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时候不被人们重视,甚至忽略其作用。本文结合道德观念中的公正观念和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环节,探讨小学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公正观念的影响。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儿童道德教育;公正观念
21世纪,学校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开拓型人才,以适应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学者对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发展的研究已经发现,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比皮亚杰所述的年龄提前1~2年,并得出在社会学习理论和结构发展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学校教育在促进人的道德观念形成过程中起着最基础、最关键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小学阶段是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充分意识到体育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并有意识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道德主要分为两大类,一为公正,另一为仁慈(具体又分为关爱和宽恕两个方面),且道德心理学研究始终围绕公正、关爱和宽恕三个主题而展开。在这其中,公正是道德的基础,因为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人们对规则的意识、是非的判断、责任的界定、过失的惩罚等,都与公正有关。所以,在伦理学上,人们将公正视为社会治理的最重要的道德原则。公正对于公民来说如此之重要,而小学阶段正是公正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公正观念的形成有赖于小学阶段的各方面教育。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国外一些学者在不同的道德发展理论指导下探索了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对道德发展的影响,并得出在结构发展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的体育道德发展,并验证和丰富了有关的道德发展理论。但遗憾的是,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在儿童道德发展品质的重要年龄段,也就是小学教育阶段,如何让体育教学在小学道德教育中起到促进作用,如何体现体育教学的道德教育价值是每位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考虑到的一方面。本文结合道德观念中的公正观念和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环节,探讨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公正观念的培养。
一、公正观念与小学体育教育的关系
1. 公正观念在社会道德教育中的地位
无论是从道德心理学还是伦理学看来,公正都被列为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学校道德教育一向都是社会道德教育的主战场之一。
2.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公正观念的主要原因
第一,儿童道德品质发展的关键年龄正处于小学教育阶段。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品质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6~8岁)、可逆性阶段(8~10岁)、公正阶段(10~12岁)。皮亚杰的早期研究证明:7岁、10岁、13岁是儿童公正观念发展的关键年龄。我国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公正观念的发展比上述年龄分别早1~2岁。也就是5~12岁为公正观念发展的关键年龄。中国小学教育一般年龄段是6~12岁,也正是公正观念发展的关键年龄。培养正确的公私观念,是我国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学校教育应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对处于道德品质发展重要年龄阶段的小学生培养和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成为有较高道德水平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从可塑性角度看来,小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形成习惯。小学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也是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萌芽阶段。因此,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观念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现代心理学认为,让学生更多地在活动中尝试成功与失败,可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以强化,会使他们更加努力,向强大的苦难挑战。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勇于接受挑战、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能培养学生勇敢、果断、自信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让他们自己去反复尝试成功与失败的滋味,以面对将来更多、更新的挑战。同理,在此阶段给学生灌输公正道德观念,更容易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3. 公正观念与小学体育教育的关系(如图)
小学教育是国家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开设的义务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文化与身体素质的国家未来建设者。小学体育教育主要针对目的中的“体”。前文提到,处于社会道德重要位置的公正道德观念的培养和塑造的关键时期是小学阶段。小学生在接受小学教育的同时,公民道德品质(包括处于基础地位的公正观念)已经开始发展和形成。在此关键阶段,小学体育教育应该如何发挥其影响和作用,更好地协助学校,帮助学生培养和塑造良好的公正观念是小学体育教学的一个着力点。
二、小学常规体育教学的主要环节
小学常规体育教学的主要环节包括:准备部分、基础部分和结束部分。准备部分一般包括开课式、队列练习(立正、看齐、稍息)和准备活动;基础部分主要包括讲解示范和游戏;结束部分包括整理放松、小结讲评和宣布下次课内容。而重中之重的环节非基础部分莫属,因此,笔者以基础部分作为基点,探讨如何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公正观念。
三、在小学常规体育教学的主要环节中,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公正道德观念
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是以游戏为主,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练,达到玩、学、练相结合。体育教学及体育活动是以学生的身体活动为主要特征的课程,它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学生的观察、理解、体会,最终通过学生的身体活动或身体动作反映出来,而这种活动要以学生为本。通过学生一系列的活动,最终使学生的心理、生理、社会适应性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这是体育教师上好体育课的指导思想。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体育教师,更应该重视在常规体育教学中培养和塑造小学生的公正观念。
1. 要正确认识小学生公正观念的内涵
对成人惩罚的公正性理解。当儿童还没有积累相应的社会经验时,当他们还处于“他律”的道德判断阶段时,这种惩罚的公正是儿童关心最多的。在分配上的公正性。我们把这类公正称做“平等的公正”。在平等的公正基础上,他们认识到,平等不是绝对的。
笔者认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公正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身作则,做到公平公正;学生遵守游戏规则,做到知“法”守“法”,主动投入体育锻炼以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2. 明确体育游戏的目的与公正道德观念的内在联系
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通过合理的设计、编排,引导学生与同伴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合作进行主动性学习,以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体育游戏带有竞争性,同时带有协作性。如果没有公正道德观念,游戏就没有公平竞争可言,相互合作,自主学习也就难以实现,体育教育也就无法得到有效地实施和预期的效果。
3. 在体育游戏中,教师应如何对学生进行公正观念教育
首先,教师要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积极开动脑筋思考如何在游戏中穿插公正道德教育。在游戏中,教师可能是指挥者,可能是协助者,也可能是参与者,或者身兼多“职”,很多时候教师都要以身作则,给学生示范一个正面的形象,才能通过游戏,来实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没有一个良好的敬业形象,公正道德教育也就无从做起。因此,教师必须公正合理地对待学生,做到“爱无差等,一视同仁”,严中有爱,严中有理,严中有方,严中有度;公正合理地给予学生评价;公平合理对学生进行“赏罚”;公正客观地处理学生中的各类矛盾冲突等,树立公正的形象。
其次,严格要求,教育学生遵守游戏规则。体育游戏规则是游戏能够正常进行,获得预期效果的保证。在规则、裁判或舆论等作用下,学生的规范意识会逐渐增强,学生将逐渐学会在规范的约束中进行体育活动。只要学生一旦参加到体育活动中去,他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规范的约束。作为参与者,学生应该遵循规范、公平、公正的游戏规则。这是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公正观念在体育教学中形成的基础条件。
再次,运用游戏中的竞争性质协调培养学生的公正观念。在教与学过程中,往往有学生在掌握了某一个技术动作后,就会失去新鲜感,失去竞争意识,导致丧失了做得更好的动力。又或者,由于自控力差,有的学生会连续犯错。教师可以采用距离错位的方法,给不同层次学生一种平等竞争的假象,以刺激他们的练习欲望,诱发心理竞争意识。这样才能持续在竞争中让学生体会公正。
另外,对于较高年级学生,要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让他们意识到平等不是绝对的。努力培养学生具有顽强、果断、机智、诚实、胜不骄败不馁等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更深刻地体会公正的要义。
小学生公正观念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反复的训练和培养。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公正观念教育是一项细致活,需要体育教师用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精湛的业务水平去迎接这一挑战。
参考文献:
[1]贺亮锋,祝蓓里.体育教学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9(03).
[2]高海波,黄泽清.小学体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几个环节[J].黑河教育,2007(04).
(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上屋小学)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儿童道德教育;公正观念
21世纪,学校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开拓型人才,以适应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学者对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发展的研究已经发现,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比皮亚杰所述的年龄提前1~2年,并得出在社会学习理论和结构发展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学校教育在促进人的道德观念形成过程中起着最基础、最关键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小学阶段是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充分意识到体育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并有意识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道德主要分为两大类,一为公正,另一为仁慈(具体又分为关爱和宽恕两个方面),且道德心理学研究始终围绕公正、关爱和宽恕三个主题而展开。在这其中,公正是道德的基础,因为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人们对规则的意识、是非的判断、责任的界定、过失的惩罚等,都与公正有关。所以,在伦理学上,人们将公正视为社会治理的最重要的道德原则。公正对于公民来说如此之重要,而小学阶段正是公正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公正观念的形成有赖于小学阶段的各方面教育。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国外一些学者在不同的道德发展理论指导下探索了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对道德发展的影响,并得出在结构发展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的体育道德发展,并验证和丰富了有关的道德发展理论。但遗憾的是,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在儿童道德发展品质的重要年龄段,也就是小学教育阶段,如何让体育教学在小学道德教育中起到促进作用,如何体现体育教学的道德教育价值是每位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考虑到的一方面。本文结合道德观念中的公正观念和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环节,探讨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公正观念的培养。
一、公正观念与小学体育教育的关系
1. 公正观念在社会道德教育中的地位
无论是从道德心理学还是伦理学看来,公正都被列为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学校道德教育一向都是社会道德教育的主战场之一。
2.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公正观念的主要原因
第一,儿童道德品质发展的关键年龄正处于小学教育阶段。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品质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6~8岁)、可逆性阶段(8~10岁)、公正阶段(10~12岁)。皮亚杰的早期研究证明:7岁、10岁、13岁是儿童公正观念发展的关键年龄。我国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公正观念的发展比上述年龄分别早1~2岁。也就是5~12岁为公正观念发展的关键年龄。中国小学教育一般年龄段是6~12岁,也正是公正观念发展的关键年龄。培养正确的公私观念,是我国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学校教育应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对处于道德品质发展重要年龄阶段的小学生培养和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成为有较高道德水平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从可塑性角度看来,小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形成习惯。小学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也是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萌芽阶段。因此,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观念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现代心理学认为,让学生更多地在活动中尝试成功与失败,可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以强化,会使他们更加努力,向强大的苦难挑战。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勇于接受挑战、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能培养学生勇敢、果断、自信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让他们自己去反复尝试成功与失败的滋味,以面对将来更多、更新的挑战。同理,在此阶段给学生灌输公正道德观念,更容易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3. 公正观念与小学体育教育的关系(如图)
小学教育是国家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开设的义务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文化与身体素质的国家未来建设者。小学体育教育主要针对目的中的“体”。前文提到,处于社会道德重要位置的公正道德观念的培养和塑造的关键时期是小学阶段。小学生在接受小学教育的同时,公民道德品质(包括处于基础地位的公正观念)已经开始发展和形成。在此关键阶段,小学体育教育应该如何发挥其影响和作用,更好地协助学校,帮助学生培养和塑造良好的公正观念是小学体育教学的一个着力点。
二、小学常规体育教学的主要环节
小学常规体育教学的主要环节包括:准备部分、基础部分和结束部分。准备部分一般包括开课式、队列练习(立正、看齐、稍息)和准备活动;基础部分主要包括讲解示范和游戏;结束部分包括整理放松、小结讲评和宣布下次课内容。而重中之重的环节非基础部分莫属,因此,笔者以基础部分作为基点,探讨如何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公正观念。
三、在小学常规体育教学的主要环节中,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公正道德观念
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是以游戏为主,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练,达到玩、学、练相结合。体育教学及体育活动是以学生的身体活动为主要特征的课程,它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学生的观察、理解、体会,最终通过学生的身体活动或身体动作反映出来,而这种活动要以学生为本。通过学生一系列的活动,最终使学生的心理、生理、社会适应性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这是体育教师上好体育课的指导思想。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体育教师,更应该重视在常规体育教学中培养和塑造小学生的公正观念。
1. 要正确认识小学生公正观念的内涵
对成人惩罚的公正性理解。当儿童还没有积累相应的社会经验时,当他们还处于“他律”的道德判断阶段时,这种惩罚的公正是儿童关心最多的。在分配上的公正性。我们把这类公正称做“平等的公正”。在平等的公正基础上,他们认识到,平等不是绝对的。
笔者认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公正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身作则,做到公平公正;学生遵守游戏规则,做到知“法”守“法”,主动投入体育锻炼以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2. 明确体育游戏的目的与公正道德观念的内在联系
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通过合理的设计、编排,引导学生与同伴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合作进行主动性学习,以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体育游戏带有竞争性,同时带有协作性。如果没有公正道德观念,游戏就没有公平竞争可言,相互合作,自主学习也就难以实现,体育教育也就无法得到有效地实施和预期的效果。
3. 在体育游戏中,教师应如何对学生进行公正观念教育
首先,教师要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积极开动脑筋思考如何在游戏中穿插公正道德教育。在游戏中,教师可能是指挥者,可能是协助者,也可能是参与者,或者身兼多“职”,很多时候教师都要以身作则,给学生示范一个正面的形象,才能通过游戏,来实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没有一个良好的敬业形象,公正道德教育也就无从做起。因此,教师必须公正合理地对待学生,做到“爱无差等,一视同仁”,严中有爱,严中有理,严中有方,严中有度;公正合理地给予学生评价;公平合理对学生进行“赏罚”;公正客观地处理学生中的各类矛盾冲突等,树立公正的形象。
其次,严格要求,教育学生遵守游戏规则。体育游戏规则是游戏能够正常进行,获得预期效果的保证。在规则、裁判或舆论等作用下,学生的规范意识会逐渐增强,学生将逐渐学会在规范的约束中进行体育活动。只要学生一旦参加到体育活动中去,他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规范的约束。作为参与者,学生应该遵循规范、公平、公正的游戏规则。这是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公正观念在体育教学中形成的基础条件。
再次,运用游戏中的竞争性质协调培养学生的公正观念。在教与学过程中,往往有学生在掌握了某一个技术动作后,就会失去新鲜感,失去竞争意识,导致丧失了做得更好的动力。又或者,由于自控力差,有的学生会连续犯错。教师可以采用距离错位的方法,给不同层次学生一种平等竞争的假象,以刺激他们的练习欲望,诱发心理竞争意识。这样才能持续在竞争中让学生体会公正。
另外,对于较高年级学生,要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让他们意识到平等不是绝对的。努力培养学生具有顽强、果断、机智、诚实、胜不骄败不馁等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更深刻地体会公正的要义。
小学生公正观念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反复的训练和培养。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公正观念教育是一项细致活,需要体育教师用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精湛的业务水平去迎接这一挑战。
参考文献:
[1]贺亮锋,祝蓓里.体育教学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9(03).
[2]高海波,黄泽清.小学体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几个环节[J].黑河教育,2007(04).
(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上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