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政府是提供心理援助服务的主体,第三部门配合政府提供心理援助服务,而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对第三部门提供公共物品做出了理论上的解释。从准公共物品角度研究第三部门提供心理援助服务的资金困境,通过对心理援助服务的性质进行分析,把它界定为具有非竞争性、排他性的准公共物品。以此提出第三部门提供心理援助服务的“付费”方式、分类以及电子信息的应用,旨在解决第三部门提供心理援助服务的资金困境。
关键词:第三部门 心理援助服务 准公共物品 资金困境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6-001-02
1 绪论
1.1 概念界定
最先使用“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这个概念的是美国学着levitt,用来指处于政府与私营企业之间的社会组织。由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中心提出的“结构-运作定义”概括了第三部门的五大特征: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本文所讲的第三部门主要特指那些以提供心理援助服务为主要职能或有过相关工作经历的组织,如中国红十字会、女医师协会、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等等。
心理援助服务是公共物品的一部分,在经济学史上,P-萨缪尔森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该论文给出了公共物品的经典定义。它具有两个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本文把心理援助服务界定为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准公共物品。
心理援助是心理专家、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等帮助当事人减轻由灾难性事件、生活工作压力、青少年成长困境等原因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心理援助服务是由以政府为主体,市场、第三部门共同参与供给的公共物品。
1.2 第三部门供给心理援助服务的资金困境
(1)市场失灵。
心理援助服务具有很强的公共性,主要由政府供给。市场提供这类服务的正外部效应没有回报,导致尽可能少的人提供这类服务,负外部效应也会使服务的提供无需承担责任,导致市场过度从事这类服务的生产。再次,市场的竞争性使得心理援助服务的产出较高,规模收益递增,成本递减,产生自然垄断,破坏了帕累托最优条件,也就不会实现最优资源配置。
(2)政府失灵。
心理援助服务的供给主要由政府垄断,这样容易造成心理援助服务的供给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使得政府在提供心理援助服务时的效率较低。政府提供心理援助服务的非收益性以及巨大的资金缺口则会导致心理援助服务的供给不足。同时,社会对政府机构及公务人员的监督机制存在缺陷,致使心理援助服务的供给既无市场调节,也无制度的有效制约。
(3)第三部门失灵。
第三部门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和社会、企业、个人的捐款,单纯的依靠政府拨款和慈善捐款的传统方式已经不能符合第三部门未来发展的要求。
第三部门是一股新兴的社会力量,它们是伴随着政府供给公共物品相对弱化而逐渐成长起来的社会组织。但是,第三部门在取得一定成效后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先,政府拨款削减造成了第三部门的财政危机。其次,第三部门组织形态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官僚、低效、缺乏公众回应等科层病。最后,组织内部经营管理不善,私自挪用公款、捐款不公开、公信力下降等问题频发。
第三部门心理援助服务的资金困境主要表现在:1)组织无法正常运转,不能发挥公益职能,心理援助服务无法正常提供。2)组织和成员缺乏积极性,志愿服务的热情下降。3)第三部门公信力下降,社会、个人公益捐款减少。
2 第三部门供给心理援助服务的性质分析
2.1 心理援助服务的性质界定
对服务性质的确定和分类,是对物品的提供、占用、分配等进行制度分析的基础。现实中的公共物品只是少数,在“纯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还存在这大量的“准公共物品”。
第三部门提供的心理援助服务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和特征。准公共物品主要可以分为两类:(1)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无法有效排他,如地表和地下水、公共草场、地下石油和矿藏等公共产权资源。(2)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却可以排他,如学校、收费公路、公园、自然垄断类产品等。心理援助服务则属于后者。
心理援助服务主要是由政府提供具有公共性的服务,是不以营利为目的。而由于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导致心理援助服务供给不足,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所引起的公共物品性质的变化使得心理援助服务具有了准公共物品的性质。每个消费者都具有使用心理援助服务的权利,但会排除那些没有付费能力的人参与使用。
2.2 心理援助服务的性质变动分析
(1)排他性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公共物品的公共性。
当某种物品的排他性技术成本很高时,这种物品倾向于公共产品、公共消费;当某种物品的排他性技术成本较低时,收费就成为可能,原因在于它为私人提供这类物品创造了条件。在过去的心理援助服务过程中,由于无法排他或者排他的成本很高,第三部门提供心理援助服务的成本很高,资金匮乏,整体上影响心理援助服务供给的效益。
(2)心理援助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不平衡。
在每个心理援助服务的使用者达到拥挤点之前,心理援助服务才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特征,而当心理援助的实际使用者超过设计使用者人数的时候,心理援助服务的消费就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其公共性会随之消失。
(3)心理援助服务外部性的强弱导致其公共性的变化。
一般来说,心理援助物品具有一定的正外部性,当外部性越强时,即通过这种物品的生产,所带来的外在收益越大时,公共物品的公共性就越强。相反,如果正外部性较弱时,公共性就会相应地降低。
3 解决第三部门供给心理援助服务资金困境问题的探索
通过对第三部门实际情况以及心理援助服务的性质分析,提出几点解决第三部门提供心理援助服务的资金困难途径:
3.1 “付费”方式
我们可以尝试以市场化运作模式和以排他性为主的收费技术来获得更为广阔的经费来源。第三部门应灵活改变组织运营的策略,按照“谁付费,谁收益”的原则,根据消费者自身需求提供收费服务,降低第三部门提供心理援助服务的成本,解决部分资金上的缺口。“付费”的方式是消费者自愿行为,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心理援助服务供给的人性化考虑。
3.2 心理援助服务的分类
通过对每一个需要心理援助服务的消费者进行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来确定每个消费者对心理援助服务需求的不同层次,进而提供不同级别的收费服务。
在这里,心理援助服务可分为:基本服务和特殊服务。基本服务是针对大众群体提供的,为了不破坏心理援助服务供给的公共性以及更好的实现社会公平,第三部门应该向需要心理援助服务的人提供最基本、无付费的服务。同时,考虑到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和心理援助服务的高层次需求者,针对这一群体提供的服务是需要付费的,这也是我们阻止搭便车现象和排他性技术收费的基本原则。
3.3 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
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第三部门需要为心理援助服务提供一个电子商务平台。所有关于心理援助服务的信息,包括:供给方、需求方、基本服务、特殊服务、收费标准等信息全部可以详查。
这样一个方便、快捷、高效的平台既缩减了心理援助服务过程中繁琐的操作细节,减少不合理的交易成本和中间费用,也更体现了第三部门提供心理援助服务的信息公开、透明和人性化策略,更加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
参考文献:
[1] 王志华.第三部门与公共物品供给:方式选择及政府作用[J].行政论坛,2003(07).
[2] 王绍光.多元与统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 C.N布朗,P.M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中国任命大学出版社,2000.
[4] 董礼胜.中国公共物品供给:现状与完善[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关键词:第三部门 心理援助服务 准公共物品 资金困境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6-001-02
1 绪论
1.1 概念界定
最先使用“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这个概念的是美国学着levitt,用来指处于政府与私营企业之间的社会组织。由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中心提出的“结构-运作定义”概括了第三部门的五大特征: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本文所讲的第三部门主要特指那些以提供心理援助服务为主要职能或有过相关工作经历的组织,如中国红十字会、女医师协会、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等等。
心理援助服务是公共物品的一部分,在经济学史上,P-萨缪尔森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该论文给出了公共物品的经典定义。它具有两个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本文把心理援助服务界定为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准公共物品。
心理援助是心理专家、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等帮助当事人减轻由灾难性事件、生活工作压力、青少年成长困境等原因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心理援助服务是由以政府为主体,市场、第三部门共同参与供给的公共物品。
1.2 第三部门供给心理援助服务的资金困境
(1)市场失灵。
心理援助服务具有很强的公共性,主要由政府供给。市场提供这类服务的正外部效应没有回报,导致尽可能少的人提供这类服务,负外部效应也会使服务的提供无需承担责任,导致市场过度从事这类服务的生产。再次,市场的竞争性使得心理援助服务的产出较高,规模收益递增,成本递减,产生自然垄断,破坏了帕累托最优条件,也就不会实现最优资源配置。
(2)政府失灵。
心理援助服务的供给主要由政府垄断,这样容易造成心理援助服务的供给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使得政府在提供心理援助服务时的效率较低。政府提供心理援助服务的非收益性以及巨大的资金缺口则会导致心理援助服务的供给不足。同时,社会对政府机构及公务人员的监督机制存在缺陷,致使心理援助服务的供给既无市场调节,也无制度的有效制约。
(3)第三部门失灵。
第三部门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和社会、企业、个人的捐款,单纯的依靠政府拨款和慈善捐款的传统方式已经不能符合第三部门未来发展的要求。
第三部门是一股新兴的社会力量,它们是伴随着政府供给公共物品相对弱化而逐渐成长起来的社会组织。但是,第三部门在取得一定成效后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先,政府拨款削减造成了第三部门的财政危机。其次,第三部门组织形态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官僚、低效、缺乏公众回应等科层病。最后,组织内部经营管理不善,私自挪用公款、捐款不公开、公信力下降等问题频发。
第三部门心理援助服务的资金困境主要表现在:1)组织无法正常运转,不能发挥公益职能,心理援助服务无法正常提供。2)组织和成员缺乏积极性,志愿服务的热情下降。3)第三部门公信力下降,社会、个人公益捐款减少。
2 第三部门供给心理援助服务的性质分析
2.1 心理援助服务的性质界定
对服务性质的确定和分类,是对物品的提供、占用、分配等进行制度分析的基础。现实中的公共物品只是少数,在“纯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还存在这大量的“准公共物品”。
第三部门提供的心理援助服务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和特征。准公共物品主要可以分为两类:(1)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无法有效排他,如地表和地下水、公共草场、地下石油和矿藏等公共产权资源。(2)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却可以排他,如学校、收费公路、公园、自然垄断类产品等。心理援助服务则属于后者。
心理援助服务主要是由政府提供具有公共性的服务,是不以营利为目的。而由于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导致心理援助服务供给不足,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所引起的公共物品性质的变化使得心理援助服务具有了准公共物品的性质。每个消费者都具有使用心理援助服务的权利,但会排除那些没有付费能力的人参与使用。
2.2 心理援助服务的性质变动分析
(1)排他性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公共物品的公共性。
当某种物品的排他性技术成本很高时,这种物品倾向于公共产品、公共消费;当某种物品的排他性技术成本较低时,收费就成为可能,原因在于它为私人提供这类物品创造了条件。在过去的心理援助服务过程中,由于无法排他或者排他的成本很高,第三部门提供心理援助服务的成本很高,资金匮乏,整体上影响心理援助服务供给的效益。
(2)心理援助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不平衡。
在每个心理援助服务的使用者达到拥挤点之前,心理援助服务才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特征,而当心理援助的实际使用者超过设计使用者人数的时候,心理援助服务的消费就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其公共性会随之消失。
(3)心理援助服务外部性的强弱导致其公共性的变化。
一般来说,心理援助物品具有一定的正外部性,当外部性越强时,即通过这种物品的生产,所带来的外在收益越大时,公共物品的公共性就越强。相反,如果正外部性较弱时,公共性就会相应地降低。
3 解决第三部门供给心理援助服务资金困境问题的探索
通过对第三部门实际情况以及心理援助服务的性质分析,提出几点解决第三部门提供心理援助服务的资金困难途径:
3.1 “付费”方式
我们可以尝试以市场化运作模式和以排他性为主的收费技术来获得更为广阔的经费来源。第三部门应灵活改变组织运营的策略,按照“谁付费,谁收益”的原则,根据消费者自身需求提供收费服务,降低第三部门提供心理援助服务的成本,解决部分资金上的缺口。“付费”的方式是消费者自愿行为,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心理援助服务供给的人性化考虑。
3.2 心理援助服务的分类
通过对每一个需要心理援助服务的消费者进行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来确定每个消费者对心理援助服务需求的不同层次,进而提供不同级别的收费服务。
在这里,心理援助服务可分为:基本服务和特殊服务。基本服务是针对大众群体提供的,为了不破坏心理援助服务供给的公共性以及更好的实现社会公平,第三部门应该向需要心理援助服务的人提供最基本、无付费的服务。同时,考虑到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和心理援助服务的高层次需求者,针对这一群体提供的服务是需要付费的,这也是我们阻止搭便车现象和排他性技术收费的基本原则。
3.3 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
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第三部门需要为心理援助服务提供一个电子商务平台。所有关于心理援助服务的信息,包括:供给方、需求方、基本服务、特殊服务、收费标准等信息全部可以详查。
这样一个方便、快捷、高效的平台既缩减了心理援助服务过程中繁琐的操作细节,减少不合理的交易成本和中间费用,也更体现了第三部门提供心理援助服务的信息公开、透明和人性化策略,更加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
参考文献:
[1] 王志华.第三部门与公共物品供给:方式选择及政府作用[J].行政论坛,2003(07).
[2] 王绍光.多元与统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 C.N布朗,P.M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中国任命大学出版社,2000.
[4] 董礼胜.中国公共物品供给:现状与完善[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