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中的工具与观念探究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rm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叙事视野的调整,艺术设计的视点逐渐放回到自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一批传统匠人得以被重新理解和重视,其中,随之而来的有对各种匠人制作中工具本身的关注——令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器物的形成以及匠心的表达过程。传统手工艺中的工具锻造及使用与工匠改造性思维相贴切。工具是人和物交流的场所,其中蕴含着工匠的智慧,也存有材料的基本属性。本文主要通过传统工艺中工具的角度试图去诠释工具、工匠和材料三个方面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
  关 键 词: 工具;材料;工匠;手工艺
  一、人/工具/文明
  为了更加合理与高效地控制原始材料,工匠在生产和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逐渐创造出一种应对材料特性的加工器械——工具。工具在生产制作中逐渐成为匠人思维以及器物原理的某种逻辑表征。工具的形制决定器物的尺寸、程序、结构、形式等方面的内容,正如陶瓷翻模中的正负形,工具与器物是硬币的两面,相互促进和发展。传统工匠自古以来在特定的时代和条件下发明了很多适应当地材料改造的专门工具,比如农事的锄头、木工的锯子、铁匠的锤子以及利用自然力运作的半自动工具如水车、风车、轮船、马车等。创造工具是为了更好地控制自然对象,并且加深思维的能力、提高手的灵活度、丰富语言的交流[1]。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讲,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定性是依靠工具的发明先后作为重要物质佐证,比如石器时代、铁器时代、青铜时代等。人类在不同时代根据不同的需求和条件创造了不同的工具以及随之而来的加工技术甚至是人类自身的文明史。
  在古代的生活状态中,人们与自然的关系是密切的,為了适应生存需求而不断提高,人们利用工具调和着一定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工具的起源往往可能是人们观察自然之后进行模拟和思考的结果,锯子对于锯形草叶子的发现和再创作,斧头对于石块的锋利和重量的模拟,刀具对于鱼骨的坚韧与薄片的重新思考等。现在看来,我们生活中的寻常工具在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次出现都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其促成各种多样化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工具作为人类手的功能延伸,比如筷子解决了在饮食活动中抓取食物的功能问题,并适应了生活层次提升而带来的主客观需求。工具的使用提高了人类手的灵活度,促进了“手艺”这个概念的诞生,即所谓熟能生巧。工具的使用还训练了人们的思维能力,这影响到了“工匠”这个词汇的产生[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古代人们在面对肢体无法操作的自然对象时所采用的一种工具的思维模式。通过打磨、敲打、穿孔、编织等工具的作用方式来理解器物的特性,也对人类自身的技能和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在工具的操作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调、空间感知、交际水平等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工具影响着传统工艺文明的诞生与形成。
  每一种类工具的发明作为下一类加工工具的参照体系,与器物的发展一样,借鉴前一阶段的成果,从而形成“谱系”①和“形制”②。文明是相互重叠的,一层一层如地质层一样在前一个基层向上发展。当石头成为斧子之后,继而出现了水壶类的器皿、长矛类的武器、甚至是原始茅屋的建造……然而这些都源自于对斧子作为加工木材工具的出现。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行业的丰富与细化,层出不穷的工具趋向于专门化和系统化。不同的工具成了不同行业中不可或缺的标配物件,辅助甚至是主导着各个行业的发展。谚语“手无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便很好地表明每个行业都有属于自身特殊的工具,并与这个行业相互融合。工具在不同的地域中因为生活习惯和使用条件的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尺寸、装饰、名称与材料的形式,在基本结构和功能一致的基础上,保持了某种类型化的基本型特质,并组成为工具的谱系。艺术的起源常和工具的发展是同步的,工具的发明除了功能的实现,也促使人们在一个类型化工具谱系中对审美的认知和提高。在石器工具的使用中,人们已经注意到了操作、携带、存放、美观的需求,开始有意识地对其外形进行了不同的讨论,从而促使系列工具的产生。现代工业审美中的功效、简洁、秩序、节奏等都在石器时代的工具制作中已然被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和表达了。
  二、材料/工艺/观念
  材料,在传统手工艺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是实现既定生活目标和生产需要的天然条件。手工艺人和材料是人们生活中高度亲密的“同伴”,工匠的开始势必起源于对材料高度的兴趣和领悟。工匠的选材体现在诸如密度、尺寸、体积、纤维、含水率等物理层面的研究,更加体现在对于材料中一种类似于中医脉络的物性的超越性认识。物性即是悟性,是工匠对于材料的一种主观和客观的综合性理解,手和心链接共同作用于材料的认知结果。比如传统工匠总是选择一些所谓温性的或者平性的材料,正如食物一样,不同的材料属性对人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从一种客观的材料分析走向偏向“天地人”之间材料的综合感知,体现了古代工匠作为意识存在的价值以及依道而行的自然准则。正如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对于“天人合一”思想的一再继承和升华,也正如意大利贫穷艺术(arte povera)流派对于材料本质的强烈追问,一种有关“物自体”的哲学性思考。
  工艺,是工匠在材料综合感知后的一种技术性活动。任何一种材料都有各自的加工工艺,并在生产中与各自匹配的工具相结合。木头需要锯子和凿子,石材需要斧子和锥子,毛竹需要竹刀和滚刨,陶瓷需要窑炉和拉坯机,金属需要锤子和锉刀等等。所有材料的物质属性天然地与某种工具相匹配,彼此相生相克,进退有度,和谐存在。在传统手工艺的活动中,工具和材料永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是手给予了材料和工具的某种联系,还不如说人依据自然的运行法则呈现了材料和工具间本身具足的完美共性。比如竹材纵向的纤维本质注定篾刀以勾刀型出现,木材均匀的质料使得凿子切割榫卯的必然工具,金属的延展性导致锤子作为其最好的工作伙伴……这是一种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于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一种准备的把握和认知,工具在材料的背景下成就了一种加工工艺,也成就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演进。
  观念,即是对于材料和工艺的综合处理的理念,是创造工艺文明的出发点,同时受制于后面两者。在上述的讨论中已然出现了观念在工艺和材料中的重要作用。人类的价值观决定并溶解了所有人类活动的运作模式,手工艺的匠人思维模式在某种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工艺的制作。然而手艺人的思维方式又与整个社会的思想体系甚至是人类累积下来的文明相关联。因此,可以说工匠的精神是社会发展以及时代变迁的一个小缩影。无论是西方的科学实验精神还是中方的道法自然的豁达态度,都作为一种积极的思维指导影响着实践,同时又被实践所发展。
  手艺人在生产某种生活器物的时候,正是这么一个在观念、工具、材料三者之间回旋式的研究状态[3]。正如原始人类为了某个取暖避寒的生理需求,借鉴自然火的原理产生了创作人工火种的意识。又如人类用两根不同大小的干燥的枯树枝,在平衡了水平滑移以及重力向下的力量冲突中,产生了钻孔的造物行为等。历史进程中,人们逐渐掌握了材料、工具以及随之产生的工艺,从而体现了人类创作性观念的第一次实践表达。人类通过自身的观念对材料、工艺展开磨合与融通,并以此创造文明。
  三、结论
  工业文明以来,科技的发展带动了工具的革新,一大批自动或半自动的系统性机器逐步代替了传统匠人所使用的工具和程序。然而,手工艺中人与工具的关系所体现的手艺本质与机器批量加工是有所不同的。本文涉猎到几种工艺词汇,重点以器物生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工具、材料、技术以及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工匠、工具、材料之间的关系互相联结,缺一不可,共同成就彼此的特有属性,融合于整个手工艺活动之中。工具是工匠对材料认识最直接的外在反应,材料是工匠和工具共同作用的出发点,工匠是工具和材料三者之间发生碰撞和交流的起因。如此紧密的关系体现了古代传统匠人认识和应对自然和宇宙的某种视角,体现着天地人三才绝妙的合一境界。
  参考文献:
  [1]王文杰.论手工艺操作中的手、工具与材料[J].艺术百家,2008(6).
  [2]徐艺乙.手工·工具·习惯[J].装饰,2014(3).
  [3]朱裕平.传统手工艺工具、材质、动力和类型[J].上海工艺美术,2006(2).
其他文献
目前素质教育正在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教学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必须要以人为本,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但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三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都不尽相同,所以(根据我们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初中数学教学尤其是初三数学教学,进行分层教学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较快地提高教学效果。  我个人在初中数学教学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初中数学教学进行
黑龙江卫视《问教》栏目录制一期“高考特招生”的话题,邀我去做嘉宾,谈谈自己因为写诗而被武汉大学免试录取的经历。在演播厅,主持人问我当时是否有贵人相助,我立即回想起中学时代的一位老师,他姓黄,时任南京梅园中学教导主任。可以说我未参加高考而迈进名牌大学门槛,跟黄主任以及母校的大力推举是分不开的。  我在南京梅园中学念书时,醉心于诗歌,上课时都在笔记本上偷偷写诗。回家后,我写诗歌散文,还花时间把习作工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我们熟悉的中国文化已渗透于我们的血液和灵魂中,在言语交流时,我们会按自己的文化所投射的价值观行事,在与English-speaking people交流中,必然会有culture shock现象。现行初中英语教材内容中渗透了英语文化,以求在语言学习中潜移默化接受英语文化知识并感受文化氛围。因此,我们的英语教育必须要帮助学生通过语言来了解文化,形成一定的文化品格,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
例如插排,亮哥买到一个插排,第一件事便是拆开看一看。“国产的插排很多质量都不合格”,亮哥说前两天给朋友修了个插排,“里面的线才头发丝那么细。”他还说电工装的电路有些是反的,说“俺10月份装修,准备查遍电路,把不合格的都换了。”  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往往显露出一个人对生活的认真态度。亮哥说:“原来给自己定了个目标:一年学习一样感兴趣的东西,机械、电子、木工、手电,现在在学皮艺。”他说,手电DIY其
前段时间,有两位女生过来找我做心理辅导。其中一位怀疑自己有“病”,不敢直视别人,很在意别人的看法;还有一位化了妆,说自己化妆的原因是很自卑,别人的看法尤其是负面的评价对她的影响很大,直接决定心情。两位女生的心理困扰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她们对自我的认识完全由别人的评价来决定,别人说好,她就是一个好人;别人说坏,她就一无是处。从事心理辅导工作十多年来,这样的学生还真不少,都是被
【内容摘要】在新时期教育环境当中,高中阶段的政治教学,在教学模式上呈现出全新变化。政治教师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板书式教学,而是在素质教学思想支撑下,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构建微课视频,从而展开高中政治课堂翻转性教学,实现高中政治教学深入改革与创新。鉴于此,笔者主要围绕微课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应用展开有效分析。  【关键词】微课 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具体应用  前言  现如今,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
时代的发展对学校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级管理的对象——学生也对班级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说,如果班主任还沿用以前的旧有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手段来管理九零后或者零零后的少男少女,一定要准备充分,要有被“焦头烂额”的心理准备。尽管时代在变,但管理学生的根本还是不会有大的改变,班主任要想管理好学生,最基础的还是先要和学生拉近距离,班主任和学生的情感距离拉近了,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了,学生从心底里认可班
贫寒的家庭    1974年3月,刘小芳出生在四川省江津地区一个农民家庭里。老实巴交的父亲,靠自己的双手,在土地里翻找一家的温饱。刘小芳还有个哥哥。家里再穷,也要让哥哥读书。刘小芳小学毕业后,父亲就不让她读书了。刘小芳知道自己的学生生涯结束了。哭了几天后,为了补贴贫寒的家,刘小芳听从父亲的话,和同村的几个姐妹来到广州市打工。由于刘小芳没有多少文化,只能在工厂里做一名普通的工人。看着别人衣着光鲜,吃
心静,心才净,才有力气反观、丰盈自己  中午,回城的班车上人不多,都在闭目养神,车厢里显得异常安静。半路,上来一位漂亮女子,和同伴谈笑着。人们有了小小的骚动,忍不住抬头看看这位美女,但也仅仅是片刻而已。车继续前行,那漂亮女子继续说着,从上班吃饭,到公婆邻居,话语忽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滔滔不绝。渐渐地,车厢里有人故意干咳了一下,或者动动身子看她一眼,大概是示意她安静下来吧。  呜呼,刚刚的欣赏一下子变
【内容摘要】有效教学理念成为教学行为的关键之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确定好有效教学因子。有效教学因子就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效益的关键因素,实践表明,教师对教学素材的选择与确定,对教学契机的把握,对自身行为的精益求精,可以让有效教学因子更多地出现。  【关键词】高中数学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因子  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其存在显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一线教师更关心的是什么样的教学才有效!这显然是一个操作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