跨区域利益共享的财税制度,弱化区域内城市税源竞争。在目前行政协商为主的合作机制之上,探索建立相对完备的利益分享机制,激发政府之间、企业之间、市场之间加强合作的内在动力。总结、完善、推进长三角内部跨区域园区建设和产业转移的“飞地”模式,加强对以税收和经济统计为突破口的跨区域利益共享机制研究,建立有利于重大产业项目、依据比较优势布局的产业和企业跨省市迁移的分税与统计制度。
  第四,积极探索建立更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也是提升区域高品质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生态补偿是调整区域发展利益失衡,保障生态脆弱地区发展权,避免一些地区为保护生态而使发展受到影响,抑或为了追赶发展而不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健全这方面的制度和机制十分必要。长三角应该在这方面有更积极的创新。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责任编辑:李蕊
其他文献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逐渐将目光从经济建设转向生态文明建设.青海湖,作为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杰出成果;作为青海省对外宣传的靓丽名片和21世纪省内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结合点,其英译中,译者更应做到生态翻译学中所要求的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灵活转换.做到符合“三维转换”的要求,在每一个部分的侧重点中灵活运用,做好译后编辑与审查校验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示青海省的独特景观和靓丽名片.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切入点,初步分析了青海湖旅游景点英译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办法,以便推动我国
摘要:中欧班列在海运体系之外形成了一条全天候、大运量、绿色低碳的运输新通道,使几乎中断的欧亚大陆桥变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陆上丝绸之路。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有必要系统梳理研究中欧班列的历史意义和创新价值,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效战略支撑。中欧班列实现了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贸易投资的“软联通”,集中体现了“一带一路”建设所倡导的“五通”理念。中欧班列为中外数万
摘要:自2008年以来,美联储为走出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实施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种非常规货币政策提振了经济,但造成系列潜在风险。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任期内加大宽松力度,推出现代货币理论(MMT)和财政赤字货币化,但未能力挽狂澜。美国现任总统拜登执政百日内迅速拋出“21世纪版的罗斯福新政”,加速赤字、债务和通胀扩大,使其极度宽松政策的潜在风险从隐性变为显性。2021年美国经济增长率、通胀率及核心通
仲达仓布由村帮布仓……rn我开始关注古村落,完全是因为冯骥才先生.那时候,我经常阅读他的小说,后来,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开始了城市改造,一些老建筑、老街区、名人故居、传统村落,瞬间就被摧毁在了推土机的烟尘中.这位令人尊敬的老作家痛心疾首地站了出来,他先是死死守住天津的老建筑,之后的许多年里,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不停歇地用文字,用行动四处奔走呼吁对古村落的保护.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古村落保护终于得到了重视.他说:村落是我们古老的家园,由于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域多样、文化多元,我们的村落千姿万态,无比优美;
期刊
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沖击下,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叠发,地区形势复杂多变。作为处于世界体系外围的国家,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国家自融入全球化以来,就陷入应对频发的初级产品价格起落和资本流动逆转状态中,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往往聚焦于应对外部冲击而忽视内部结构性问题。其结果是这些国家难以获得价值链上的向上位移,也无法通过强化金融稳定应对危机。随着抗疫周期延长,疫情触发各领域的风险挑战交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为非洲国家改变困境带来了更多、更广泛的机会和平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非洲地区有着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但也存在巨大的投融资缺口。中国是非洲国家基础设施领域最大的承建方和融资方,中非基础设施合作成绩斐然,但也存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无序,企业盈利大幅下降,营商环境欠佳,企业经营障碍重重,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等突出问题。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货币政策经历了从量化宽松至正常化的完整过程,这为分析未来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之路提供了经验支持。2008年和2020年两次危机性质的不同,加之宏观政策支持力度与方式的差异,决定了经济受冲击的程度有所不同且存在结构性差异,这进一步导致了经济复苏的斜率和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节奏有所区别。本轮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更加注重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复苏,对短期通胀上行的容忍度上
摘要:服务贸易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衡量我国自贸试验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我国服务贸易自1998年起持续逆差,虽然2018以来逆差规模有所减少,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水平仍明显滞后。为扭转这一局面,有必要进一步创新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的手段和方式,对服务贸易既“放得开”又“管得住”。本文首先指出了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贸易海关监管创新的意义,梳理了海关在服务贸易监管中承担的职能范围,分析了海关在
摘要:“一带一路”以深度回应发展需求、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广泛、切入到项目合作中去,成为当代全球最大的发展工程。《巴黎协定》下的全球低碳转型对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提出新要求,后疫情时代全球绿色复苏为低碳转型带来了时间窗口,全球能源变革客观上为大国合作增强了可能性。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要动员发达國家参与其中,推进项目建设与所在国低碳目标相衔接,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的推广以及“双碳”目标与绿色“一带
摘要:结构性改革议题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重点关注的议题。2016—2020年,APEC框架下第三轮结构性改革重心包括:加强数字经济发展,增强创新动能;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优化行政流程,打造高质量的营商环境和监管环境;注重特殊群体的就业促进,确保劳工权益等内容。2021—2025年,APEC将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营造开放、透明和竞争性的市场环境;推动经济复苏以抵御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