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启发和验证”教学模式的实践体会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nal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一节时,学生很难自己得出结论,尤其受到之前“2和5的倍数”的影响,即使教师直接给出结论,学生也很难理解。这部分内容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不少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更不能灵活应用。再加上少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不重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不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因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依赖性强,习惯于机械模仿,不能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呢?下面笔者以课堂实录片段为例进行了分析。
  一
  我在教授“3的倍数的特征”这一节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故作悠闲地与学生聊天,让学生猜猜老师的年龄(因为关于老师的话题学生比较感兴趣)。此时教室里如同炸开锅似的,学生纷纷猜测:35、40、33、28、25……看着学生一张张兴奋而又疑惑的笑脸,我认真地对学生说:老师的年龄既是5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究竟是多大呢?片刻安静后,学生一起说:30岁。在轻松的交流后,我让学生任意说说能被3整除的一位数和两位数,它们有什么特征呢?
  生1:个位上的数是3的倍数的数(显然受到2的倍数的影响),接着很自信地列举了几例,如:3、6、9。
  师:那13、23、26呢?(此时生1哑口无言,羞愧地坐下。)
  生2:个位与十位上的数都得是3的倍数(恍然大悟如同发现新大陆一般)。
  沾沾自喜地列举几例,如3、6、33、36、69、99等。
  师:你说得真棒!个位与十位都是3的倍数的数都能被3整除,那18、27、42呢?它们是不是3的倍数?
  生:是……(齐答)
  师:那它们的个位和十位也都是3的倍数吗?
  (通过老师层层分析、一连串的提问,此时学生明白了:3的倍数并不像2的倍数那样,单从数位上的数字是看不出来的。)
  师:(进一步解答)给你们1、2、3三个数字,能不能组成一个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
  生:123、132、213、231、312、321(教师手板书,并要求大家验算证实。)
  师:再给你们1、3、3三个数字,能不能组成一个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试试看!(师随手板书:133、313、331)
  验算之后生全部摇头……
  师:(乘胜追击,答惑解疑)仔细观察,这两组数有什么特点?
  生3:每组数的数字不变,排列顺序不同,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不变。
  师:(微笑着启发)为什么第一组中的数都能被3整除,而第二组中的数不能?
  (大家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运用不完全归纳法,通过自己的探索经历概括出3的倍数的特征,在探索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且印象深刻。)
  二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下面笔者就简单地谈谈在这一节课上获得的认识。
  (一)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没有魅力的课堂是缺乏生机和乐趣的课堂,成功的课堂必定能激起学生的情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玩耍中学习学生心情愉快。学生能在师生互动的活动中体验快乐,学到真知。例如:在教授本课内容时,我没有直奔主题,因为那样容易使气氛变得紧张,抑制学生的思维,而是先与学生聊天谈话套近乎。猜老师年龄的活动一下子活跃了课堂气氛,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和谐的情感交流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接着再进行新知的教授,流畅的思维、活跃的气氛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知识的延续。
  (二)重视分析引导,教会学习方法。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总是由弱到强,由盲目到有根有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的状态。例如在教授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了5、6的倍数的特征,有了知识的铺垫,学生心里踏实了许多。另外,在讲到3的倍数时,学生不可能一下子说出来,此时,我在给予鼓励的同时,没有直接否定,而是以设问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的不足,再去思索新的问题,层层推进,最后比较两组数据,找出它们的特点。此时学生眼前一亮,豁然开朗,自己归纳总结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他们经历了探索的过程,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还锻炼了思维,可以说这是教师煞费苦心、步步引导、重视分析的结果。
  (三)注重训练巩固,培养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学习方法密不可分,与开放性的训练也不无关系。在多年的教学实效中,我深有感触:不管课堂内容有多少,在临近下课时,都要做几道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来加深理解。在学生说出答案的同时,还要讲清解题思路,通过及时的练习巩固,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学生的心灵就像一架多弦琴,其中的一根弦是和音。新时代的教师如果能够摒弃传统的教学,放开手脚,大胆尝试,用爱心和真心拨动这根弦,使它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让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鲜明地展现自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相信我们定能奏出新时期华丽悦耳的乐章。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苹果公司的智能化手机和平板电脑设备风靡全球之后,国内外各大嗅觉灵敏的厂商从中挖掘潜在的商机,纷纷推出自己的平板电脑,包括一些教育教学软件。中国的教育界对这些新设备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辅助作用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数学课 平板电脑 课件  有幸听过几节利用平板电脑为技术手段的数学课。显然,在语数外三门课中,数学最容易和平板电脑相结合。在课堂上,学生对新技术手段充满新奇和热情,课堂气氛相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用已有知识和方法充分运用观察、类比、猜想、归纳、分析和推理等思维工具主动探索新知识,提高推理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在我国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已走进了数学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实验不是喊几个“时髦名词”,变换几个“术语套话”,而是追求真理、
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潜能的开发,基础在教育,关键也在教育。所以有人说,创新就是教育的终极价值所在,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我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谈谈看法。  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设计探
摘 要: 新课程的不断改革,使人们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应用题作为数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学好应用题对增强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的应用题学习中存在许多问题,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找到解决方法。本文就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探究解决对策。  关键词: 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新形势下,人们更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
摘 要: 广大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注重共性教育而忽视了个性教育,后果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只会依据问题去解决问题,缺乏创造力。本文主要介绍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说敢做;以生动、丰富、充满个性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思维,展现个性;尊重个人体验,抓住其个性的闪光点。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