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认知框架及其现代性阐释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uan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近代随着语言学、符号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隐喻的理解打破了修辞的限制, 从多学科、多维角度探索隐喻的性质、功能和工作机制,对隐喻现象重新认识、分析与定义。本文首先回顾现代隐喻理论的发展,然后分析隐喻机制的认知框架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指出人类在认知世界时必然启动隐喻机制,只有人类自觉地摆脱隐喻的束缚,解放自己的个性,发挥想象力,更多地运用演绎而不是归纳,才能探知未知的领域。非隐喻化必将是人类文明前进的一个必由方向。
  关键词: 隐喻 认知框架 现代性 阐释
  
  人们对隐喻的研究早在二千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代就开始了。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属于比喻语言,是一种修辞格,用于写作使文章文采飞扬,起修饰作用。他的“隐喻是借属于别物的字用作此物”之论述影响了以后的二千年。近代随着语言学、符号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隐喻的理解打破了修辞的限制, 从多学科、多维角度探索隐喻的性质、功能和工作机制,对隐喻现象重新认识、分析与定义。
  
  一、现代隐喻理论的发展
  
  新批评的创始人,文学家理查兹(I.A.Richard)1936年提出相互作用理论。他指出当人们使用隐喻时,把表示两个不同事物的思想放在一起,这两个思想活跃地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是隐喻的意义,即两个概念相互作用构成隐喻。理查兹认为隐喻由主体或要旨(tenor)和喻体或途径(vehicle)两项构成,两概念互相作用,激活(activating)日常观念联想系统(a system of associated common places)[1]。M .Black不接受理查兹的本体喻体说法,提出了 primary subject与second subject之说,认为喻体的某个特征或称联想意义(associated implication) 被投射到主体上,即形成隐喻意义,隐喻意义在两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创造出来。雷科夫(G,Lakoff)和约翰逊(M, Johson)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所有的都是隐喻的, 我们所经历的一切, 我们每天所做的一切, 几乎都是一个隐喻问题,并提出了“跨概念域”的对应理论(mapping across conceptual domains)。他们认为:人们借助一个概念领域结构去理解另一个不同的概念领域结构,这就是隐喻过程。隐喻性语言是表达隐喻概念最好的方式,而隐喻表达则是跨领域映射体现在语言表达形式,真正制约隐喻生成的是隐喻观念(metaphorical concept)——存在于人们的头脑里的一种经归纳、反映事物本质的隐喻表达式。雷科夫(Lakoff)指出隐喻的本质是用另外一个认知领域的事物去理解、经历某认知领域的事物,如关于爱情,常常与旅途联系在一起(love is a journey ;our marriageis on the rocky mountain;我们徘徊在爱的十字路口等等)[2]。Lakoff在1993年进一步提出隐喻是cognitive concept, 是一种机制,不是语言浅层面上的,而metaphor expression才是语言学家研究的东西,也就是说metaphor是概念性的,而非语言的,不是词格的,是机制的抽象的[3]。如庙里的大佛,人们来朝拜的不是佛本身的物质成分,而是佛的代表的喻义。佛像都是人形的,代表了人的潜意识都是以人为核心,就如想象中的鬼神都与人类似一样,都是经过人的隐喻机制加工。例如寒山寺的钟声从声学来看与其它任何钟声并无二致,但它包含了人们对往事的怀念,对失去的一切不可捉摸、惆怅心态的隐喻写照。隐喻作为一个机制,必然要与心理学、文学、科学、符号学、人类学种种学科相连,而现代科学的发展,如统计学、现象学、阐述学的发展,又对隐喻理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二、 隐喻机制的认知框架
  
  从认知角度看,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是借助于隐喻机制来完成的。人的认识机构有构建主义非构建主义两种之争。构建主义,来源于Piaget的发生认识论(developmental epistemology)。这一派认为知识来源于构建的构建过程。人是认识主体cognitive agent。人作为主体有二种知识机构:融合(assimilation)与调节(accommodate)[4]。融合把认识的对象归入了自己的认知框架,而本身的认知框架不作任何改变;调节则调整自己的认知框架以适应于适合的认识对象。如果一个人的认知机构停留在融合上,只是量的单纯积累而无法达到质的飞跃。在复杂的外部世界中,人不应陷入自己的思维方式而不能自拔,应该调节自己的认知框架,跳出狭窄的圈子,向调节靠拢。以儿童为例,儿童往往只是停留在assimilation阶段上,如孩子的“他是好人,他是坏人”把周围的认识对象归于“自己人”的隐喻认知框架(把人分为好人、坏人)。在儿童语言习得,Piaget 认为没有Chomsky 为首的非构建主义学者所提出的LAD(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而是认知能力,认为语言的能力同认知能力是同步发展的。Halliday 认为语言的发展是一个非隐喻的过程。儿童把语言用到相似的语境,是用metaphor[4]。正是如此,儿童才会把自己建立的好人、坏人模式类推其他。儿童在学习写作过程中,最初总是模仿,是个metaphor过程,然后才逐步加入自己独立的观念。Ortony 认为metaphor 是与词汇意义发展的休戚相关。总之隐喻主宰了语言的发展史,是人类的记录工具。我们对比孩子语言习得与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两者有着相似性,都是用隐喻机制为基础逐步认识世界,都是一个非隐喻化的过程。
  
  三、 隐喻机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Levis-Strauss根据原始思维之说(primitive mind)提出人类在原始社会就有通过隐喻机制的认识世界的方法,但不是系统的,是零碎的。隐喻概念体系是隐喻思维的成果,对存在于人的大脑长期记忆中的认识资源构成一个预设集,供推理机制执行推导[5]。借助隐喻概念进行隐喻思维是一种全人类共有的认识能力。人类的思维解解力与语言能力是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未知的事物不断涌现出来,人们要认识和描写此前未知的事物,必须依赖我们已知道的概念及语言表达方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同时还要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这个过程正是隐喻的核心,它把熟悉和不熟悉的事物作不寻常的并列,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不熟悉事物的认识。而现代科学的发展又使metaphor系统化,科学被一些学者认为是系统化的metaphor (systemized metaphor),已成为另一种宗教的形式[6]。本人认为或许只是表达理解科学方法是个metaphor过程。人类设计的一系列的符号数字用来科学计算,是设计了一个隐喻表达方法,推动了人们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认识。
  随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胡赛尔、李格尔等人的现象学、阐述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没有绝对不真,只有相对的真[4]。人类的知识都是在认知主体的认识图式与旧的已存在知识框架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样的客观世界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结果。在这种认知过程,产生了无数相对真理、无纯粹真理。真理的表达能与语言相连,而隐喻语言则表达隐喻思维机制的最好方式。语言本质上是歧义、含糊的,从这个角度讲语言既不真也不假。柏拉图讲过不要把世界想得太天真,这就要我们更加全方位研究语言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而在过程中,隐喻机制作为记录世界的工具,是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
  而Halliday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是一种非隐喻化的过程的论断,不禁使人要发问:那么隐喻是不是人类前进中的一大障碍?如果人类没有隐喻,观念是否更加进步发达?非隐喻化过程是不是人类文明、民主前进的方向?在独裁、封建社会,人们对王权、宗教盲目服从,实际上是由于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不知而过度依赖隐喻机制下产生的虚假真理,使自己的命运与未来有了精神上的寄托。我们重新认识分析隐喻就是试图认清隐喻机制的本质。人类在认知世界必然启动隐喻机制。只有人类自觉地摆脱隐喻的束缚,解放自己的个性,发挥想象力,更多地运用演绎而不是归纳,才能探知未知的领域。非隐喻化必将是人类文明前进的一个必由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 蓓.试论隐喻的认识力和文化阐释功能[J].外语教学,1998,(2).
  [2] 肖名丽.隐喻的认知方式及其文化阐释[J].山东外语教学,2000,(1).
  [3] 骆 乐.英汉语隐喻的跨文化比较.[J].外语与翻译,2000,(2).
  [4] 严世清.隐喻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p4,18,56.
  [5] 涂纪亮.现代西方语言哲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p5.
  [6] Deignan, Alice. Metaphor[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p35.
其他文献
为进一步加强公车管理,遏制公车私用,自今年9月起,裕民县党政机关和行政事业单位的75辆公务用车(公、检、法、司等单位具有明显标志的公务用车除外)全部贴上了“公车”标识
为掌握克胜·蜻蜓-1 6无人机的多种技术参数及其病虫防治技术,研究了克胜·蜻蜓-1 6无人机超低量喷雾在小麦田的雾滴沉积分布及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克胜·蜻蜓-1 6
光盘已经成为电脑和家庭娱乐行业节目的主要载体,当您拿着在阳光下闪着七彩光芒的光盘时是否有这样的疑问:光盘是怎么大批量生产出来的呢?有些读者可能马上给您一个回答:它
The solid-state ECL behavior of a water-insoluble bis-cyclometalated (pq)_2Ir(N-phMA) complex is presented,in which pq is a 2-phenylquinoline anion and N-phMA i
Objective: To explore protective effect of rosiglitazone on 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Methods: A total of 48 male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
第十三届全国药物依赖性学术会议由中国毒理学会、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主办;中国毒理学会药物依赖性毒理专业委员会、《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编辑部承办。会议拟定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有害反应。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是国家卫生部在20世纪90年代主导建
吴语内部虽然有诸多错综复杂的分歧,但是也有其内部一致和比较一致之处,与闽语、粤语、赣语等汉语方言区有别。本文通过对浙江吴语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面特征的考察,总结归
The theory of grey systems is a new technique for performing prediction, relational analysis and decision making in many areas. In this paper, the use of grey r
A new mechanistic cutting force model for flat end milling using the instantaneous cutting force coefficients is proposed. An in-depth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t