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时代的情与魂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shang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央视电视剧频道热播的电视剧《大丽家的往事》将视线聚焦到上个世纪50年代国家号召工人支援三线军工建设,剧中工人们用一生诠释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奉献精神。该片最大特点以工业为题材呈现时代质感。创作者意在向人们原汁原味地展现三线人的生活与创业的艰辛,该剧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对当下社会生活有一定的启迪。
  [关键词] 剧本改编 叙事艺术 人物与环境 荧屏工业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7.027
  近期热播的家庭励志年代剧《大丽家的往事》是一部极具时代质感的电视剧作品,历史变迁与人物命运的相互作用引发观众情感共鸣。该剧以沈阳某工厂响应祖国战略号召迁往大西南支持三线建设为蓝本,向观众全景式地展现了三线工厂的兴衰与三线人工作生活的全貌。当今80后与90后很难想象那个年代人们远离家乡来到一片荒芜之地白手起家,不计付出和回报,一生为国家建设而奋斗,厂子既是工人们共同的心血,也是共同的家,工厂的兴衰牵动的厂内每一个工人的命运变化。电视剧《大丽家的往事》的艺术追求主要体现在四方面:剧本改编、故事叙事、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及该剧在题材上具有的美学品格。
  一、电影到电视剧的转化:从平行到相交
  电视剧《大丽家的往事》改编自电影《二十四城记》,因此在分析该剧时就必须提到导演贾樟柯这部颇具实验性的电影。该电影是一部仿纪录形式的剧情片,导演在该作品中有意创作出一些典型人物,在创作初期他进行了大量的人物采访,再将众多人物的故事凝聚在几个讲述者的身上。片中有真实的人物,也有演员扮演的虚构的人物。纵观全片,所有的人物坐在镜头前默默诉说回忆自己的故事,镜头几乎没有运动,且大多处于固定的状态。摄影机好像一位聆听者,静静伫立听着主人公讲述自己的故事。每个讲述者之间没有情感上的联系,每个人的故事也是独立的,就好像若干条平行线一般。
  《二十四城记》是《大丽家的往事》的故事母体,因此两者之间必然会有相同之处。贾樟柯在电影中着重突出了三个不同时期的女人,正如他自己所说:“这三个女人是这50年历史的三个时间点。吕丽萍扮演的丢孩子的故事是1958年前后刚开始有工厂的一个讲述。陈冲的扮演的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一个新时期开始时的讲述者。赵涛演绎的是当代的代表……”[1]以小人物的命运呈现并放大历史在某一时间段内的发展进程,这样的方式更容易将整个“变迁”的过程做到艺术还原,也更容易使得观众信服并产生共鸣。因此《大丽家的往事》在剧本改编上,将这个创作方式在剧情设置中将其保留延用。
  电影与电视剧二者是各自具有其个性的,前者是导演的艺术,而后者是编剧的艺术。如果说贾樟柯将《二十四城记》的人物与剧情设计为平行线式的,那么同样的题材及内容在电视剧这样一个不同于电影的影视传播介质中定会有所改变。电视剧的篇幅通常比电影长很多,因此其剧情与人物关系在设置上会相对更自由。《大丽家的往事》的创作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把电影中的人物与事件进行了串联与重新编排,将原本独立的人物在电视剧中建立出一环环复杂的联系,形成关系网。如郝大丽与宋卫东设置为母子关系,宋卫东与小花是一对相爱但错过的恋人,电影中的苏娜在编剧笔下成了小花独自养育的女儿等,人物网的形成使电视剧的剧情变化多,故事具有连续性。
  《大丽家的往事》的改编是成功的,它突破了以往家庭剧的套路,将个性丰满的、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人物置于他们赖以生存的特殊空间——820厂,鲜活的人在典型空间内发生了跌宕起伏的故事。这样的剧作能够牢牢抓住观众的心理感受,容易被不同年龄段的受众欣赏与接受。
  二、叙事艺术:从冲突到“大团圆”
  电视剧是一种公共文化,观众对一部电视剧的评价在于要有“戏”,而“戏”的核心便是“冲突”,冲突即矛盾,其设置一定要有合理的原因,这样它才有存在的价值。《大丽家的往事》在剧本改编及二度创作中呈现了一系列的冲突,有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等。每一个冲突都有其存在价值,使故事的节奏感增强并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所谓人与社会的矛盾可以将其定义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开篇大丽不满丈夫宋明飞先斩后奏去支援三线建设,夫妻俩争执不下,最终大丽在母亲的强迫之下选择随丈夫一同去三线。也正因这个决定,儿子拥东走失,丈夫工作中意外死亡,母亲在沈阳独自终老,大丽在短短时间里经历了种种人间离合,她的家也变得支离破碎。当冲突直指亲情时,她能顾全大局挑起丈夫的志愿继续留在820厂是令人十分敬佩的,也符合那个年代的人的优秀作风。同时本片真实还原了军工厂“军转民”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困境,当年工人们远离家乡支援国家三线建设,把一辈子的心血都献给了820厂。“军转民”的政策出台使工人们大为不解,这意味着他们不再有“军工企业”的光环,要同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竞争、摸爬滚打。820厂初为民营企业时,宋卫东作为新厂长压力非常大,如生产货品不适应市场、资金不足、技术设备陈旧、工厂裁员等,对整个厂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该剧将当时人们对个体与集体的取舍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荧屏上,创作者对剧情拿捏有度,剧中人物的艰难抉择催人泪下。
  该剧的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兢兢业业工作但有些极端的郝大丽,敢作敢为有担当的刚强男人雷建彬,坚强美丽不服输的新一代女工小花等,人物性格的“跳跃”就会诱发矛盾的产生,该剧精彩之处就在于有多种类型人与人的矛盾。大娟在剧中是人物性格与冲突外化最鲜明的代表。她始终与大丽做对——争房子、比儿子、抢儿媳。但同时也有温情的一面,大丽的丈夫去世时,她送来咸菜安慰大丽,可见她对大丽是有情感的,两人的“斗法”斗出了友谊。整部剧大篇幅矛盾冲突的迭加会使观者感到压抑,大娟的泼辣的性格与做事方式给该剧带来了喜剧元素,对整部戏冲突的叙事节奏起到了调剂的作用。
  剧中亲情的主要矛盾存在于宋家两兄弟与宋家母子之间,创作者在冲突发生之前埋下伏笔。拥东的命运与哥哥卫东是截然不同的,他走丢后没有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家庭中,而卫东是厂里的正式工,又有女孩爱着他。哥哥的幸福引发了拥东内心的不平衡,他两次隐藏下小花给哥哥的信,这是导致卫东与一生与真爱擦肩而过的重要原因之一。究其原因在于拥东的早期经历,童年时代的苦痛使他处处与卫东比较,排斥家人的爱,习惯性地小偷小摸作风和不辨是非给家里、厂里带来了许多麻烦。关于母子间的矛盾,有一个说法讲三线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郝大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强迫儿子继承父亲衣钵做工人,在卫东进入考场前大丽死死抱住卫东阻挠他高考,她的固执使儿子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情节对生活在当下的观众会感到不解,但该剧导演李大为说:“一切都是因为角度不同。那一代人受的教育与现在不同,观念也不同。站在当时的大局考虑,她这种为国为家的行为是无私的,符合那时的时代特点;但是站在个人角度,可能就觉得她有点不近人情,这也更能突显这个人物的真实。”[2]
  《大丽家的往事》可以说是一部“女人戏”,剧中爱情的主要矛盾在于两代厂花的婚恋的波折。大丽与小花是两个非常相似的女人,她们的个性特征鲜明,苦难曲折的人生使整部剧更有张力,同时她们都具有坚强,面对困难不服输的精神。两个女人的区别在于感情的结果,大丽与雷建彬的感情经历了重重波折,但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两人共同支撑起一个家。而小花则不同,她与卫东的感情错过了,丈夫苏刚又因前程无情背叛了已有身孕的她,一个人养育女儿的决定使她要面对更残酷的现实:照顾女儿的同时要生存,还要面对卫东妻子陈巧的嫉妒与多疑,下岗创业的艰难她也只得咬牙挺着。当大丽面对这个因观念不同而被自己误会、“刁难”的女孩,心生怜悯,悔不当初但为时已晚,小花、卫东和陈巧都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这样的剧情矛盾具有当时年代日常情感生活的痕迹,而非生拼硬凑,为了制造冲突而冲突。
  各种类型的冲突集聚至片末最终峰回路转,形成“大团圆”的结局,这是该剧在整体叙事艺术上的策略,其符合国人对我国电视剧作品的审美经验与艺术期许。所谓“大团圆”意指戏曲、小说中不论其前面整个事件、情节如何进展,怎样波折,最后总有一个光彩的尾巴、完美的结局。电视剧作为观众情感的一种象征体,无疑也受到这一心理“积淀”的极大牵制。[3] “大团圆”式的结局能够给予观众情感慰藉,是中国观众在多年观看国产电视所形成的“集体无意识”。虽然在一些圆满的结局在生活中看似是不现实的,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只要在有令人信服的细节支撑,那么结局在观众心中便是合情合理的。《大丽家的往事》在叙述了无数坎坷后,以人性真、善、美的回归给全片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样的设置符合全剧的剧情走向,同时人情的温暖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
  三、人物与环境:树立中国军工的灵魂
  《大丽家的往事》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设置上很见功力,人物与环境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元素,二者相辅相成并同时影响着电视剧的艺术欣赏价值。故事大环境发生西南三线军工厂,这是有史有据可查的,因此要想做到原汁原味的还原,在保证故事剧本与时代情感真实的基础上,典型环境必须将历史变迁过程的特征蕴含其中。创作者选择在天津蓟县的老厂房进行拍摄,并对原有的厂房进行了扩充搭建,加入符合时代特征的各种车床、铣床、刨床、磨床,环境的精雕细琢会直接作用于人物。因此该片在典型人物的设置上,片中几个主人公的坎坷是融合了多个真实三线人的故事经历后通过艺术加工、提炼、浓缩而成的,具有时代偶像特征,他们是中国工业发展进程的亲历者与见证者。
  人物对环境态度的巨大转变在于精神的建立。820厂对大丽和她的儿子宋卫东来说是一块伤心之地。因为这个厂,宋拥东走失,宋明飞为救人而殉职,母子心里面只有对820厂无尽的伤心与绝望,他们都曾想要拼命逃离,离开这个让他们有着痛苦太多回忆的地方。但大丽面对种种苦难,她选择了坚持留在820接替明飞的工作,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她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卫东的命运。这样一个强有力的转折的意义在于不仅推动了整个剧情的发展,同时也直接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工厂里的机器日日夜夜地转动,支援三线建设的工人在820过的第一个年就是聚集在厂房里一起吃饺子,所有工人都憋着一股纵使有千难万险也要完成国家交付他们的任务的劲头,为了祖国的军工建设而奋斗,大丽更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属于中国的军工奇迹。随着厂子的发展壮大,卫东慢慢认识到母亲以及其继父雷建斌对这片土地的炽热情感,宋卫东接过父辈的接力棒,逐渐成长为厂里的骨干。这是该剧在创作上的精华之处,一系列的细节迭加使剧中820厂的“魂”树立起来了,同时也将整部剧的“魂”呈现出来了,更是将工业时代发展的“魂”呈现在了荧屏之上。
  “军工魂”的形成,使剧中人物面对厂子被收购时的群情激愤有了合理的解释。820厂是他们一手建立起来的,就像他们的孩子一样,工厂破产就等于夺走他们的命,老辈的工人们在推土机前拉起人墙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外化表现方式。他们要共同守护820厂的灵魂,宋卫东与雷建彬在这一刻打开心扉,释然过往,父子俩的情感在剧中发展变化呈现厚积而薄发的美感。820厂濒临破产时,宋卫东用自己的责任、坚强与智慧,使820厂焕发更加闪耀的光芒,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守卫着这座见证着中国军工厂兴衰的丰碑,顶着重重压力将820的“魂”得以保留。
  一部精致的电视剧作是要经得起历史与时间考验的作品,《大丽家的往事》的精髓在于时代精神,即灵魂的延续与传承。老一辈人执着的品格打动了顾娜和宋天宇,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他们不再认为820厂可有可无,并相约毕业后建设新的820,这里是他们成长的地方,是他们童年的烙印,并且在这里存放了他们太多的记忆其父辈们的信仰。
  四、《大丽家的往事》:对“荧屏工业”的探索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我国的工业进程是令世界为之一颤的,而工业题材作品在我国的电视剧作品所占的比例却不是很大,且在这不多的作品中,有影响力的剧作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提起工业题材电视剧,使观众直接联想到的便是车间厂房文化,若想在一个小空间里呈现出精彩的故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工业题材电视剧的剧情模式化,单一化,容易上纲上线,观众对工人的荧屏形象也形成了一定的刻板印象。随着当下人们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创作者应开辟新的“荧屏工业”道路,才能呈现出精致的工业剧作。
  《大丽家的往事》就进行了一次好的探索,观赏全剧,催人泪下,可以说是一部既具有艺术观赏价值,又满足市场要求的优秀剧作。创作者将视线集中在一类工人身上,通过对三线工厂寻常百姓家的情感演绎,使片中呈现出的那些远离家乡支援国家建设的奉献精神在观众的脑海中烙下深深的痕迹,因此该剧是极具现实意义的。回想剧中的人物,他们的生活纯粹而充实,他们有坚定的信仰——建设三线,振兴军工。而当下人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充斥在人们的脑中,工业题材电视剧作的出现给浮躁的人们带来了积极向上、不懈奋斗以及充满力量的美感。
  从《二十四城记》到《大丽家的往事》,电视剧创作者根据电视的传播特点对剧情的改编与加工,其意在触摸三线军工厂兴衰历史的质感,力求呈现出一部极具艺术真实的作品。通过这样具有美学品格的优秀作品敲打着与剧中典型人物有着相同经历的观众心中尘封已久的记忆,让国人重温中国工业发展的峥嵘岁月。
  注释
  [1]引自《二十四城记》贾樟柯访谈——影片背后是中国50年历史.电影世界.2008年06期.第42页.
  [2]引自北方网.《大丽家的往事》热播 真实还原时代特点. 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1/12/06/008268175.
  [3] “大团圆”概念摘引自《电视剧叙事艺术》.卢蓉.2004年6月第一版.第67页.
  
  作者简介
  毕珍鑫,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浙江影视基地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场景内容单调,层次不高,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条件较差,地区接待能力弱,难以吸引片商和影视旅游者。从横店、桃花岛、西塘、象山滨海影视城的盈利模式与制约其跨越式发展的瓶颈可以看出,影视基地发展必须加强人文特色建设,利用集群效应和大投资促进强强合作、以弱带强以改变部分影视基地裹足不前的现状。  [关键词] 影视基地 盈利模式 影视旅游 文化产业  [DOI]10.
从绘画到摄影,风景一直是主流的视觉艺术题材之一。“内外风景”是《大众摄影》杂志今年的新栏目,关注国内外摄影师不落窠臼的风景创作。今日视觉艺术中的风景,除了作为一种言说媒介,更多成为传达体验和感受的通道。体悟、思辨或虚构,还用风景来承载,散发的魅力可能暧昧不明。  宁凯和Sabrina Scarpa是生活在郑州的情侣,他们的作品《The Land Between Us》由两人共同完成,照片来自近年旅
[摘要] 许鞍华是“香港新浪潮”的一员,她擅于描写女性,尤其是边缘化的女性形象,她的作品充满现实主义色彩,人物内心情感被深入挖掘。许鞍华作为一位女导演以女性的细腻深入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内心。导演没有强加于观众一些完全个人化的东西,没有给片中不同的女性形象设定封闭的出路。而是留给我们很多二次阅读的空间。  [关键词] 《天水围的夜与雾》 许鞍华 女性电影 女性形象  [DOI] 10.3969/j.i
[摘要] 现在偶像剧的后期剪辑十分具有艺术性,不会一次性就将故事全部呈现,而是根据情节的发展一步步展开,故事结构越复杂就会需要越多的重复镜头,重复镜头的使用也会产生一定的问题,但是只要在剪辑的时候我们认真细心一些的话这个问题还是可以避免的。  [关键词] 偶像剧 重复镜头 画面 《泡沫之夏》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年轻的收视群体成为偶像剧制作者关注的重中之重,为了抓住年轻人的目光,偶像剧的制作
多年前维苏威火山的大爆发给庞贝城带来一场覆灭的灾难,而正倚托于场灾难,古城庞贝得到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不朽。始于18世纪40年代的发掘,徐徐揭开了这座古罗马城市——庞贝的面纱,也将它瑰丽的艺术珍品展现于世人眼前。而在这些艺术中,庞贝的壁画艺术显得尤为精致优美。作为古典壁画艺术的重要遗存,这些壁画风格独到且颇具装饰意味,有着不同的样式和绘制手法,为我们了解当时绘画艺术的时代风貌和推测古罗马乃至古希腊绘画
[摘要] 美国好莱坞电影业特别注重电影剧本的创作,长期以来,美国好莱坞逐渐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电影剧本的创作规则和审查制度。美国好莱坞电影业内部的一类工作人员The Readers—阅读者,他们的任务就是对剧作家送来的电影剧本进行筛选。  [关键词] 好莱坞 电影编剧 阅读者 电影剧本  2011年12月,美国好莱坞著名编剧罗伯特?麦基应邀来到中国讲学,这位著名的电影编剧理论家和教育家
[摘要] 《夏天有风吹过》拍摄完成于2008年,讲述的是关于苏半夏和李天晴两个女孩的青春故事,讲述了两人从高中到大学的青春际遇,重点表现了两人的友谊发展。虽然影片有诸多优点,但总体上还是存在很多缺陷,造成这些问题的关键原因在于影片叙事目的、叙述文本的多重性。  [关键词] 叙事 审美文本 商业文本 学术文本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3.015   
[摘要]《非法智慧》是张之路先生又一部集艺术性、先锋性、思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科幻小说力作,幻想与科学的合理杂糅、充满人性关爱、贴近少儿生活、故事情节紧凑、充满悬念和紧迫感等等,都是张之路作品的共通之处。《非法智慧》之所以广受读者喜爱,便是对张之路小说风格的认可。  [关键词]张之路 《非法智慧》 科幻 儿童小说  《非法智慧》是张之路先生又一部集艺术性、先锋性、思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科幻小说力作
[摘要] 前几年“真人秀节目”发展迅速,但是从最近两年的收视率来看,“真人秀节目”已经进入瓶颈期,收视率纷纷跌入低谷,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海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异军突起,“相信梦想,相信奇迹”,“没有任何门槛,不限任何才艺”的核心理念,不矫揉造作的制作模式,处处透露的人文关怀,使这一档选秀节目真正成为了一场为平民搭建舞台实现梦想的节目,也注定成为了一场平民的狂欢。  [关键词] 《中国达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Pixar Animation Studios)是一家专门制作电脑动画的公司,2004年被迪士尼收购,成为华特迪士尼公司的子公司。自其创立,皮克斯完成了数部制作优良、情节丰富、情感充沛的优秀系列动画片。其《玩具总动员》系列更是个中翘楚,《玩具总动员》获得1996年奥斯卡特殊成就奖,《玩具总动员2》获得2000年奥斯卡最佳歌曲提名,《玩具总动员3》获得2011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