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声速峡谷,这块已被北约空军使用了几十年的峡谷低空飞行训练区域,现在正渐渐被航空摄影人所知晓,并成为人们心中向往的“圣地”,但迄今触碰过它的国内航空摄影人,也许只有包括笔者在内的区区5个人。
201 5年5月初,飞往伦敦的BA38英航客机在高空中伴着单调的轰鸣徐徐前行。乘客们无聊地昏昏欲睡,时间则好似故意放慢了脚步,捉弄着每位乘客的耐性。而笔者第三次前往英国的目的,就是奔着英国威尔士的声速峡谷。经过漫长的飞行,终于在曼彻斯特国际机场与旅居西班牙的著名航空摄影师陈鹏(绰号“奶牛”)会合。为了此次的拍摄活动,我们在一年前即已着手筹划。开着租来的汽车星夜兼程到达目的地时,已是英国时间深夜1 2点了。这时我才猛然意识到,我们相当于中国时间早上7点走出家门,第二天的早上7点才抵达目的地,整整24个小时没歇脚,体力严重透支!
翌日清晨,大家早早地奔赴峡谷。昨夜在黑暗中无法辨认的景色,此时尽收眼底。车在峡谷中蜿蜒前行,远离城市喧嚣的威尔士山区宛如仙境般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在惊叹之余,对大自然的素朴与美妙产生了由衷的敬畏。威尔士未受污染的自然环境,变化万千的地理景观,尽显原乡之美。登高远眺,茫茫荒野,众山大气恢弘,山峦的景色在光影的移动中变幻莫测。笔者从未想到,为了拍飞机还会来到异国他乡这人迹罕至的荒山野谷,切身感受山野的神奇与神圣,让我意外体会到了驴友们所追求的那种境界。
声速峡谷坐落在千山万壑的环抱之中,位于英国威尔士西部Coed-y-Brenin国家森林保护区内,离曼彻斯特1 50千米,距伦敦约400千米。威尔士是大不列颠岛西南部的一个公国,东界英格兰,西临圣乔治海峡,南面为布里斯托尔海峡,北靠爱尔兰海。卡迪夫是威尔士的首府与第一大城市。相对于英格兰的繁荣与都市化,威尔士在自然景致、风土民情及语言文化方面,就显得纯朴与乡村化了,而声速峡谷一带,则更是纯朴得只能看到羊了。英国皇家空军正是看中了威尔士山区的特殊地况地貌,将这一块区域划为低空飞行训练基地。英国国防部网站的低空分区位置地图显示,声速峡谷坐落于LFA7.它涵盖了整个威尔士(除了波伊斯东北的一小部分,那里是LFA9.据说是低等级飞行训练区域)。LFA (Low Fly Area)是英语“低空飞行区域”的缩写,英国皇家空军规划出全英18个不同地区的低空飞行训练区域,英国军事低空飞行系统覆盖了整个英国的开放领空和周边地区的海域,从接近海平面高度到离地面609.6米以上。该LFA的编号被设置为1~19(不知什么原因,其中唯独没有LFA15)。而LFA7是英国首屈一指的低空飞行训练区域,同时也是世界著名的空军低空飞行训练区。LFA7因为靠近附近的Machynlleth地区,于是很多人简称其为MachLoop,同时这里也是喜欢拍摄军机的发烧友们的天堂。
MachLoop被翻译成中文的”声速峡谷”,整个区域由峡谷组成,北约空军利用其几处弯曲狭长的山谷及入谷口的宽阔平地,使用各种教练机、战斗机、轰炸机、武装直升机等,进行山谷飞行、隐蔽和逃生训练。飞机由东向西潜入峡谷,飞行高度保持距地面约70米,有时候甚至低至30米左右。北约空军视低空飞行为空军飞行员必备的技能,为了最有效地完成各项飞行任务、提升驾驶技能,北约空军往往会耗费大量时间对飞行员进行低空飞行培训。同时,还有来自世界其他地方的低水准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飞行人员,他们也需要通过英国的低空飞行培训来获得专业经验与资历。
当前,防空兵器的发展十分迅速,各军事强国已研制并装备了覆盖高中低空的防空制导武器,在对空防御作战方面基本形成了多层火力拦截体系。随着防空导弹射程的不断增加,有人驾驶的作战飞机将很难逃脱地面防空导弹的打击,因此各国都将低空、超低空突防作为规避防空导弹拦击的手段之一。尽管随着雷达及各类战场探测技术的进步,例如低空补盲雷达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飞行员低空、超低空突防战术的使用空间,但利用山谷地形出航,能够实现隐蔽突防、瞬时打击、战术逃生,因此各国空军都十分重视低空、超低空隐蔽及突防的作战模式,其战术价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声速峡谷不仅为北约空军提供了良好的训练场地,同时也为军机发烧友及航空摄影人士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拍摄环境:飞机从起伏的丘陵风驰电掣般经悬崖峭壁呼啸而过,其惊险刺激的场景令人震撼!也许正是因为这种魅力,声速峡谷才会引得世界航迷们趋之若鹜。但当地一日多雨、强风相加的恶劣天气和沼泽状地貌,再加上负重徒步攀登陡峭山地等不利因素,让部分航迷不禁望而却步。同时,几乎没有飞行信息,只是守株待兔般地耐心守候,往往又需要拍摄者花费几天甚至1周的时间,于是有人调侃说,这就是声速峡谷的魅力!然而没有超强的毅力和坚定的决心,一般人根本无法理解这种独特魅力。正因为毅力和决心让我们仿佛穿上了战袍,在随后的5天里,无论遭遇狂风、暴雨,还是低温、冰雹以及无尽的等待,我们都无怨无悔地坚持到了最后。
计划5天的拍摄日程,第一天在睡眠不足4个小时的状态下度过。在“奶牛”的指引下,我们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峡谷清晨,积聚一晚的雾气尚未散尽,远处的天空似蒙上了一层薄纱,旭日的光线微红泛白,把雾气撕开了几处小孔,空气清新得透出丝丝甜味。理想的天气,让我们多了几分信心,先选择了位于训练区北面的“宝克峡谷”谷顶进行拍摄。由于笔者相机携带过多,加之前一天的体力透支,爬上谷顶时已是气喘吁吁。这里的峡谷较为宽阔,峡谷口前方还有一片小盆地,一般情况下参加低空训练的飞机都要从这里飞过,“奶牛”告诉我们为了先解决拍摄的有无问题,第一站都会先选这里,不足之处是光线不够理想。在找到一块平整地方后,“奶牛”熟练地搭起了为此行特意准备的帐篷,俨然像一个谙熟野外生存的驴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飞机始终没有出现,本地的航迷也未见一人,只有谷顶离我们相距甚远的西侧有一位后来的日本人,孤独地站在那里,之后的几天我们一直叫他“日本孤狼”,他总是一人独行,实际上直到最后我们也没见过这只“日本孤狼”的庐山真面目。 下午3点,安静的峡谷忽然传来了直升机的轰鸣,大家蓦地激动起来了,积聚的情绪似乎马上就要被释放,兴奋、紧张和喜悦油然而生,大脑不断想象着各种飞机出现的场景。按“奶牛”的经验,直升机是为观测气象而来,正常的话,不出一个小时便会有飞机出现。笔者怦怦乱跳的心都快提到了嗓子眼儿,紧握相机一刻也不敢松懈地注视着天空……这么多年的航空摄影经历,笔者还从未如此兴奋过,也许是在这里拍到飞机的含金量与其他地方不一样吧。
不过,兴奋的心情不久便渐渐消退,两个小时过去了,天空依然寂静,偶尔能听见几声乌鸦在远处的呜叫声。终于,到了下午6点,西边的”孤狼”开始下山,我们则一直坚持到下午7点。第一天,12个小时的守候无果而终。
次日,踏着湿滑泥泞的山路我们再次来到宝克峡谷的谷顶,一晚上的大雨将这座山谷变成了立体的“沼泽地”。到了声速峡谷我才知道,原来雨才是我们拍摄峡谷飞行的最大天敌!英国是个多雨的国家,气候比较特殊,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纬度虽然比西伯利亚高却没有那么寒冷,寒流和暖流在大不列颠岛交汇,因此四季雨水充沛,尤其是威尔士,一日之内时雨时晴。脚下不防水的沙漠靴很快被灌满了雨水,这就是没有野外生存经验的教训。刚搭好帐篷,狂风裹挟着大雨就又来了,且丝毫没有停下的迹象。“这算啥?我们以前还遇到过冰雹呢!”“奶牛”刚说完此话不多会儿,黄豆粒大小的冰雹就噼里啪啦地下了起来。威尔士的天气对我们为何如此地刻薄?!看来今天又得泡汤!虽没人说出口,但每个人恐怕都在暗自叫苦。
下午时分,雨虽然停了,但狂风仍在肆虐。头顶的云层里响起了多架战斗机的轰鸣声,听着距离不远,但又看不见飞机,感觉像是重型战斗机在相互缠斗追逐。顿时我的心跳陡然加速,然而片刻后,巨大的声响逐渐远去并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样的情况反复了多次后,终于轰鸣声彻底消失了,山谷又回归宁静。今天的一切,完美地再现了昨日的一幕。又一次升腾的希望,被彻底砸得粉碎。声速峡谷拍照的残酷,令人刻骨铭心!内心挣扎地告诉自己,这就是声速峡谷的拍摄趣味和魅力。快到下午6点,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日本孤狼”开始下山,我们也开始收帐篷准备回撤。就在此时,意外发生了!
当我们拆掉帐篷的防雨布准备叠起时,突然刮来一股邪风(这些日子,我们厌恶地把强风称作“邪风”),瞬间防雨布变成了“降落伞”,兜着风将笔者拽向悬崖一侧,并滑倒在满是泥水的斛坡上,只见人被“降落伞”拉着向悬崖的方向前行了一米多,最后终于在离悬崖还有一米的烂泥中停了下来。大家都吓出一身冷汗,如果没有这滩烂泥的阻力,再往前滑一米,后果不堪设想!看来峡谷拍摄不仅有狂风暴雨、低温潮湿、沼泽水滩以及无尽的等候,突来的危险更是可能不期而至。
第3天,全天大雨,在房间里看着电视,无聊地度过了一天。
第4天,老天终于开眼,清早起来风和日丽。我们早早地赶到宝克峡谷,看到几乎停满了车辆的山脚小停车场,心中不禁暗喜。与前两天几乎无人的状况相比,能有二三十号人马在此聚集,肯定是个好兆头。
这次场地更换到宝克谷顶的西侧,“奶牛”介绍说这里拍出的角度最具冲击力,背景也够震撼。在西侧安营扎寨后,幸运地遇到了几位英国本地航迷,他们有截听空勤人员讲话频道的电台,这样无意中我们又多了双耳朵。没过多久,电台里传来飞行员的声音,英国航迷听后告诉我们,有英国皇家空军的“鹰”式教练机要来,但具体穿越哪个峡谷未知。几天来备受摧残的心又开始忐忑不安,举着600的长焦镜头,对着山涧的东侧默默等待。
没过多久,电台里传来英国皇家空军“鹰”式教练机进入宝克峡谷的口令,所有人都激动起来,举起相机对准峡谷口方向。渐渐地,发动机的轰鸣从东面的山口隐约传来,潜入峡谷的警示灯闪烁几下后,天空中出现了橘黄色的亮点,只见它由远而近,蓝色的战鹰终于在笔者的取景器中出现了!激动地按下快门,终于把这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珍贵瞬间,定格在自己的相机中。几日来的艰辛终于得到了回报,顷刻间我领悟到了峡谷拍摄的乐趣。按“奶牛”的话说:拍着的感觉真好!这种感觉,没来过声速峡谷的人是绝对体会不到的。
在等待第2波飞机到达的过程中,“奶牛”以前结识的英国当地朋友来了。他就住在峡谷附近,大家简短寒喧后,那位朋友告诉我们,今天可能要来“狂风”、“鱼鹰”和F-15.但飞不飞这条峡谷则无法判断,只能谨慎乐观。闲聊时,远处走来一位老者,“奶牛”的英国朋友告诉我,这位老者是声速峡谷拍照资历最老的人,已有二十六七年的历史。他今年75岁,得过3次癌症,还有心脏病,当年的工作是开救护车,听起来十分传奇。这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英国航迷“老男神”,看上去精神矍铄无比。英国航迷的电台里不时有飞行员的对话声传来,可大家只顾聊天。我开始没注意,后来听着听着才发现他们聊天的话,一句也听不懂,而且有卷舌弹音,猜想这一定是本地的威尔士语(威尔士语是凯尔特语的一种,在威尔士约有65 9万人使用该语言)。当所有人正好奇地研究着“奶牛”点燃的美国小柴炉、注意力开始分散时,两架英国皇家空军的“鹰”式教练机咆哮着在我们的面前翻滚而过。大家慌忙去拿相机,飞机则早已扬长而去,峡谷中空留震耳欲聋的轰响和热浪,我们就这样与难得的第二次机会失之交臂,真是令人悔恨交加!好在没过多久,“鹰”式教练机又来了两次,使得该机的拍摄圆满完成。
英国皇家空军的“鹰”式教练机返回了基地,接着轮到美军开始登场。电台里的对话声已是明显的美国口音,“奶牛”的英国朋友兴奋地告诉笔者,美军的F-15“鹰”来了五六架,并建议笔者再爬高一点拍摄,有电台的英国航迷仔细地听着飞行员的对话,并不时向在场的人通报情况,每个人都在耐心等待。这时,美军飞机突然出现了,在离峡谷很远的地方,6架F-15“鹰”的编队耍了个空中开花。我们包括英国航迷都很失望:难道F-15“鹰”编队出动,就是为了这个空中开花?此时电台里又传来了进谷的口令,两架F-15“鹰”将潜入宝克峡谷,山谷顿时沸腾了起来,所有的长枪短炮一齐指向了东面的峡谷入口处,每个人都焦急地等待着这两只即将闯入视线的F-15“鹰”。令人奇怪的是,预定时间内飞机并没有出现。就在此时,电台中传来了美国飞行员急促的声音:“走丢啦,走丢啦!”顿时,拍摄现场像炸了锅,所有的英国航迷对着天空,用美式国骂大骂了起来。人们纷纷放下举起的相机,失望的情绪达到极点!肯定有人会怨恨这个飞错航线的美国人,让守候的人们白白失去了一次宝贵的机会。可没过多久,两架迷路的F-15“鹰”就在我们南面的天空中现出了身影,像是要对我们补偿点什么,急速过来的两架飞机调整着姿态迅速降低高度,低空穿越峡谷腹地,整个机身被阳光照得熠熠生辉,但由于距离较远,拿着中焦头的航迷只好悻悻地看着飞机朝着卡迪峡谷飞去。幸亏笔者拍摄机位较高,抓到了几张它们在谷底飞行的照片,我在庆幸之余也十分感激那位英国朋友所给的建议。美军的飞机走后,峡谷上空又安静了下来。此时天色已接近傍晚,英国航迷们三三两两地开始下山,与“奶牛”的英国朋友及那位英国老者道别后,我们一直坚持到下午7点,期待中的“狂风”、“鱼鹰”不知去了何方?“日本孤狼”也已在不经意间没了踪影。 第4天总算是有了收获。总结一下,见到了四波英国皇家空军的“鹰”式教练机,一波美国空军的F-15“鹰”。由于F-15“鹰”仅出现了一次,距离又较远。所以相机里拍下的几乎全是英国皇家空军的“鹰”式教练机,似乎此行就是“鹰”式教练机的拍摄之旅。不过仔细想想,英国皇家空军培养飞行员不就是用这款教练机嘛,声速峡谷空域有这群“鹰”频繁地飞来飞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提及“鹰”式教练机,恕笔者稍加赘述。从1976年11月英国皇家空军正式接收第一架“鹰”T.l,该机开始逐步取代“蚊蚋”、“猎人”和“喷气校长”教练机起,到1982年3月最后一架”鹰”T.1交付,总共装备175架。早期英国皇家空军的“鹰”采用是蓝一白一红或红白相间的涂装,现已全部改成了黑色高视涂装,因为皇家空军通过研究发现,黑色在空中是最醒目的颜色。随着时间的推移,“鹰”的训练中队逐渐向瓦利基地集中,其现已成为英国最大的“鹰”基地。
目前,英国“鹰”机队的平均服役时间已达30多年,期间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升级。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发现“鹰”遭受的机械应力水平和出现的疲劳程度都远高于预期,所以在1 988年英国皇家空军开始为“鹰”更换新机翼,到1995年更换完毕。
拍摄日程的第五天,也是最后一天。天气预报为全天大雨,按常理不宜安排拍摄活动,但“奶牛”为了照顾笔者的拍摄心情,甘愿冒着狂风暴雨陪我走一趟,他提议最后一天改去卡迪峡谷。这里是最理想的拍摄地——陡峭深邃的峡谷,从山腰中间穿过的飞机,无论平飞还是侧飞都极具视觉震撼力。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拍到的每一张都是大片!但这里的缺点是飞机出现的概率比宝克峡谷低很多,因为这里是高难度飞行训练区,与宝克峡谷相比,卡迪峡谷的难度指数及风险指数陡然上升,因此会令新手生畏。果然,上山后不久就来了两架“鹰”式教练机,只见其尚未飞到峡谷口,就仰头拉向了天空。猜想一定是两只“菜鸟”!支好帐篷,就开始狂风大作,大块的乌云翻滚过来,湖区上空出现闪电,雨点敲击着帐篷,声音令人心烦,帐篷搭在离峭壁只有一尺之遥的空地(因为那空地只有五六平方米大小).狂风吹得帐篷东倒西歪,没有几个大活人坐在里面,被风吹走也未可知。“奶牛”讲,他比利时朋友的单人帐篷曾经就在这里被狂风吹走过。听到这真实的故事,再看看眼前的现实,不免让人产生几分恐惧。拍照是不可能了,如何下山倒成了问题。由于狂风暴雨不停,强行下撤风险太大,所以只能在帐篷中睡觉,既消磨时间又保持体力,狂风仍继续肆虐着,雨势丝毫不减,体温严重流失,笔者平生第一次面对如此苛刻的野外环境,不禁产生了危机感。
下午3点多,大家争论一番后决定拼死下撤,在狂风暴雨中,我们小心地拆卸帐篷,吸取前几天的经验教训,大家将扯下的防雨布迅速地揉成一团,然后冒着大雨,手拉着牧场用来围羊的长长的铁丝网,一步一挪艰难地下了山。
回顾此行,与其说是五天懊恼的日程,倒不如说感谢上苍让我们克服种种困难安全归来!感恩好歹能有一天的机会拍摄,让笔者体会到了一把峡谷拍摄的乐趣!体会到经过漫长等待,终于把珍贵瞬间定格在自己相机那一刻的激动!
还是“奶牛”那句话:拍着的感觉真好!这种感觉,没来过声速峡谷的人,体会不到。
下山了!声速峡谷的拍摄也至此画上了句号。
驱车返回驻地,一路雨还在下……
201 5年5月初,飞往伦敦的BA38英航客机在高空中伴着单调的轰鸣徐徐前行。乘客们无聊地昏昏欲睡,时间则好似故意放慢了脚步,捉弄着每位乘客的耐性。而笔者第三次前往英国的目的,就是奔着英国威尔士的声速峡谷。经过漫长的飞行,终于在曼彻斯特国际机场与旅居西班牙的著名航空摄影师陈鹏(绰号“奶牛”)会合。为了此次的拍摄活动,我们在一年前即已着手筹划。开着租来的汽车星夜兼程到达目的地时,已是英国时间深夜1 2点了。这时我才猛然意识到,我们相当于中国时间早上7点走出家门,第二天的早上7点才抵达目的地,整整24个小时没歇脚,体力严重透支!
翌日清晨,大家早早地奔赴峡谷。昨夜在黑暗中无法辨认的景色,此时尽收眼底。车在峡谷中蜿蜒前行,远离城市喧嚣的威尔士山区宛如仙境般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在惊叹之余,对大自然的素朴与美妙产生了由衷的敬畏。威尔士未受污染的自然环境,变化万千的地理景观,尽显原乡之美。登高远眺,茫茫荒野,众山大气恢弘,山峦的景色在光影的移动中变幻莫测。笔者从未想到,为了拍飞机还会来到异国他乡这人迹罕至的荒山野谷,切身感受山野的神奇与神圣,让我意外体会到了驴友们所追求的那种境界。
声速峡谷坐落在千山万壑的环抱之中,位于英国威尔士西部Coed-y-Brenin国家森林保护区内,离曼彻斯特1 50千米,距伦敦约400千米。威尔士是大不列颠岛西南部的一个公国,东界英格兰,西临圣乔治海峡,南面为布里斯托尔海峡,北靠爱尔兰海。卡迪夫是威尔士的首府与第一大城市。相对于英格兰的繁荣与都市化,威尔士在自然景致、风土民情及语言文化方面,就显得纯朴与乡村化了,而声速峡谷一带,则更是纯朴得只能看到羊了。英国皇家空军正是看中了威尔士山区的特殊地况地貌,将这一块区域划为低空飞行训练基地。英国国防部网站的低空分区位置地图显示,声速峡谷坐落于LFA7.它涵盖了整个威尔士(除了波伊斯东北的一小部分,那里是LFA9.据说是低等级飞行训练区域)。LFA (Low Fly Area)是英语“低空飞行区域”的缩写,英国皇家空军规划出全英18个不同地区的低空飞行训练区域,英国军事低空飞行系统覆盖了整个英国的开放领空和周边地区的海域,从接近海平面高度到离地面609.6米以上。该LFA的编号被设置为1~19(不知什么原因,其中唯独没有LFA15)。而LFA7是英国首屈一指的低空飞行训练区域,同时也是世界著名的空军低空飞行训练区。LFA7因为靠近附近的Machynlleth地区,于是很多人简称其为MachLoop,同时这里也是喜欢拍摄军机的发烧友们的天堂。
MachLoop被翻译成中文的”声速峡谷”,整个区域由峡谷组成,北约空军利用其几处弯曲狭长的山谷及入谷口的宽阔平地,使用各种教练机、战斗机、轰炸机、武装直升机等,进行山谷飞行、隐蔽和逃生训练。飞机由东向西潜入峡谷,飞行高度保持距地面约70米,有时候甚至低至30米左右。北约空军视低空飞行为空军飞行员必备的技能,为了最有效地完成各项飞行任务、提升驾驶技能,北约空军往往会耗费大量时间对飞行员进行低空飞行培训。同时,还有来自世界其他地方的低水准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飞行人员,他们也需要通过英国的低空飞行培训来获得专业经验与资历。
当前,防空兵器的发展十分迅速,各军事强国已研制并装备了覆盖高中低空的防空制导武器,在对空防御作战方面基本形成了多层火力拦截体系。随着防空导弹射程的不断增加,有人驾驶的作战飞机将很难逃脱地面防空导弹的打击,因此各国都将低空、超低空突防作为规避防空导弹拦击的手段之一。尽管随着雷达及各类战场探测技术的进步,例如低空补盲雷达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飞行员低空、超低空突防战术的使用空间,但利用山谷地形出航,能够实现隐蔽突防、瞬时打击、战术逃生,因此各国空军都十分重视低空、超低空隐蔽及突防的作战模式,其战术价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声速峡谷不仅为北约空军提供了良好的训练场地,同时也为军机发烧友及航空摄影人士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拍摄环境:飞机从起伏的丘陵风驰电掣般经悬崖峭壁呼啸而过,其惊险刺激的场景令人震撼!也许正是因为这种魅力,声速峡谷才会引得世界航迷们趋之若鹜。但当地一日多雨、强风相加的恶劣天气和沼泽状地貌,再加上负重徒步攀登陡峭山地等不利因素,让部分航迷不禁望而却步。同时,几乎没有飞行信息,只是守株待兔般地耐心守候,往往又需要拍摄者花费几天甚至1周的时间,于是有人调侃说,这就是声速峡谷的魅力!然而没有超强的毅力和坚定的决心,一般人根本无法理解这种独特魅力。正因为毅力和决心让我们仿佛穿上了战袍,在随后的5天里,无论遭遇狂风、暴雨,还是低温、冰雹以及无尽的等待,我们都无怨无悔地坚持到了最后。
计划5天的拍摄日程,第一天在睡眠不足4个小时的状态下度过。在“奶牛”的指引下,我们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峡谷清晨,积聚一晚的雾气尚未散尽,远处的天空似蒙上了一层薄纱,旭日的光线微红泛白,把雾气撕开了几处小孔,空气清新得透出丝丝甜味。理想的天气,让我们多了几分信心,先选择了位于训练区北面的“宝克峡谷”谷顶进行拍摄。由于笔者相机携带过多,加之前一天的体力透支,爬上谷顶时已是气喘吁吁。这里的峡谷较为宽阔,峡谷口前方还有一片小盆地,一般情况下参加低空训练的飞机都要从这里飞过,“奶牛”告诉我们为了先解决拍摄的有无问题,第一站都会先选这里,不足之处是光线不够理想。在找到一块平整地方后,“奶牛”熟练地搭起了为此行特意准备的帐篷,俨然像一个谙熟野外生存的驴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飞机始终没有出现,本地的航迷也未见一人,只有谷顶离我们相距甚远的西侧有一位后来的日本人,孤独地站在那里,之后的几天我们一直叫他“日本孤狼”,他总是一人独行,实际上直到最后我们也没见过这只“日本孤狼”的庐山真面目。 下午3点,安静的峡谷忽然传来了直升机的轰鸣,大家蓦地激动起来了,积聚的情绪似乎马上就要被释放,兴奋、紧张和喜悦油然而生,大脑不断想象着各种飞机出现的场景。按“奶牛”的经验,直升机是为观测气象而来,正常的话,不出一个小时便会有飞机出现。笔者怦怦乱跳的心都快提到了嗓子眼儿,紧握相机一刻也不敢松懈地注视着天空……这么多年的航空摄影经历,笔者还从未如此兴奋过,也许是在这里拍到飞机的含金量与其他地方不一样吧。
不过,兴奋的心情不久便渐渐消退,两个小时过去了,天空依然寂静,偶尔能听见几声乌鸦在远处的呜叫声。终于,到了下午6点,西边的”孤狼”开始下山,我们则一直坚持到下午7点。第一天,12个小时的守候无果而终。
次日,踏着湿滑泥泞的山路我们再次来到宝克峡谷的谷顶,一晚上的大雨将这座山谷变成了立体的“沼泽地”。到了声速峡谷我才知道,原来雨才是我们拍摄峡谷飞行的最大天敌!英国是个多雨的国家,气候比较特殊,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纬度虽然比西伯利亚高却没有那么寒冷,寒流和暖流在大不列颠岛交汇,因此四季雨水充沛,尤其是威尔士,一日之内时雨时晴。脚下不防水的沙漠靴很快被灌满了雨水,这就是没有野外生存经验的教训。刚搭好帐篷,狂风裹挟着大雨就又来了,且丝毫没有停下的迹象。“这算啥?我们以前还遇到过冰雹呢!”“奶牛”刚说完此话不多会儿,黄豆粒大小的冰雹就噼里啪啦地下了起来。威尔士的天气对我们为何如此地刻薄?!看来今天又得泡汤!虽没人说出口,但每个人恐怕都在暗自叫苦。
下午时分,雨虽然停了,但狂风仍在肆虐。头顶的云层里响起了多架战斗机的轰鸣声,听着距离不远,但又看不见飞机,感觉像是重型战斗机在相互缠斗追逐。顿时我的心跳陡然加速,然而片刻后,巨大的声响逐渐远去并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样的情况反复了多次后,终于轰鸣声彻底消失了,山谷又回归宁静。今天的一切,完美地再现了昨日的一幕。又一次升腾的希望,被彻底砸得粉碎。声速峡谷拍照的残酷,令人刻骨铭心!内心挣扎地告诉自己,这就是声速峡谷的拍摄趣味和魅力。快到下午6点,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日本孤狼”开始下山,我们也开始收帐篷准备回撤。就在此时,意外发生了!
当我们拆掉帐篷的防雨布准备叠起时,突然刮来一股邪风(这些日子,我们厌恶地把强风称作“邪风”),瞬间防雨布变成了“降落伞”,兜着风将笔者拽向悬崖一侧,并滑倒在满是泥水的斛坡上,只见人被“降落伞”拉着向悬崖的方向前行了一米多,最后终于在离悬崖还有一米的烂泥中停了下来。大家都吓出一身冷汗,如果没有这滩烂泥的阻力,再往前滑一米,后果不堪设想!看来峡谷拍摄不仅有狂风暴雨、低温潮湿、沼泽水滩以及无尽的等候,突来的危险更是可能不期而至。
第3天,全天大雨,在房间里看着电视,无聊地度过了一天。
第4天,老天终于开眼,清早起来风和日丽。我们早早地赶到宝克峡谷,看到几乎停满了车辆的山脚小停车场,心中不禁暗喜。与前两天几乎无人的状况相比,能有二三十号人马在此聚集,肯定是个好兆头。
这次场地更换到宝克谷顶的西侧,“奶牛”介绍说这里拍出的角度最具冲击力,背景也够震撼。在西侧安营扎寨后,幸运地遇到了几位英国本地航迷,他们有截听空勤人员讲话频道的电台,这样无意中我们又多了双耳朵。没过多久,电台里传来飞行员的声音,英国航迷听后告诉我们,有英国皇家空军的“鹰”式教练机要来,但具体穿越哪个峡谷未知。几天来备受摧残的心又开始忐忑不安,举着600的长焦镜头,对着山涧的东侧默默等待。
没过多久,电台里传来英国皇家空军“鹰”式教练机进入宝克峡谷的口令,所有人都激动起来,举起相机对准峡谷口方向。渐渐地,发动机的轰鸣从东面的山口隐约传来,潜入峡谷的警示灯闪烁几下后,天空中出现了橘黄色的亮点,只见它由远而近,蓝色的战鹰终于在笔者的取景器中出现了!激动地按下快门,终于把这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珍贵瞬间,定格在自己的相机中。几日来的艰辛终于得到了回报,顷刻间我领悟到了峡谷拍摄的乐趣。按“奶牛”的话说:拍着的感觉真好!这种感觉,没来过声速峡谷的人是绝对体会不到的。
在等待第2波飞机到达的过程中,“奶牛”以前结识的英国当地朋友来了。他就住在峡谷附近,大家简短寒喧后,那位朋友告诉我们,今天可能要来“狂风”、“鱼鹰”和F-15.但飞不飞这条峡谷则无法判断,只能谨慎乐观。闲聊时,远处走来一位老者,“奶牛”的英国朋友告诉我,这位老者是声速峡谷拍照资历最老的人,已有二十六七年的历史。他今年75岁,得过3次癌症,还有心脏病,当年的工作是开救护车,听起来十分传奇。这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英国航迷“老男神”,看上去精神矍铄无比。英国航迷的电台里不时有飞行员的对话声传来,可大家只顾聊天。我开始没注意,后来听着听着才发现他们聊天的话,一句也听不懂,而且有卷舌弹音,猜想这一定是本地的威尔士语(威尔士语是凯尔特语的一种,在威尔士约有65 9万人使用该语言)。当所有人正好奇地研究着“奶牛”点燃的美国小柴炉、注意力开始分散时,两架英国皇家空军的“鹰”式教练机咆哮着在我们的面前翻滚而过。大家慌忙去拿相机,飞机则早已扬长而去,峡谷中空留震耳欲聋的轰响和热浪,我们就这样与难得的第二次机会失之交臂,真是令人悔恨交加!好在没过多久,“鹰”式教练机又来了两次,使得该机的拍摄圆满完成。
英国皇家空军的“鹰”式教练机返回了基地,接着轮到美军开始登场。电台里的对话声已是明显的美国口音,“奶牛”的英国朋友兴奋地告诉笔者,美军的F-15“鹰”来了五六架,并建议笔者再爬高一点拍摄,有电台的英国航迷仔细地听着飞行员的对话,并不时向在场的人通报情况,每个人都在耐心等待。这时,美军飞机突然出现了,在离峡谷很远的地方,6架F-15“鹰”的编队耍了个空中开花。我们包括英国航迷都很失望:难道F-15“鹰”编队出动,就是为了这个空中开花?此时电台里又传来了进谷的口令,两架F-15“鹰”将潜入宝克峡谷,山谷顿时沸腾了起来,所有的长枪短炮一齐指向了东面的峡谷入口处,每个人都焦急地等待着这两只即将闯入视线的F-15“鹰”。令人奇怪的是,预定时间内飞机并没有出现。就在此时,电台中传来了美国飞行员急促的声音:“走丢啦,走丢啦!”顿时,拍摄现场像炸了锅,所有的英国航迷对着天空,用美式国骂大骂了起来。人们纷纷放下举起的相机,失望的情绪达到极点!肯定有人会怨恨这个飞错航线的美国人,让守候的人们白白失去了一次宝贵的机会。可没过多久,两架迷路的F-15“鹰”就在我们南面的天空中现出了身影,像是要对我们补偿点什么,急速过来的两架飞机调整着姿态迅速降低高度,低空穿越峡谷腹地,整个机身被阳光照得熠熠生辉,但由于距离较远,拿着中焦头的航迷只好悻悻地看着飞机朝着卡迪峡谷飞去。幸亏笔者拍摄机位较高,抓到了几张它们在谷底飞行的照片,我在庆幸之余也十分感激那位英国朋友所给的建议。美军的飞机走后,峡谷上空又安静了下来。此时天色已接近傍晚,英国航迷们三三两两地开始下山,与“奶牛”的英国朋友及那位英国老者道别后,我们一直坚持到下午7点,期待中的“狂风”、“鱼鹰”不知去了何方?“日本孤狼”也已在不经意间没了踪影。 第4天总算是有了收获。总结一下,见到了四波英国皇家空军的“鹰”式教练机,一波美国空军的F-15“鹰”。由于F-15“鹰”仅出现了一次,距离又较远。所以相机里拍下的几乎全是英国皇家空军的“鹰”式教练机,似乎此行就是“鹰”式教练机的拍摄之旅。不过仔细想想,英国皇家空军培养飞行员不就是用这款教练机嘛,声速峡谷空域有这群“鹰”频繁地飞来飞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提及“鹰”式教练机,恕笔者稍加赘述。从1976年11月英国皇家空军正式接收第一架“鹰”T.l,该机开始逐步取代“蚊蚋”、“猎人”和“喷气校长”教练机起,到1982年3月最后一架”鹰”T.1交付,总共装备175架。早期英国皇家空军的“鹰”采用是蓝一白一红或红白相间的涂装,现已全部改成了黑色高视涂装,因为皇家空军通过研究发现,黑色在空中是最醒目的颜色。随着时间的推移,“鹰”的训练中队逐渐向瓦利基地集中,其现已成为英国最大的“鹰”基地。
目前,英国“鹰”机队的平均服役时间已达30多年,期间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升级。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发现“鹰”遭受的机械应力水平和出现的疲劳程度都远高于预期,所以在1 988年英国皇家空军开始为“鹰”更换新机翼,到1995年更换完毕。
拍摄日程的第五天,也是最后一天。天气预报为全天大雨,按常理不宜安排拍摄活动,但“奶牛”为了照顾笔者的拍摄心情,甘愿冒着狂风暴雨陪我走一趟,他提议最后一天改去卡迪峡谷。这里是最理想的拍摄地——陡峭深邃的峡谷,从山腰中间穿过的飞机,无论平飞还是侧飞都极具视觉震撼力。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拍到的每一张都是大片!但这里的缺点是飞机出现的概率比宝克峡谷低很多,因为这里是高难度飞行训练区,与宝克峡谷相比,卡迪峡谷的难度指数及风险指数陡然上升,因此会令新手生畏。果然,上山后不久就来了两架“鹰”式教练机,只见其尚未飞到峡谷口,就仰头拉向了天空。猜想一定是两只“菜鸟”!支好帐篷,就开始狂风大作,大块的乌云翻滚过来,湖区上空出现闪电,雨点敲击着帐篷,声音令人心烦,帐篷搭在离峭壁只有一尺之遥的空地(因为那空地只有五六平方米大小).狂风吹得帐篷东倒西歪,没有几个大活人坐在里面,被风吹走也未可知。“奶牛”讲,他比利时朋友的单人帐篷曾经就在这里被狂风吹走过。听到这真实的故事,再看看眼前的现实,不免让人产生几分恐惧。拍照是不可能了,如何下山倒成了问题。由于狂风暴雨不停,强行下撤风险太大,所以只能在帐篷中睡觉,既消磨时间又保持体力,狂风仍继续肆虐着,雨势丝毫不减,体温严重流失,笔者平生第一次面对如此苛刻的野外环境,不禁产生了危机感。
下午3点多,大家争论一番后决定拼死下撤,在狂风暴雨中,我们小心地拆卸帐篷,吸取前几天的经验教训,大家将扯下的防雨布迅速地揉成一团,然后冒着大雨,手拉着牧场用来围羊的长长的铁丝网,一步一挪艰难地下了山。
回顾此行,与其说是五天懊恼的日程,倒不如说感谢上苍让我们克服种种困难安全归来!感恩好歹能有一天的机会拍摄,让笔者体会到了一把峡谷拍摄的乐趣!体会到经过漫长等待,终于把珍贵瞬间定格在自己相机那一刻的激动!
还是“奶牛”那句话:拍着的感觉真好!这种感觉,没来过声速峡谷的人,体会不到。
下山了!声速峡谷的拍摄也至此画上了句号。
驱车返回驻地,一路雨还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