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批改周记、作文、作业的任务常压得我们透不过气来。作业的批改必须从学科特点入手,语文作业批改主张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要开门见山,文从字顺,条分缕析,简洁到位。这主要培养学生在考试中抓得分点的能力。特别是作答开放性的题目,答案不求统一,但求自出机杼,匠心独运。有创见性的答案本身就反映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批阅中当着意嘉许。
其实我们语文教师每天都在做着这样一个模式,就是学生间的相互批改作业。学生间的相互批改可以同桌或前后座之间交换批改,让学生批改的作业,包含了一种信任感,学生很重视这种信任,实践证明,多数学生对这一方式极为感兴趣,批改十分认真,唯恐有疏漏,有时在批改中出现问题,学生大胆地提出,全班共同讨论研究,以辨是非,这样避免了以前“自己的错误自己知”的现象,这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评价能力大有好处,对批完的作业,交换过后,学生能再次认真核对自己作业的错对,又一次起到了深化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
另外,教师适时地采用语言评价。对语文作业地批改,我们大多习惯于用“√”或“χ”来评判正误。学生的思维过程、习惯、能力、品质等各方面并不能体现出来,而这些东西却正是小学生学习潜力之所在,评价结果往往带有一定地片面性,影响师生之间思想、情感地交流。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将评语引入语文作业的批改,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地学习兴趣。比如,“思维新颖”、“你很棒”、“你令老师骄傲”、“再努力点,你准行”……这种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对自己充满自信,从而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然而,这样超负荷地批改是否大有收益呢?未必。面对新课程,面对新课程对学生学业评价的新要求,语文作业的批改如何才能跳出“火炕”?如何有效地发挥作业批改的功能呢?不少教师认为作业的批改仅仅限于教师的单边劳动,学生只管做作业,接受教师的批改。这恰恰与新课程的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意向相背,也就是说,教师本身要跳出自己单边批改的圈子,诱导学生成为批改的主体。个别作业做完后,学生可以先自行诊断、修订。以较小的符号作注释;教师在批阅时,只需要浏览,不一定重复批改符号,重点放在对错误的批注以及对学生自评的修改上。
我们要及时检查、评价学生作业的效果,调节课堂教学。采用一个作业本,不是将学生的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一起批改,而是依据及时反馈理论,教师要及时检查,评价学生作业的效果,提供矫正性信息,同时获得反馈信息,控制、调节教学活动。由于受到时间限制,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家庭作业在新授课之前逐题批改。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精辟地指出:“千万不要把打个分数作为检查知识地唯一目的,应该尽量把知识的评定跟其他目的首先是知识的重新思考、扩充和加强结合起来。”实践中,可通过自批、互批、语言评定等形式让学生自我检查、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鉴别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达到“知识的重新思考,扩充和加强。”具体做法:可以在每节课上课之前,安排3~5分钟进行作业批改,教师做提示性的简要说明,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自批或互批。教师则在巡视中对中、下等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教师如果长期用一种批改方法,学生缺乏新鲜感,往往是教师精心批改的作业发到学生手中,学生连看都不看一眼就“束之高阁”,根本达不到批改的根本目的。因此,我们要致力于改变这种单一的批改方式,注重批改形式灵活多样。以期把自己从繁重的作业批改中解放出来。
1.全批不全改
教師对作业中的预计较易出错的内容进行全批,同时提供改错信息,或提出疑问,或简单提示,或符号示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让他们按要求改正。如家庭作业、日记练笔等。
2.重点批改
對于一些简单的、出错率较低的练习作业,教师可只批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作业,其余比较放心的部分由学生自己批改。这样,不仅节省了教师的时间,也给学生一次批改实践的机会。
3.面批面改
对一些重点、难点和疑点较多的题型以及需要重点点播的学生,尽量采取面批。当面指出错误,为学生设疑、释疑,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4.自批自改
如词语的听写、课文的默写或一些出错率较高经纠错后再进行的强化练习等。
5.互批互改
该法多适用于作文修改以及生词的默写等等。批改前,教师先做适当要求与指导,然后让学生互批互改。有学生之间的独立评改,有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评改等。让学生真正成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注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是我们乡土教师的理想追求。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激发学习动机,提高作业质量。提高学生作业的批改效益,发挥作业的功能!
其实我们语文教师每天都在做着这样一个模式,就是学生间的相互批改作业。学生间的相互批改可以同桌或前后座之间交换批改,让学生批改的作业,包含了一种信任感,学生很重视这种信任,实践证明,多数学生对这一方式极为感兴趣,批改十分认真,唯恐有疏漏,有时在批改中出现问题,学生大胆地提出,全班共同讨论研究,以辨是非,这样避免了以前“自己的错误自己知”的现象,这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评价能力大有好处,对批完的作业,交换过后,学生能再次认真核对自己作业的错对,又一次起到了深化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
另外,教师适时地采用语言评价。对语文作业地批改,我们大多习惯于用“√”或“χ”来评判正误。学生的思维过程、习惯、能力、品质等各方面并不能体现出来,而这些东西却正是小学生学习潜力之所在,评价结果往往带有一定地片面性,影响师生之间思想、情感地交流。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将评语引入语文作业的批改,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地学习兴趣。比如,“思维新颖”、“你很棒”、“你令老师骄傲”、“再努力点,你准行”……这种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对自己充满自信,从而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然而,这样超负荷地批改是否大有收益呢?未必。面对新课程,面对新课程对学生学业评价的新要求,语文作业的批改如何才能跳出“火炕”?如何有效地发挥作业批改的功能呢?不少教师认为作业的批改仅仅限于教师的单边劳动,学生只管做作业,接受教师的批改。这恰恰与新课程的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意向相背,也就是说,教师本身要跳出自己单边批改的圈子,诱导学生成为批改的主体。个别作业做完后,学生可以先自行诊断、修订。以较小的符号作注释;教师在批阅时,只需要浏览,不一定重复批改符号,重点放在对错误的批注以及对学生自评的修改上。
我们要及时检查、评价学生作业的效果,调节课堂教学。采用一个作业本,不是将学生的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一起批改,而是依据及时反馈理论,教师要及时检查,评价学生作业的效果,提供矫正性信息,同时获得反馈信息,控制、调节教学活动。由于受到时间限制,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家庭作业在新授课之前逐题批改。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精辟地指出:“千万不要把打个分数作为检查知识地唯一目的,应该尽量把知识的评定跟其他目的首先是知识的重新思考、扩充和加强结合起来。”实践中,可通过自批、互批、语言评定等形式让学生自我检查、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鉴别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达到“知识的重新思考,扩充和加强。”具体做法:可以在每节课上课之前,安排3~5分钟进行作业批改,教师做提示性的简要说明,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自批或互批。教师则在巡视中对中、下等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教师如果长期用一种批改方法,学生缺乏新鲜感,往往是教师精心批改的作业发到学生手中,学生连看都不看一眼就“束之高阁”,根本达不到批改的根本目的。因此,我们要致力于改变这种单一的批改方式,注重批改形式灵活多样。以期把自己从繁重的作业批改中解放出来。
1.全批不全改
教師对作业中的预计较易出错的内容进行全批,同时提供改错信息,或提出疑问,或简单提示,或符号示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让他们按要求改正。如家庭作业、日记练笔等。
2.重点批改
對于一些简单的、出错率较低的练习作业,教师可只批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作业,其余比较放心的部分由学生自己批改。这样,不仅节省了教师的时间,也给学生一次批改实践的机会。
3.面批面改
对一些重点、难点和疑点较多的题型以及需要重点点播的学生,尽量采取面批。当面指出错误,为学生设疑、释疑,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4.自批自改
如词语的听写、课文的默写或一些出错率较高经纠错后再进行的强化练习等。
5.互批互改
该法多适用于作文修改以及生词的默写等等。批改前,教师先做适当要求与指导,然后让学生互批互改。有学生之间的独立评改,有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评改等。让学生真正成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注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是我们乡土教师的理想追求。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激发学习动机,提高作业质量。提高学生作业的批改效益,发挥作业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