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失误

来源 :海外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y_Dru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有人都会犯错。哪些错误值得我们重视?要知道,即使我们做错了,也不会被判“无期徒刑”。错误可以向我们传达一些信息:哪些事情是我们擅长的?我们的不足是什么?向哪方面发展,才能让我们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职业生涯中,我投篮失误9000次,输掉了300场比赛。曾经有26次机会,我本应该投篮命中,让我们队赢得比赛,或者逆转不利局势,但我都失误了。我一次次地错失了机会,但这也是我最终获得成功的原因。”
  迈克·乔丹被认为是史上最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之一,甚至是全世界最棒的运动员之一。他认为成功与失败对他的进步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相信他说的话吗?一次次的失误,真的铸就了他的成功吗?
  我认为正是如此。原因不一而足。最近几年,在为他人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接触到很多咨询者,他们对“重新开始”感到困惑:害怕承认自己的失误。我们对重新开始缺乏勇气,因此我们停滞不前,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感到恐惧、焦虑。我与他们交谈时发现,失误让他们停滞不前,他们的生命似乎已经静止,没有进步,没有开拓。
  失误,即人生
  失误是进步的迹象,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这是我想说的关于失误的第一个重要的特性。失误除了是成功的必经之路以外,还是我们渴望成功的显著标志。简而言之,一个从不失误的人,也不可能得到他真正想要的东西。失误是行动的标记,也是我们继续前行和实现梦想之前必须接受的事情。
  第一步,接受失误
  我记得,一个叫赛丽亚的咨询者因为自信不足,而寻求帮助。咨詢时,我很快就发现,这位年轻的女士害怕犯下哪怕一丁点的错误。她最近的一次“冒险”经历就是换工作。从餐厅辞职后,因为要维持生计,她重新找了一份工作。然而,得到录用后,她却放弃了。原因既简单,又无奈:她害怕在新岗位上犯错误,她怕自己不能详细地记录订单信息,害怕算错钱。
  很多人的情况与赛丽亚相似。害怕失误,也意味着过于轻视自己。赛丽亚觉得自己能力不足,一无是处。对于赛丽亚来说,一次失误代表着全盘否定,她将失误看得过于严重,并将一个领域上的失误延伸到所有方面的能力上。有这种想法的人通常认为,所有失误都可以解读为他们的无能。因此,失误就如同麻醉剂,影响到他们内心深处的自我评价。
  习惯于自我否定的人生活循规蹈矩。他们有各种理由妄自菲薄(例如教育的不足,导致了他们人生道路的失败)。一些人将所有事情看作是灰暗的,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和事物的积极方面。自我否定的人最大的危险在于,他们把失误与自我评价联系在了一起。
  不要过度解读失误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被妄自菲薄的心理所左右。为了避免产生这种心理,我们必须分清承认错误与自我否定之间的差别。当然,分清这两点也并不容易。当你失误时,要说:“我犯了一个错误。”而不要说:“我什么都做不好。”区分这两种说法是至关重要的。第一种说法中,被评判的是一件事,第二种说法中,被评判的是一个人。
  拒绝失误还可能让你犹豫不决。让曾经在做出婚姻抉择的时候,找我咨询。他的问题很简单:结婚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他在做出决定的时候过于慎重,害怕决策失误。其实让在其他方面,并不是一个摇摆不定的人。我也很理解他的处境。毕竟,有些选择,一旦做出,就不可逆转了,或是即便有机会逆转,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但唯一的问题就是,让犹豫了两年多。就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他的爱人逐渐疏远了他。当然,他现在已经后悔了。他的故事阐明了不愿承担错误的可怕后果:踌躇不定。
  让的事例很好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决定一件事就必须承担决策失误的风险。选择困难的人每当觉得自己没有做出最好的选择时,都会害怕得停滞不前。经常拖延事情的人也一样,为了不失败,就逃避行动。有很多人来我的工作室咨询,他们几乎在做出任何决定时都害怕失败:买房、同居、换工作、买车,他们不断地比较每一个选项,但最终却什么都没有决定。他们给很多中介打电话,但却什么都没买。
  笔筒测试
  改变害怕犯错误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就是挑选笔筒游戏。我在工作室的办公桌上放了两个笔筒,其中一个比另一个更大一点,也更轻一点。我让咨询者挑选一个他们中意的笔筒。他们不愿意做出选择,尽管他们的选项很有限:大的或小的。他们总是怀疑自己没法做出最好的选择。不过,最终他们还是做出了决定。这时,我让他们把另一个笔筒拿起来,仔细观察,并说出另一个笔筒的优点。我问他们,现在是不是觉得另一个笔筒也很好?简而言之,无论选择什么,你都会失去一些东西。但是如果不做出选择,那么你失去的就更多。
  从某个方面来说,失误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我们看待错误的态度。我想让咨询者们明白,我们失误是因为我们做出了尝试。在告诉他们从错误中学习之前,应该让他们意识到,失误是行动的有力证明。迈克·乔丹说:“我投篮没有命中,是因为我做出了投篮的动作。”他的话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形成正视失误的态度,就要跳出过度解读失误的怪圈。也就是说,不要一犯错误,就认为自己一事无成,要相信失败也是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步骤。每一次失误都让我们离成功更近一步。因此,分析失误原因远比盲目自我否定重要。
  不过,有些人已经形成了盲目自我否定的思维惯式,或是经常遭到外界的打击。我们的大脑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开始记忆痛苦、创伤和不断重复的打击了。来自父母或周围其他人的消极评价和讥讽都在我们的大脑中留下了烙印。他们在童年时期,不断接受消极的信息,就会慢慢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人。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这种想法不断加强,学校也推波助澜,告诉他们“你又懒又笨”,“你无可救药了”,“你真没教养”。
  被错误治愈
  他们成年后,很难摆脱过去不断被打击的阴影,他们会逐渐认为他人的评价正反映了那个一无是处的自我。这时,他们需要建立一种新的观念:没有彻头彻尾的失败。我们从没有获得过彻底的成功,就像我们从没有遭遇过彻底的失败。我们应该用新的评价机制来认识自己。   这种新的评价机制是基于连续分数进行评价的。在表格中,对不同的事件,我们采取0到10评分法(0代表极为失败,10代表极为成功)。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在这个评价机制里,评判成功与失败,并不是一道是非题。
  有些人会基于主观判断,为自己打一个并不合适的分数,例如他在会议演讲中表现不佳,就认为自己事业失败。这时候,不要简单地说:“我失败了”,而是要详细地说明是哪一点导致了最终的失败。这次失误是完全的失误,还是部分的失误呢?在整个过程中,你有没有可取之处呢?每一个失误造成的后果并不等同。当我们清晰地分析了自己的失误后,我们就不会再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了。我们必须在一系列的行动中,清晰地分析出自己的失误以及可取之处,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妄自菲薄。
  您也许会说,那些害怕失误的人,是因为失误的次数比其他人多。事实并非如此。很大一部分害怕失误的人,都是完美主义者。只要他们没有获得彻底的成功,他们就认为自己是失败的。他们渴望被他人接纳和赏识,把事事成功当作一种荣耀,因此他们无法接受失误。有时,过分追求完美甚至会导致自杀倾向。据社会学家统计,很多自杀者都是企业里的佼佼者,他们享受着他人的尊敬,在工作中处处追求完美。他们不想因为一次失误而“重头再来”。从这个方面来说,接纳失误还真是关乎生存的大事呢。
  最坏的情况: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完美
  完美主义者为什么害怕犯错误?通常,是因为他们对自我评价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他们对自己的评价都是基于他们取得的成绩。童年时期,他们就被灌输一个观念,只有表现完美,才能得到父母的爱。当他们把分数良好的成绩单交给父母的时候,父母会说“你应该做得更好”。当他们完不成父母的期望时,父母就吝惜他们的表扬。学校也告诉他们,社会就是这样,我们都必须减少失误。每次他们取得成绩时,都被老师或家长评价“你可以做得更好”,却没有人告诉他们,每个人的才能都在不同的方面。
  偏移观察
  帮助完美主义者接纳失误,就要让他们理解,犯错误和接纳失误是人生的一部分,不容忍失误的心态最终只能影响他们自己。为了帮助他们认识到这一点,我鼓励他们做一个小练习。在这个练习中,他们需要暂时将目光从自己转向他人,观察别人犯的错误。他们可能会看到商人在忙乱中数错了钱,或是由于公交管理局的失误,电车缆线垂落到地上。练习的效果立竿见影:完美主义者发现了过去不曾注意到的别人所犯的错误。而这些犯错误的人,没有把一次失误的后果看得那么严重。他们也可以观察身边朋友们犯的错误,然后总结朋友们的优缺点。在观察中,他们会发现,朋友们不是完美的人。那么他们自己呢?同样不是完美的人。一轮观察后,我会问一个让他们纠结不已的问题:“您觉得,一种评价标准,只适用于您,而不适用于您的朋友,这样合理吗?”
  经过思考,他们的心理从矛盾转向觉悟。这时,我又问他们:“一次失误真的会全盘皆输吗?”
  正如我刚才所说,失误与行动不可分割。只要我们做出行动,就存在着失误的风险。显然,要想避免失误,唯一的办法就是什么都不做。在多数情况下,失误不是对你的能力的决定性定义。行动、尝试、前进!不倦地重复。迈克·乔丹说:“我可以接受失败。每个人都曾经跌倒过。但是,我不能接受不去尝试,不做出努力。”
  一项研究阐明了这句话的含义:我们一生中最后悔的事情,不是曾经的行动,导致了消极的结果,而是因为恐惧而停滞不前。是的,人们做出决定后,会因为结局不完美而后悔,但是很多年过后,人们后悔的却是因为犹豫、害羞、恐惧,放弃曾经的梦想。害怕失误在短时期内能让你逃避不确定的结果,你可能感觉到如释重负,但是从长远来看,你迟早会后悔自己的无所作为。
  所以,我们不应该害怕犯错。但是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失误能带给我们什么?最近的新闻给了我们一个确凿的答案。政治人物如果大胆地承认错误,那么他将更得民心。承认错误,别人也不会因为一次失误全面否定你。表达出再次前进的信心,还能减少民众的不安情绪。因为人们直觉上认为,一个犯了错误却掩饰的人,以后犯更严重的错误时,也会一声不吭。
  回到日常生活中,错误能带给我们什么,又发挥着什么作用呢?失误鞭策着我们继续努力,我们应当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它。
  正确的态度并不意味着完全的乐观。失误通常让我们产生消极情绪,感到耻辱,甚至绝望。即使我们在犯错后没有全面否定自我,错误依然会导致一些痛苦的结果,例如金钱上的损失、职场上的挫折、接受补考……所以,我认为,一个人让你在犯错后保持完全乐观的态度,是有些不合时宜的。这样的劝慰还可能阻止你从错误中总结教训。
  人人都有犯错的权利
  那么,我们如何从错误中总结教训呢?人们认为,犯错的收益在于,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尤其是家长在安慰考试成绩不好的孩子时,会说:“这次失误了不要紧,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就好了。”而这样的安慰不但没有让孩子放下包袱,反而引起了他们的焦虑。因为听到类似的话语后,孩子们就会觉得,我已经犯过一次错误了,下次就必须拿出好成绩了。他们不再享有犯错的权利。我认为,我们应该给孩子犯错的权利。如果我们不让他们犯错,他们就会对失误产生恐惧情绪,因为害怕犯错而焦虑,最后成长为上文所说的“完美主义者”。家长应该允许孩子们探索,这正是失误带来的正面意义。在探索中,孩子们将更好地认识自己。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都需要引领。我们借鉴别人的经验,探寻自己的道路。很多人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我:家长、老师、朋友。有人教会我们怎样做人,有人教会我们阅读、写字,还有人在职业道路上给我们引领。作为孩子或是青少年,我们怎么知道以后我们会去建造桥梁,而不是经营餐馆,去写小说,而不是当理发师?对自我的认知是无法通过模仿(很多学科的基础能力,例如器乐)或是记忆(讲述教学的基础)获得的。我们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一些人凭借一时热情或是担负着家人的期望,而选择了一个专业,最后发现这个专业并不适合自己,因为他们的才能不在这个领域。这样的失误有时让人难以接受,但是这样的失误恰恰促进了我们对自我的认知。
  探索的品质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没有处于正确的位置时,我们就应该探索其他的道路。这种尝试与失误并行的阶段,我们称为“探索”。走入绝境时,我们必须学会探索另一个方向。
  美国行为学专家爱德华·托尔迪克第一次将“探索”行为概念化。1920年代,他做了一个实验。实验中,他把几只猫分别放在不同的笼子里,为了鼓励它们走出笼子,他在笼子外边放了几片鱼肉。走出笼子的唯一办法是触动笼子里的开门杠杆。但是猫很难发现那条杠杆的实际功能。所以它们必须在不断的失败中尝试。
  几次尝试失败后,猫碰触杠杆的次数越来越少。它们放弃了得不到利益的探索。這项实验引起了人们深刻的反思。
  在失误与探索中学习
  托尔迪克的实验为行为学研究做了一次贡献,并在1950年代影响了心理学家斯金纳。斯金纳认为,学习的本质是探索,有用的方法被不断强化,而失误就像一扇关闭的门。通过探索,我们可以发现更多打开的“门”,并深入学习。
  当然,我们不能在第一次失败后,就改变方向。对于家长或者教育者来说,明智的办法是,不要奢求年轻人在所有科目和课外活动中都表现优异。总会有些学科是他们的弱项,他们会犯一些错误,有时甚至多次犯同样的错误。我们也正是在一次次失误中升华自我,认识自我。总结教训,让我们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译自法国《大脑与心理学》]
其他文献
曾经的瘾君子迈克·林德尔,在睡梦中产生了一个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创业好点子。传奇一幕:来自毒贩的关怀如同很多创业成功的传奇故事讲的那样,迈克·林德尔的故事始自一个毒品交易点。那是2008年秋天,林德尔又一次吸光了“快克”(一种毒品)。来自明尼阿波利斯郊区的他那年47岁,离异,是4个孩子的父亲。为了让濒临倒闭的初创公司起死回生,他已经有14天还是19天没躺下休息了,还隔三差五地跑到城里来找向他提供毒品的
“那是我的血,不是鹿的。”马里兰州华盛顿学院的大四学生艾登·克罗特兹利,盯着手掌心的红色液体说道。在学院新建的考古学实验室外面,她正和十多名同学一起,忙着将4具鹿的尸体分割切块。这些屠宰员手中拿的,是他们亲自将黑曜石、玄武岩以及燧石敲打后造出的工具,这也增加了这项工作的难度。一旁,他们的人类学教授比尔·辛德勒咧嘴笑着。尽管好几天没刮胡子,又戴着一条由海豹骨头、非洲猴面包树种子,以及他亲自熔炼制成的
他们研究抗癌药物,他们制造机器人,他们挑战几十年无解的数学难题……他们就是今年由西班牙皇家数学协会选出的6位西班牙杰出青年数学家,他们凭借自己的知识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百万美元的逐梦之旅——弗朗西斯·卡斯特尔, 30岁孩提时代的弗朗西斯·卡斯特尔就对费马大定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费马大定理由法国数学家费马提出,它断言当整数n >2时,关于x, y, z的方程 xn yn= zn没有正整数解。这
沸腾的激情点燃了里昂,新一代设计者们用独具匠心与创意满满的海报装点了它的大街小巷。那些走遍里昂街巷的闲逛者、路人还有好奇的人,你们可能注意到了,法国第三大市镇里昂的墙面、门、巷子,或者庭院有时会转变成一片大的露天展览场地。为了推广摇滚音乐会,艺术家、插画家、设计者或者业余爱好者们在创意方面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竞赛,使得整个城市都活跃了起来。这个诞生于20多年前的设计传统一直发扬到了罗纳河和索恩河的
衣服和身体一样,都为心灵而设。衣服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对罗马教皇来说更是如此:甚至连他们鞋子的颜色、纽扣的数量也都有特殊含义。罗列佐·加马雷利是加马雷利裁缝店的继承者之一,他将向我们介绍教皇的衣帽间。主人公罗列佐·加马雷利于1972年出生在一个专为教皇世袭制衣的裁缝家庭里。他1996年从罗马大学工程学院毕业后在建筑行业工作。2007年,他成为专为教皇制衣的“加马雷利家族裁缝店”的管理者,为他年
一撮辣椒面或肉桂粉就能为一道菜增色不少,在这点上,非洲人和欧洲人意见一致。而印度人不以“撮”计量香料,而以“勺”。对于他们来说,香料不只是为菜肴添香,更为生活增味。卡里宝里香料市场的空气中混合着浓郁的香料粉末味儿,我们被呛得直流眼泪,咽喉也撕裂般的疼痛,头发、衣服上也都是粉末。帕德马,我的这位德里朋友,一大早趁着气温还没到炙热不堪的时候,带我们来到了这里。这是亚洲最大的香料市场。铝制的钵子和敞着的
2016年,湄公河从老挝到中国的新航線正式开通。作者乘游轮经过14天航行,从老挝来到中国云南景洪。河道急流、红辣椒,每一种经历都让作者难忘。我沿着一条蜿蜒的土路向前走,4公里外有一个港口,港口隶属老挝政府,停泊在港口上的一艘游轮圆头圆尾,开放式双层甲板贯通全船,在大大小小的船只中十分醒目。在接下来的14天,我将乘坐这艘“潘多占芭”号游轮在湄公河逆流而上,一路向北,从泰国、老挝和缅甸河段到达中国云南
我在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工作时,深深感受到以色列人对中国人很友好,其中一部分犹太人更有着十分深厚的中国情结。他们成立了一个名为“以色列-中国友谊协会”的社会团体,致力于以中两国人民的友好工作。这些犹太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以中两国和两国人民友好呢?原来,他们大多数都是在中国出生、长大,对中国怀有特殊感情的人。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我们也是中国人。”犹太难民在中国被视为兄弟姐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大规模
去年十月中旬,看《老友记》看到莫妮卡和钱德勒计划去佛尔蒙特度假,突然想到此时东北红叶应当正浓,不如去看看秋色,顺便访友。于是我们定了佛尔蒙特州的小城伯灵顿作为目标,收拾好行李,出发了。航班经停纽瓦克机场,路过纽约附近正是下午。舷窗外,阳光照耀,黄绿斑驳的树丛中偶尔露出一角屋顶,一片院落,一方泳池。这片住宅区跟湾区有些类似,却多了些规划,少了点野趣。再次路过纽约附近的另一块区域,俯瞰下去,尽是灯火璀
约翰·华生于1920年代做了一项心理学实验,他有意识地给儿童灌输对有绒毛的动物的恐惧感,以便证明所有行为、态度都是可以被人为策划的。在今天看来,他的实验是极其荒谬的。小阿尔伯特最初和小白鼠一起玩耍,然而几天后,每当小白鼠出现在他眼前时,他都会大哭。根据这次实验改编的电影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到。除此之外,还有一张与此实验相关的著名的照片。照片中,脸蛋肉乎乎的小阿尔伯特与长毛兔待在一起,背后是一只挥动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